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中应用到的技术日趋先进,在提升工程整体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是重点,同时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如果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优化混凝土各项工艺操作,容易出现裂缝问题,影响到工程整体质量及稳定性。本文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原理,探究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以体现优化混凝土施工技术对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中必不可少的施工原材料,是一种通过胶凝材料将各种原材料黏合到一起的复合型施工材料,主要材料为砂石与水泥。在具体施工中,施工人员会按照规定比例将水泥、砂石混合,然后充分搅拌均匀形成混凝土。因为混凝土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强度及耐久性、抗压性较好,使其具备较强的实用性,成为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中最主要的材料。但在混凝土施工中涉及到很多工艺,并且有着严格的工艺操作要求,只有进一步优化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才能确保混凝土的使用更加规范,发挥其在工程中的价值。
1.混凝土施工技术原理
在施工中,将混凝土的水化热与施工成本控制到标准内,通过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借助混凝土自身重力与流动性、密实性,能够使致密混凝土充分填充到模板中。由此可见,混凝土施工中,保证良好的密实性是重点,仅通过混凝土自身作用力就可以控制密实性,不需要采取任何其他震动措施。因为混凝土拌制物可塑性较强,可以确保其与钢筋结合更加紧密,从而将具备较大韧性与抗震性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形成。
2.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
为了使混凝土终凝以后避免发生裂缝问题,需要在施工方案设计时,对施工组织合理设计与安排,严格按照混凝土规范的施工流程施工,将ZY膨胀剂作为基本材料,以确保混凝土具备较强的自缩性与温度应力。下面对具体的施工技术方案探究。
图1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
2.1优化混凝土选材与配置
在混凝土配置前,先选择好需要用到的配置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砂石、外加剂、矿物掺合料与水,在冬季适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且必须要有出厂合格证与进场试验报告。使用掺合料与外加剂、水泥能够将水泥的水化热减弱,从而对裂缝产生有效控制。将水泥、砂石、水、掺合料等材料按照规定比例混合,然后充分搅拌均匀,凝结形成混凝土。在配合比上需要严格把控,具备标准的强度等级,要达到95%保证率,还要具备较强的抗冻性、抗渗性等,通过试验与适配方式得到各材料的含水率。比如,在测定砂石含水率时,可以选择6个测点,每个点取砂石1kg,搅拌均匀后取500g试样测定含水率。将试样放置烤箱中烘烤,将温度调高至100℃以后,将鼓风支关打开,持续烘烤1h。最后将烘烤后的试样取出,冷却后使用天平对质量测量,按照规定的含水率计算公式计算,即含水率=[(500-m)/m]×100%。然后按照同样方法测定砂石含水率。各含水率允许误差详见表1。
表1各材料含水率允许误差
2.3混凝土浇筑
对模板、钢筋预埋件位置是否准确、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要求等进行检查,还要确认是否完全堵死了模板中的缝隙,做好这些检查以后才能进行浇筑。严格遵循持续、不间断浇筑要求,采用分层浇筑法,确保前一层混凝土开始凝固前,将下一层的混凝土浇筑完成。鉴于底板混凝土有着较大的浇筑量与铺开面积,推进按照1.5:-6的坡度斜向进行,控制推进层的厚度在0.5cm左右。完成浇筑以后,就是对混凝土表面有无污染进行检查,在混凝土终凝成密实状,并且能够填充整个模板,则视为浇筑成功。此外,处理泌水时,需要事先设置泄水孔在底板四周出,以有效控制泌水,确保浇筑时混凝土含水量适宜。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间隙时间不能过长,需要在剪力小且方便施工的地方将施工缝留出来,并且施工缝形成截面需要与结构产生的轴向压力相垂直,不能出现偏移情况,连续进行混凝土浇筑时,抗压强度需要达到1.5MPa。施工缝的处理方法为:将已经浇筑后混凝土表面水泥薄膜、松动的石子、残留积水等清除,同时还要清除软弱混凝土层。然后将15mm左右的水泥砂浆铺上,随后可以继续浇筑。振捣时需要多振实几遍施工缝处的混凝土,确保其与原有混凝土结合更加紧密。
2.4混凝土振捣
在混凝土充分凝固入模以后,就可以进行密实振捣,振捣过程中保证良好的均匀性及密实性,控制好振捣的节奏与力度。可以采用人工振捣与机械振捣结合的方式,提高振捣效率。人工振捣主要采用插钎、振捣棒等工具夯实作业,人工振捣优势是成本低、方便灵活,但缺点是费时费力,效率不高。而采用机械振捣则效率更高,更适合大型土木工程。在基础或者无筋泥土、配筋稀疏的结构中、柱、板、墙中,浇筑层厚度在250~300mm的结构中可以采用人工振捣的方式;软骨料混凝土,浇筑层厚为300mm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更加适宜,但是插入深度不能过深,需要在尾部将1/4~1/3的空间留出,不能将软轴部分插入到混凝土中,振动时上下抽动,快插入慢拔出,避免与钢筋模板及预埋件碰触。
2.5混凝土养护
在浇筑、振捣全部结束以后,及时在混凝土表层覆盖薄膜,然后喷水。模板拆除以后,继续对模板喷水,时间在7d以内,依据混凝土结构养护效果而确定具体时间。喷水养护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混凝土的湿润,避免因为水分蒸发过快而出现干裂,通常采取盖浇水、浸水、塑料薄膜等方法。控制好混凝土表面温度,如果混凝土施工期间温度持续低于5℃,需要采取增温措施,比如,应用蓄热法,先加热混凝土原材料,在入模、振捣以后会有相应热量产生,后采取保温措施便可。
结束语:总之,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是基础也是重点,混凝土施工涉及到众多的工艺操作,每一部分的工艺操作质量及规范性均影响到整体施工质量。为此,需要在施工前优化制定技术方案,明确施工流程,划分好相关责任人,做好各项工艺操作的监管,确保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合理、科学、规范,为保证土木工程整体稳定性及质量打下牢固根基。
参考文献
[1]黄海东.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21):30-31.
[2]闫丽.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中的施工技术分析[J].门窗,2016(10):95.
[3]成守涛.基于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四川水泥,2016(04):204.
[4]李尚华.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素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1):58-59.
[5]王小平.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筑,2013(06):82.
论文作者:张元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混凝土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密实论文; 砂石论文; 水泥论文; 含水率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