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工业面向21世纪发展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电子工业论文,我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树立大行业观念,建立大行业管理机制, 搞好大行业管理
1.行业管理的范围进一步由主要管国有企业向管包括各类非国有制的所有电子企业转变。电子部从1987年起下放企业,打破了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的界限,从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1993年新电子部成立,进一步提出面向大行业,打破部门界限,越来越多地把其他部门的主要电子企业纳入行业管理范围。但纳入统计范围的企业只有3900多家,主要是国有企业,相当多的非国有企业未纳入统计与管理范围。电子领域“三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蓬勃发展,随着党的“十五大”提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国家又把民营私营经济的发展当成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一视同仁。因此,电子行业必须树立大行业观念,努力把各类非公有制电子企业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真正实现大行业管理。
2.行业管理的内容进一步由主要抓直接管理向更为广泛的间接管理和宏观指导转变。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职能是规划、协调、监督、服务,随着政企分开和企业走向市场,直接面向企业的规划、计划工作,特别是指令性的任务将逐步减弱,协调、监督、服务功能则将得到进一步加强。面对这一趋势,行业管理工作的内容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行业管理适应新的形势。例如,规划要面向大行业,突出战略性、指导性,搞好改革与发展的“蓝图”设计,正确引导行业发展方向;电子信息统计分析与分布,要逐步从电子系统扩大到大行业,突出及时性和准确性,对市场走势和企业的投资方向、生产经营实施引导;对重大的产业重组、企业兼并与股份制建设实施指导;抓好关系行业发展重大工程的组织协调;加强地区、行业间和国际间经济活动的协调,促进地区间、行业间、国际间的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从而,使行业管理真正做到抓好行业的大事,不干预企业具体事务。
3.行业管理的机制进一步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政策和法律法规管理上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法规是实现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实现政企分开,行业管理走上以宏观调控为主的进程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依靠法律法规实施管理的能力,是一个重要问题,一定要从机制上和体制上加以解决。要通过制定技术质量标准和工艺规范等方式,依法对企业进行技术质量监督;通过组织建立电子市场体系,协同有关部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走私活动,规范、完善、净化电子市场,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环境;要加强政策法规研究机构,针对电子工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和措施,制定或向国家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和法律法规,对行业进行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指导。
二、积极为推进信息化服务,突出抓好产业发展, 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实力
1.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快以微机为主的计算机及其应用产品的发展,形成继电视机后的第二个规模经济产业,成为世界计算机产品生产大国。我国微机的发展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国有品牌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占有60%的市场规模,联想、长城等品牌产品在国内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生产形成了较大的规模(1997年联想达到生产销售微机4550万台,主机板300万块),有了相当的研究开发能力, 并同国际大公司开展技术合作,产品的更新换代基本上能够跟上国际潮流。因此,进入21世纪,像音响、彩电那样,形成几百万台乃至上千万台的生产水平,既是十分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
2.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以移动通信为发展重点,加快通信产品的发展,力争进入21世纪国有品牌产品能在市场占一席之地。通信领域是电子产业的最大市场,特别是移动通信,消费对象是每个人,21世纪有可能超过电话机的数量,是个可带动产业发展的巨大经济增长点,但从我国通信产品市场已大部被国外占领,国家用于发展通信产品投入有限的实际出发,在发展上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已经形成竞争能力的产品,如程控交换机,要形成规模经济,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市场基本被国外产品占领的,如移动通信,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首先充分发挥已有合资合作企业的作用,使产品供应本土化,改变大量进口和走私状况,同时集中必要的资金和人才,结合技术引进,研制开发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取得科研开发成果后,从资金、政策、发展环境等各方面支持,为其发展创造条件,使之迅速形成产业。
3.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力争到21世纪形成植根于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国外研究指出,一个国家生产总价值增长部分的65%与集成电路有关,一个国家技术的先进性取决于集成电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目前我国集成电路的发展水平不但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而且落后于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九五”期间,我国投资百亿元实施“九○九”集成电路工程,建成后可使我国集成电路掌握0.3、0.5微米生产工艺,形成月产2万片8英寸硅片的生产能力,集成电路生产与技术水平登上一个台阶。但同时要看到,这距满足市场的需求还相差甚远,当前国产集成电路的市场占有率仅7%,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振兴, 不但要上水平,还需要上规模,所以“九○九”工程只是个良好的开端。集成电路社会效益很大,而在建设发展的起始时期,直接效益不高,甚至可能是亏损的,如韩国集成电路发展,从1980年到1988年以累计投资47亿美元,亏损16亿美元的代价,才取得进入世界集成电路生产强国的长远效果。面对国外大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集成电路企业的竞争压力,我们在完成“九○九”后如果没有相应投入和政策支撑其持续发展,不但难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所缩小的差距还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在与国外大公司的竞争中所处被动地位仍难以改变。
