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和创造力培养的部分思考

以学生为中心和创造力培养的部分思考

一、关于以学生为主和创造力培养问题的局部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康娜[1](2021)在《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优化数学课堂,优化数学课堂首先要优化和改进教学方式。目前,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已具备整体性、系统性,而对“教学行为链”的研究还较罕见。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提供经验,从而改善教学行为。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1)四种课型共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的构成要素(教学行为对)有何特征?(2)四种课型共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有何特征?(3)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使用策略和培养途径有哪些?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相关理论及研究进行梳理,得到研究的理论基础、框架及初步的“教学行为对”和“教学行为链”编码表,并使用专家咨询法对编码表进行优化以及权威性确认;其次,采用课堂录像编码分析法并结合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四种课型(概念课、公式定理课、合作探究课、习题课)共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视频进行编码,从而进行“教学行为链”的构成要素特征分析、“教学行为链”的特征研究以及“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使用策略的分析;最后,结合对两名高级教师访谈的内容,得出培养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的培养途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关于“教学行为链”构成要素(教学行为对)特征的研究结论:“教学行为对”设计特征与课型关系较大;四种课型中,“驱动推进类行为对”与“讲解陈述类行为对”频次、时长分布均较高;以学生为主的行为对中,概念课中“施动类行为对”频次、时长分布较高;公式定理课与习题课中“练习讨论类”频次、时长分布较高;合作探究课中“交流沟通类”频次、时长较高。关于“教学行为链”特征的研究结论:“教学行为链”设计特征与课型关系较大;概念课、公式定理课、习题课中,“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频次、时长分布较高,这三类课均为“教师驱动推进学生探究,教师点评”的课堂模式;合作探究课中,“自主交流型(C型)”行为链频次、时长分布最高,此类课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评价总结”的课堂模式。关于“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的研究结论:课堂引入环节、课堂小结环节教学行为链的使用均以“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为主;课程讲授环节中,概念课、公式定理课的课程讲授环节“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为: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为主,问题直观型(E型)、明示直观型(E型)为辅;合作探究课的课程讲授环节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为:自主交流型(C型)为主,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为辅;习题课中课程讲授环节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为: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贯穿教学始终;课堂练习环节中,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使用均以“问题思考型(A型)”为主;课堂小结环节以“B型”为主进行展开。关于“教学行为链”使用策略的研究结论:问题思考型(A型)与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的使用策略为:这两类“行为链”无论在哪种课型,都较适用;推荐使用在概念课、公式定理课中的概念或定理的生成环节;习题课中,每种题型的练习环节加以运用;合作探究课中,在学生主动探究并汇报成果以后的例题解析或课堂练习环节可加以运用;均可运用在课堂小结环节;其他环节可视情况而定。自主交流型(C型)行为链的运用策略为:在合作探究课中,探究实际问题环节建议使用;其他课型尽量使用此类行为链,可尝试在概念、定理的生成过程中加以运用;问题直观型(D型)与明示直观型(E型)行为链的运用策略为:合理的设置此类行为链的使用位置以及对应的教学内容。关于高中数学“教学行为链”的培养途径的结论:增加“驱动推进类”行为对以及“问题思考型(A型)”和“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的使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构建“教师驱动推进学生探究,教师点评”的课堂模式;教师多创造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增加“交流沟通类”行为对以及“自主交流型(C型)”行为链的使用,使学生主动探究,构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评价总结”的课堂模式;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直观型(D型)”与“明示直观型(E型)”行为链的使用,减少“教师演讲,学生机械听讲“课堂模式的出现;教师应将课堂“化整为零”,从每个环节教学行为链的使用起步,设置好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行为链的使用。

张莹[2](2021)在《大学生对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考察对象》文中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传播红色文化能够起到帮助大学生抗击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观念、提升文化自信、强化主流价值认同等作用。目前国内高校红色文化传播实践已有所发展,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大连理工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建设我国现代工业体系而成立的高校,从建校初就带着红色基因,是高校红色文化传播实践的先行者之一。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大连理工大学为考察对象,调查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并分析学生基本信息和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渠道对其认知与态度的关系。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共同规律,为今后高校改善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态度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的学生在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上存在差异。学生接触学校各种红色文化传播内容和渠道的频率与其认知与态度存在相关关系,四史、大连史、校史及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接触频率与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校园文化活动渠道的接触频率与学生的支持度、满意度和参与意向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渠道对学生的认知情况与态度的解释力不同。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学校红色文化传播内容、渠道、传播计划制定、传播系统构建及传播格局打造几个角度对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韦易廷[3](2021)在《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程红兵老师独创性地提出了语文人格教育思想并不断加以完善。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他的教育思想能够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启发,从而更好地改进语文教学。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概说,语文人格教育是程红兵教育思想的核心及最大特征。第一部分从具体内容、教育价值功能、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思想内涵。第二个部分是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着手,结合经典课例来研究程红兵老师在这两方面对于语文人格教育的实践应用,从而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示范。第三个部分是研究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给当前语文教育教学带来的启示,从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完善优化语文人格教育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对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人选择高中第一单元的经典诗歌《红烛》和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回忆性散文《老王》来设计教案,分析教学思路。力求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希望本研究能够让教师们提高对语文人格教育的重视,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王思源[4](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姜琳琳[5](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几年掀起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渐渐以各种形式进入到现代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祖先为我们创造出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及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指引华夏炎黄子孙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中华民族基因。