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体育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9)01-0037-06
在国外,体育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据国际体育旅游协会报告数据显示: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左右;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体育旅游的年产值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亿美元已达到目前的500亿美元,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产值;韩国和日本通过联合举办2002年世界杯,分别创造了88亿美元和245亿美元的产值。审视国外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因其所具有的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的成本优势;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的关联效应优势;刺激企业技术、服务、产品、经营创新的创新优势;易于塑造整个区域体育旅游产业整体形象、形成区域营销优势的品牌优势,业已成为国外体育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国在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也就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 集群及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对当今集群研究影响较大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旅游业是集群效应最明显,最适合集群化发展的行业之一[1]。Donald(2004)等根据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从产业链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界定旅游产业集群,认为:旅游集群是由有效的旅游供应链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其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2]。国内学者尹贻梅等(2004)认为:旅游企业集群是聚集在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起紧密地联系,协同工作提高其竞争力,旅游集群不是从地理角度来定义的,它更多地关注特定市场和活动的经济联系[3]。据此,本研究认为体育旅游产业集群是聚集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体育旅游核心吸引物、体育旅游企业及体育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起紧密地联系,协同工作提高其竞争力。
本研究仅以阿尔卑斯山冰雪旅游产业集群为例加以说明。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阿尔卑斯山地区具有冰雪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冰雪终年不化、雪质优良;冰雪运动资源丰富,除1928年和1948年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外,1934年、1948年、1974年和2003年的世界滑雪锦标赛均在此举办,奥林匹克雪橇赛和克莱斯特雪橇赛也在此举行;众多旅游企业形成了分工合作,包括核心企业和边缘企业;冰雪旅游业在该地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有完善的交通系统,在滑雪跑道附近,人行道、滑雪道和机动车道彼此分隔开来;公共部门对该地区的冰雪旅游业务发展提供政策以及公共服务的积极支持。阿尔卑斯山冰雪旅游产业集群有着广泛的垂直、水平和斜向合作,包括教育、融资、科研、设计、产品开发、基础设施、营销等领域。该集群形成了一个超越部门界限并与其他产业相联系的包括出游计划、交通、住宿、餐饮、健身活动等环节的价值链,这一价值链的各环节相互联系为旅游者提供了完整的旅游经历[4-5]。
2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依据
2.1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拐点”
1985年西藏自治区体委为了满足国外登山爱好者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需要,成立了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为中国的体育旅游开了先河。1986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统筹兼顾全国体育旅游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较著名的有青藏高原登山、黄河漂流、东北滑雪、湖北赛龙舟、郑州少林武术、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等[6]。西方经济学家在产业经济理论研究中认为每一种产业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即产业生命周期,这个周期表现为该产业经历的4个市场阶段,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结合该理论,本研究认为,当下我国体育旅游的开发业已经历过导入期,正经历拐点(图1中的a点)进入到成长期。拐点是微分学的概念,其定义为:“连续函数y=f(t)上凹弧与凸弧的分界点称为这个曲线的拐点”[7]。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拐点”的涵义是: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当发展速度在某点出现变化时会出现一个转折点,此转折点之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会发生变化,预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会出现转折,这个转折点就是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拐点”。本研究做出此判断是缘于以下因素:①北京2008年奥运会无限扩展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规模。高盛亚洲公司在《大中华区域经济与战略》一文中对中国到2008年旅游收入的预测,中国旅游收入将达到600亿美元,比2000年的140亿美元将增长4倍[8]。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这一拐点后,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将与国际接轨,今后将会与国际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相吻合,走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②据国家统计局组织的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表明,以运动健身、文化教育、旅游度假为主的休闲活动正日益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热点,上述3项活动在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构成中占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的水平(《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出版社出版);考虑到目前我国正逐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很多大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普遍达1000美元以上,即可见其庞大的运动休闲、旅游度假消费比例及由此而孕育的体育旅游消费市场[9]。③自实行周末双休日、特别是“黄金周”以来,随着国民旅游意识的强化、假日旅游人潮压力的加大,推行职工带薪休假的呼声愈来愈高。带薪年休假制度和错开休假日期是世界各国提升国民休闲品质、完善人权制度的共同走势,是保障公民休闲权的一种国际惯例[10]。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草案)》。会议决定,上述法规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上因素将促成中国体育旅游产业步入成长期,从而出现拐点。
图1 体育旅游产业生命周期拐点示意图
2.2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自我国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以来,资源比较优势就一直是指导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石之一。在此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必然是以寻找区域优势体育旅游资源作为核心内容,其实质是一种资源导向型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一种以初级生产要素作为竞争基础的竞争模式。应当肯定,资源比较优势理论在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或微小的买方市场下是切实可行的并且是有效的。特别对于指导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初期的景区、景点、线路和项目建设,发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吸引游客、参与国际竞争的确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在开发层面,不是以体育旅游产品价值创造为核心,尚未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施综合开发,突出资源优势与区域产业发展合力并逐步形成垄断局面;在营销层面,仅仅是对各种促销策略进行调整和组合,不是以实现和提升体育旅游产品价值,发挥、保持和增强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为营销目标,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意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小;在产品层面,绝大多数是观赏性的比赛和表演,缺乏吸引体育旅游者参与的项目,而且项目的比赛竞技性不强,表演项目内容单一,缺少特色[11]。在当今国际、国内体育旅游市场竞争日趋复杂和激烈,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阶段性演进要求我们摈弃这种以资源为基础的粗放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和已经滞后了的低层次竞争理念,采纳体育旅游产业集群这一集约化的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和高层次的竞争理念,以保持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2.3 体育旅游产业驱动要素的跃升
