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多种感官开展想象——浅谈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感官论文,手法论文,夸张论文,歌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白诗歌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夸张手法的运用。夸张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借助想象,抓住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突出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艺术效果。
一.视觉上找相似点。 即将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事物与想象中的描写对象加以对比,找出它们彼此相似的地方。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李白把看到的瀑布“疑是银河”是因为(1)它们形态相似。银河和瀑布都是“河”, 都是“水”,在夜空和阳光下都会形成条状的光带;(2)它们颜色相似。 银河与瀑布均为白色;(3)从长度来讲,银河很长,瀑布三千尺也很长; (4)从空间位置来看,银河在天上,瀑布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 也在高处。正是有了这些视觉上的相似之处,才使作者自然的联想到瀑布像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这一想象奇特,夸张自然。
二.触觉上找感觉。《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的第一句诗人用“危”、“高”这两个字异义同的字来突出寺楼的高,然后又用“百尺”具体地写出了“危楼”之高,给人一个具体、明晰的概念。“手可摘星辰”一句,进一步用夸大与缩小的手法来状写寺楼之高。一是用夸大的手法写出寺楼的高度,夸大从地面到楼顶的距离,从楼下往上看,只见寺楼的顶端几乎与天齐;二是用缩小的手法,把寺楼与天上“星辰”的距离缩小到只有“伸手”之遥。这种同时用夸大和缩小两种手法,写出一高(寺楼之高)一低(天上星辰低),对比鲜明,更显出寺楼之高来。此诗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只截取生活中最富情趣的一个片段,将镜头的焦点聚在“手可摘星辰”的一瞬间,使人们通过手的触摸,以一个“摘”的动作,仿佛感觉到寺楼之高,感觉到星辰之低。
三.听觉中找共鸣。以《赠汪伦》为例:“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情谊之深,“忽”字道出诗人听到汪伦前来送行,顿生喜悦之情。由“闻”其声,触及到诗人的听觉感官,继而拨动了诗人久蕴心中深情的心弦,与歌声一起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即“踏歌声”油然而发,写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歌唱真挚友谊和离别的佳作,使本来无生命的桃花潭水与诗人的离别之情交织在一起,使岸上的歌声与诗人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人对自然的感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四.时空中找契合点。李白诗歌中往往从时间、 空间结合的角度着笔,利用夸张的手法,找出时空的契合点,使诗具有很强的意蕴和动感。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写作者送别“故人”久望不归之情。作者站在黄鹤矶头,目送着友人的“孤帆”远了,远了……一直到消逝于水天相接之处,再也看不见了。这时作者仍在痴痴地、久久地站着,而在天的尽头,只有浩浩的长江水在无语东流。作者以时间为经,以空间视角的转换为线索,将浓浓的送别之情落在了“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空间的层面上。在空间纬度中找到时间的点,在时间经度中把握空间的面。通过时空契合点的转换,把诗人热烈的感情注入了被描写的事物之中,使李白的夸张表现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