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第二次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循环经济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增长的三种方式
经济增长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求经济不断增长。经济的增长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呢?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外延型的增长方式,这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增长经济的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的前提是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容量是不受制约的、是无限的。
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说经济增长方式的第一次转变就是从粗放外延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集约内涵型的增长方式。集约内涵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当然比粗放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要进步。但是,集约内涵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着眼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管理体制、对外开放等传统的内生因素的考虑。集约内涵型的增长方式仍然是把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作为既定的不需考虑的前提条件的。
无论是粗放型或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是把人类的生产方式作为一个脱离自然界的独立的封闭系统。事实上,人类的生产系统是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生态大系统的。人类的生产系统只是自然生态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社会经济的增长受到自然生态大系统中资源供给和环境承受力的制约。
在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人们提出了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要把经济增长方式置于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大系统内,把资源和环境作为经济的内生因素来考虑。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要大力推行循环经济。依靠循环经济增长经济的方式,相对于从外延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转变为内涵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人类第二次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依靠发展循环经济来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走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和安全的重要保障;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和国际接轨的要求。
二、正确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这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优化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的,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而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可归结为产业的生态化,即采取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战略和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围绕以产品与生产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系统进行生产结构重组转型,促进产业系统的生态质变。这是符合中共的十六大所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
这里要澄清一种误解,就是望文生义地、用简单的、形式化的理解,把循环经济简单地落脚到废物利用的循环上;把循环经济描述为只是在人类的经济社会体系中构建各种“链”与“圈”,使人类经济社会变成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不能把循环经济变成一个“筐”,把什么修旧利废、物资回收都归之为循环经济。有的物资回收,如用土法回收废旧电视机、电脑等中的稀有金属,虽然达到了资源再利用的目的,但是回收过程严重地破坏了环境,这就不是我们所要求的循环经济。所以,循环经济有三个必须: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能;必须达到环保要求;必须实现节约成本。三者缺一不可。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创建一种由全新的生产消费方式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合理有机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使人类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容,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实现“低代价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控制在不破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限度内,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要转变人们的消费方式。经济增长的终端是生产和生活的消费。人们的消费也要符合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要求。例如,现在流行的消费品过度包装,大量浪费了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大量使用在自然界经历上百年也不能溶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袋的发明被称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了很坏的作用。所以,环保组织提出禁用塑料袋的号召。
三、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
1.循环经济的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在这个层次上,企业要尽可能地实践三原则:(1)减量化(Reduce)原则,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2)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3)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行清洁生产。同时在生产中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农家肥等,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这方面好的例子很多,如江苏省的沙钢集团是全国销售额第二的民营企业。该集团对高炉、电炉、轧钢生产的煤气、水渣、含铁泥尘、工业废水等进行分类处理、综合利用:如将高炉生产的水渣出售给水泥厂作原料;将轧钢产生的氧化铁皮、高炉产生的含铁沉泥作为烧结矿的原料;企业的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4%。又如江苏东海粮油公司,目前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粮油加工基地之一。该公司在企业内建立起变废为宝的循环系统,粮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豆粕、毛油、米糠等废弃物重新成为用来生产饲料、磷脂等产品的原料,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循环经济的第二个层次是在企业之间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特别是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是由蔗田、制糖、酒精、造纸和热电等企业与环境综合处置配套系统组成的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对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互相交换,形成比较完整的闭合工业生产系统,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为制糖业的结构调整和结构性污染治理开辟了一条新路。
3.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层次是从社会整体的循环角度,大力发展旧物调剂和废物回收产业。在整个社会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产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这个环路可以扩大到国外,就是人们常讲的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当然这种循环是在有利环保和维护生态系统的条件下进行的,决不能以循环经济为借口,进口“洋垃圾”为原料,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大量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四、我国探索循环经济的三个阶段
