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创新观的历史底蕴、现实依据和哲学基础论文

习近平创新观的历史底蕴、现实依据和哲学基础论文

习近平创新观的历史底蕴、现实依据和哲学基础*

杨 平 罗珍妹

摘 要: 习近平创新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其他各方面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习近平创新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创新精神、发扬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的传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格;习近平创新观具有坚实的现实依据,是建立在对国情的正确判断、对党情的清晰认识、对世情的深刻分析基础上的;习近平创新观具有先进的哲学基础,它坚持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辩证否定观,坚持了唯物史观,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贯彻了科学的系统论。深入学习习近平创新观,对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创新观 历史底蕴 现实依据 哲学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1页。 的重大判断,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表明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都论述和强调创新,创新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其他各方面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习近平创新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坚实的现实依据以及先进的哲学基础。

一、习近平创新观的历史底蕴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实都源自历史,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为我们创造了无数有关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关创新的实践经验,为我们铸就了民族创新的典范;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为我们的理论发展注入了创新的品格。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经验,使我们在新时代进行新创造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自信、充满底气,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一)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创新精神

“纵观人类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67页。 中华民族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理念,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以及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注]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中,我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02-203页。 纵观华夏历史,不论是开放包容的大唐盛世带给我们的历史经验,还是闭关锁国的清朝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才不会落后。

“实践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22页。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创新精神和理念,为我们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养料和精神财富。习近平创新观正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创新精神、创造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其创新思想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的传统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善于通过理论创新来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并不断总结实践创新的经验以促进理论创新,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勇于创新的典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扬勇于创新的传统,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艰难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直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勇于创新。在民族危亡之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为革命铸就了锋利的思想武器。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在深刻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开创了一条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主的康庄大道,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发展。

第三,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不断开拓、勇于创新,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破除一切障碍和桎梏、激发一切创新要素、鼓励一切创新力量,坚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进入新时代,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共产党更需要坚持和发扬勇于创新的传统,激发各方面创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进行伟大斗争中敢于创新,在建设伟大工程中勇于创新,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善于创新。习近平创新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创新的光荣传统,弘扬了中国共产党善于创新的伟大精神,为指导实践、指导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精神动力。

苏州以古典园林、江南水乡与千年古城见长,文物古迹众多,晚明、清朝前期更成为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苏州景观一级目录和二级目录的数量紧随杭州之后,分别为24、60项,山水如虎丘、支硎山和千尺雪等,园林如苏州织造府、狮子林等,祠庙如范公祠、文庙和三高祠等,都是康、乾二帝重点游览之处。

(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格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创新品格。从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与继承前人理论思想到创立马克思主义,到列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再到我国所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都是基于前人理论基础之上的发展创新的结果,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格。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1页。 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通过不断地批判超越、探索研究,直至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理论是经过长期的探索、批判与发展,在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把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直接来源,并对这些理论、思想进行客观的批判和合理的继承,创造性地形成了一个具有一系列科学理论、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广大无产阶级从空想社会主义走向了光明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始终贯穿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创新品格,并一直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和传承。

列宁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原理,在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列宁主义。列宁曾说:“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想我们应当首先和特别注意这一点。”[注] 《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9页。 他在分析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的新论断,实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也一直坚持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当今,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拓创新,形成正确指引我国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之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一再证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所在,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必须坚守和贯彻的宝贵品格。“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6页。 马克思主义在每一个阶段的创新都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都深深根植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根植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实践,是我们立足当今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的产物。

二、习近平创新观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创新观是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刻总结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具有全局观念、战略眼光的创新思想和理论。

(一)基于对国情的正确判断

第二,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看。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随着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各领域发展不充分的现状日益突显,人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的需求越来越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面对新的矛盾、新的要求,就要有新的方案、新的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优势,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加强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党内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管党治党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党自身的发展与人民对党的要求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党的建设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党内的思想、组织、作风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国共产党仍然面临着“四种危险”的威胁、“四大考验”的挑战。面对这些考验和危险,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全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调动全党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8页。 ,从而增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另一方面,较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传承和创新形式,如数字馆藏(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等)、传统节庆表演、民俗活动等,社区教育独具其优势。

第一,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看。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改变。经济的增长动力、规模、效益和结构依然亟待提高和完善;科技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人员有待培养;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有待变革。创新对于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不断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新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中国的国情作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现阶段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292页。 他以敏锐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拨乱反正、突破陈规,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领导国家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许多符合改革开放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论断。邓小平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注]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和矛盾,江泽民秉承党的创新传统,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胡锦涛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确回答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这个时代课题。

(二)基于对党情的清晰认识

译文: Some officials are not fulfilling their duties properly. They sidestep difficult problems and matters of public concern, argue and pass the buck, and tackle their responsibilities in a perfunctory manner…[2]467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之后,作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布局。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新战略,提出要打造持续发展、开放创新、协调联动、利益共荣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思想、理论和策略的创新正是基于对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和深入分析而产生的。

而东晋时期的皇帝策问,也常征引儒家经传为立论依据,科试也往往贴近六经内容;但汉末三国君臣问对,如隆中对策,则侧重于乱世治乱、勘平的帝王谋略,而较少儒家经传的征引,以晋元帝的一次策问为例:

(三)基于对世情的深刻分析

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们就会发现,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伟大跨越,都是在变革的基础上实现的。英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走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让美国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每一次产业和技术革命都离不开创新的引领,在这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03页。 。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国际竞争也越来越依赖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

第一,世情发展需要我们增强创新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的深刻变化,要求我国必须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以体制创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随着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导权不断受到威胁,分裂势力、霸权主义以及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要时刻保持警惕,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本领,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既保持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又推动自身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二,世情变化需要我们转变创新思路。世情的变化为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是新的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人类可持续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已经蓄势待发,我们必须在这个历史关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创新的步伐。这不仅是在为中国的发展谋篇布局,也是为世界的发展运筹帷幄;世情的变化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面对国际安全问题、气候问题以及经济危机等问题我们应积极创新,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以创新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努力促进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目前,“互联网+”还不能完全支撑起会计工作,因为在实际应用中,财务会计软件大都相似,没有创新性。这就会造成由于财务会计的软件和功能单一而在财务系统中产生漏洞的现象,加大了财务信息泄露的风险;再者单一功能没有创新的软件也会导致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下降以及技术的落后。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先锋队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要求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善于创新的能力。为此,就必须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建设,而党的建设也需要不断创新,即需要我们“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8页。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现状、重要性、任务、方式等问题形成了清晰判断和认识,其创新思想就是实实在在建立在对党情清晰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2.4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约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只有7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 1,P<0.05)。见表5。

三、习近平创新观的哲学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6页。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且和当代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的各种现实联系起来,才能够实现理论、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思想正是在实践基础上遵循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果。马克思曾说:“如果他想用唯一的一个剧本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向舞台的道路……他应当把自己的剧本建筑在创新的基础上。”[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101页。 因此学习习近平创新观,必须分析其中的哲学依据,不断吸取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精华,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刻把握好发展创新的正确方向,避免走弯路。

依据式(6),Jiang等[17]用数学软件制作了熔渗高度-时间-温度的三维坐标图(见图6),证明在 1 400~1 800 ℃ 范围内,当熔渗时间一定时,熔渗高度与熔渗温度成正比。因此熔渗温度的提高,促使了更多的Si生成SiC。

(一)坚持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辩证否定观

继承与创新实质上也就是“扬弃”的过程,习近平创新观准确地把握了辩证否定观并应用于社会实践。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0-471页。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新事物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旧事物中发展来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东西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出来的,我们要开辟新的历史、向前发展也必须要根据一定现实和历史的条件来进行创新,不论是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还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都离不开之前的发展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13页。 ,我们无论是推进理论、制度的创新,还是科学技术的创新或文化创新,都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辩证否定观,才能站在前人的肩头,站在世界的潮头,站在时代的前列,真正让创新成为发展各项事业的动力。

(二)坚持了唯物史观

习近平创新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既正确把握了科学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又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新力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注] 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才能使我们在认识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动力因素和依靠力量时,始终从人民群众中去寻找。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创新智慧源于人民大众、创新力量集于人民群众、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在各项事业的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鼓励全体人民发挥创新热情,加强人民群众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增强全民创新理念,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发展,而想要发展就要创新,新事物的出现使世界生生不息、不断向前。不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体都会更新迭代,都要创造新事物、学习新事物,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不断指导着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自己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创新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实质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应用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97页。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要求我们也不断创新,要根据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国际形势等因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制度。从国际看,世界格局正加快演变,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有待解决,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刻分析当前复杂的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想要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好从严治党问题,解决好脱贫攻坚问题,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破除桎梏,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创新。

“这么说吧,老道说他得的那么一批价值连城的宝物,其实就是你的那袋玉器。”叶总抬了抬下巴,示意王祥手中拿着的玉坠。

(四)坚持了科学的系统论

习近平创新观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特别注重创新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强调整体和部分的有机统一,重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在新发展理念中既强调创新本身各要素的有机统一,又指出要处理好“创新”与“协调”“绿色”“开放”及“共享”之间的相互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有机衔接起来,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注]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6页。 整体不是部分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习近平创新观指出了各方面创新事业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要注重各方面创新的有机衔接和作用。我们要以理论创新为指导、制度创新为保障、科技创新为核心、文化创新为动力,树立系统、协调、整体的思维。第一,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都必须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之下,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也时刻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处于领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要时刻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二,发展经济,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阻碍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注重制度创新,保障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第三,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体现在“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67页。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始终要坚持和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第四,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需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都有赖于先进文化的不断创新、传承和普及。同时,习近平创新观还要求各项工作必须要齐头并进、全面发力,不能单打独斗,要坚持系统的观点。

四、结语

习近平创新观蕴含丰富的历史底蕴,体现了全面的现实依据,彰显了深厚的哲学根基。从历史的不同视角学习习近平创新观有助于我们把握其继承性和发展性;从现实的不同层面学习习近平创新观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和前瞻性;从哲学的不同方面学习习近平创新观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其科学性和系统性。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创新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指导新时代的各项事业顺利稳步推进,同时能够帮助我们时刻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改进创新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地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研究”(13BZZ02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771/j .cnki .35-1334/D .2019.02.003

作者杨平,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珍妹,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西安 710119)。

〔责任编辑 贾向云〕

标签:;  ;  ;  ;  ;  

习近平创新观的历史底蕴、现实依据和哲学基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