国家的发展与教育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必须靠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当前美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美育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任务之一。美育要实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就必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美和创造美。因此,作为新时代艺术教育研究者,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作为己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美学意蕴,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以及艺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作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文化和思想理论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振兴、发展与传承的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国儿童更多地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这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性格、人格发展形成的最初阶段,因而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在这一阶段,让幼儿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活动环境中,是培养幼儿传统审美意识以及诱导幼儿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正是提高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学诉求。从当前我国幼师的整体现状来看,社会对幼儿师资的缺乏体现在缺少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普及上,要让更多的教师懂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爱中华传统文化,会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综合艺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研究者来说,不仅要能构建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为目标,首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资源的阐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接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式的理论阐述论述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鉴于本项研究的规模与对象,笔者选择行动研究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艺术课程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笔者通过实际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深入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探索适合解决一线教学问题的措施。根据行动研究的精神,以改善自己的实践为目的,亲身进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活动。在研究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以及经验总结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针对各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整个行动研究以各种研究调查及教学课例为基础,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计划、典型课例验证、总结及反思几个行动步骤进行了包含先导性研究的四轮研究,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现状、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行动计划,并制定行动实施方案,以典型教学课例呈现行动实施方案,最后对行动的问题、计划、实施行动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五项研究结果:第一,综合性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内容中的重要性;第二,要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第三,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第四,要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第五,实现教师教学才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几个研究中的创新点。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探索艺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二,总结艺术教育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第三,分析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第四,以“课程整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方法论。本研究的实践创新在于:第一,以教育行动研究作为艺术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二,本研究在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第三,本研究是以改善研究者自身的实践教学为目的的实践研究。尽管如此,研究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综合艺术课程”现实状况的局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最后,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李敏瑾[6](2021)在《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文中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四大知识体系于一体的基础性综合课程。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也越来越重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传统“师本课程”教学理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小学教师的教学需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主体性的发挥对小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随即应运而生,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第一部分重点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基本概念和生本理念。第三部分介绍生本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在介绍调查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基础上,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本文第四部分重点介绍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问题,主要问题有五方面,对科学课程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教学目的不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课教学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不规范。第五部分对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和教师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现有考核方式的限制,科学课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大,教师缺乏培训未能掌握先进的科学课教学方法,科学课堂评价受应试考试制度的影响较大。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针对前文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改进策略,主要从五方面提出调整:一是提高对科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增加教学目标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三是小学科学生本课堂的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四是加强培训让教师掌握生本课堂教学新方法;五是建立多元发展性小学科学课教学评价体系。

