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论文_王庭婷

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论文_王庭婷

王庭婷

(四川省泸州市老窖天府中学 泸州 646000)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本文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拟对历史教学目标进行设定,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历史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本文在此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进行设定,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需要个体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就意味着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从而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并且当原有经验不能适应外部环境时,原有知识建构又会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上述可见,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并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即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但一旦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应该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学校中的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

综上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设计原则如下:

(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性原则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结果。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了《法国大革命中拿破仑帝国建立》这节课后,打算写一篇关于拿破仑的小文章时,老师就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帮助指导。其次,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如学生学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节课后,打算亲自到企业、工厂等考察,真正掌握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后,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容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思。比如学生在一次月考之后,针对自己不会或者答错的历史题,可以拿出错题本总结一下经验和教训,以便下次考试不会再错。以上三点,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关注了知识的迁移和学生的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当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原有认知结构则会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化”的不断平衡,新知识随之建构起来。如在讲述《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战略示意图,让学生进入“情境”,并亲自动手来画路线图。使其能很快熟悉战役的时间、领导人物、重要地理位置以及重要影响并在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起对以上知识的图式。

(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设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一起讨论和交流,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通过协商和辩论,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比如讲到《戊戌变法》有关顽固派和维新派论战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为两小组,分组收集资料后进行讨论。这样,每一组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己查资料,并且结合现实意义,使原本艰涩难懂知识变得生动而有意义,进而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四)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工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柳币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比如成都人民公园中川军纪念碑,是为纪念川军的英勇事迹而建立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文化背景,去追溯解放战争时期历史知识。这样的学习环境,更丰富也更具体生动,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更易于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历史。

(五)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并且这

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内容。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分析二战爆发的背景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从电脑上查阅大量资料。集中对“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帝国主义之间原有的政治、经济不平衡”,“英法的绥靖政策”等问题进行查阅和思考。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完成了意义的建构,激发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六)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综上可见,建构主义要求在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重视学习环境的建设等问题。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观,进而更好的运用它。

论文作者:王庭婷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8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7

标签:;  ;  ;  ;  ;  ;  ;  ;  

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论文_王庭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