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_课程改革论文

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_课程改革论文

关于职教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课程改革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取其广义,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21世纪即将来临,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职教课程该如何改革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

课程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是僵化的,它通过不断地改革获得发展并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应地培养人才的课程当然也要进行改革,甚至还要着眼于未来适度超前。由此可见,科技进步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需求是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也是课程改革的内在依据。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就业方式等,未来社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的要求。世纪之交的这场课程改革正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进行的,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因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课程改革目标

进行课程改革,首先要科学地确定课程改革的目标。目标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目前,职教界对于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向持有多种观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基本点出发来确定课程改革的目标:其一,充分考虑教育具有的两大社会职能,即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服务,为人的存在与发展服务,课程改革要兼顾社会需求及人的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的需要,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其中社会需求占主导地位;其二,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面向未来。

1.课程改革要面向未来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关于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由此带来的劳动组织形式的变革将进一步使得原有的学科或行业界限被打破,产生许多新复合型的职能岗位,现代生产需要宽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那些单能型的劳动者将不再适应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纯体力工作将更多地被智力工作所代替,以智力技能为主的智能工将成为21世纪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主流等等。因而课程改革要考虑未来社会的需求,新的课程方案要有利于复合型、智能型人才的培养。

“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是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的主题。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一个人不可能通过在校的学习获得其未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劳动者必须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以适应生产技术的不断变化。为此,终身学习将成为必然。考虑到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新的课程还应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自学、接受继续教育、深造)奠定一个较为宽厚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并且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着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不再是从一而终,劳动者会经常转换职业。因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注意拓宽知识面,进行必要的技能贮备,使学生具备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

以上从几个侧面具体分析了未来社会的对课程改革的要求。实际上,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人在未来社会求生存求发展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也是多方面的。近年的研究表明,面向未来社会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后两者在职业生涯中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也称为关键能力。德国西门子公司就非常重视员工关键能力的培养,该公司将关键能力归纳为以下5 个方面:组织实施工作任务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用学习与工作方法的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意识能力,对外界压力的忍耐能力。全面素质是:身体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基础文化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创业素质,后三者被教科文组织誉为通向21世纪的三本护照。由此可见,面向未来,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应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2.课程改革要满足当前的需要

职业教育要为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培养第一线应用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要为就业服务,根据现实岗位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就业上岗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条件。课程改革围绕满足当前的需要来进行是其另一个着眼点。

总而言之,社会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课程改革目标的多元化,我们应在科学地分析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去准确地把握课程改革目标的方方面面,但总的定位应是:兼顾现实和未来的需要,着重发展全面素质,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三、课程模式

进行课程改革,要合理确定课程模式,这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课程模式的合理与否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是否能实现。我国传统的职教课程模式为学科中心模式,迄今为止,这种模式仍有相当程度的保留。学科中心模式以专业所涉及到的相关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以单科分段为特征,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以利于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但此种模式重理论轻实际应用,往往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针对岗位要求有效地系统地培养各种能力;各科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内容时有重复;各科知识往往偏多偏深等等。

近年又从国外引进了能力本位模式,目前部分学校在进行此种模式的试验。能力本位模式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按照胜任所从事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来设计课程,以各专项能力作为教学单元,编写模块式教材。这种模式针对性强,以实践为中心,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能力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的课程模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课程模式,在此不一一提及。

我们应该采用一种什么样的课程模式呢?

单一的学科中心模式,经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显然适应不了上述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现在我们来看看能力本位模式。不可否认,能力本位模式是有不少优点的,如突出岗位能力培养,课程内容针对性强,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企业对职教的有效需求等等。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它强调按岗位所需来组织理论知识,以“够用、实用”为准则,忽视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培养,将能力看作是一系列孤立的行为,忽视了真实职业世界中人们操作行为的复杂性以及智力性操作中判断力所担当的重要角色;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及适应广泛就业的需要,其知识面较为狭窄等等。从本质上说,能力本位模式源于本世纪初德国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论”,强调将人当成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来培养,而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见,单一的能力本位模式也是适应不了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既然单一的某种模式不行,就应该考虑汲取各种模式的长处,顺应当今国际上职教课程模式综合化潮流,以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作为衡量课程模式是否正确与合理的标准,由此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模式。

具体而言,文化课及公共课宜采用学科中心模式;专业课程的岗位针对性强,着重培养学生的上岗就业能力, 应采用能力本位模式, 用DACUM法开发课程;至于专业基础课,还是采用学科中心模式较好, 但要注意对学科课程进行改造。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为学生奠定一个较为宽厚的专业基础,专业口径要较大,知识面要较宽,知识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对学科课程进行改造,加强学科间的整合,根据培养目标将相关课程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克服学科课程过于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造成的内容偏多偏深、单科教学周期过长、科目之间内容重复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应加强实验教学,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则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模式,克服学科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四、课程结构

进行课程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少不了要确定课程结构。课程改革的目标已定位,课程模式也确定下来了,应该说确定课程结构的大的方向也就定了下来,即课程结构应具备两点:其一,建立在“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之上,取各种课程模式之长;其二,能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多方面要求。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是建立在学科中心模式之上的,显然适应不了要求。可喜的是,近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些新课程结构模式,其中“宽基础、活模块”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构。其基本特点是:将整个课程结构分为基础部分和专业模块部分,基础部分包括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针对一个专业大类来开设,内容涉及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部分强调打下一个“宽”的基础;同一个专业,针对该专业大类的不同职业岗位推出若干专业模块,学生按专业大类招生,首先学习公共的基础部分的课程,在最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学生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选择特定的专业模块学习,进行分流,专业模块的选择可以因人而异,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称之为“活”模块。这种结构模式建立在“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之上,能较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多方面的要求。通过基础部分的学习,可以奠定一个较为宽厚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使学生能适应广泛就业的需要,同时在基础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能力;通过学习专业模块,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就业上岗能力,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并且有利于组织个性化的学习,灵活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因此,目前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宽基础、活模块”这种结构模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标签:;  ;  ;  

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