田金虹[7](2021)在《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展教学创新,是教师因应多智时代教育生态重构需要的重要措施。当前,一线中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薄弱,学者们对教学创新研究开展较少。开展教师教学创新研究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必须突破的研究课题。因此,论文以中学化学课堂实录为研究对象,开展质性研究,提取教师教学创新行为,凝析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结构。论文选取济宁市初、高中教学能手展评活动中分别获得前3名的课堂实录视频作为研究资料。首先,研究者带领某省属重点师范院校的13名化学教育硕士,对6个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分析,提取6名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点。基于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程序,提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初步凝析化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要素。然后,从初步凝析出的化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要素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创新片段,编制教师创新情况访谈提纲,以6位课堂视频执教教师为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查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路、过程、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最后,转录访谈资料,结合访谈提纲和研究需要处理访谈文字资料,使用NVivo11 Plus质性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对访谈资料进行人工浏览编码,补充、精致、结构化初步凝析出化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要素,厘定化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结构。研究显示:(1)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是一种包含教学情境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评价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创新等能力要素的综合能力;(2)构成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各种能力要素之间具有结构性关系。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从实践出发,系统运用基于扎根理论和NVivo软件质性研究方法,开展自下而上的探索性分析,提取能力结构要素的方法具有新颖性。(2)提出的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结构,为今后培养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供了新依据。

王旭燕[8](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文关怀提倡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见,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是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要求。同时,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利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从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现状和对策,对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的方法,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问题成因以及策略等问题。全文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论文首先阐述了“人文与关怀”、“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等概念,以此阐述全文研究的对象范围。然后梳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和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人文关怀的重要论述。最后论文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为论文的主干部分。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存在的原因。文章首先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方面取得的成果,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关注人文关怀、高校满足了学生人文活动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其它正当需求。其次,文章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学生主体性和个体性发展有所忽视、教学内容中人文关怀的针对性不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亲和力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即认识不全面、高校教学过程中轻人文素养、师生双向沟通不足以及复杂的社会坏境的影响。文章第四部分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的部分。文章从渗透理念、强化教育队伍亲和力、夯实内容、创新方法和建设校内环境等方面,论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策途径。论文的研究结论大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新时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需要。(2)新时代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方面,既取得了一些成就,又存在一些问题。(3)新时代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渗透人文关怀理念、强化教育队伍亲和力、夯实内容、创新方法和建设校内环境等方面着手。

赵涵婷[9](2021)在《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以九年级上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微课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已经引进国内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现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作为应用主体对微课的运用存在许多不足,教学模式依然比较单一。部分教师认为制作微课反而成为累赘,不能真正发挥微课的优势,也无法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师主导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微课应用。目前与微课相关的应用研究都集中于教师这一主体,而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微课资源的应用和开发关注较少。但在微课的应用实践中学生这一群体也应当被重视。如果微课只是作为课堂的附庸和教师的累赘,那将成为毫无意义的学习资源,也不能真正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服务。而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这一环节去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才更能体现微课的最大功效。本文以学生设计制作以及实施微课来改进教学手段为重点,突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针对现阶段历史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等弊端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微课的优势和应用特点来设计改进现阶段历史教学的微课应用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历史教学质量。本研究对于帮助教师改进现有教学模式和微课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原因、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关于微课的研究现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提出微课的概念、特点以及研究微课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提出学生为主体制作微课的理论基础以及具体形式。第四部分:分析学生制作微课对课堂教学具体的改进作用。第五部分:提出微课制作与教材内容结合设计的原则和具体案例以及实验过程与反思。本文以设计学生制作微课的具体案例为重点,弥补现阶段历史教学单一和教学效率低下的不足,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设计制作的微课与教学环节进行融合,增强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参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动手合作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使之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和拓展思维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对微课模式的创新应用,希望能为微课与历史教学的进一步融合提供有效的借鉴。

