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开发利用论文,西部地区论文,文献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的集萃地。各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共同创造和积累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地方文献资源。例如,集中在甘肃、青海、陕西一带的彩陶艺术;集中在敦煌一带的佛教文献;集中在内蒙古、宁夏、青海一带的岩画碑刻艺术、独特的藏医文献、藏传佛教经典和中国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大量记载反映雪域高原和民族地区风光、习俗、地理、风情、旅游、沿革、人物等情况的地方文献。还有大量特色研究型文献,如:敦煌学及其研究资料;汉简及其考释研究;中西交通史(包括丝绸之路研究)资料;西北民族宗教研究资料;西北地方历史地理研究资料;西北冰川冻土、沙漠治理资料;西北地区文物研究考释资料等多种专题性地方文献资料。除此,西部地区地方文献中,还记载了西部地域范围内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诸如大漠风光、西夏文化、黄河文明、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物、民间信仰和民俗、民间艺术,以及楼兰古国、龟兹文化、石窟艺术等诸多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史料,涉及内容极其广泛和丰富。
开发西部,首先要了解和认识西部。在西部地区诸多的历史名城、文化旅游景点,之所以享誉中外并引得无数世人向往和赞美,也在于大量史实的支撑,而史实的来源离不开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近年,西部地区通过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打造出的湘西凤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都是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成功典范。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是西部地区的历史见证,是开发和认识西部的重要信息源。全面深入地开发利用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简要回顾
从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历程来看,可以说各个时期,其开发利用的主旨和成果都为推动西部地区的文化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总体上来说为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等各个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在不断建立和完善地方文献收藏机构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地方文献资源的普查调研和收集整理等项工作,编制出版了大量书目索引等地方文献检索工具,正式出版与非正式出版的数量累计百余种,内容丰富独特,范围涉及西部各个地区。这不仅对于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的收藏特色、类型分布、学科分布、地区分布等状况做出了较为全面、系统和充分的揭示,而且对于全面开发利用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发挥地区文化资源优势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较为全面系统地报道和揭示了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展状况,为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的系统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制定地区发展规划,以及在挖掘地方特色产品信息、修复保护名胜古迹、研究地方历史名人以及编撰地方史志等方面,都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在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地方科学决策和地区信息咨询工作中最活跃的部分。同时从整体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紧密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地方文献资源的信息需求,注重开发利用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不仅为人们了解和认识西部提供了重要的窗口,而且为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商机,也为地方文献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新特点
3.1 重视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川省各地在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中,相继成立了档案学会、档案工作协会,并成立了四川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仅1986年至1989年间,全省利用档案获得的经济效益即达22亿元。从1987年至1996年的十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获得各项科研成果2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省厅(局)级科技进步奖的成果就有52项之多。这些成果无论从前期论证、实施研究,还是推广应用方面,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广泛的适用性、一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既解决了现实社会中的大量实际问题,也填补了某方面的空白,获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注重地方文献资源的联合开发与利用
近年来,西部地区地方文献收藏单位和部门,已开始注重文献资源收藏所有权不变的地方文献的整合开发与利用。通过开展多领域、多途径、多层次的联合开发,以及走网络化发展之路,拓展和加强了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力度。
(1)重视开展地方文献的整理及书目编制。在联合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中,通过开展民族史料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并为西部地区各重点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支撑。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从1977年开始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合作编纂了《全国蒙文古旧图书联合目录》,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少数民族图书联合目录。1994年,由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内蒙古民委(语委)古籍整理办公室、中国国家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等10个单位联合协作,开始了《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的编制工作。并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及9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997年又被选入“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EFLA)“促进发展中国家图书馆事业核心计划”,现已正式出版。
(2)签订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联合协议。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已不仅仅局限于西部地区的联合,为了深入开展和扩大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的联合开发与利用,各地方文献收藏部门之间的区内外联合开发利用行动计划正在进行。例如,2000年11月14日,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内蒙古图书馆合作协议正式在内蒙古图书馆举行。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国家图书馆以其宏富馆藏作为内蒙古图书馆查找原始文献的基地,内蒙古图书馆以其特色馆藏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必要补充;两馆相互开放全部馆藏,以优惠价格互相提供中外文普通图书,过期期刊合订本;根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两馆在馆藏文献的开发利用方面进行有益合作。这一举措,为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的联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效途径。[1]
