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信建
(兴安县人民医院内一科;广西桂林541300)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具有气流阻塞性特征,如果控制与治疗不及时,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肺心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艾滋病并列成为造成全球疾病死亡的“第四隐形杀手”[2]。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疾病实际发展阶段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下面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疗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表现;诊疗进展
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现阶段对于该疾病的发病病因尚不是非常清楚,认为与有害颗粒、污染气体、营养较差、以及遗传因素等方面存在直接的关系,为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临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与治疗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进步[3]。本文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概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可以预防、治疗的疾病,肺外效应比较显著,且肺外效应与患者实际病情和疾病程度关系密切,气流受限是该疾病主要的病变特点,小气道疾病和肺实质破坏是造成气流受限的关键所在,不同患者的气流受限情况不同,小气道疾病和肺实质破坏所占有的比例也不完全相同,但是进行性发展是该疾病的发展趋势,当患者长时间接触有毒物质、污染气体等时进行性发展会更加明显[4]。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呼吸困难等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乏力、消瘦、以及焦虑等症状,因此症状表现或者严重程度与临床病情直接相关,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体重下降、营养不良、以及功能障碍是最为常见的肺外效应[5]。
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四种分级,分级的标准为肺功能检查中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如果FEV1值大于等于80%预计值为轻度;如果FEV1值介于50%-79%预计值之间则为中度;如果FEV1值介于30%-79%预计值之间则为重度;如果FEV1值低于30%预计值则为极重度,或者FEV1值低于50%预计值同时伴有心力衰竭也为极重度[6]。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理机制
1.危险因素
吸烟是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危险因素,因为a1-抗胰蛋白酶缺乏会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a1-抗胰蛋白酶缺乏遗传性较高,另外,职业粉尘、污染空气、呼吸道感染、居住拥挤、营养过差等同样也是比较常见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在妊娠期、新生儿期、儿童期不同原因造成的肺发育不良也是相关危险因素[7]。
2.发病机制
临床认为吸烟、有害物质会造成肺部炎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症反应与哮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体中粒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生成会不断增加,进而释放大量的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诱导结构发生改变,炎症反应不断扩大,另外,巨噬细胞导致的蛋白酶释放量增加也会进一扩大炎症,引起肺气肿[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括慢性炎症、气道损伤、以及修复过程造成的结构改变,这种改变存在于气道、肺实质、以及肺血管中,进而表现出气流受限、黏液高分泌、气体交换异常等特征,最终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与鉴别
2007年修订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提出,在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程中应该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患者临床病史,包括自出生到现在有无哮喘、感染、结核、反应性疾病、以及是否是具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家族史等,在进行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与了解以后再结合实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危险因素、临床经验、文献资料查证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后诊断与鉴别疾病[10]。其中,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必要条件,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键症状,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金标准[11]。临床发现对于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难度比较大,诊断率也不是很高,因此痰诱导技术应用而生,其是诊断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手段,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创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要与哮喘进行区别,虽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同属于慢性气道炎症疾病,但是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且临床治疗也存在一定差异,哮喘患者可逆性气流受限是区别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键所在[13]。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哮喘患者疾病的发展,会出现显著的气道重塑,此时就会造成气流受限可逆性大大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进行鉴别,另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可以同时发生于同一个患者,进而疾病的鉴别难度也就会增加[14]。
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主要包括发作期和缓解期两个阶段的治疗,依据疾病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发现缓解期治疗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关键,可以通过药物、肺康复、以及疫苗接种等方式进行治疗,同时帮助患者尽快戒烟,采取理疗、氧疗等方式改善患者肺功能[15]。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有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镇咳药、祛痰剂、抗氧化剂等,糖皮质激素能够改善疾病恶化情况和严重气道阻塞情况,镇咳药对痰液引流具有阻碍作用应该慎重使用,祛痰剂、抗氧化剂可以稀释痰液,从而使痰液更加容易排出[16]。2018年引入嗜酸性粒细胞评估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及使用双支气管扩张剂(β2受体舒张剂十抗胆碱能药物)平喘治疗。药物治疗虽然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疾病发作次数,提高健康状态,但是在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症实施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详细告知患者治疗目的和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养成长期坚持治疗的习惯[1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应该以药物治疗为主,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全身糖皮质激素是常用药物,同时可以辅以吸氧治疗,如果患者呼吸困难情况比较严重、或者痰液比较多且伴有其他严重症状时需要进行机械通气,以此来提高治疗效果,优化治疗相关指标[18]。