王海娜[10](2020)在《多元化教学背景下的色彩表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向前深入推进,当前教育更加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以往教学中存在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关联性较弱、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性不大、同时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不够明显的问题,所以为改变这一重要问题,笔者从初中美术色彩课程角度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色彩表现的能力,所谓色彩表现能力是通过造型表达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能力,发现学生通过绘画创作表达情感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绘画创作是与学生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视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因此,在这一培养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发现运用多元化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地教学方法,为此笔者通过对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的色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做具体的调查研究,找出并分析不适合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的成因,继而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运用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的教学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运用,实证此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是有效的,能够使学生对色彩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促进学生个性化色彩表现,实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章节的概要内容分别为:第一章为多元化教学概述。笔者就多元化教学的定义、特点、运用的一般要求进行详细研究。在多元化教学背景下,强调教学多样性,将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入初中美术色彩课堂,拓展色彩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色彩教学多元化课堂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色彩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色彩认知,拓宽学生的色彩思维能力。第二章为多元化教学培养初中生色彩表现能力的重要性。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针对培养初中生色彩表现能力进行研究。首先,笔者就色彩表现能力的内涵进行概述。其中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色彩表现能力进行界定,二是实现学生色彩表现能力的基本知识进行阐述。其次,对培养初中阶段学生色彩表现能力的意义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培养这一能力,能够夯实学生色彩基本造型能力,促进学生掌握色彩丰富的形式语言。最后,深入研究多元化教学培养初中生色彩表现能力的优势。通过多元化教学的应用,使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促进学生个性化色彩表现,提高色彩表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第三章为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当前色彩课程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的情况调查。首先以实习单位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在对调查目的以及相关内容进行明确以后,利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法等手段,收集整理调查数据信息,从而深入了解当地初中美术色彩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其展开细致分析,从而为之后研究教学策略提供助力。第四章为运用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的理论依据和教学策略。首先,从教育学角度出发,研究得出两个重要理论依据,分别是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这两者都提倡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开放,展现多样形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探索自身风格特点,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艺术人才;其次,根据培养初中生色彩表现能力课程的现状调查分析,详细讲述运用多元化教学培养初中生色彩表现能力的教学策略:1.创设多样化情境,激发兴趣;2.多角度感受色彩,提高认知;3.多形式协作探究,加强交流;4.实践创作,促进个性化发展;5.学生为主,教学评价多元化。第五章为多元化教学培养初中生色彩表现能力教学策略应用到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色彩课程教学案例中的效果分析,将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作描述,向读者展示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使读者得以借鉴和纠正。第六章为总结与展望。首先对多元化教学背景下培养初中生色彩表现能力教学策略研究及实践进行总结,简要描述该研究策略的有用性和不足之处,并希望对研究者进行补充和改进。其次是对多元化教学背景下培养初中生色彩表现能力策略进行展望,色彩课程需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提高初中色彩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色彩表达情感能力,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关于以学生为主和创造力培养问题的局部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以学生为主和创造力培养问题的局部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框架
2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中数学优质课的概念界定
        2.1.2 教学行为的概念界定
        2.1.3 “教学行为对”的概念界定
        2.1.4 “教学行为链”的概念界定
        2.1.5 课堂教学结构的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教学行为概念的相关研究
        2.2.2 教学行为类型的相关研究
        2.2.3 教学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4 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2.2.5 “教学行为对”的相关研究
        2.2.6 “教学行为链”的相关研究
        2.2.7 对已有研究的小结与评析
    2.3 理论基础
        2.3.1 CPUP课堂教学结构模型
        2.3.2 弗兰德斯(Flanders)互动分析理论
        2.3.3 交往教学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分析法
        3.3.2 课堂录像观察法
        3.3.3 半结构化访谈法
        3.3.4 Nvivo视频编码分析法
    3.4 研究工具
        3.4.1 研究工具的专家咨询
        3.4.2 “教学行为对”编码表
        3.4.3 “教学行为链”编码表
    3.5 研究思路
4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构成要素的特征分析
    4.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对”频次特征
        4.1.1 概念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4.1.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4.1.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4.1.4 习题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4.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4.2.1 概念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4.2.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4.2.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4.2.4 习题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5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特征分析
    5.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1.1 概念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1.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1.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1.4 习题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2.1 概念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2.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2.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2.4 习题课教学行为链分布的特征
    5.3 不同课型“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3.1 不同课型“教学行为链”频次分布特征
        5.3.2 不同课型“教学行为链”时长分布特征
6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策略及培养途径分析
    6.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
        6.1.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程引入环节
        6.1.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程讲授环节
        6.1.3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堂练习环节
        6.1.4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堂小结环节
    6.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使用策略分析
    6.3 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培养途径分析
7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的构成要素特征的研究结论
        7.1.2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特征的研究结论
        7.1.3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的研究结论
