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方针的科学性与贯彻中应注意的几种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科学性论文,方针论文,关系论文,中应注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疏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在总结我们党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尤其是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这一方针的明确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文试从新形势下疏导方针的科学性和贯彻疏导方针中应注意的几种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疏导方针作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科学性。
第一,疏导方针是建立在尊重和相信人、团结和爱护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的思想、立场和观点。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人民的、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重视对于落后传统的批评和克服。落后的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但是由于它只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2页。)要摧毁人民群众头脑中的落后传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就必须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要教育群众,就必须牢固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树立起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根本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一方面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相信群众是通情达理的,是有觉悟的,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另一方面要通过疏导的方法教育他们、引导他们,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彻底摆脱落后传统的束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疏导方针是由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他们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跟着党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不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互助互利的平等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因此,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从尊重、团结、爱护的愿望出发,采取疏导、引导、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不能居高临下,用强迫命令的方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15页。)
第三,疏导方针符合人的思想发展规律。一方面,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是有规律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研究人的思想是怎样产生的,以及思想对人的行动的作用,掌握人的思想产生、发展的规律。疏导方针就是指导我们来正确认识和掌握这种规律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思想性质的问题。思想性质的问题,一般是指人民内部思想认识上的各种矛盾,诸如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进步思想与落后思想、科学思想与迷信思想、一种学派的观点与另一种学派的观点之间的矛盾。解决思想性质的矛盾应该坚持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说,用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8页。)思想性质的问题之所以要坚持用教育和疏导的民主方法去解决,是因为,思想性质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的认识问题,即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再者,思想性质的问题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人的各种思想观点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支配着人的行动,而且要通过各种外显行为表现出来。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通过强迫命令、堵塞压制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教育疏导的民主方法,才能使人们的各种思想问题充分地吐露出来,然后,从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达到解决思想性质问题的根本目的。
第四,疏导方针是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我们党历来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党在总结了长期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倡导运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团结——批评——团结”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以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从而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一致,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解放战争中,我们党在军队中开展了以“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发扬了军队中的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阶级觉悟,整顿了纪律,鼓舞了斗志,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方向,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在我党的历史上,在对待人民的思想认识问题上,曾经也犯了许多指导方针上的错误,诸如王明等人对革命同志采取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张国焘、康生等人搞的肃反扩大化,十年内乱中,林彪、“四人帮”在人民群众中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批判”等等,这些都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认真总结过去几十年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疏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的明确是来之不易的,它凝聚着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沉重的代价。
第五,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证明疏导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但是人们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是有差异的。有的人由于受“左”的和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对改革开放政策认识不足,产生一些疑虑、担心,甚至抵触情绪。另外,随着国内经济的搞活和对外交往的扩大,一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也有所滋长,有的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违背党的政策,搞一些违法乱纪的活动,也有的人迷恋西方的生活方式,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不惜丧失国格、人格。面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告诫我们:“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一些人产生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做法,大多都是人们对改革开放这一新生事物认识不足或认识不正确而形成的,属于人民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而不属敌我矛盾问题。解决人民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不能用强制的方法,只能用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方法,也就是疏导方法。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认真研究疏导方针,运用疏导方针及时扭转人们对改革开放的误解和偏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都统一到改革开放的轨道上,保证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充分证明,要解决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必须真正贯彻疏导方针,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与之同步。新的形势,给思想政治工作规定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目标,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新观念,研究新的问题,全面贯彻疏导方针,做好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根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我们认为,贯彻疏导方针,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疏和导的关系。疏和导是辩证统一的,二者虽各有目标,但不可截然分开。疏是为了正确有效的导,导则是疏的目的之所在。疏是导的开端,而导则是疏的继续。没有疏,就谈不上导,没有导,疏也就达不到真正的目的。而在现实的情况下,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重疏轻导,认为疏导就是为了解放思想,广开言路。只要大学生敢于敞开心扉,自由言论,疏导的目的就实现了。这显然是一种偏见,它只是抓住了疏导的手段,而没有抓住疏导的根本目的。
第二,疏和“度”的关系。对于人们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用教育、疏导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采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在疏导中要善于开通各种言论渠道,让大家把思想、观点和意见发表出来,然后扶正祛邪,正确引导,而不能堵塞、封锁、禁锢,以无争议为是为安。这就是我们贯彻疏导方针中的疏而不堵准则。但是,疏而不堵决非疏而无度。疏导也有一定的“度”,它只限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它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扬善抑恶;它必须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服务,保证打通思想,规范行动,动员和团结群众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那种认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就意味着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什么言论都可以不负责任、不分场合地随意散布和发表的想法是错误的,它从根本上背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只能导致思想混乱。掌握疏导的“度”决不是一般的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原则问题。再者,掌握疏导的“度”还表现为,纠正错误意见和否定错误倾向时,不仅要弄清其错误的性质,还要掌握其错误的影响范围和程度,错到什么程度和范围就纠正到什么程度和范围,不要不及,也不要过火。同样在肯定正确的东西,包括肯定一种正确的思想主张以及路线、方针、政策时,也要掌握好“度”,肯定不够,不利于发扬其正确性;肯定过头,难以令人信服,还会使真理失去意义。因此,“度”是疏导之本,离开了对“度”的把握,疏导方针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适得其反,陷入迷津。
第三,疏和“输”的关系。坚持疏导方针,必须坚持疏中有“输”,处理好疏与“输”的关系。输即灌输,就是向群众灌输正确的理论,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社会信息源极其广泛,信息量极大,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知识水平而又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拚命地吸收各种社会信息,另一方面因缺乏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一些社会信息的真伪与良莠难以辨别清楚。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青年学生大量吸收各种社会信息的同时,向他们灌输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向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灌输,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满足他们实际需要的疏导式灌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运用灌输的方法完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的任务,就必须深入研究青年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理顺各种思路,然后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地输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牢牢地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可见,疏和输,是思想政治工作结合体的两个方面,没有疏导,灌输就失去了针对性和生命力;同样,没有灌输,疏导也就失去了时代性和正确性。
第四,疏和“束”的关系。束即约束规范,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注意和风细雨,疏通引导,又要坚持约束规范,做到疏中有束。所谓疏中有束,是指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疏导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规章制度、法律、纪律等强制性行为规范去制约青年学生的行为,通过批评、处分、惩罚等手段,把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有的青年学生由于散慢成性,对各种说服教育方式执迷不悟,一味地我行我素。对这样的人必须通过有效的强制措施才能使其感悟,也就是说要对这样的青年学生采取纪律、制度甚至法律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批评、处分甚至惩罚,以调控约束其行为,促使他们“先行动后觉悟”,从麻木状态中醒悟过来,从而认识真理,发现真理,服从真理。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纪律、制度、法律和疏导的作用。克服把疏导同约束规范对立起来的错误做法,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以提高疏导的实际成效。但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一些教育者往往片面地理解疏导方针,把疏与束割裂开来,或者认为疏导的本质是说服劝导,并不包含约束规范,思想政治工作运用法律、纪律、规章制度来制约青年学生的行为就太缺少人情味了;或者认为疏通引导难以触动青年学生的心灵,只有强制约束才能引起青年学生的高度重视,达到教育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对疏导方针的片面性理解,严重地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必须认真加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