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民族女生生源结构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生源论文,民族论文,高校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随着现代生产力中科技和文化因素的增加,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已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1] 因而高等教育是提高女性素质、提升女性地位、增强女性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贡献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广西高校对少数民族女性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将加快少数民族女性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进程。
研究样本的选择。以地域划分其代表性。广西高校基本集中在桂南的南宁和桂北的桂林。同时民族女生较多的学校是师范学校,因此我们选取了桂南的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和桂北的广西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因广西外省籍的民族女生较少,所以本研究主要以三高校中广西籍少数民族女生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数据的收集。根据研究需要,笔者对三所高校民族女生的民族分布与结构情况及数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收集、整理和比较。但是,在以往的统计数据中,一般情况是把民族女性和汉族女性作为“女性”类统计,或者是并入“少数民族”进行统计,而关于民族女性的有关统计数据几乎是空白。因此,造成了收集民族女性资料的困难。为此必须从各高校生源的原始档案中进行整理。在做这项工作时,笔者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此表示感谢。
二、高校少数民族女生结构分析
1.高校少数民族女生比例低于民族女性人口比例
早在1980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就提出,“在各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比例应力争不低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但目前看来,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占总人口的38.4%。[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广西总人口为4489.3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1722.56万人(不包括离开广西半年以上外出人口,包括外来广西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全自治区各类普通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11万人,占30.5%。[3] 少数民族女生的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少数民族的男女性别比大约是108.76(女性=100),由此推算出,广西少数民族女性人口有825.14万人,占广西总人口的18.38%。但是广西高校中少数民族女生的比例却低于这个水平。从抽取的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三所院校的统计数据来看,2004届至2007届三所高校少数民族女生共有5068人,占全体学生(28643人)的17.69%(表1)。这个比例和广西少数民族女性人口占总人口18.38%的比例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所院校中,只有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女生的比例稍微高一些,其他两所院校的比例都低于人口的比例。因此,可以说,广西高校中少数民族女生资源总量偏少。
此外,对广西三所高校少数民族女生人数的统计还显示,虽然广西高校的少数民族女生人数近年来一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的速度却比较缓慢。2004届三院校的少数民族女生人数分别是341、194、313,共有848人,到2007届少数民族女生总人数增长到1674人,增长率为50.66%;同期全体学生的增长率则远远高于这个比率,达到64.03%。可见同一时期民族女生的增长率低于学生总数的增长率。
2.民族分布的多民族特色,但来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女生人数少
为了进一步的分析民族女生的民族分布情况,笔者对各民族女性人口与各民族的女生总数列表进行统计和比较(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广西高校中少数民族女生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多民族特色,基本包括了广西区内的各个少数民族,而且民族分布也比较均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占比重大的少数民族女性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大。但这种均衡只是相对的,具体到各民族仍有差别。从数据比较中可知,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少的布依族、京族、黎族等民族女性在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则比较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师院在这四届学生中没有一名布依族女生。广西民大在2004~2007届的学生中,没有京族女生,另外,在对广西工学院2003~2006年的民族女生的调查数据中发现没有京族女生,而布依族也只有一个。这将影响少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女性人才的培养。
3.少数民族女生生源存在城乡结构与地区分布的不平衡
首先,从城乡分布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居住在乡村,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广西少数民族中有79.61%的人口集中在乡村地区,居住在市镇的少数民族人口虽有大量增加,但市镇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只有351.29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20.39%。可见,广西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居住在乡村地区,城乡分布较为悬殊。但是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女生人数统计却完全相反,占绝对多数的少数民族女生来自市镇,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女生非常少(图1)。这对农村人口素质与女性人才的发展极为不利。
图1 广西三院校2004~2007届少数民族女生地区分布图
其次,从地区分布看,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2000年在广西各地区(地市级)中,少数民族人口在该地区人口比重较高(占80%以上)的有两个地区,即百色地区(290.4万人)占85.1%和河池地区(300.5万人)占83.6%;比重在70%以上的有柳州地区占71.3%,比重在60%以上的有南宁地区(331.9万人)占66.6%,四地合计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179.8万,占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68.49%。贵港市、贺州地区、玉林市少数民族人口较少,分别仅占该地区的16%(63万)、16.6%(32.6万)和1.2%(6.3万)。由此可以推算出,少数民族女性人口数量也应是同样的排列顺序。但是与广西三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女生的来源地统计情况却不尽相同。
