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072-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大到图表化、图文结合的政府报告,小到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有多样化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出现。而在中小学生各种考试试题中,也相继出现了形式各异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这种独特的文本形式,打破了历来以连续性文本独霸一方的局面,以势不可挡的形势冲向了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一、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何为“思维导图“
所谓“非连续文本”, 这个术语最早来源于“PISA”国际阅读素养测试,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一种阅读材料,其主要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非连续性文本生活性、时代性强,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受语文阅读教学以及研究者的关注。
“思维导图”则是“非连续性文本”的一种类型,它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主要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呈现思维的过程,表达知识结构和知识信息,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
二、“思维导图”为何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思维导图”具有思维的发散性,有助于学生以“点”为核心,扩展思维内容。
“思维导图”能够把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浓缩为一个关键的中心,整篇文章或整本书以 这个关键词为核心,进行扩展延伸,形成一个有中心、有分支的知识树。教师利用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讲授课文,能够引发学生对学习篇章的兴趣,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在对各个分支不断细化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2.“思维导图”具有收敛性,有助于学生提炼重要信息,学会归纳整理。
“思维导图”中心明了,所有内容都是围绕中心进行展开,每一个分支又有着二级中心,以此类推,把一篇长长的文章提炼成了若干个层级的点和面。在长段文章中提炼关键信息,并把这些关键信息有效地串联起来,在这样的思维练习过程中,学生的聚合性思维得以发展。
3.“思维导图”具有条理性,有助于学生梳理思维脉络,有效整合信息。
思维导图的类型很多,一般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树形图、圆圈图、支架图、流程图、气泡图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条理性,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学生在找寻每个思维导图内在的逻辑过程中,锻炼了他们梳理大脑中思维脉络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整合文字信息的能力。
三、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1.思维导图的条理性可以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梳理课文脉络。
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中,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文字记录方式的演变以及发展的历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抓住文章的内在顺序,明晰文字记录方式的发展历史这一教学重点难度较大。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采取了自读提取时间词,小组合作归类文字记录方式的方法,把一篇文章提炼成了一张“时间流程图”。教学过程如下:
(一)圈画时间词,找出时间线
1.老师就把几千年的历史给立体化、图像化,变成一条时间线。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写时间的词语,把它们圈画出来,想一想谁在前,谁在后。
2.这就是思维导图中的时间线我们又可以称它为时间流程图(板书:时间流程图)
(二)自读点拨,了解文字记录方式的发展历程
同学们借助桌角上的学习单自主学习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1.自主学习阶段。看清楚学习单上的自学任务:
(1)圈一圈:用圆圈圈出古代人们记录文字的方式。
(2)归归类:这些记录方式都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把它们放入相应的时间框里。
(3)想一想:你觉得这些文字记录方式好不好,在旁边贴上表情贴,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贴。
2.汇报点拨阶段。
(1)圈画重点词句,汇报几千年人们记录文字的不同方式。
(2)出示“龟甲”、“兽骨”、“帛”等多种记录方式的剪贴画,请学生贴入时间框。
(3)请学生给不同的文字记录方式贴上表情贴,并评价它们的优缺点。
3.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和聚合性可以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提炼关键词句,整合相关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学《纸的发明》第四自然段“造纸术的发明”这一环节时,造纸术的发明者、发明时间、所需原材料、造纸的过程以及造纸术相较其他文字记录方式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这一连串的信息想让学生们清晰明了地理解,难度较大。我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时候,采取了思维导图中的“分支气泡图”,“改进造纸术”是思维导图中的中心词,围绕着这个中心词,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在文章中提取关键词,通过小组合作补充完善思维导图,通过全班汇报、教师点拨,了解了抓住主要动词、抓住关联词语、概括四字词语等提取信息、表达信息的方法,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思维能力也得以发展。教学过程如下:
(一)明晰任务,了解“分支气泡图”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尝试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思维导图-------改进造纸术图。
(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思维导图”
现在请每个小组就你们的自学内容进行讨论,小组长分配好每一位组员的讨论顺序,确保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记录员做好思维导图的补充完善。
(三)全班汇报阶段,教师点拨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汇报学习成果。
谁来试着为我们介绍你们补充完整的分支图呢?
2.教师点拨学习方法。
怎样才能把造纸的过程介绍得更加有条理呢?
(1)抓住动词,要想搞清楚造纸的过程,必须要把这些动词讲清楚、讲明白,这些动词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要有条理地说出来。
(2)抓住关联词语,要想把这些动词有条理地讲好,我们必须要用上这样的关联词语,先……接着……然后……最后。
总之,思维导图正是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帮助和提升。在小学语文的课文教学过程中,如果灵活性地加以应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论文作者:许大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思维论文; 连续性论文; 时间论文; 方式论文; 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造纸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