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_教育论文

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_教育论文

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效途径论文,自我教育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培养和造就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 优秀大学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 深远的战略意义。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国内 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 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 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一般规 律,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 机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成为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的重要理 论问题之一。

一、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在要求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根据社会标准及道德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从而有目的地调整自己行动的活动。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说:“在对个人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1]思想政治教育的 重要特点之一即是其主体性,从思想的形成规律来看,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 主要是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结果。这种选择是大学生通过主体认知 、思考、实践后完成的,即他人无法替代的“内化”的心理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所以,社会外部教育只是 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个体自我教育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思想政治 教育最终还是要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2]自我教育体现在学生德 育的全过程中,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自我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标准和最终归宿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 复杂的时代。在读期间,大学生可以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先进、提高素质,但 毕业之后,他们是否能够继续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有赖于其自觉的 价值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 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着眼点是培养价值认同并通过锻造人 的灵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务实人一生的思想政治素 质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当前形势下, 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通过教育改造灵魂世界、通过阶段教育过程达到终生教育目的的内化 教育、长效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它必须以学生是否具备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为衡量长 效的标准和最终的归宿。

(三)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和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外部的社会教育而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采用 “灌输”、说教的教育方式,缺乏时代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自身规律和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有所背离,不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热 情。同时,如上节所述,我们所处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新 内容和更严重的新挑战。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我思索和面对,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内化、主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入耳、入脑、入心,实现心灵自 觉和主体实践。惟有如此,才能确保实效,达到预期目标。

二、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念要求

《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 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对革新理念、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包括以下几点:

(一)教育目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之一。只有在思想上真正热爱党和社 会主义事业,才会自觉地在学习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才会发自内心、由内而外地为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当今时代对德才兼备、素质全面 、能够挺立知识经济潮头的新型人才的需要,为了满足当代大学生全面成才的殷切期望 与迫切要求,也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着眼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大 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和发展。因此,自我教育必须以 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指导学生自主 、自发、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 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德与才,缺一不可。自我教育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 ”都要硬。

(二)教育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生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就业教 育等有机结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自我教育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根据学生各个成才阶段的真实需要 ,努力从教育过程方面探索新的突破。自我教育是主体教育,需要从认知到实践的完整 发展,尤其需要将“过程”与“方位”相结合,全方位地将其渗透、贯穿到主体成长、 学习的全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青年学生的现实需要,引导其进行从学术活动 、心理活动、文娱活动到社会实践的全方位的自我教育;同时也要求我们着眼于青年学 生的成长成才过程和成长阶段特征,引导其进行自新生入学、在校培养直至离开学校走 上工作岗位的全过程的自我教育。同时,不仅将自我教育工作贯穿学生成才始终,还要 将自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其它教育形式有机结合,达到“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教育关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教育意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对受教育者有着巨大影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 和人格风范,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取舍及精神世界的构建 。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增进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充实、形式 更生动,使受教育者能够进行充分的自我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人格和精神上,为受教育者树立 一个具体而鲜活的形象,使学生“见贤思齐”。此外,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树立自我教育 意识,处理好教育与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与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自我教育的辩证 关系。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更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引导、帮助受教育者的自我发 展,设定正确的、具体化的、切合实际的、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自我教育的目标,[3] 并通过体制建设使自我教育保持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还要放手让 受教育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促进青年的向上的进取心,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四)教育姿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任何一个有着鲜活生命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是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之所以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仅在 于其不能调动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在于其只立足于教育者自身的认知乃至臆测而脱 离了实际情况的发展。自我教育关注的是人的自觉行为,其本身即是“以人为本”的教 育理念,也只有不断随着学生群体情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具有生命力。所以,自我教育 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贴近”的姿态,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群体的发展情况。要 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随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调整 教育思路,改进教育措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加强自我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大学生自我教育 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正面引导,弘扬正气,建立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

自我教育需要从正面进行目标激励,需要建立引导机制。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包括三 个层面的内容:教育工作者要用树榜样、立典型的方法示范学生,使他们学有楷模、行 有标兵;要从古今中西的文化资源中萃取先进的思想以教导学生,提升他们的自我教育 的境界;要大力弘扬正气,使学校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使学生在思想主流的引 导下由自发到自觉地加强自我教育。在引导机制的实施过程中,要将正面引导与反思批 评相结合,使学生既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赶超先进的意识,又能通过学习和比较发现自 身的不足,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目标的差距,以便正确地评价自我,增强他们的自我 教育的主动性。

(二)加强两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建设,保障自我教育的集体条件

自我教育是有强烈主体色彩的教育方式,但与其它方式的教育一样,它也需要受教育 者之间的砥砺、互动,也需要集体环境的保障,尤其是自我教育性质的集体环境的保障 。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是党委、团委领导下,建立在“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基础上的学生群众组织,是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力量 。要大力发扬它们接受党团组织领导、进行自我教育的组织关系传统,要充分发挥它们 的自我组织、密切联系学生、天然贴近学生的组织工作优势,要积极鼓励它们自主开展 形式健康活泼的组织活动,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互动教育机制建设,不断完善集体教 育与自我教育、主动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自我教育”组织,保障自我教 育的集体条件。

(三)将自我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探索“隐性教育”途径

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养成教育”属性,也尤其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这就需要 将自我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统领学术活动 、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 合,寓教育于学习、于实践、于娱乐,达到“于日常”。通过满足学生具体需要,使思 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在加强主题教育等显性途径的同时,提出了将学 术活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等开辟为自我教育的隐性途径的工 作要求。在当前情况下,隐性教育途径的探索尤其要重视网络、手机短信等新的传播载 体途径的作用。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 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4]校园文化是校园中的青 年文化形态。它是大学生群体基于自己的需要而创造的,是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在文化上 的真实反映,它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也最具感召力。同时,作为文化形态的 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又具有其独立性,即能够以其历史积淀而成的场域约束力对社会文 化中的思潮导向、价值原则及能力要求等进行过滤和折射,然后体现在自己的结构中并 通过活动实践和风气熏陶,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具有思想引 导、素质培养、感知协调、人心凝聚等重要的育人功能。将内在需要与引导教育相结合 的校园文化是学生自我教育必需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氛围。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校园文 化建设,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能够引导他们由自发到自觉 地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在校园内形成自我教育的氛围,达到“空气养人”、“空气育 人”和“空气指引人”的效果。[5]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是深入贯彻《意见》精神,适应新形势、担负新任务的 要求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大学生自身特征, 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的教育途径。

标签:;  ;  ;  ;  

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