从广西三高校2004~2007届少数民族女生来源地统计来看,少数民族女生中来自南宁的最多1294人,其次是河池843人,排在第三位的是百色792人,第四位是桂林679人,第五位是柳州588人,后面依次是贵港227人、崇左213人、来宾186人、贺州90人、玉林81人、北海75人。与少数民族女性人口占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比重的排序相比,可以得出结论,南宁、桂林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生人才资源相对充足。少数民族占比重最大的河池、百色两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生人才资源偏少,出现了少数民族女生人才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这不利于经济落后农村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
4.少数民族女生专业结构不合理
广西高校本科中文科类女性人才资源明显多于理科类女性人才资源。三所院校中共有少数民族女生5068人,其中文科类少数民族女生人数为3308人,理科类少数民族女生1760人,文理科学生人数比为1.88∶1。
同样,在研究生专业分布上和本科生存在同样的问题,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的调查为例。笔者发现:广西师范大学2001~2003年共118名少数民族女研究生中,文科类87人,理科类31人,文理科人数之比为1∶0.36,这个数字和本科的比例有更大的差距。以上数据说明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女生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文科类专业中,专业分布的不均衡,直接影响着未来民族女性人才队伍专业结构的合理分布。
5.研究生阶段少数民族女生人数少,且文科女生偏多
根据前文对本科阶段学生人数的统计,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占全体学生的比例为17.69%,而到了研究生阶段,这个比例就急剧缩小。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从2001年到2003年,少数民族女研究生占全体研究生的比例分别为4.8%、7.69%、8.98%。随着研究生教育扩大招生规模,高校少数民族女研究生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但是总体来说,民族女生人数仍然很少,和本科生17.69%的比例相差甚远。可见,研究生阶段的少数民族女生人数非常少。
在民族分布的调查和统计中,发现女性的民族分布比较单一,如来自广西的少数民族女研究生中,壮族独领风骚,如教育科学学院2004~2006级的研究生中的59个民族女性中有41人为壮族,其中有一半是来自城市。在研究生中虽然出现了满、瑶、苗、土家、蒙古、侗、布依等民族,但基本上是从区外调剂来的。来自广西的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只有瑶族5人、侗族1人。可见,除此之外的其他广西少数民族女性很少有机会接受研究生教育。
三、对策与建议
接受高等教育是成才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造就更多更高层次的少数民族女性人才,就需要关注高校中少数民族女性人才储备的生源、结构和质量,优化少数民族女性人才才后备力量,更好地充实和调整广西的民族女性人才队伍。
1.夯实民族女童基础教育,保证高校民族女生的生源和质量
加强少数民族女生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保证高校少数民族女性生源和质量的源泉。女童教育是民族女性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目前广西女童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全区各少数民族自治县都已经建起了民族女童班,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女生,并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取得了巨大发展,还应继续稳定和提高少数民族女童班的教育质量,以便保证高中阶段的生源。
高中阶段的民族女生教育质量成为制约高校少数民族女性人才资源开发的瓶颈。少数民族女性高中毕业生生源不足是目前高校在开发少数民族女性人才资源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7%,而少数民族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甚至不足30%,因此,关注民族学生的基础教育,夯实民族女性基础教育,保证高校民族女生生源和质量,是加快开发少数民族女性人才资源的必由之路。
2.加强民族女生自然科学类学科的学习与引导,优化人才专业结构
“应该向学习自然科学、技术和管理科目的女生提供鼓励、奖励和辅导,以便发展和提高妇女在这些领域里从事决策、管理和领导工作的能力”。[4](P35) 应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采取特别措施,改变学科领域性别、民族分布不均衡现象。
一方面,可以在中等教育阶段采取特别措施,如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少数民族女生学习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科学等,提高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领域的少数民族女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少数民族女学生升学与就业的咨询和指导,提高女生专业选择的科学性。教育和鼓励少数民族女性理解数理领域对其生活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女生追求数理领域的教育和职业。
3.对人口较少民族的适龄女生给予政策倾斜
1995年,国家民委提出了帮助人口较少的民族发展教育的方案,其中提到广西区内的毛南族和京族。按照广西少数民族的情况,属于人口较少民族的还有仫佬族、水族、仡佬族等,这些民族大多位于边疆地区,属于跨境民族,发展状况引人关注,开发好这些民族的女性人才,让民族女性走进高校,不仅对稳定边疆有重要意义,还会对该民族或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女性成长产生有利影响,为更多的民族女性接收系统教育创造舆论和榜样。所以,广西政府和行政部门应更多地关注这些民族女性人才的开发,制定有利于人口较少民族的女性人才开发的倾斜政策。注意优化人才结构,如在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等专业招生中对少数民族女生给予优惠政策,使更多的民族女性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4.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发展民族女性高层次教育,改善城乡民族女性人才结构
为开发高校少数民族女性人才资源,广西区民委和妇联应与全国民委和妇联相呼应,设立专门的“民族女性人才开发办”,努力实施“女性素质工程”,在培训高层次妇女干部的同时,还要培养一批民族女性企业家、农业技术人才等等能在各行各业起到带头作用、辐射到各族少数民族女性人群。与此同时要特别关注农村民族女性的发展,改善城乡民族女性人才结构。这就需要多层次、多样化地发展女性高等教育,形成辐射全区甚至全国的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网络。
5.完善民族女性各类数据的统计
在笔者的调研中民族女性的各类数据是极为缺乏的,民族女性人数往往是放在女性和民族类中统计,数据的不全面,一方面反映了观念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对问题的分析与认识。我们建议应完善民族女性数据的统计。
总之,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提供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将会有力地促进少数民族女性人口素质的提高、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女性人才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