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一次大降水天气分析论文_朱炳璋 黄秋霞

新疆伊犁一次大降水天气分析论文_朱炳璋 黄秋霞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气象局,831100)

摘要:在2018年5月份的时候伊犁地区出现了强降雨现象。通过高空天气观察和雷达分析分析云图和雷达以及回波的具体情况。经过观察研究发现,这次大降水是西伯利亚至咸海槽区,咸海和巴尔喀什湖之间以南一短波槽这2个系统共同配合的系统性天气;因为水汽条件的丰富才导致了大降雨现象;当然地形地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大降水;形成原因;特征分析


引言:

新疆伊犁地区是一个离海洋较远的地方,气候相对于较干旱。新疆大降水具有落点不连续、经历时间较短、经历较强烈、有很强的地区性的特点,当然它产生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以及雪水融化等危害的发生,但大降水天气又给农牧业提供了便利。我们根据真实情况和雷达分析这次强天气过程中产生大降水的环流背景、系统、水汽条件等。

一、真实情况记录

由于大尺度环流形势的存在导致了降水现象的发生,这是由于天气原因产生的,与人类生活国家建设等都存在紧密的联系。在业务预报过程中分析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生成发展的环境条件,判断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潜势至关重要。

(一)、新疆是处于较干旱地区,因此他的暴雨标准也比其他城市相对少一半,而且降水的频率也相对较少,但由于暴雨具有落点分散、历时短、强度大、局地性强的特点,造成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新疆的降水一般是在5月到7月下旬之间,但降水量最高集中在6月份的时候,在新疆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变的大背景下,即使它的发生概率很小,但仍然是夏季地区,天气预报部门的难点。

(二)、经过多年的研究,新疆气象工作者对新疆暴雨的发生条件、产生原因和造成的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提出100hPa南亚高压双体型、200hPa西南急流、500hPa控制新疆的副热带大槽以及中低层三支急流的暴雨天气概念,这些研究中的主要地区就是伊犁。暴雨发生在稳定维持的”两脊一槽”环流形势下,而且其高空偏西流,低空偏东流,是造成的主要原因。中间尺度的大云团沿近地面的辐合线在天山迎着风的那个山坡方向会生成很多云团,生成之后,再向东北方移动的过程中会经过伊犁上空,此时会说地形的影响而不断加强,于是伊犁地区就会不断的出现连续性降雨现象。迎风坡的复合线也有很重要的原因,它的生成与地形等都有很重要的关系。垂直运动在迎风坡的方向加强,类似于”列车效应”,不断生成的复合线会连续经过伊犁上方,是大暴雨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1]。

(三)、伊犁河谷会在4月左右出现连续10天的没有降雨的现象,从4月20日起,气温便会逐渐升高;5月2-3日由于中亚低槽的影响会出现连续降雨现象,尤其是中南部地区降雨量很大。新源县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过程,前期高温天气导致山间积雪加速融化。融雪加降雨性洪水,最大洪水流量达到50~60m3/s,有412户的居住人员受伤,256.3 hm2农田、2653.7hm2和891.5hm2被掩埋的饲料,5630 m的防洪堤坝被摧毁、32座水利建筑物、19.6km农田作物被破坏,牲畜死亡362头,造成了12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部分地区还出现了雷暴现象。因为冬天的雪堆积得太厚,再加上温度又急剧变冷,降水又造成了对公路,建筑,楼房等的破坏,造成了非常困难的交通,吉里格朗河、皮里青河、曲鲁海沟、库鲁斯台沟4条河沟防洪堤52处共计4.6 km被大水冲坏,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这次天气是一次系统性天气过程,特别明显的是其东部和南部地区降水较大分布极其不均匀,由于伊犁河谷的特殊地形作用再加上冷空气的作用,沿山迎凡坡一带产生较强的局地性降水.