4.以建立规模经济、开创名牌产品巩固扩大已有阵地,以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消费类产品中的应用,开发和生产有自己特色的新技术和更新换代产品,使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从现在到21世纪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过渡的进程中,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是我国大部分电子企业的主导产品,其产值在我国电子工业总产值中占据主导地位,1988年所占比例曾高达56.7%,1997年8月占45%。从发展看, 消费类电子产品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其市场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扩展,进入21世纪仍将是一个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下,面向21世纪技术上向数字化过渡、家庭和个人信息化产品可能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的大趋势,采取企业自主发展与国家投资政策支持相结合,国内筹集资金与利用外资相结合,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有预见地发展新一代产品,积极把消费类电子推向数字化,实现从中低档产品到高档次产品的过渡。
5.从面向21世纪的发展要求看,更紧迫的是要把软件产业抓上去。当今世界正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作为知识产品的软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据专家预测,200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成为世界市场第一大领域,软件产值将逐步超过硬件的产值。对于软件产业的作用,认为它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特殊结合点;是信息社会的核心和灵魂,是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对众多经济领域具有辐射作用,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倍增器”的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软件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全国约有软件从业人员15万人左右,企业1000家,其中国有软件企业约占30%,集体和私营企业占60%,“三资”企业占10%,大部分是50人以下的小公司,但也已涌现出中软公司、北大方正、中科院软件园、青鸟集团、希望电脑、东大阿尔派、新天地、四通利方、用友、长城软件等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软件公司。软件销售额,1990年只有2.2亿元,1996年达到92亿元,6年增长40.8倍,预计1997年可达120亿元,比1996年增长30.4%。 国内软件约占软件市场的40%,集中在中文信息处理和应用软件方面。
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同发达国家乃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规模看,我国软件年销售额占世界的份额不到1%; 从水平看,国内生产的主要是中文处理和应用软件,基础软件基本上是国外产品;从市场占有率看,国内市场的60%由国外软件占领,进入国际市场的软件产品很少;从发展速度看,印度近10年软件销售额增长100倍, 1996年达到12亿美元,出口额7.4亿美元,已成为软件出口大国, 也已走在了中国的前面。
在我国,要改变只把软件当做硬件附属品的观念,树立软件是“战略性产业”的观念;消除认为软件只要有几个人、几台计算机就可以开发、不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的错误看法,加深对软件在生产组织、技术开发、市场开拓中的高度产业化特征的理解,看到重大开发项目不但要有较高的投入(如Windows95的开发,300人历时3年耗资1亿多美元),而且有较高的风险性(开发失败时有发生),从而充分认识在其发展中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必要性。抓软件产业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软件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一是创立投资环境。要加大国家投资强度,通过建立国家软件产业专项投资、发展基金、风险投资以及信贷支持,使软件产业发展得到必要的资金扶持。二是改善政策环境。通过降低软件产业的税负,制定采购政策和装备政策,促进与保护民族软件产业发展。三是完善市场环境。通过建立健全国家软件产业质量认证与保证体系,加大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从严、从重打击和惩治制作销售盗版软件活动,净化市场环境,以利通过有序竞争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四是建立凝聚人才环境。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创造事业发展条件、提高物质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建立企业文化等多种形式,形成凝聚人才的机制。
软件要形成产业,必须达到相当规模,并有大企业和生产基地的支撑。当前我国软件与服务业的营销额只有205亿元(软件92亿元), 在专门从事软件的1000多家企业中,拥有500 名以上软件人员的只有中软公司等几家,大部分在50人以下,且多为集体和个体的小公司,这与建成战略性产业还相差甚远。但同时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代表着最新的生产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的小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常会得到超常发展的机遇,只要对其给予适当的扶植,就会迅速成长壮大。联想、东大阿尔派等企业的发展历程一再证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我国软件的发展中,国家要抓好总体的规划与指导,突出抓好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和软件基地的建设,同时要面向全行业,发现与选择基础好、机制好、有发展优势的小软件企业,给予重点扶植,使之迅速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成长为骨干企业。
三、着眼21世纪发展, 把提高产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1.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高技术产业化方面有新的突破。我国研究单位与企业自成系统,科研单位的科研开发只到技术和生产定型,与生产脱节,因而成果转化率低、周期较长。按照技术创新的要求,今后应把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的全过程纳入技术开发规划,从设计构思、研制开发,到产品生产、开拓市场,进行“一条龙”安排,以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实现高技术产业化。专家研讨中认为,科研与生产结合不够好是电子工业的老问题,脱节现象更为严重。我们一定要下决心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好科研和生产结合问题,使科研院所真正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推出能成为产业增长点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2.在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主体上有所突破。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比如海尔集团,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主动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成了“每天一个新产品,一天两个专利”,并做到70%的新产品和专利实现商品化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有这种创新能力的企业还很少。由于我国科技力量分布不平衡,形成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开发力量相对较强,企业开发能力相对较弱的格局,要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