我国探索循环经济快30年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循环经济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环保意识兴起的上个世纪的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及人类面临的危机。“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90年代以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2005年3月24日在日本爱知县开幕的世界博览会,有120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1500万人参加。日本宣布本届博览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副题是“循环性社会”。会址在距名古屋20公里的山区,不侵占林地,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和小型公园,采用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电力系统,由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和蓄电池发电组合而成。垃圾发电是将每天产生的垃圾进行气化处理,利用产生的氢气发电,既保障了电力供应,又有效地处理了垃圾,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这个循环系统本身,就是博览会的展点之一。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是在环境压力下对循环经济理论认识的深化阶段。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治理环境污染开始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清洁生产和减少消耗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人们认识到发展经济生态系统,推行循环经济,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第三阶段:从2003年起,进入到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推进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认识到,我国的资源状况已经无力支撑资源的高消耗。例如,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较:淡水为4分之1,耕地不到40%,森林为7分之1,石油为10分之1,天然气为22分之1,大多数矿产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注:《经济日报》2005年3月10日第7版。)而目前我国生产每吨钢铁的能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20%。万元GDP耗水是国际平均水平的5倍,能耗是3倍。2004年我国GDP增长9.5%,能耗却增加了14%。
我国的资源高消耗,还严重污染了环境。如我国的焦化产业由于重焦炭生产轻综合利用,焦炉煤气大量直接排空燃烧——俗称“点天灯”。每年白白烧掉焦炉煤气300亿立方米,相当于“西气东输”设计年输气量的2倍多。在地大物“薄”的我国,如此高度的资源耗费,是支撑不起我国经济的高增长的,也是我国的环境所无法承受的。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别无选择地只能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目前,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江苏要在全国实现“两个率先”,就要率先实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循环经济转变。
五、推行循环经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循环经济说来很重要、听起来很美、干起来却很难,因为推行循环经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择其大者有:
1.要引导公众提高认识。加深人们对循环经济的内涵、作用、历史地位以及操作方法的理解,转变观念。要引导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真正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循环经济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
2.调整经济结构,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必要措施。要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止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招商引资重量更要重质,不能“放到篮里都是菜”,要根据我国的产业政策引进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警惕发达国家转移污染企业的行为。
3.搞好规划发展。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纳入循环经济规划,形成可实施的项目,并将循环经济规划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计划之中。
4.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体制、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循环经济的根本动力。当前与经济传统增长模式配套的制度和政策还大量存在,如政府官员仍然拥有许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配置权力;GDP仍然在考核干部、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和在政绩评定中起主要作用;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要税种的财政制度还激励着各级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价高利大的重化工业上;以及与计划经济和传统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土地、资本、劳动力、外汇等生产要素的低价政策和无偿划拨制度,造成了成本扭曲和社会稀缺资源的滥用。
我国最近频频发生的煤矿事故,大都和瓦斯爆炸有关。瓦斯学名甲烷,因与煤层共生、伴生又名煤层气。煤层气不仅成为煤矿事故的头号元凶,而且也是加剧温室效应的重要“元凶”。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中限止排放的6种温室气体中,甲烷排名第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产煤国,每年因采煤向大气排放的甲烷气体约有120亿立方米,相当于已建成的西气东输一期工程1年的输气量。其实瓦斯也是一种洁净的高热值燃料,既可与常规天然气混输、混用,也可用来生产甲醇作天然气汽车燃料,还可用来生产炭黑和甲醛。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1万亿立方米,仅比我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少7万立方米,相当于400多亿吨标准煤,排世界第三。对于我国的煤层气开发工作,国家虽然制订了规划,并有了某些进展,但总的说来,这项工作还处于试验开发阶段,究其原因,主要与缺乏政策支持有关。据了解,美国作为世界上煤层气开发利用最成功的国家,目前美国已有煤层气井2万多口,2003年的产量已达450亿立方米,增长速度非常快,主要得力于政府在税收政策上的长期优惠;此外为提高煤层气发电的竞争力,每发1度电还可以获得补贴2美分。我国如调整对煤层气开发的政策支持,就能改变目前浪费煤层气资源和煤矿事故频发的状况,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注:《经济日报》2005年3月22日。)
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财政、税务等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家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鼓励政策:如企业发展清洁生产,推行循环经济需要资金投入,建议政策性银行以无息贷款、低息贷款等方式给予支持。要运用财政、投资、信贷、价格等手段建立循环经济的机制,使企业、政府、市场能够互补、互助,形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大合力。制订和落实推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体系,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机制,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和农民的权益。
5.政府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系统,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系统;建立规范的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制定促进废水和垃圾回用的经济鼓励政策。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是要使物质流动能够循环起来,成为环状,没有节点,环状形不成,政府要着力培育节点产业。
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和扶助一些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关键措施。必须切实改善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政策环境,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高技术。健全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完善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注重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如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延长产业链和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循环经济的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例如,我国的国情决定我国是一个必须“西电东输”的国家。因为我国的能源需求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的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仅东部地区的用电量就占全国用电量的54%左右,而用于发电的煤炭和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其中水能资源四分之三分布在西南地区,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的五分之三分布在陕西、内蒙古、山西地区。因此,通过建设高功率的输电电网,实现电力的跨地区、跨流域的远距离输送是不可避免的。资料显示,百万伏级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电系统的特高压电网输电容量,一般为现有500千伏交、直流输电系统的5倍到6倍,并有节省输电通道、少占土地、节约投资、减少输电损耗、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但目前在世界上,特高压输电技术仍属于电网科技发展前沿的高新技术,我国如能率先攻下这个技术,对我国经济建设的贡献将是十分巨大的。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 煤层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