二、环流地势

根据20:00,500 hpa高度均可以看出,亚欧大陆整体呈现多波劫的向坏流形势,里咸海地区カ弱的高瓜脊控制,咸海和巴尓喀什以南的也存在一短波槽,伊犁地区处于2个糸统的结合地带的下游地区.除此之外,伊犁地区上游的2个站的凡速均达到27m/s以上,并且湿区较明显等是该次大降雨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地形地势

由于和高空中槽的相互作用,2日02:00的地面图上则表现中亚地区出现冷高压,其覆盖了整个中亚地区。从实际情况中可以得出,降水主要集中在凌晨2:00~8:00左右,02:00伊犁地区与上游的温差已经达到4度,冷空气还是存在一定的能量,前端伊犁地区有三根等压线,,说明冷高压前端已经进入伊犁地区。

05:00到时候伊犁地区已经和上游的温度达到相同,上游3h变压为负的,而且中上游也结束了降水。伊宁市站的3h变压达到3.3 hpa(正的),说明05:00系统全面进入伊犁地区,冷高压此时达到了最强,因为河谷的地形呈现喇叭口状态,所以东南部地区要比西部地区的降水少一些,而且东南部的地形地势相对于北部地区来说较复杂一些,这也成为了一个优点。

四、云图分析

从00:00的红外云图上可以看出,在伊犁地区上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冷风云系,在国境线的边缘部分以内出现了一个小型的空白地区,此前由于锋面云系的前端分裂的弱短波,对伊犁地区造成较小的降水,02:15,整个锋面云系到达国境线的边缘部分,前端一部分已经进入河谷偏西地区,03:30左右,整个进入了伊犁上空,前端到达东部地区,云系整体位于伊犁地区西部上空,前端到达东部地区,因为中心强度很大,所以温度就比较低,而且也已经说明了含有很多的水量,所以这个降水提供了很多的好处,到2日10:00龙风就已经离开了伊犁了,降水依然在南部地区持续,但是较强的大暴雨现象已经停止了[2]。

五、回波分析

从雷达回波图上可以看出,0:00时,锋面云系还没有出现,位于尼勒克地区有一片絮状降水回波而且还比较强,当时有一些地区已经产生降水现象了,这就和图正确的对应了起来,后来,回波越来越散开了。至02:00,伊犁地区国家边界线的南北处出现了2支回波。中心强度均在20~30 dbz,02:30分,而且这两个中心越来越向中间合并,03:00,就已经进入了伊犁地区,其中大值区主要还是在东南部沿山地区,04:00分,可以看到巩留县境内会出现了一一个很强的中心,但是海拔比较高,所以并不会很明显,从真实的情况可以看出来,降水量主要集中于02:00~07:00,特别,明显的是特克斯站,5h累计降水量达到21.8 mm.

从经向速度更能表达这点,02:11分,可以看到特克斯北部有一明显辐合带,而且不停的向南压制,至02:55分时,已经移动到了特克斯县内,而且继续向南引发了强降水现象,一直到03:39分,这个现象才基本已经停止。

此次暴雨过程南亚高压呈双向体系型,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是西西伯利亚低槽,上干冷,下干湿,低层丰沛的水汽以两条路径输送至降水区,中低层辐合上升、高层辐散下沉运动持久的有利高低空配置下产生的一次暴雨过程。暴雨的对流云团产生在冷锋云系的前部,是中天山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所致,不断生成的对流云团合并加强,并自西向东移动而形成“列车效应”,造成强降水出现[3]。

六、结束语

这次大降水是由于冷空气和槽前短流在河谷西部上空交汇,暖湿气流由于冷空气的抬升不断上升,导致凝结潜热释放而引发的强降水是此次大降水天气的主要成因。本次过程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在西部北部方向生成很多云在沿着地形地势的规律移动时,在合适的条件下就会逐步发展为对流云团,从而激发次天气尺度的发生发展。垂直抬升运动与地形的作用。结合雷达回波分析,可以随时查看整个地区中的降水情况,紧急情况下会发生预警,避免灾难的产生,尽可能的减少对财产的损失,减少人员的伤亡以及造成的不必要的危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段丽瑶,刘爱霞,史珺.1918-2010年天津降水指数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03):171-177.

[2]钟军,苏布达,翟建青,等.中国日降水的分布特征和未来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02):89-95.

[3]陈贵川,谌芸,张勇,等.“12.7.21”西南涡极端强降雨的成因分析[J].气象,2013(12):1529-1541.



论文作者:朱炳璋 黄秋霞

论文发表刊物:《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  ;  ;  ;  ;  ;  ;  ;  

新疆伊犁一次大降水天气分析论文_朱炳璋 黄秋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