        7.1.4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使用策略的研究结论
        7.1.5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培养途径的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专家意见表
致谢

(2)大学生对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红色文化
        1.2.2 高校红色文化传播
        1.2.3 认知与态度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调查方案设计
    2.1 大连理工大学红色文化传播现状
        2.1.1 多元传播主体
        2.1.2 特色传播内容
        2.1.3 多种传播渠道
    2.2 理论框架
        2.2.1 认知、态度、行为理论
        2.2.2 5W、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理论
    2.3 调查设计
        2.3.1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2.3.2 测量指标与变量解释
        2.3.3 问卷构成
        2.3.4 问卷发放与回收
3 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研究调查结果分析
    3.1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接触及其认知与态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1.1 学生接触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频度
        3.1.2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
        3.1.3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态度
    3.2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3.2.1 学生基本信息与其学校红色文化传播认知的差异性检验
        3.2.2 学校红色文化传播内容、渠道对学生认知的影响
    3.3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态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3.3.1 学生基本信息与其学校红色文化传播态度的差异性检验
        3.3.2 学校红色文化传播内容、渠道对学生态度的影响
    3.4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认知与态度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4.1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存在的优势
        4.1.1 多数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较高,传播内容认知较好
        4.1.2 多数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渠道认知较充分
        4.1.3 多数学生对学校传播红色文化的态度积极
    4.2 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存在的不足
        4.2.1 团员和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不够高
        4.2.2 研究生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态度较消极
        4.2.3 部分学生参与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行为意向性不强
5 高校改进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的对策建议
    5.1 深入挖掘传播内容,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库
        5.1.1 拓展红色文化外延
        5.1.2 打造校园特色品牌
        5.1.3 整合红色文化传播资源库
    5.2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构筑多元化传播矩阵
        5.2.1 把握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两个主阵地
        5.2.2 构建丰富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5.2.3 利用校园传统媒体营造文化氛围
        5.2.4 利用会议传播的机动性与易组织性
    5.3 制定差异化计划,提高传播针对性
        5.3.1 为不同年级学生制定差异化红色文化传播计划
        5.3.2 为不同政治面貌学生制定差异化红色文化传播计划
    5.4 建立系统化机制,持续有计划传播
        5.4.1 明确传播目标,制定阶段性计划
        5.4.2 健全领导机制,完善工作体系
    5.5 激发学生创造力,打造参与式传播格局
        5.5.1 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观念
        5.5.2 创建以学生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5.5.3 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传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3)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来源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概说
    (一)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必要性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容
        2.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教育价值功能
        1.广度:全息兼容的涵摄性
        2.长度:影响一生的终身性
        3.深度:浸润身心的纵深性
    (三)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
    (四)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产生
        2.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3.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特性
        4.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学习条件
        5.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使用策略与分类
二、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实践分析
    (一)阅读教学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应用
        1.以问促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2.立足文本,开展语文人格教育
        3.精益求精,实施自主探究教学
        4.动态发展,审视主客体关系说
    (二)写作教学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应用
        1.鼓励学生将生命体验与日常写作相融合
        2.锻炼写作思维能力,提升写作思维品质
三、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格教育水平
        1.专业知识
        2.职业情意
        3.教师人格
        4.教学个性
        5.专业品质
    (二)完善与优化语文人格教育
        1.明确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回归语文教育初心
        2.深入挖掘语文人格因素,丰富语文教学过程
        3.注重激发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人性魅力
        4.关注学生内在学习需求,重视教学方式引领
    (三)教学设计分析
        1.《红烛》
        2.《老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附录二:程红兵《雨霖铃》教学实录
    附录三:程红兵《多样化思维与作文》教学实录
    附录四:《红烛》教学设计
    附录五:《老王》教学设计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在艺术教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 国民艺术教育的现状
        (三) 艺术课程对“综合”的需求
        (四) 在行动和反思中创新综合艺术课程的本土化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综合艺术课程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一) 理论创新点
        (二) 实践创新点
第一章 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天人合一”思想
        (二) “和而不同”思想
        (三) “知行合一”思想
        (四) “整体”“辩证”“意象”思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审美形态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导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形式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价值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可能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综合艺术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 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促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观的形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