以往,我国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实质上是一种以自然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等硬要素为基础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从产业发展的驱动要素角度来看,目前全球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软要素主导阶段。世界经济论坛2007年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中,选取了3组计13项影响旅游竞争力的因子(见表1),从中可见,软要素占据了60%以上。若除去基础设施的因子,仅剩“自然和文化资源”一项硬指标,占8%的比例[12]。事实上,软要素主导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在未来将十分明显。因为我国体育旅游资源虽然种类丰富,特色鲜明,但是由于软要素的不足造成大量体育旅游资源尚处于未开发和开发程度很低的状态。例如目前我国体育旅游开发最缺少的就是高水平的开发策划,但目前对于体育旅游策划研究也只是引入国外理论,泛泛而谈,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建树,更缺乏有成功案例支撑的理论,经验式的开发策划多,遵循技术性规范的开发策划少[13]。又如许多学者在研究我国体育旅游开发的问题中,每每都将大力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作为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由此可见,未来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将突出制度、环境、人力等软要素的开发,而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则是突出和认可软要素重要性的体育旅游产业开发思维,未来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是由硬要素驱动跃升到软要素驱动(见图2)。
2.4 体育旅游需求的多样化
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目前中国体育旅游产品,主要是满足体育旅游者的体育赛事观赏与体育活动参与的需求,属于简单产品。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认为人类经济发展将表现为3个阶段:即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1998年派恩和吉尔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将迎接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21世纪是体验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并使消费需求的结构、内容、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对于体育旅游来说,由于其具有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多种功能,体育旅游消费者进行体育旅游消费时其内心感受和动机必然是多种多样,呈现多方向、深层次、宽领域的特征,人们愿意在体育旅游活动中去尝试各种新鲜、刺激、独特和令人难忘的经历与感受。体育旅游产业应把握住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多方面的深刻变化,认清了体育旅游消费需求的结构、内容、形式的显著变化提供情感、审美、教育、求知、遁世、探险等种种不同的体验,体育旅游应针对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提供基于“一对一服务”甚至“多对一服务”基础上的“个性化消费”,而不仅仅是简单大众化的体育赛事观赏与体育活动参与。体育旅游需求的提升预示着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必须以集群作为应对的战略,这样能够促成提供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从而有利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推进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3.1 全面提升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质上表现为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和提高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见图3),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取决于4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竞争条件和2个辅助因素:政府和机遇。因此要针对钻石模型中竞争优势的4个基本要素与两个辅助因素,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平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在生产要素方面,必须发挥东、西部自然体育及人文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进行产品升级,将体育旅游产品类型由观光、参与为主扩展至体验、度假型。同时要积极培育体育旅游人才,引入民营资本,实施BOT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参与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在需求状况方面,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状况,市场竞争形势与主要竞争对手情况,通过大力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国际新兴体育旅游产品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簇群;在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方面,推进产业联动开发,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对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用品业、体育旅游媒介业等辅助配套产业进行科学配套规划与建设,强调整合开发;在企业的竞争条件方面,要考虑到生产效率、管理能力、劳动成本、竞争战略、运作方式、企业规模等因素,提倡产业关联,构造网络联系,规模经营、人力资源开发、技术管理创新;在政府方面,着眼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等因素,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鼓励社区参与,相应循环经济,保护好环境够,引导大众体育旅游消费的兴趣;在机遇方面,需抓住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重大机遇,结合国家积极兴办16个体育圈的现实机遇,利用各种有利机遇形成开发建设热潮。
图3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3.2 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战略
从制度的角度来看,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初始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的转轨时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是一个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共时态的发展中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非常显著,2004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平均收入能力指数分别为1.72、0.56和0.51,中、西部地区仅为东部的33%和30%[14];同时体育旅游产业的产品是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复合类型的产品群体,各地体育旅游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全面推进,应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体育旅游景区、线路,体育旅行社等关键环节,实现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通过对不同地域和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细分,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发达城市为增长极带动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同时以中青年白领阶层等为主要的消费群体,以重点带一般,迅速发展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例如,据广东省旅游局初步估计,在我国195个高尔夫球场中,广东独有70多个球场,如果努力开拓广东高尔夫球市场,每年就至少可吸引境外约10万人次来广东打球。而业内人士估算,境外人士来广东打球兼旅游,其住宿、交通、餐饮、消费一般在万元左右,以此推算,一年可带来10亿多元的收益[15]。具备以高尔夫产业为核心发展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条件。