(3)实现地方文献资源联合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寻求广泛合作,到市场招商引资,逐步推进产业化,是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特色之一。例如,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大学与吉首市矮寨镇德夯村建立了长期共建关系,为矮寨镇德夯村庙家风情旅游与德夯矿泉水的开发写出调研报告,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吉首大学还通过参阅大量地方文献在“猕猴桃优株选育”、“湘西晒红烟、烤烟新品种杂交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美味猕猴桃“米良一号”在湘西已种植5万多亩,年产值过亿元,使数万湘西农民脱贫。“晒红烟一号”在湘西州、淮化等地推广种植15万多亩,每年农民增收和国家增加利税共计过亿元。[2]
3.3 宣传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的丰富内涵
多年来,西部地区各部门通过开展和参与各类型活动,既促进了地方文献资源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也为宣传西部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魅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重视影视媒体宣传。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中,通过组织开展西北大型学术年会、招商引资洽谈会、西部开发成果展示会、西部地方文献资源影视媒体宣传等活动,为人们及时了解和关注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例如,2000年3月14日《人民日报》的第13版,以整版篇幅介绍了青海省会西宁,其中大部分精彩的内容及新颖的广告,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广为宣传了西部地区地情,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为西部地区招商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
2001年4月,青海省方志办和青海日报社共同策划,在《青海日报》开辟了“历史上的青海”栏目,专栏多数内容都来自地方志书中的精彩片断。从影视剧目来看,甘肃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大西部》、舞剧《丝路花雨》吸引了成千上万中外学者和游客的研究视角和观注目光,不仅激活了当地的旅游业,还引发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2)编写地方特色读物。云南省方志办围绕云南的四大支柱产业,编写了十几种小册子,进行资源介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云烟是云南的支柱产业,云南省方志办通过编写烟草系统的英模人物传、红塔集团资料、出版烟草志等,在大力宣传地方特色产业方面,发挥了自身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优势。[4]迪庆藏族自治州方志办和中甸县方志办从地理学、民族学、历史学、民族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实地考察,出版了一套《香格里拉》丛书。由此,国际国内掀起了“探寻神秘的香格里拉”旅游热潮。[5]
(3)举办乡土文化艺术节。根据地方文献中有关西部地区民俗风情的记载,举办各类乡土文化艺术节,充分展示西部地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中较为活跃的一种形式。例如,2001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族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展开三个文化节——在以“龙城”著称,又有“十里荷花”相伴的安龙县城,举办了“安龙荷花节暨招商会”;在有“贵州龙之乡”之称的贵州顶效经济开发区,举办了以布依族传统的“浪哨”(谈情说爱)为特色的“贵州顶效布依族查白歌节”;在兴仁县城首次举办了以反映苗族文化为主的“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共有20多万中外宾客及黔西南各族人民参与了艺术节的活动。商贾如云,诸多中外商家还前来考察或洽谈投资项目,文化节获得了空前的轰动效应。[6]
(4)开展海内外文化交流。把方志成果销往海外,是宣传地情和开展地方文献资源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云南地处西南和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省内华侨众多,有许多著名的侨乡。方志部门想方设法开拓志书并销往美国、东南亚和港澳特区及台湾省等地。如《滕冲县志》、《红河县志》等书出版后,引起了港、澳、台同胞的极大关注。《滕冲县志》出版一年多,总计3000部县志,港、澳、台地区就销售了1600部。《马关县志》、《红河县志》、《瑞丽市志》等地方志大量进入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与泰国国务院中文史料委员会合作,研究傣族起源问题,双方进行了多次互访及学术交流,并出版有关研究著作,把地方志成果直接带入国际文化交流中,在全国方志界起到了先导作用。[7]
(5)注重开发利用成果向区域经济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化。西部地区地方文献中,记载有大量地方和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等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的食货志、田赋、税收、土地、户口、钱粮、物产、水利、运输、土产等资料,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源。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旅游经济发展中兴起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村落文化、集市文化等课题的研究开发,都与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特别是通过挖掘整理地方文献中记载的民族风情、节会、民间工艺品等资料,为发展本地区的旅游和经济贸易等提供了各类相关服务,为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成果向区域经济优势转换做出了贡献。
(6)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网络的建立和开通。西部地区已相继开通了“中国西部信息网”、“西部开发网”、“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论坛”、“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工程”等网站。西部地区地方文献主要收藏机构——省级公共图书馆都已上网,并建有图书馆信息网站。例如,陕西档案信息网已经开通;2001年底,四川省宜宾、德阳、乐山、泸州等4个市级地方志办公室建立了独立网站并接入四川党政网;四川省图书馆现建有局域网。2001年,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贵州方志与地情网”,正式通过贵州经济信息中心的“贵州综合经济信息网”,在国际互联网上开通,这标志着贵州省地方志地情数据库工程开始起步。
总之,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内外投资开发西部力度的不断增强,地方文献资源的服务需求量必将与日俱增,其开发利用的前景无限,潜力巨大。我们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不断增强开发利用意识,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把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利用作为西部大开发中文化资源建设的重点项目,科学规划,常抓不懈,才能全方位显示地方文献资源的巨大潜在价值和功能,充分发挥地方文献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