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进展(下)_图书馆论文

2005年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进展(下)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学理论2005年研究进展(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研究进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 图书馆原理

3.1 关于图书馆形态、性质、职能的研究

中国图书馆事业历尽沧桑与坎坷,终于迎来了它的百年华诞。在这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其形式由最初的藏书楼变成为为社会平等服务的新型图书馆,其理论研究也逐渐走出了忙于创收、盲目崇拜技术等的实用主义误区,形成了追求信息公平与信息自由的精神、务实的理论精神,恢复了科学、理性的图书馆学理论精神。2005年被许多理论界人士认为是“现代图书馆理念年”,《图书馆》推出“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论坛”、《图书馆建设》开辟了“走向权利时代”的专栏,《图书情报知识》推出了有关“弱势群体与知识公平”专题研究的栏目,这是对去年“图书馆精神”研究的延续,是今年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最大的亮点。

图书馆精神成为研究主流。继 2004年吹响“重返现代图书馆精神”的号角,2005年对图书馆精神的理解和阐释,角度更加多样化,图书馆精神的研究也愈加丰富了。范并思在《公共图书馆精神如是说》[90] 一文中,通过某些公共图书馆具体操作中的观念或做法,演绎了现代图书馆精神的解读和辩护,认为公共图书馆精神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并不只是一种理想,而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程焕文从“权利与道德”[91]、“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92] 两个方面对图书馆精神进行阐释。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历史精神是公共、公开、公享,民众的图书馆权利应该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社会价值、人人享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人人享有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权利;论述图书馆精神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并指出图书馆权利与道德将使21世纪中国图书馆发展的核心和永恒的主题。杨文祥的“图书馆精神跨学科历史思考”[93~95] 系列论文分别从“图书馆精神研究综论与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图书馆精神的社会载体系统”和“图书馆精神的历史阶段性”三个方面来理解:(1)图书馆精神与人类的进取精神相一致, 是图书馆的本质在人类社会精神形态领域的体现,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基于对图书馆本质的认识而形成的反映一定图书馆行业观和图书馆价值观的精神形态,是图书馆发挥其社会职能和历史贡献的内在动力。(2)图书馆精神的社会载体是图书馆精神的体现者和图书馆价值的实现者,有在社会实践层次上的现实载体和在认知与理念层次上的理论载体两种。有必要通过图书馆精神载体的研究,把图书馆精神研究引向深入。(3)在人类文明史的各个历史阶段,人类的进取精神和与之相应的图书馆精神具有各不相同的具体内容。另外,关于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杨文祥认为从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到掀起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这是中国图书馆学思想史上和中国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史上的一个意义深远的飞跃[96]。李国新提出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时代任务,一是推进图书馆的普及化,二是要解决事业发展的理论支撑问题,建立和普及与现代政治文明相适应的、体现职业价值和职业社会责任的图书馆权利观念[97]。张勇等倡导继承与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98]。关于免费服务问题,蒋永福先生的一篇随笔《公共图书馆:请放弃有偿服务》[99],义正词严地指出,有偿服务有悖于公共性与公正性,公共图书馆如果想生存下去并且存在得更有价值,就必须放弃有偿服务。王子舟指出图书馆乱收费损害了自身的公益形象。图书馆制度性收费和非制度性收费的合理性是有边界的,不能随意跨越。图书馆收费要重返规范、合理的道路。图书馆服务应最终走向免费服务[100] 。刘波的《从“免费的午餐”想到公共图书馆的职责》[101] 和黄少明的《走向免费服务——从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图书馆法规看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的原则最终在我国的确立》[102] 也都是对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的呼吁。公共图书馆公益性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蒋永福在《坚决依靠政府——关于公共图书馆与政府关系的随想》[103] 中表明兴办和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政府的责任,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领域,是政府组织的组成部分。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必须依靠政府的公共权威与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蒋永福并在《政府为什么不重视图书馆事业》[104] 一文中分析和论述我国各级政府为什么不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多种可能原因。财政是否一定会支持图书馆的发展呢?原因是什么?如果财政对图书馆的支持不是必然的,图书馆事业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局面?梁灿兴表达了他对图书馆事业深深的忧虑[105]。此领域崔红娟的《论范并思的公共图书馆原理思想》[106]、罗晓鸣的《新年新气象:试看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回归——读我国几种图书馆杂志新年第一期有感》[107] 和李金荣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及“图书馆价值观”讨论之阅读札记》[108] 都值得关注。

