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人民医院 663000
摘要 目的 研究预见性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以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与观察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预见性护理,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护理满意度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护理满意度为75.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非常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它对于患者的疗效的改善,以及综合医疗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获得了患者的广泛赞誉,适于推广。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致死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对病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具有极大的威胁,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快,生命危险较高的特点,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有上升趋势[1]。急性心肌梗死还具有多种并发症,心率失常就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见性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讲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护理方式,它主张在病人的症状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通过预测患者可能的突发情况,做好应对病情变化的准备,以达到防患于未然,降低患者生命危险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研究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与观察两组,其中,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5.2±5.5)岁;观察组包括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66.0±6.2)岁。所选患者均满足WHO所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且满足在发病6小时内入院,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水平、性别组成、患病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前者基础上行预见性护理,主要包括:
(1)高危时段的预见性护理:一般上午9:00~12:00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率失常的高发时段,所以在此时段内要求医护人员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心电监护,每15分钟检测一次。(2)重点注意女性患者的护理:实践表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率失常患者的症状不够明显,较难确诊,因此致使其不能尽快接受到对症治疗,延缓了患者的救治时间,使患者的死亡率升高,且明显比男性患者的死亡率高,因此,对于女性患者尤其是具有肥胖、绝经以及患有糖尿病的女性患者医护人员应特别注意,加以防护,防止发生恶性医疗事故[2]。(3)合理用药:护理人员根据医嘱正确给药,适当给予患者哌替啶、地西泮等镇痛、镇静剂以减轻患者疼痛并降低心肌耗氧量。密切注意患者各项体征的变化,观察用药疗效,做好各项急救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4)心理护理:患者往往会出现极度的紧张、恐惧,室颤、室扑等症状更会使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会增加患者的恐惧感和濒死感,而这些负面情绪会增强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患者的心机耗氧量,会加重患者症状,对其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此时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并安排亲友在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与其进行有效的肢体及语言交流,增强患者信心,帮助其度过难关。(5)基础护理:做好患者及其所处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调节病房内温度湿度适宜,尽量避免噪音;指导患者进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充足的食物,少油少盐,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饱食。建议患者适当运动,有利于心脏恢复。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情况、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以及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
(1)治疗的有效率:
①显效:患者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完全消失,心脏功能达到Ⅰ级。②有效:患者的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心脏功能达到Ⅱ级。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减轻甚至加重。④死亡:治疗无效,患者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2)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共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特别满意四个层次,治疗结束后请患者通过调查表进行评价。(总满意度=满意+特别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
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n(%)]
2.3 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有15例心律失常,20例心源性休克出现;对照则出现了17例心律失常,16例心源性休克和1例心力衰竭。2组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发病较快并且患者症状一般较危重,使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往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且近年来此病的发病率具有逐渐年轻化的现象[3]。急性心肌梗死通常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且具有多发于上午9:00~12:00的特点,因此提前做好应对患者有可能出现的临床变现的各种措施及预警对于消除患者的临床体征、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4]。预见性护理即是在根据患者情况,通过对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做出预测和评估,并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危险的发生。实践表明,预见性护理通过密切观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患者情况全面评估,能够有效的预防危重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综合医疗水平的提升[5]。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预见性护理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更高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2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在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二者的情况相当,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更高的护理满意度,并且未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适于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14(21):155-157.
[2]兰丽.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临床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28): 6183-6184.
[3]费小杰.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考试周刊,2012,4(56):193-194.
[4]蔡丽梅.预见性护理在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0(12):2063-2064.
[5]罗淑霞.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69-70.
论文作者:张思艳,胡忠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2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预见性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有效率论文; 满意度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