        (一) “本土化”与“现代化”结合的综合艺术课程理论发展趋势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三) 以中华文化精神正确对待综合艺术课程中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目标和内容
        (三)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方式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环境
    三、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基础
        (二) 研究方法
    四、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分析
        (一) 资料的收集
        (二) 数据的分析
    五、研究步骤与评价
        (一) 研究的步骤
        (二) 研究的评价
    六、研究的流程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先导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初始调查
        (一) 明确调查的方法
        (二) 问卷的分析结果
    三、问题归因及分析
        (一) 问题归因
        (二) 调查分析
    四、重新确立研究问题
    五、行动研究布局
        (一) 关于明确行动目标
        (二) 关于把握行动节奏
        (三) 关于行动研究的方法
        (四) 关于自我反思能力
        (五) 关于评估方式
        (六) 关于典型教学案例
第五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尝试和探索
    一、研究的问题
        (一) 问题的陈述与界定
        (二) 解决问题的意义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教学的选材
        (二) 教学策略
        (三) 共同研讨教学模式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典型课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六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和分析
        (一) 确定研究问题
        (二) 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外控型支持式”研究形式的实践探索
        (二) 建立家园互动评价
        (三) 构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探索
        (四) 开展主题讨论会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七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 提升和应用
    一、确立研究问题和行动计划
        (一) 第三轮研究问题
        (二) 第三轮行动计划
    二、实施第三轮行动计划
        (一) 研究者与教师同台教学
        (二) 针对教师的培训教学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二)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结语
    一、前三轮行动研究回顾
        (一) 课程的内容要突出“综合性”
        (二) 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
        (三) 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四) 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五) 实现教师教学才是最终目标
    二、研究的不足
        (一) “综合艺术课程”的现实状况
        (二) 中华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
        (三)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三、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的理论解读
    (一)基本概念及相关概述
        1.生本教育的内涵
        2.小学科学课程
        3.生本教学理念
    (二)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的构建原则和理论依据
        1.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的构建原则
        2.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的理论依据
二、生本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
        4.调查方法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1.学生问卷统计和分析
        2.教师问卷统计和分析
三、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科学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
        1.学校将科学课作为副科
        2.教师忽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学生缺乏科学课程学习兴趣
    (二)教师制定的教学目的不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1.教师制定的教学目的以成绩提升为主
        2.对科学课程学习价值认识不够
    (三)科学课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
        1.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
        2.教学过程未结合学生实际
    (四)科学课程教学方法陈旧
        1.教学过程机械化
        2.教学过程没有以学生为主
    (五)教学评价不规范
        1.评价方法缺乏定量评价
        2.评价内容不具备双向性
四、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深受应试教育影响
        1.学校受应试教育影响将重点放在主科
        2.教师按应试教育方式教授科学课
    (二)现有考核方式的限制
        1.成绩考核是科学课程教学质量考核的主要方式
        2.教师对学生素养能力的作用不了解
    (三)科学课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大
        1.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较慢
        2.教师教学拓展能力较差
    (四)教师缺乏培训,未能掌握先进的科学课教学方法
        1.教师缺乏教学方法培训
        2.教师之间缺乏交流
    (五)科学课堂评价受应试考试制度的影响较大
        1.缺乏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
        2.对学生评价的认识不够
五、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改进策略
    (一)提高对科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1.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
        2.调整小学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增加教学目标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1.通过生本理念提髙学生综合素养水平
        2.提高生本理念教学的可操作性
        3.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三)小学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1.结合学生实际布置课前温习作业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课堂讲授与讨论
        3.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课后活动
    (四)加强培训让教师掌握生本理念教学新方法
        1.通过培训教会教师生本课堂教学流程
        2.通过培训让教师掌握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技巧
        3.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课堂交流评价能力
    (五)建立多元发展性小学科学课教学评价体系
        1.进一步提高教师评价的多元化水平
        2.增加课后评价活动
        3.增加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创新
        1.2.2 能力结构构建的方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假设
    2.1 理论基础
        2.1.1 教学能力结构模型
        2.1.2 扎根理论
    2.2 研究假设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流程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3.3.2 NVivo11 Plus质性分析软件
    3.4 研究实施
    3.5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3.5.1 信度检验
        3.5.2 效度检验
    3.6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第4章 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4.1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要素的凝析
        4.1.1 教师教学创新片段的处理
        4.1.2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内容的提取
    4.2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补充丰富
        4.2.1 建立项目
        4.2.2 建立节点
        4.2.3 确定编码
        4.2.4 探索分析
第5章 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结构
    5.1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结构的构建