3.在提高技术引进的层次,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开发、创新上有新的突破。在面向21世纪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中,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资金的投入。我国长期以来存在重经济增长数量轻增长质量的倾向,有资料显示,日本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资金的比例为1∶10,而我国却为17∶1。转变轻消化、吸收的观念,解决消化、吸收的资金问题,是搞好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前提。二是促进技术引进与研究开发的结合,技术的引进要尽量同时安排单位参与,技术牵涉面广的重大技术引进,乃至组织不同行业科技开发力量共同协作,以使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紧紧跟上。三是企业自身建立起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像长虹、彩虹那样,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开发力量,重视并抓好引进装备和产品技术的开发创新。四是建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的政策保障体系,形成一套鼓励和引导技术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调动科研单位、企业和高等院校参与的积极性。
4.在进入高科技开发区,建立技术创新高科技企业方面有新的突破。据国家各部委调查,我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58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大都是在民营科技企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约占高新技术企业的80%,且以电子企业为多。可以预计,在向知识经济过渡的21世纪,还会有与当时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高新技术企业应运而生。这对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很大,我们在规划21世纪的发展时,要善于发现这类有生命力的企业,并视为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积极支持其发展。
四、积极开展国际经济贸易合作, 努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1.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更有效地利用外资。我国电子工业利用外资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外商通过多种手段挤占和垄断了我国许多重点电子产品的市场,在不少合作项目上我们让出了市场却没有换来应有的技术;一度以利用外资出现误导,一些地区出现盲目的“合资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重批轻管,重生轻养,对中方利益维护不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利用外资的成绩和问题,以科学的态度权衡利弊,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利用外资工作有所改进,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努力改善电子产品出口结构,扩大出口额。我国电子产品出口发展很快,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的1%左右,提高到1996年的14.3%,由大量逆差到实现顺差35亿美元。但值得重视的是,国有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不够,电子产品出口存在“两高三低”现象。面对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不少企业只注重争夺国内市场,在研究和开拓国际市场上下功夫不够,因而我国的电子产品出口虽然发展很快,但在出口总额中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占92.2%,“三资”企业占70%,所占比例很高,而国有企业、一般贸易和高附加价值产品出口比例却较低。这一状况有待改进和转变。面向21世纪,要在继续不断扩大电子产品出口的同时,努力调整出口结构:一是扩大国有企业的出口,提高国有企业出口额所占比重,力争由目前的30%逐步增长到50%;二是提高一般贸易的比重,力争由目前的7.8%逐步增长到30%; 三是出口产品力争由低附加价值为主转变为高附加价值为主,使“三低”的状况得到改变。
3.依照国际惯例保护国内市场,维护国内企业利益。在合资合作中,一些跨国公司通过举办“三资”企业,利用中方代理和本国政府提供买方信贷等方式,对我国大量倾销电子产品,垄断和控制了我国一些重要电子产品市场,如移动通信市场的90%,卫星通信市场的80%,集成电路市场的90%,被合资、进口和走私产品占领,对我国民族工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保护我国尚处于幼小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们一定要应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手段和措施,进行适度的保护。一些国家采取的保护措施,如用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优惠待遇和特殊条款;利用保障条款,反倾销、反补贴条款,例外条款;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认可的灵活税制;利用技术标准限制或禁止进口,设立关税和非关税两大“闸门”进行保护,等等。
五、搞好电子工业战略重组,抓好大公司建设, 形成一批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自1993年实施大公司战略以来,部抓的长虹、彩虹、联想、熊猫、华录、上广电等六个企业,以及省市抓的康佳,TCL、海信、 北大方正等企业都得到迅速发展,已形成大公司的雏形。但是,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经济技术实力还有很大差距。面向21世纪,要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为目标,把大公司战略推向新的阶段。
1.战略目标:在2000年实现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大公司30 家(其中300亿元以上10 家)目标的基础上, 到2010 年要形成若干个年销售额1000亿元以上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公司。公司要有较高的品牌形象,能生产世界一流产品,实行跨行业多种经营,具有系统集成和承担重大工程的能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2.发展途径:根据党的“十五大”确定的企业战略重组的方针与政策,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拥有名牌商标和经济技术实力的大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在国内外通过资本的运营和技术产品的扩散,实现企业规模和产品领域的扩大;通过产权联结,调整资产存量,进行强弱乃至强强联合,向优势互补、规模更大、实力更强、机制更好、管理更加现代化、具有现代企业功能的特大型股份公司发展;通过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向多种经营或内部配套、垂直集成的大公司发展;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利用外资等方式筹集资金,进行重大项目技术改造,乃至到国外投资办企业等等,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朝着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大公司方向迈进。
3.支持措施:政府要对大公司进行联合、兼并等资产营运活动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对大公司提出的技改、科研项目优先予以安排;对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大公司优先推荐股票上市;优先推荐参与国家大工程、大项目的招标;对大公司所需资金予以倾斜,并创造条件支持到国外筹集资金;引导和帮助大公司开拓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