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主流媒体报道中的新疆形象分析论文_何潇

—以2013-2014年《自由时报》与《中国时报》涉疆报道为例

何潇 兰州大学

摘要:由于多重原因作用加之国外势力对新疆问题长期干涉,新疆局部地区民族分裂活动时有发生。《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位于台湾传统三大报系之列,它们对新疆的报道,影响台湾当地和海外人士对新疆问题的看法,也关系我国和平统一的重大问题。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对两报涉疆报道研究。研究发现:报道基调与报别有显著差异;消息来源也呈现不同特征;《中国时报》主要从中立角度报道暴恐、维稳,《自由时报》以敌对的角度斥责中国民族政策;两报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呈现不同的价值观点。

关键字:《中国时报》;《自由时报》;涉疆报道;内容分析;文本分析

新疆地处偏远,故外界了解新疆信息受限,媒介呈现的拟态环境成为受众了解新疆的重要途径,而媒介根据背后政治集团以及自身利益选择性报道影响受众对新疆地区的真实看法。新疆形象传播在影响国家形象的同时,也建构国内外民众对此的认知。

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大陆渊源深厚。《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位于台湾传统三大报系之列,它们对新疆的报道影响深远。本研究通过对两报涉疆报道叙事框架和价值理念进行研究。一方面为塑造新疆形象进而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提供参考,并为新疆突发事件舆情预警提供对策。

一、报道数量与时间

经过统计,《中国时报》与《自由时报》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内涉疆报道分别是238篇与240篇,报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

以上表可以看出《中国时报》与《自由时报》报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增减趋势大致相同,只有2014第一季度—2014第二季度区间中,《自由时报》呈递增趋势,《中国时报》呈现递减趋势。《自由时报》变化趋势急剧,有两个最高点和两个最低点,呈驼峰状。《中国时报》相对变化平缓。2013年4月23日新疆巴楚县发生暴力恐怖案,2013年6月26日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发生暴力恐怖袭击案件,都在2013年第二季度中,这一时期《自由时报》涉疆报道47篇,《中国时报》涉疆报道39篇,为第一个高峰期。2013年10月28日天安门金水桥暴恐事件,2013年11月16日新疆巴楚县暴力袭警事件等发生在2013年第四季度中,这一时期报道数量比上一季度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第二季度为《自由时报》第二个高峰期,这一时期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不断有后续报道,2014年5月22日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早市爆炸袭击事件等,这一时期《自由时报》涉疆报道51篇,《中国时报》涉疆报道39篇。

二、版面位置安排

报纸的版面安排标志着报社对新闻内容的重视程度,《中国时报》对涉疆报道最多是分布在社会版块,共82篇,占样本比重的34.45%,其次是要闻版、副刊版、评论版、头版。《自由时报》中涉疆报道占比重最大的版块是要闻版,共108篇,占样本比重的45.%,其次是评论版、社会版、副刊版和头版。

三、报道篇幅与报道类型的交叉分析

《中国时报》新闻报道类型按比重大小排序分别为:动态新闻、副刊/软文、解释性新闻、新闻评论、图片报道。《自由时报》新闻报道类型按比重大小排序分别为:动态新闻、解释性新闻、新闻评论、副刊/软文和图文报道。从中可看出两报对各新闻报道类型的重视程度。

两报均以动态新闻报道类型为主,共有184份,占样本最大比重为39.32%,篇幅短小,两报动态新闻篇幅一般在301—500字,共81份,占动态新闻篇幅的44%。解释性新闻,共有120份,占样本比重的25.64%,解释性新闻篇幅居中,比例最大的是501—800字,共有66篇,占55%。新闻评论共93篇,占样本比重的19.87%,新闻评论篇幅较长,最大比重的是801—1500字,共55篇,占55.1%,图片报道两份报纸采用较少,篇幅设置也较平均。副刊/软文共有75篇,占样本比重的16.03%,篇幅较短。

卡方检验

四、报道基调

《中国时报》238篇涉疆报道中,中立基调169篇,占样本比重的71%,正向基调61篇居第二位,占25.6%,最少的是负向基调。《光明日报》240篇涉疆报道中,负向基调共132篇,占55%,其次是中立基调,共93篇,占38.8%,最后是正向基调。《自由时报》中对涉疆政治议题几近一半都以负向报道基调把新疆暴乱归咎于中国政府的强硬民族政策,归咎与“北京”对新疆持续压制和挑衅,或将台湾问题和新疆问题相比,得出台独的结论。