“图书馆精神——制度”流派已成气候。“图书馆精神——制度”研究流派的精神领袖无疑是范并思先生。范先生在2002年开始著文宣扬公共图书馆精神研究并逐渐丰富,强调图书馆精神即在于,把建立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实现社会信息公平和信息保障的社会制度来追求。范并思的《信息技术冲击下的图书馆人文思潮》[109] 提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科学内涵表现为敬畏图书馆制度、维护图书馆权利、对弱势人群的知识关怀和坚持图书馆职业精神。并在《论图书馆人的权利意识》[110] 中把图书馆权利分为社会立场和馆员立场的图书馆权利。两种图书馆权利是统一的,即以保障公民信息权利为目标维护图书馆人的职业权利。李国新教授为了进一步唤醒人们的权利意识,在《图书馆权利的定位、实现与维护》[111] 中从图书馆权利的定位、实现与维护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再次强调对图书馆权利的认识:所谓图书馆权利,从根本上说是利用者的权利,是图书馆员职业集团为完成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所必须拥有的自由空间和职务权利。“图书馆精神——制度”研究思路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蒋永福先生,早年进行知识自由的研究,逐渐从知识自由——人的信息权利——图书馆权利——图书馆制度的角度阐发制度图书馆学,从而形成了图书馆精神——制度研究的主要思路。在《信息获取自由与公共图书馆》[112] 中指出信息获取的自由权利,是各国法律普遍认可的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公共图书馆为了保障读者的信息获取自由,必须坚持公共性、平等性和中立性原则。《论信息公平》[113] 中论述了实现信息公平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信息自由原则、信息平等原则和信息共享原则。保障信息公平必须同时寻求三方面途径:主体能力保障途径、制度保障途径和伦理保障途径。《信息自由、信息权利与公共图书馆制度》[114] 提出信息权利是信息自由得以实现的基础保障,公共图书馆制度是民主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利而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图书馆与制度公正——制度图书馆学研究》[115] 一文从制度视角研究图书馆现象,认为图书馆是民主社会的制度公正的产物,图书馆制度体现了社会制度的公正性,体现了知识自由、知识平等和知识共享的公正理念,提出“制度图书馆学”这一新概念。《知识权利与图书馆制度——制度图书馆学研究》[116] 进一步研究制度图书馆学,图书馆不仅是一种机构,而且是一种制度。机构范式和制度范式是图书馆学的两大范式,以制度范式为核心的图书馆学研究就是制度图书馆学研究。《论图书馆制度——制度图书馆学若干概念辨析》[117] 指出图书馆制度属于国家的文化制度范畴。图书馆制度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国家及其政府是图书馆宏观制度的供给主体。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建设存在着较严重的制度缺位现象。制度图书馆学是从制度视角研究图书馆现象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技术和制度哪个更重要?——关于图书馆制度的思考》[118],蒋永福认为,对图书馆发展来说,技术和制度两者都重要,但制度高于技术。当今中国图书馆建设水平的落后,其主要根源在于制度的落后。另外毕红秋的《权利正觉醒,激情在燃放——中国图书馆学会2005年峰会综述》[119] 、毕九江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实现居民文化权利》[120] 和《图书馆的科学规划——关于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若干问题的思考》[121]、 薛文兰和李跃珍的《从权利视角解读“苏图事件”的制度意义》[122]、 郑丽航的《信息权益保护初揆》[123] 等都是从权利视角看图书馆事业。李超平和孙静的《国家图书馆:定位与制度选择》[124]、李金荣的《构建公平——对图书馆在新时期价值取向的思考》[125] 和周长强的《变等级读者管理为公平读者管理——打破信息歧视的制度壁垒》[126] 都是对图书馆服务公平原则的思考。唐琼的《以美国图书馆协会为视角看知识自由的维护》[127]、韩松涛的《论因特网与信息自由》[128] 和张靖的《IFLA知识自由政策之知识自由声明分析》[129] 则讨论了知识自由的相关问题。