中医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肺张、喘证”范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造成肺气胀满,进而不能收敛宣降[1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主要证候为肺肾亏虚,治疗原则要以宣肺补肾为主,发作期主要证候为痰阻痰瘀,治疗原则则为生津涤瘀为主,自《黄帝内经》时代就存在肺张的研究记载,且不同时代都存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析与研究[20]。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医的发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治疗的研究更加深入,促进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汤剂、中药熏洗、穴位敷贴、膏方补调等不同中医治疗方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1]。中医药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不仅能够缓解症状、减少发作次数、改善肺功能,对提高患者体重、减轻骨质疏松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症也具有良好的疗效[22]。现阶段,国家对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比较重视,在国家十二五计划中,专门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出了两项课题,一是基于调补脾胃改善体质,从而延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反复发作与恶化发展,二是从补肾纳气出发实施中医康复锻炼,改善患者肺功能情况,这两项课题目前都已经获得了满意的效果[23]。
结束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为其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对其诊疗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和深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未来医学领域内中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也会显著提升,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降低。
参考文献
[1]张鑫琳,洪敏俐.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CO)的临床诊疗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1):176-177.
[2]杨益宝,莫雪妮,陈斯宁.肺性脑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01):206-211.
[3]尚晓霞,刘金丽,李佳,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疗及预后相关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31):19-21.
[4]邓海燕,王海潮.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诊疗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15):46-49.
[5]夏海瑛,钟红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体质研究概况[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17,40(06):608-609.
[6]李瑞丽,华毛,冯喜英,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的诊疗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7,10(05):597-600.
[7]杨翠,陈亮,江丽杰,等.从中医辨证角度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临床异质性[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09):1253-1256.
[8]何煜舟,祝晨,杜颖,等.应用数据挖掘分析徐志瑛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05):445-449.
[9]李凤云,霍建民.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的诊疗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08):1508-1511.
[10]杜丽艳,庞桂芬,姜锋.呼出气一氧化氮在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7,34(03):241-244.
[11]梁军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社区干预难点及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6):248-249.
[12]江雨顺.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05):156-157.
[13]王秀峰,杨汀,王辰.以慢性呼吸疾病为切入点建立慢性病整合型分级诊疗新模式[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25(01):1-3.
[14]郭伟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ABPA1例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S2):43-45.
[15]陆浩南,郑则广,刘妮,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网络辅助诊疗平台的应用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1):3799-3802.
[16]周新云.血气分析、BNP、D-二聚体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及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鉴别诊疗作用[J].当代医学,2016,22(07):29-30.
[17]路东明,宗晓福,张文娟.血清炎症因子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肺功能的相关性[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11):2067-2069.
[18]王文秀,邵玉霞.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诊疗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5,14(07):759-762.
[19]康雪娜,李雪庆.CT在临床诊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06):39-40.
[20]崔菲菲,万振,刘晓龙.现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分级诊疗管理模式[J].医疗装备,2018,31(09):203-204.
[21]李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诊疗中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的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1):1571-1572.
[22]葛娟,卫钰琳,印希,顾红艳.噻托溴铵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诊疗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3):120-121.
[23]费广鹤,胡先纬.安徽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指南[J].安徽医学,2017,38(12):1497-1508.
论文作者:雷信建
论文发表刊物:2019年5月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