从卡方检验的结果看出P值<0.05,报道基调与报别有显著性差异。充分体现了《中国时报》泛蓝,涉疆报道基调呈中立,带一定程度自由色彩,而《自由时报》偏向泛绿,涉疆报道基调呈负向,具有台独倾向。

五、主要消息来源

《中国时报》消息来源中台湾官方(执政党国民党)、大陆官方占较大比重,分别为37.4%和26.1%。《自由时报》消息来源中比重较大的部分为台湾官方(以民进党、建国党和台湾独立联盟等为消息来源)、大陆官方和外国官方,分别为22.9%、21.3%和18.3%,外国官方以美国政府和宗教组织、《纽约时报》等报团、以及欧新社、法新社等通讯社、letscorp.net、国际在线等国外网站为消息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自由时报》还以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被公安部确定为极端恐怖组织)以及热比娅·卡德尔、帕如哈-吐尔逊等(被公安部确定为极端恐怖组织头目)为主要消息来源。不难看出《自由时报》信源选择倾向于支持台独、“疆独分裂势力”及对“新疆问题”持批评的观点。从平衡报道观点而言,《自由时报》没有采用各方信源,仅堆砌观点阐明己方观点,以偏概全,不能对新疆形象进行客观、全面描述,误导受众。《中国时报》消息来源则大量集中在大陆官方来源,外国官方仅占1.3%,国际民间观点引述也非常少,不足以使受众信服,没有做到报道的平衡和信源的广泛。

六、议题分布

《中国时报》政治议题比重最大,其次为文化议题,接着是社会议题和经济议题以及生态议题。《自由时报》中同样是政治主题比重最大,但其政治主题报道几乎是《中国时报》的两倍,其次是社会议题、文化议题,排在后两位的分别是经济和生态议题。两份报纸的报道议题都十分丰富,涉及议题广泛全面。

(1)政治议题

《中国时报》新疆问题一般是对暴恐事件报道,对中央领导人对事件态度态度和采取措施进行详细报道。《自由时报》中新疆问题主要对外国分裂敌对势力的活动和发言进行报道、评价中国政府处理新疆问题的决策、新疆问题牵涉的国际力量及新疆社会、人民生活的评论。

(2)经济议题

《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将报道重点放在中央政策资金扶持和经济发展,其次的两岸经济往。但对同样议题,两报纸呈现完全不同的立场。对中央政策报道大多是关于两岸服贸协定,《自由时报》通过对新疆事件的片面报道映射两岸服贸协定签订会“掏空台湾、滞后制造业发展,使劳工变成乞丐”得出结论台湾会变成下一个新疆,颠倒事实。而《中国时报》从中立或正向基调来说明服贸协定签订,将更大篇幅用于报道涉疆经济项目,例如:油田项目、土耳其海底隧道等。

(3)生态议题

两报均把超过80%的比重放在新疆灾难方面,灾难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是高温、沙尘暴、冰雪等极端天气对新疆的影响,然后是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最后是煤炭、矿产等工业爆炸事件后果。《自由时报》对于新疆地区环境优美的报道集中于叙述新疆自然美景,《中国时报》少有此类报道。《中国时报》对新疆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的描述涉及过度开采资源等,雾霾在报道中的频率也较高,《自由时报》无此方面的报道。

(4)文化议题

两报纸文化议题占比最多的都是文艺体育,它们都对新疆篮球发展予以重视,新疆篮球对中国篮球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娱乐新闻主要是以新疆出生或者与新疆有联系的娱乐艺人为报道对象的新闻。民族宗教活动和社会风俗主要都是以新疆多民族的文化为背景进行报道。

(5)社会议题

《中国时报》占比最多的是旅游休闲,主要有两类内容:各地通往新疆的交通信息和新疆各地的游记,其次是犯罪活动的报道,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主要是在大陆整个食品安全问题的大背景下报道。《自由时报》占比最多的是犯罪报道,其次是旅游休闲主要是以新疆当地特产为报道对象,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占第三,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安全防患知识。