关注弱势群体成为研究热点。随着图书馆精神的弘扬,图书馆服务中人文理念已深入人心,走进平民、关心弱势群体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王子舟的《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图书馆新制度建设》[130] 提出图书馆应进行制度创新来保障对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有效开展。对弱势群体实施知识援助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也是公共图书馆应尽的义务。韩继章的《走近平民——21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课题》[131] 指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贵族化倾向,认为平民化是公共图书馆平等原则的根本出发点,贵族化是图书馆异化的集中表现,指出图书馆平民化是公共图书馆选择的唯一道路。刘兹恒的《“新图书馆运动”的精神实质——对图书馆“民众”概念的回顾和反思》[132] 提出“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主旨是要使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回归‘公共’”。这一主旨与20世纪初我国图书馆界兴起的“新图书馆运动”所提出的“民众”概念所要表达的内容是相同的,这种一致性说明,向民众提供公平和自由的服务,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主题。王知津的《构建信息无障碍体系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中[133] “无障碍”是当今世界的热点。作为社会文化和信息中心,图书馆应当积极构建信息无障碍体系,并以此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提高其社会地位,从而推进全球无障碍环境的实现。梁灿兴的《寻回图书馆失落的脊骨——公民社会:近代图书馆发生和发展的基石》[134] 认为近代公民社会是图书馆事业产生和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20世纪初期和目前都处于公民社会的初级发展阶段,指出了当前图书馆发展正确方向是自觉推动公民社会建设。雷树德《庶民的图书馆——关于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思考》[135] 阐述了信息获取权是21世纪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回顾了20世纪的特殊环境和图书馆的精神苦旅,论述了现代图书馆精神实现的前提,指出庶民的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和努力的方向。相关研究还有赵伯纯的《论加强图书馆的为弱势群体服务》[136]、桂定君的《图书馆为视障人士服务的新境界》[137]、刘俊的《论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歧视》[138]、唐泽霜的《聚焦精髓——谈图书馆精神中的平等精神》[139]、李丹和刘兹恒《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140]、易守菊的《论农民工的“补偿教育”与公共图书馆的作为》[141] 和吴星溪《公平原则与“穷人的图书馆学”》[142] 值得关注。

3.2 关于图书馆事业建设

关于图书馆事业建设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和由此引出的对基层图书馆发展的关注。

世纪之交的我国图书馆事业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危机与希望同在。图书馆事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研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关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考,突出研究有胡昌平关于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图书情报事业战略分析的系列论文《图书情报事业的社会化发展战略——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图书情报事业战略分析(1)》[143]、《面向用户的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建设战略——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图书情报事业战略分析(2)》[144]、《基于知识信息组织与服务的信息管理技术推进战略——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图书情报事业战略分析(3)》[145]、《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其业务拓展战略——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图书情报事业战略分析(4)》[146]、《组织管理创新战略——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图书情报事业战略分析(5)》[147]。胡昌平认为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以知识信息的组织开发和服务为内容的图书情报事业,其公益性和服务的社会性,决定了它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情报资源组织与集成服务决定了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图书情报面向用户的资源整合和服务平台建设战略构建和战略实施;图书情报业务所依托的信息管理技术构成,决定了技术推进的社会体系构成,即:公用信息管理技术平台推进体系、知识信息管理技术发展体系、服务技术开发体系;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其业务拓展是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高端部分,经济、行政、法律、文化和技术等因素影响数字图书馆建设战略目标的选择、定位和业务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图书情报事业战略实施,必须依赖于组织管理创新战略。