    5.2 促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第6章 研究反思
    6.1 研究局限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附录十
    附录十 一
    附录十 二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概述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相关概念分析
        2.1.1 人文关怀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思想
        2.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思想
        2.2.3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思想
        2.2.4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人文关怀的重要论述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2.3.1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2.3.2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关怀的载体
        2.3.3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目标一致
    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2.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2.4.2 新时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和成因剖析
    3.1 问卷调查情况说明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取得的成就
        3.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关注人文关怀
        3.2.2 高校满足学生人文实践活动需求
        3.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学生其它正当需求
    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3.3.1 学生主体性和个体性有所忽视
        3.3.2 教学内容中人文关怀的针对性不强
        3.3.3 高校教育队伍亲和力有待提高
        3.3.4 人文关怀载体需充分利用
    3.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问题的成因剖析
        3.4.1 部分高校对人文关怀的认识不全面
        3.4.2 高校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素养重视不够
        3.4.3 高校教育者与学生双向沟通不足
        3.4.4 复杂的社会坏境的影响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策略探究
    4.1 人文关怀理念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4.1.1 贯彻以学生为主理念
        4.1.2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
        4.1.3 坚持回归生活理念
    4.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亲和力
        4.2.1 提升思想政治教师魅力
        4.2.2 增强高校辅导员服务学生的能力
        4.2.3 加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沟通
    4.3 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
        4.3.1 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
        4.3.2 加强孝亲感恩教育
        4.3.3 强化大学生责任教育
    4.4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方法
        4.4.1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4.4.2 加设人文教育相关课程
        4.4.3 加强学生心理疏导
    4.5 营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
        4.5.1 营造校园物质环境
        4.5.2 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4.5.3 搭建文明的校内网络环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以九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五)创新点
一、微课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与学生制作的形式
    (一)微课的相关概念
    (二)微课的理论基础
    (三)以学生为主体制作微课的理论基础
    (四)以学生为主体制作微课的形式
二、节选教材内容融合微课进行课堂教学的应用
    (一)选择课本内容制作微课的依据
    (二)学生制作微课的应用策略
    (三)学生制作微课的流程示意
    (四)以学生为主体制作微课案例设计
    (五)学生制作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践应用
三、学生制作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对教师教学的作用
    (二)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反思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多元化教学背景下的色彩表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来源及前人研究成果
        1.本课题研究的来源
        2.课题前人研究成果
        (1)国外的研究现状
        (2)国内的研究现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
        2.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多元化教学的概述
    (一)多元化教学的定义
    (二)多元化教学特点
    (三)多元化教学运用的一般要求
二、多元化教学培养色彩表现能力的重要性
    (一)色彩表现能力的内涵
    (二)初中生色彩表现能力培养的意义
        1.提高学生色彩的感知能力
        2.夯实学生色彩基本造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多元化教学培养初中生色彩表现能力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色彩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3.易于促进学生个性化色彩表现
三、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培养色彩表现能力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
        1.调查目的与内容
        2.调查对象及方法
    (二)学生色彩表现能力和课程教学方式调查
    (三)对美术课程授课教师访谈调查
    (四)初中美术色彩课程调查的教学问题综合分析
        1.学生期望教师培养自己色彩表现能力
        2.教师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的意识不强
        3.多元化教学培养色彩表现能力的优势没有显现
四、运用多元化教学培养色彩表现能力的理论依据和策略
    (一)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二)教学策略
        1.创设多样化情境,激发兴趣
        2.多角度感受色彩,提高认知
        3.多形式协作探究,加强交流
        4.实践个性化创作,促进发展
        5.学生为主,教学评价多元化
五、多元化教学运用的策略在初中色彩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一)造型·表现课《色彩的魅力》教学案例
    (二)造型·表现课《春天的畅想》教学案例
    (三)案例效果分析
六、初中美术色彩课程在美术教学中的总结与展望
    (一)取得的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初中色彩教学的展望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教版普通初中美术课七年级下册课程一览表
附录二 :初中色彩课程在美术课中的应用的问卷调查(学生)
附录三 :初中色彩课程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的访谈(老师)
附录四 :部分教学课件展示
附录五 :实践情况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关于以学生为主和创造力培养问题的局部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D]. 康娜.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大学生对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考察对象[D]. 张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 韦易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 姜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D]. 李敏瑾. 渤海大学, 2021(02)
  • [7]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结构研究[D]. 田金虹.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 王旭燕.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9]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以九年级上册为例[D]. 赵涵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多元化教学背景下的色彩表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例[D]. 王海娜.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以学生为中心和创造力培养的部分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