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协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程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江苏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全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在新的形势下,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而迫切的战略任务之一。构建三大都市圈、加快沿江开发和提高开发区建设水平,是江苏从实际出发提出的做好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协调的三大举措。
一、积极构建江苏三大都市圈,整合全省城镇集群优势
在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影响江苏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缺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之间的相互协调。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积极促进都市圈建设,整合城镇集群优势,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中,明确提出构建三个都市圈和五条城镇聚合轴的城镇空间组织,即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和徐连、宁通、沪宁、新宜和连通五个城市聚合轴。这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推进城市化、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三大都市圈。江苏从前瞻性、全局性、综合性、强制性和连续性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三大都市圈规划。统一都市圈内城市体系规划,从适应引导都市圈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需要,加强区域内城市的协调,加强圈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统筹安排;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指导促进圈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出发,研究各项政策措施,引导合理、科学用地,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结构,实现圈内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出发,完善圈内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统一要求,建立都市圈工作协调机制。在都市圈建设中,迫切需要探索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协调组织形式,研究制定共同遵守的准则,协调城市圈内产业、居民点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跨行政地域的要素流动、产业协作、城镇空间和资源优势整合、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江苏着力建立加快推进都市圈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机制,加强都市圈跨省、跨区域、跨城市的联系与协作,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都市圈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产业发展的环境,引导和扶持核心城市和主导产业,增强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强化主导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同时,研究制定都市圈在区域产业、边界协调以及空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尊重和兼顾都市圈内务方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和协作,实现整体效益和长远效益的最优化。充分发挥现有协作组织、机构、团体的协调功能和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推进都市圈的一体化进程。
统筹兼顾,统一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促进区域设施共建共享,是集约化经营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利于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合理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公共设施。在安排市政、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时,必须统筹兼顾,特别是重视空间资源和区域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有针对性地提出鼓励、引导、控制、限制的措施和要求,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江苏在区域设施共建共享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2000年开始,在苏锡常都市圈实施了区域供水规划,实现了200多个乡镇的联网供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进一步加快沿江开发,促进大江南北共同发展
长江江苏段是连接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重要纽带,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长江南岸与北岸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江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发展不快的根源,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推进苏中地区、带动苏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必须加快沿江开发。江苏省委、省政府根据沿江地区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加快沿江开发的重大决策,在更高层次上加强长江南北的经济协作,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形成全省整体优势。实施沿江开发,江苏着重抓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沿江两岸统一规划。规划是沿江开发成功的关键,江苏着眼于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统筹考虑长江两岸的城市发展、产业布局、资源和环境保护,制定了《江苏省沿江开发规划》。《规划》对沿江各地的产业园区、城镇布局、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作出了统一明确的安排,使区域的各种资源更好地整合。
二是推进沿江城市产业合理布局。城市是产业集聚的重要依托,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沿江开发进程中,我们坚持把产业集聚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与推进城市化统筹考虑。根据现有基础和规划发展方向,围绕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目标,加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规划将依托南京的大型石化企业,建成全国著名的石油化工产业密集区;充分发挥张家港、常熟、太仓、泰兴、南通等沿江城市的优势,形成沿江精细化工产业密集区;依托沿江两岸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形成沿江旅游风光带。同时,加快南京、无锡等物流枢纽城市和专业物流中心的建设。
三是加强经济协作与联系。沿江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打破行政区划分隔,强化经济区域联系,推进两岸联动发展。省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和一系列奖励政策,鼓励跨江合作,让苏南的开发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向江北地区拓展,推动产业、企业、资本向苏中转移;要求苏中地区主动接受苏南的辐射带动,积极为吸引苏南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创造条件。同时,江苏特别重视加强沿江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广泛联系,按照“积极接轨、主动服务、加强配合、共进共荣”的原则,在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合作、双向投资、旅游业发展、市场一体化、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与沪、浙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化分工协作,优化长三角区域生产要素配置,形成叠加效应和整体优势,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开发区建设水平,加快江苏区域现代化步伐
开发区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合点,也是连接城乡的区域。开发区是江苏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五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成为江苏改革开放和开放型经济的一大亮点,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的开发区经历了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有区域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全省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开发区建设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采取了措施。
一是努力促进开发区建设与城市化推进互动发展。开发区与城市密不可分,城市为开发区提供了生产、生活和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服务,开发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和就业岗位。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投资环境,提高了服务水平,为开发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江苏的各类开发区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对软硬件条件要求高的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苏南地区的开发区经济规模迅速壮大,外商投资高度集中,对外贸易增势迅猛,利用外资占苏南地区全部利用外资总和的七成。开发区的建设扩大了就业,苏南开发区已累计吸纳从业人员128.8万人。另一方面,开发区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载体。开发区建设促进了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展,提供了城市发展新的空间,使城市建成区面积大幅度增长,加速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982年,苏州市建成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随着苏州新区及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市区面积迅速扩展,2002年已达到155.7平方公里。
二是不断推进开发区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江苏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转变的历史性突破。90年代,致力于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兴办开发区和工业小区,推进企业集聚,经济总量和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江苏经济发展又进入产业集聚发展的新阶段。适应新形势,创新思维,努力在打造开发区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全省开发区已形成了梯次发展格局,苏南、苏中、苏北交相辉映,逐步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苏南地区充分利用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抓住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向我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机遇,沿沪宁线的开发区重点发展壮大IT、IC和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沿江地区利用长江黄金水道资源,抓住沿江开发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发展大运输量、大吞吐量的重大基础产业项目,把沿江地区建成国际制造业基地。苏北地区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和一般工业品的深度加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生产力布局。
三是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有效整合开发区资源。江苏开发区建设早、发展快,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盲目竞争等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污染源分散难以治理等问题。引导开发区合理集聚,是江苏提高开发区建设水平的重大举措。一方面,从调整行政区划入手,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的空间布局。近年来,江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调整了13个省辖市中的8个市的行政区划,基本解决了市县同城问题。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力度更大,截至2002年,全省乡镇总数由1998年的1974个减少为1330个,对重点中心镇发展、开发区整合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目前,苏南地区正在大力整合开发区资源,提升投入密度和产出强度,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集约开发水平,积极探索开发区与城市区域发展进一步结合的新路子。另一方面,以生产要素和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发区发展的新途径。各地正在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划的联合开发、跨江开发等新路子,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政府和市场推动,不断整合开发区,开发区已从单一的形态空间扩张,逐步走上了注重内涵发展的道路,有力地提高了全省开发区的发展水平,推进了区域城市化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它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逐步显现。从江苏的实践来看,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有五条最基本的经验。一是以规划为龙头,坚持在规划的指导下,加强城市空间资源整合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二是以改革为动力,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取向,坚持运用市场配置资源,敢于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强化区域内经济联系。三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可偏废,既要考虑城市集群的布局与联系,又要考虑以开发区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布局与联系,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区域内协调发展,加强对外联系。五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担负的协调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