此外李国新的《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县级图书馆的振兴与乡镇图书馆的模式》[148] 认为目前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瓶颈是县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首先需要解决服务能力问题,起点或曰突破口是解决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制度性、政策性保障问题。乡镇图书馆在目前阶段应该优先考虑推进的可行模式是:县级图书馆全面、广泛、规范化地开展面向乡镇的流动式图书馆服务;推进面向公众的乡镇图书馆和面向中小学生的乡镇学校图书馆的融合。王冰的《文化立市战略下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思考》[149] 指出文化立市战略是一个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上的共识。公共图书馆是公共事业,其服务为公共物品,在文化立市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应将自己的发展和工作纳入政府文化战略体系。关于此领域突出的还有:胡昌平和罗贤春的《公共图书馆事业与国民经济协同的战略思考》[150]、范并思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理念、原则与方案》[151]、林庆云的《广东图书馆事业宏观发展战略思考》[152]、何绍华和方清华的《图书情报单位在现代信息服务业中的定位研究》[153] 等。另外专家、教授们关注平民的阅读权利,深入到县、乡图书馆调研,分析探讨县级图书馆的发展和乡镇的模式,主要研究论文有郜向荣和郭卫宁等《基层图书馆生存状态忧思录——5省10县图书馆调查纪实谈》[154]、沈小丁的《衡阳市公共图书馆调研实录》[155] 和丁民的《李国新教授赴湘调查基层公共图书馆情况》[156] 等。

3.3 关于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管理一直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和图书馆实际工作者颇为关注的研究领域。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黄宗忠的《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兼评国外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新方法》[157] 就是围绕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这一命题,指出图书馆服务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美国图书馆及其它国家一些图书馆服务的基本举措与创新,同时对我国图书馆服务进行评述。王子舟的《图书馆工作特性的几点感知》[158] 指出图书馆职业具有“后台性”,图书馆工作具有连续性、积累性,图书馆能力空间的层次非常丰富,其职业性质决定其需要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同时对隐性知识的要求很高。徐引篪的《图书馆普遍服务的理念及其实现》[159] 提出图书馆普遍服务的理念,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和公平的标准获得图书馆服务”;但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往往被视为制约图书馆普遍服务的主要因素,而相对忽略隐含于图书馆发展背后的公民权利和制度因素。徐引篪和张秋的《图书馆核心能力研究的三大主流观点》[160] 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核心能力的研究和理解主要有三大主流观点:从社会制度角度理解图书馆的核心能力,认为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在于它是保障知识自由的一种社会制度;从系统角度理解图书馆的核心能力,认为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是技术、技能、管理、经营、组织和文化的有机整合;从服务角度理解图书馆的核心能力,认为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于良芝等的《SERVQUAL与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十年研究述评》[161] 阐述了SERVQUAL是一种基于差距理论的、面向用户的质量评估方法,用户的主观判断(感知)是评价质量的唯一标准。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界引进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图书馆科学管理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进入新世纪,中国图书馆人文思潮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顽强生长起来。程亚男的《制度·文化·管理——图书馆管理的视角转换》[162] 从制度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制度,制度是内化为员工内心活的、潜在的规则,管理是一种文化的过程,是从制度到文化,文化渗透于制度,再上升为组织文化的交互过程,制度与文化的渗透并融合,体现着管理从以约束人为中心的“物化”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的转变。肖希明的《图书馆管理文化的核心精神》[163] 提出图书馆管理文化为图书馆管理者和员工在图书馆管理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思维和文化认同,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准则、制度规范、传统习惯等,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图书馆管理文化的核心精神。柯平的《图书馆管理文化三论》[164]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图书馆管理文化:将管理文化应用于图书馆,在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图书馆管理文化,巩固图书馆管理文化结构中的内核,图书馆管理文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林敏的《论我国图书馆人文化的取向》[165] 认为图书馆的人文化优良传统为我国图书馆人文化的取向奠定了基础,我国图书馆人文化的取向是:包括外部环境、外观、视觉、空间、设施人文化的图书馆建筑理念的人文化,包括开放对象、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费用人文化的图书馆管理理念的人文化,包括服务形式、服务层次、服务态度、服务时间人文化的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人文化。傅鹤鸣探讨了哲学视域下的图书馆与网络时代,指出图书馆的本性是人文的,而不是与人文相通的[166]。鲁黎明提倡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167]。张治理讨论了现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168]。

(来稿时间:2006年6月)

标签:;  ;  ;  ;  ;  

2005年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进展(下)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