3.3 形成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发展路径
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体制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托市场诱发型路径所形成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在资源配置和调动各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上具有优势。但是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不能离开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有国情。由于缺乏有效的微观市场基础,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监管权力过于分散,缺乏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往往会因个别企业的投机行为使市场竞争秩序遭到破坏,集群也可能随之逆转、消亡。因此,集群的形成过程相对缓慢。另一方面在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在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仍然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一定时期内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更符合中国的现实。按照波特的价值链理念,同类体育旅游地用自己价值链中的强势部分(核心优势)与其它体育旅游地的强势部分相结合,通过整合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地可以突出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区域完整的产品链和产品群,实现旅游要素一体化经营和旅游价值链的重构,通过优势互补与整合作用,产生倍增效应,提升区域整体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地区体育旅游业的“资源型”产业的特征,对于体育旅游资源的“挖掘式”开发,旅游产品的“同构式”经营,一方面使得多数体育旅游地停留在观光型体育旅游产品的低层次开发上,另一方面在旅游地之间时常出现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损的“零和博弈(zero-sum games)”。因此需要构建区域多重利益主体的“共同远景”,谋求区域体育旅游经济函数的最优化。借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地区间、行业间的有效分工协作,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约束企业的不法竞争行为,采取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即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将成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理想路径。
3.4 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
3.4.1 龙头带动型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内的企业规模小、起点低,多属民营企业存在有效利用金融体系的体制歧视和能力不足,因此整个产业就表现出创新能力不足,纵向分工不充分,导致低水平重复与无序竞争、过度竞争、恶性竞争现象突出。为此,必须积极扶植和培养核心领导型企业,发挥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①引导核心领导型企业加强与本地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发挥本地产业基础优势,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既能够为本地企业提供市场,又能够降低大企业的采购成本,实现核心领导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动双赢。②发挥知名品牌带动作用。引导企业以知名品牌为纽带整合现有产业发展资源,按照专业化分工合作的要求,采取并购、参股等形式,把中小型企业吸收进品牌俱乐部,并通过注入资金和管理,使配套企业共享知名品牌的无形收益,提高产品附加值,节约投入成本,发挥品牌的辐射作用,增强产业竞争优势。③积极进行标准化工作。体育旅游属于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决定企业及集群的发展,因此核心领导型企业必须通过制定相关的服务质量标准和流程体系在与其关联的中小企业中运用,由此保证服务质量,并进行有效管理。如我国最大的民营旅游开发投资集团——宋城集团斥巨资开发“龙泉山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积极容纳当地中小旅游企业,设置了登山、攀岩、攀冰、徒步穿越、漂流等体育旅游产品与线路,形成了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
3.4.2 区域品牌聚集型发展模式
回顾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其竞争已经由景点竞争、项目竞争和线路竞争发展到区域体育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联合竞争阶段,因此,共同发展区域体育旅游品牌是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各地方共谋多赢的必然选择。为此,需形成一批具有增长极作用的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或者引导企业的集群化经营,形成产业集群的集群单元。同时也要鼓励支持经营规模较大的体育旅游企业向集团化、专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例如四川的九寨沟、西岭雪山、峨眉山、海螺沟、卧龙、龙池等景区冬雪时间持续3~5个月,最低气温在-5℃至-10℃,具有发展冰雪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成都西岭雪山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业已成为全球闻名的低海拔大型滑雪场。2008年初四川省滑雪场行业的调查情况显示,全四川省的雪场基本都处于爆满状态,供不应求。同时带动了滑雪市场产业链的下游——滑雪用品市场[16]。由此可见,四川具有实施区域品牌聚集型发展模式的条件,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东方的“阿尔卑斯”。
3.5 促进集群中的企业壮大
①目前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处于起步阶段,集群中的各个要素尚待完备之中,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价值链中的各个节点,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或经营商、旅游交通企业、饭店企业、餐饮企业、旅游商品零售企业,基础设施部门以及公共服务部门的企业和机构等处于“小、散、弱、差”的状态,都需要有重点地对其进行培养,可以引导其集聚化经营便于形成规模经济,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带动一批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发展,吸引新的同类相关企业进入,引导整个区域旅游企业之间的合理分工,强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②实现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必须有效调动和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形成体育旅游产业社会化投资的格局。要改革体育产业投资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形成以政府资金拉动民间资本,政府与民间共同致力形成完整的民营企业经济融资体系。制定体育旅游经营活动的从业条件和服务规范,鼓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旅游市场开发,投资体育旅游产业。另外,在直接融资领域,应减少对从事体育旅游项目的中小民营体企业的政策性限制,使一些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中小民营企业,通过上市运作筹集资,达到高速增长的目的。③在体育旅游企业为竞争需要形成自然集聚的基础上,政府及行业协会顺势而为,通过制定各种配套政策,有效规范企业竞争行为,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不断帮助集群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市场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为体育旅游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④体育旅游的诸多项目尽管本身属于体育经营活动,但由于在表现形式上与旅游地及娱乐业交叉并合,因而其纳税比率不一,且大多以娱乐业税率完税。各级政府部门应减轻企业负担,改革税制并制定合理税率,以促成体育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主旨,形成体育旅游产业集群。
收稿日期:2008-10-11;修回日期:200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