论第三次意识形态解放_公有制论文

论第三次意识形态解放_公有制论文

论第三次思想解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解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改革开放史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每一次经济的大发展都伴随着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而思想解放又必然促进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大发展。党的十五大将解放思想作为贯穿大会的红线,在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上进行了突破和创新,开始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思想大解放。

一、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第一次思想解放是为了冲破极“左”的束缚,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次思想解放是为了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十五大为标志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是在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准确把握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才能深刻理解这次思想解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实践的创新要求呼唤理论上的突破和思想上的解放。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排除了姓“社”姓“资”的干扰,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在近几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探索中,人们从实际出发,对所有制结构、分配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探索出了一整套能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多种有效形式(包括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分配方式等)。但是这种实践中的创造不但不能在传统的理论中找到现成答案,而且从根本上是和传统理论相违背的,因而创造性的实践被一些教条式的理论家说成是搞“私有化”。摆在人们面前的选择只有两种:要么窒息活生生的实践、固守旧的教条,要么冲破教条的束缚,对实践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总结,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思想上的解放。推动实践的发展,只能采取后一种选择。

其次,新的思想障碍迫切需要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产生了不利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的思想障碍,一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认为通过改革开放建立了相当的基础,已经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更为高级的阶段;二是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思想,认为既然有了相当的基础,步子迈慢一点关系不大。这两种思想越来越成为加快发展、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思想障碍。

最后,世纪之交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世纪之交,我们既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和自身的困难,同时也面临着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因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是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关键时刻的唯一选择。

二、第三次思想解放的特点

第三次思想解放和前两次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完备成熟性。经过两次思想大解放,形成了关于思想解放的理论,使第三次思想解放一开始就有完备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准备,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每个观点都浸透着解放思想的精神,尤其是在邓小平理论近20年的形成发展中,邓小平同志对从解放思想的理论内涵、解放思想的标准原则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解放思想这一问题上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也就为第三次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准备和指导。解放思想要求实事求是,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因而解放思想必须是建立在对客观实际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以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初级阶段理论为标志,对国情达到了初步认识;十五大对初级阶段理论又作了全面概括和论述,标志着我们对基本国情达到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上的飞跃使第三次思想解放的目标更为明确,从而使第三次思想解放显得更加成熟。

主动自觉性。第一次思想解放是为了打破严重窒息思想自由的极“左”的僵化教条,长期的极“左”统治导致了经济上的行将崩溃,可以说第一次思想解放是迫不得已为了生存进行了思想革命,是被极“左”路线“逼”出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明确了改革的方向,但对深层次的重大问题还缺乏自觉的认识。十四大以来,经过创造性的实践探索,人们创新了多种实践形式,对关系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有了深刻的自觉的认识,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可以说第三次思想解放带有更多的理性思考,是对近几年实践探索深思熟虑的结果,因而比前两次思想解放显得更为主动自觉。

深刻彻底性。第一次思想解放并没有根本的理论创新,只是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恢复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次思想解放在传统的理论体系上打破了一个缺口,进行了某些理论创新,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到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这也就很难冲破传统理论的框架。第三次思想解放从所有制结构这一深层次问题出发,对关系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的框架,因而第三次思想解放比前两次显得更为深刻彻底。

三、第三次思想解放的理论突破

第三次思想解放在关系改革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上进行了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突破了对公有制经济传统僵化的认识。一是对公有制含义的新理解。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无疑是对公有制“一大二公三纯”理解的重拳一击,澄清了近年来关于不同所有制成分之间能否联合混合的疑问和困惑,既符合当前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是实事求是的结论,也符合矛盾发展的辩证法,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是科学解释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就突破了过去对公有制经济理解上的只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和做法,体现了质量统一的辩证法,为从战略上调整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突破了公有制经济发展上的姓“公”姓“私”的困扰。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所有制实现形式不是区分“公”“私”的标准,某一具体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应该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来壮大发展公有制经济。十五大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科学论断,第一次正确区分了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解除了改革中的种种疑虑,坚定了改革的信心,有助于推动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发展,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三)突破单一按劳分配模式。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情况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分配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扫除了分配领域的思想障碍,对于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生产有重要意义。

(四)突破了片面的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倍显突出和重要。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种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创新认识,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两个文明共同进步有重大意义。

四、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意义

第三次思想解放作为世纪之交的观念变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有助于进一步大胆利用一切文明成果。通过这次思想大解放,进一步克服了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左”的干扰,从而为大胆利用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先进技术、管理方式等世界文明成果清除了思想上障碍,开启了思想上的通道。

二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三次思想解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前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在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非凡的理论创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获得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三是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次思想大解放既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行了理论准备、清除了思想障碍,同时也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制定了跨世纪的战略纲领,从而对未来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必将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是向世界展示了跨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崭新的形象和精神风貌。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同世界交流将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坚定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信心和决心。

标签:;  ;  ;  ;  ;  

论第三次意识形态解放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