六、文本分析内容

新闻不仅是写作者的阐述,而且是文本中隐含的信息源共同阐述形成的作品。新闻叙事的不同角度代表不同身份、利益的人的立场和观点。在本次报道中《中国时报》以国家领导人、新疆自治区领导人、公安部当地武警等为叙述视角进行事件报道。《自由时报》则以欧新社、法新社以及世维会(被公安部确定为极端恐怖组织)为叙事视角进行报道。两报都使用多元视角并融合外视角和内视角进行新闻报道,《自由时报》在使用内视角时常常模糊对象身份,用“一名知情人、一名亲历者、取自网络”等替代,习惯运用外国媒体和外国专家进行外视角报道,并在报道中具象叙述者个人身份信息,以显示信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但正是这种清晰化自身观点,模糊化其他观点的做法昭示报道中存在的真正立场。

新闻标题作为新闻报道精华,既有吸引眼球作用,也可以在开始就奠定报道基调,设置报道议程的功能。《中国时报》在标题运用上基本秉持中立基调,不带刻意感情色彩,但《自由时报》标题内容就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和负向基调,题目中“军演”“警匪大战”都将报道视线从暴恐事件转移到政府维稳措施,将民族分裂、恐怖主义份子的行为弱化。

《中国时报》注重对事件本身及对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安定造成后果的报道。如“新疆鄯善县暴力恐怖事件,造成廿七人死亡,死者包含九名警察,及被警方击毙的十名暴徒”,“近期暴力恐怖犯罪分子接连制造暴恐案件,杀害无辜群众,性质恶劣,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新疆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自由时报》主要关注事件发生后中央政府的相关措施及大陆媒体态度。“当局封锁该镇并进行清查,当地电讯及网络已被切断”,“中国半官方通讯社中新社针对相关报导发出撤稿通知”“中国政府出动近万名全副武装武警与上百辆装甲车,在首府乌鲁木齐的重要路段封路游街,并在市中心人民广场举行反恐维稳誓师大会,试图在七五反中抗暴事件周年前夕吓阻抗争运动。”《自由时报》一方面想将暴恐事件发生原因转移至中国政府身上,一方面想帮新疆暴恐分裂份子脱罪。

词汇能够起到定义主题的作用,呈现话语主题的类别和性质。对词汇而言,最重要的是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名次用来定义命名,动词勾画对象的行为特点,形容词的修饰既完善事物特征,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整理发现《自由时报》频繁使用镇压、同化、压制性政策、强硬民族政策等词汇将中国政府刻画为残暴、无理欺压少数民族的形象,又通过镇压、剥削、驱逐、监管控制、击毙、删除、封锁等动词强化中国政府形象,最后通过残忍的、血腥的等贬义感情色彩强烈的形容词加强对于中国政府的抹黑。同时通过抗议者、流亡民族领袖、人权提倡者等词汇刻画维族的无辜可怜,将恐怖集团定性为民族领袖,人权提倡者,运用被击毙、被逮捕、等动词将对维族暴恐份子的惩处叙述的值得同情,最后用无辜的、长期不安的等形容词凸显报道的立场。《自由时报》在对涉疆暴乱恐怖事件中减轻甚至忽视暴恐份子罪行,一方面将视线和责任转嫁到中国政府身上,一方面将暴恐份子残暴行为弱化到最小。《中国时报》的实词感情色彩相对比较中立。

八.建议和对策

新闻报道讲求时效性,突发事件、重大事件更能激起读者的兴趣,所以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要采编好信息形成成品,当下不仅是纸媒间的竞争,更多了门户网站、社交平台等竞争对手,在最短时间内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才会受到读者的信任和依赖。

我国新疆、西藏等地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身就敏感特殊。一旦这些地区发生突发事件,政府和媒体对信息进行封锁,不但起不到息事宁人的作用反而让别有用心国外势力和媒体抓到借口,使事态恶化。当危机事件、突发事件发生时要进行透明公开报道。

新闻报道中同一事件应对各方观点不做倾向性报道,可采用不同意见并存的报道形式。另一方面,采用实证和数据将新闻事实展现在报道中,采用亲历事件的人的观点和态度,将平民视角与记者专业视角相结合。评论和深度报道形式,便于读者对事态深入了解,评论态度应客观中立。重视专家意见,运用清晰的逻辑和真实的事实驳斥分裂中国的谣言。

重视风俗文化的传播,一方面找到独到的主题形成媒体特色,另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文化魅力,加强文化软实力。新闻媒介应具有国际传播、全球传播的意识,以积极态度面对涉疆事件,主动揭露分裂势力的真实目的。

何潇(1991~):女,甘肃天水人,兰州大学2014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何潇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  ;  ;  ;  ;  ;  ;  ;  

台湾主流媒体报道中的新疆形象分析论文_何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