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课外阅读材料的学习,总结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结合高一上册作文教学第一单元(感受与思考)和第二单元(想象与联想),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形神兼备的人物刻画手法。教学设计始终贯穿新课理念的“三维教学目标”,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拓展延伸与探究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目标 重点 方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外阅读材料的学习,探究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点。
2.以《贝多芬传》为切入点,总结外貌描写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3.进一步深入探讨观察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并总结出有效观察人物的方法。
4.运用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尝试进行写作。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
佛语云: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春秋,一树一菩提。
袁枚也说:面异斯为人,心异斯为文。
生活多彩,人有百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想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又有什么方法可循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人物刻画的手法及人物观察的方法,进一步归纳总结形神兼备的人物刻画手法,也就是“静观摹状,形神毕现”。
2.分析文本,归纳总结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
(1)学生朗读《贝多芬传》中描写贝多芬外貌最突出的片段:
他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狂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的富于表情的眼睛,时而妩媚温柔,时而惘然,时而气焰逼人,可怕非常。
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
(2)思考:
①这段外貌描写,突出表现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刚直、坚毅、深邃、忧郁。
②为突出这样的性格特征,作者主要抓住了贝多芬哪些容貌特征来写的?
明确:宽大的脸 隆起的额头 乌黑的头发 眼睛 宽大的鼻子 细腻的嘴巴 牙床。
③从写作顺序的角度,你认为罗曼.罗兰刻画贝多芬这一形象有何特色?
明确:由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
(3)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总结:
人物外貌描写是有一定顺序的,可先从整体印象再到局部特征,也可由上至下,反之亦可。——遵循顺序法
3.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人物观察的常见方法
(1)平时同学们在学习了写作手法之后描写人物时有哪些困惑呢?出现这些困惑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困惑有觉得无可写之人;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甚至画虎不成反类犬。
根源是我们抓不住或抓不准描写对象的“形神”,实际上就是我们不善于观察人物,没有较明确的人物观察的意识及方法。
(2)教师分析归纳如何处理好人物观察中“形”与“神”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①关于“形”。
A.总结方法:“画龙画虎难画骨”,要画出“龙虎”的“骨”来,确实很难。要想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平时就要对人物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顺序地观察。同样,“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对于人物的肖像描写也不能仅凭主观想象,闭门造车, 而应对人物的外貌进行细致地观察,把握特征。
人物外貌描写方法:观察的顺序
观察人物特征
B.练习:学生根据教师归纳出的观察人物的“形”的方法,观察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然后师生间共同进行交流与评析。
C.简评:先学生自由表达,再由学生用较流畅的语言表述,教师结合人物外貌描写手法简评学生口头表达练习的得失。
②关于“神”。通过对罗中立油画——《父亲》的初步观察,让学生明晰只有对外在的形的观察, 那实际上是缺失立体感和生命力的观察活动,只有融入“神”——人物的个性、共性、命运,融入观察者的情感体验,才能弥补那缺失的立体感和生命力的活动。所以我们还需要对人物的“神”进行观察体验,然后进行“形神兼备”的刻画。
A.引导学生试着由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联想开去,看看能唤起哪些生活经历和情感共鸣?(分组讨论)
B.师生共同分享讨论结果。
C.出示教师范文,请学生朗诵。
一张古铜色的老脸上,胡桃核一样深深的皱纹,永远铭刻在遍布沧桑的额头,那是我们心头的烙印。深深窈陷地双目,眼神饱含风霜而又和蔼慈祥,又好像在期盼着什么,那目光敲疼了儿女们的心也模糊了儿女们的眼。咧着那几乎掉尽牙的嘴,在这张刻满了皱纹的面孔上,微笑显得那么的勉强与无助。他的手中端着一碗水,那竹枝似的手啊,被犁柄磨亮而长满了老茧 ,压上了岁月沉重的辙痕。这是一位饱经风霜、历尽磨难的父亲,于是我突然流泪地懂得,我们吃的每一粒喂养生命的粮食,都是父亲在坚忍的黎明和疲惫的黄昏里种出来的,他的身后,是汗水换来的一片金黄。 他,并不是一个人的父亲,而是我们那与日光月光冬天黑夜一起沉默的黄土高原的父亲!
明确:这段文字之所以生动,就是在观察时我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了真挚的情感。
③总结刻画人物时贯穿“神”的方法。其实,作者在创作这幅画时,是有创作原型的。1975年的除夕夜,罗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厕所旁边,看到一位从早到晚一直叼着旱烟,麻木、呆滞守粪的中年农民。罗中立回忆当时:“一双牛羊般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粪池。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我要为他们喊叫!”正是有了这段人生阅历,才让作品激起了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可见,刻画人物需要情感观察。
4.课堂练笔。
运用所学的外貌描写的手法和人物观察的方法,根据图片《祝福,灾区人民》,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写一篇两百到三百字的人物描写片段。
5.分析评价学生作品。
选择学生的人物描写片段2-3篇,引导学生围绕本堂课所学的外貌描写的手法和人物观察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6.结语。
课外延伸练习(1分钟)。根据本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写作要求:
(1)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写出人物的个性,达到形神兼备。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字。
论文作者:汪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人物论文; 外貌论文; 贝多芬论文; 方法论文; 形神论文; 手法论文; 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