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彦 贵州省盘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553500
【摘要】目的:分析鼻内窥镜下治疗鼻窦霉菌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48例鼻窦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鼻内窥镜下治疗结果和随访回馈进行总结。结果:48例鼻窦霉菌病患者在进行鼻内窥镜下治疗后均被治愈,无严重的并发症出现,且随访结果显示无复发。结论:鼻内窥镜下治疗鼻窦霉菌病属于微创手术,不但痛苦小还不影响面部美观,安全性也比传统手术高,所以可以作为治疗鼻窦霉菌病的首选方式。
【关键词】鼻内窥镜;鼻窦霉菌病;可行性
鼻窦霉菌病属于少见病症,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鼻窦霉菌病的报道也在逐渐增多。此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多为柯-陆式或鼻外筛蝶手术,但是这类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损伤比较大,出血多且最终的治疗效果也并不理想[1.2]。近年来随着CT的普及以及鼻内窥镜的广泛应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不断应用到临床治疗中来,并且治疗效果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有明显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鼻窦霉菌病的临床效果,我院对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期间来我院进行鼻内窥镜治疗的48例鼻窦霉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总结,进一步证明鼻内窥镜下治疗鼻窦霉菌病的可行性,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8例患者全部为我院的住院治疗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21-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7±2.4)岁。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3.2±1.1)年。48例患者全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26例,右侧22例。涕中带血或者具有后吸性血涕的患者有39例,单纯脓涕的9例。32例患者具有鼻塞症状,排出豆渣样臭味污秽碎屑或团块的有17例,头疼、面部肿胀的4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阵发性咳嗽、大量流涕和哮喘等不良症状。
1.2检查方法
1.2.1鼻腔检查:患者的患侧鼻腔内粘膜有慢性充血,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的43例,中鼻道有息肉或粘膜息肉样病变的15例,中鼻道有干酪样物质的17例,鼻中隔偏曲的25例,中鼻甲反向弯曲的13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鼻窦冠状位的CT扫描:上颌窦内浑浊,有明显钙化的有27例,上颌窦和筛窦同时病变的有19例,6例上颌窦内侧壁有骨质破坏吸收,蝶窦病变3例。
1.2.3病例检查:所有患者术后进行病例检查,结果显示均有真菌丝。
1.3手术治疗方法
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局部麻醉,以1%的地卡因10ml与0.1%的肾上腺素联合使用收缩鼻腔2-3次,按照Massencliger法做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手术中需将明显的局部解剖变异纠正回来,例如鼻中隔偏曲及中鼻甲反向弯曲等。将钩突和筛泡切除,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到前后径达12mm。利用30°、70°内窥镜,通过此口利用适当的器械将上颌窦内的干酪样霉菌块及脓性分泌物清除干净。鼻腔狭窄或骨性上颌窦自然窦口狭小的患者进行中、下鼻道融合开窗术,以便于病变的完全清除。还可以根据手术的需要开放筛窦,扩大蝶窦窦口,以便窦内病变的清除。最后用生理盐水将窦腔反复冲洗干净,在确查没有明显的病变物质残留后,再用氟康唑清洗窦腔。手术结束后用抗生素纱条将鼻腔填塞。
1.4术后处理及随访
可以在患者手术后24-48h将纱条清除,并持续口服抗真菌药物两周。所有患者在手术后,要定期到门诊进行内窥镜下术腔的清洗和换药,维持半年以上。在换药时要将术腔内的囊泡、肉芽及息肉、脓液等及时清除,避免术腔黏连,将缩窄的窦口重新扩张。
1.5评价指标
术后6个月将所有手术患者按海口标注进行疗效评价[3]。所有症状消失,鼻内镜下创面愈合,窦口放开良好,窦腔粘膜上皮化且没有脓性分泌物为治愈
2.结果
所有参加手术的患者,手术前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标准。手术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大出血症状,是由鼻外后侧动脉出血导致的,出血量达到了400-500ml。其中出现眶周瘀肿的有4例患者,并无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且术后无患者复发。
3.讨论
鼻窦霉菌病的致病菌有曲霉菌、念珠菌、毛霉菌等,其中以曲霉菌感染致病的患者最多见[4],本文所研究的患者均为因曲霉菌感染致病。此类病症的患者免疫状态多为正常,病症的感染由局部解剖部位异常引起。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鼻塞、流涕、头痛等。
经过对这48例患者治疗过程的总结,如想提高鼻内窥镜下治疗鼻窦霉菌病的治疗效果要注意以下方面。(1)要保证手术视野清晰完整,确保不会因存在视觉盲区而导致霉菌块的残留。(2)手术清除病变产物时,应避免对有用组织粘膜造成破坏,尤其是上颌窦及蝶窦口下方粘膜。(3)手术后要定期做鼻内镜复查,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直到术腔粘膜上皮化。(4)要综合应用抗真菌药物,手术中用氟康唑仔细清洗术腔,术后持续服用抗真菌药物两周进行巩固。患者手术后如粘膜水肿严重,则给予抗真菌软膏。
鼻窦霉菌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多为柯-陆式或鼻外筛蝶手术,鼻内窥镜下治疗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视野清晰、创口微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手术的安全性具有充分的保障[5]。手术医生具有精确详细的鼻窦解剖知识和熟练手术技巧,手术过程中施术者动作要轻柔,观察要细致,处理大块霉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
鼻内窥镜下治疗鼻窦霉菌病具有创口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并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是治疗鼻窦霉菌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立人,谭长强,郭庆明。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上颌窦曲菌病[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14(12):554--555
[2]柯朝阳,陶泽璋。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霉菌病的体会[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8,4(2):89--90
[3]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杂志,1998,33(3):134
[4]杨秀敏,王毓新,刘铭,等。100例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原菌分析[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1):9
[5]王忠,李新平,赵文敏,等。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真菌病[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5):288
论文作者:许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鼻窦论文; 霉菌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上颌论文; 鼻内窥镜论文; 粘膜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