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演进的品牌实现机制与效应分析--集群演进与民营企业成长的互动_市场营销论文

集群演进的品牌实现机理与效应分析——集群演进与民营企业的成长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互动论文,机理论文,民营企业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07)10-0047-04

产业集群在当前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已经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在实业界,也被普遍认为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抵御风险、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产业群的发展到当前阶段,产业群内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其影响也呈扩大的趋势。同样,在当前阶段,集群内的企业发展也出现疲软和萎缩的趋势,遇到新的发展危机和发展瓶颈。陈伟鸿对这种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他根据集群内企业发展负作用力的表现形式,把集群危机分成两类:传统产业群的低端路径对民营中小企业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和产业群演进的自身潜在风险对集群内企业发展的负面作用(陈伟鸿,2006)。这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集群和集群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区域的市场竞争力。笔者基于产业集群与集群内企业的相互关系,分析集群品牌的形成和发展,企业品牌与集群品牌的效应互动关系,尝试为集群内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集群现阶段的瓶颈突破提供一点借鉴和思考。

一、产业群演进过程中集群品牌实现机理

(一)从企业扎堆到产业规模品牌的实现

产业集群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供销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规则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① 由产业集群的定义可以看出,由于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在某个特定区域内的集中,辅之以其他配套设施、相应的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这种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的集中,使区域的规模效应得以显现,区域内生产某一产品的数量和市场占有率得到显著的上升。通过这种区域的产品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的规模形成区域内某一特定产业的规模效应,形成集群内的产业规模品牌。规模效应是集群形成的初步阶段的主要特征。

由图1可以看出,这种集群的产业规模品牌不是集群内某一家或某几家企业所带来的,而是众多同类企业的扎堆所形成的。当然,这种扎堆无论给集群区域还是集群内的企业本身都带来很多发展优势。比如:企业的扎堆提高了集群区域相关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了集群的利用成本和宣传成本;对其他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提高了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这种扎堆也使得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降低;市场信息、原材料供给和产品销售渠道畅通;方便了企业人才和技术的交流;促进了企业间的竞争。浙江的很多中小企业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但是这样的集群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要求其要向新的形式和阶段转化,形成具有各种层次和品牌的企业群支撑的集群品牌。

图1 产业规模品牌形成趋势图

这种转变是集群发展周期的必然要求。波特认为,企业集群的发展要经历萌芽、演进、衰落三个过程。② 在集群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当各中小企业在空间聚集达到一定限度,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空间集聚会产生“拥挤成本”和一些负面效应。集群内部的低价竞争,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没有利润,使集群和企业都“难以为继”。这种形势要求集群向新的方向演进,由规模优势转向更新更高的竞争优势。

企业品牌建设要求与之对应的集群品牌支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由开始的产品同质化转向差异化的竞争,这种差异化不仅包括产品本身,还有更多企业内部管理、营销策略、服务、资源组合的差异化,企业品牌便是差异化战略的集中体现。集群中企业无论在品牌意识上,还是在品牌建设的投入上都发生质的变化,集群中产生一些知名品牌企业。这些知名品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与之对应的集群品牌优势的支撑。然而,企业品牌与低层次的集群之间的矛盾,要求集群向更高层次的阶段演进。

具有品牌企业的集群影响力更直接,更持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自身的原因,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即使是具有品牌的企业也会因为缺乏有效地维护或缺乏个性逐渐在市场中失去竞争优势。同样,缺乏知名企业的集群,容易产生集群的同质化,而失去集群的吸力和竞争力。而且,没有知名企业的集群,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品牌集群建立以后,某个地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种产品的代名词。温州在2001年9月被授予“中国鞋都”的称号,通过注册中国鞋都这个集群共同品牌。其中的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在2004年的“中国真皮领先鞋王”、“中国真皮鞋王”、“中国真皮名鞋”的评选中,温州品牌除康奈继续当选“中国真皮领先鞋王”外,奥康、吉尔达、东艺、红蜻蜓、多尔康荣获“中国真皮鞋王”称号,意尔康、飞鸵等六家企业也登上了“中国真皮名鞋”榜。这不仅扩大了温州集群的知名度,给集群内的企业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只有一两个品牌企业不足以支撑集群做大做强。由于不同企业实力的差异,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有着明显的不同。单个企业在竞争中面对大企业的强势品牌,往往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集群中只存在一个核心企业品牌时,整个集群和其他企业对这个企业的依附性就越高。这样,这种依附性就会产生逆反效应,该企业的影响力反而超过集群的影响力。核心品牌企业一旦经营不善,会直接导致集群的衰亡,影响集群的持续性发展。另外,集群中只有一个核心品牌企业处于领导地位时,这种绝对的领导地位会使企业失去必要的危机意识,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也不利于企业本身的持续性发展。只有形成多核心品牌企业共存的集群,集群的发展才不会受到个别企业发展的影响,也使集群中企业始终存在“鲶鱼效应”,从而形成企业与集群的协调发展。

从集群的演进发展过程看,无论是集群产品低层次性、企业竞争的无序化还是最终集群的复制化都是集群发展到其形成产业规模品牌阶段,再向上演进时所表现出来的负面效应和发展瓶颈。而且这种负面效应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制约集群和其内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克服这些负面因素,以及集群自身的发展周期规律,都要求集群向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形式——多品牌共存的产业企业集群转化,以保持集群的持续发展优势。

(二)集群发展的再推进:从产业规模品牌到产业名誉品牌的实现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无论是集群自身的特点,还是集群发展周期规律都要求其继续向上演进。在集群演进过程中,必然产生两种结果:一是集群和集群内企业不能适应这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最后导致企业的破败和集群的衰亡;二是集群内企业转变机制,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中获得更新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带动集群形成新的优势,形成集群和企业的双向互动,推动集群与企业实现新的品牌优势。

如图2,当集群规模品牌阶段已经不能满足集群内企业发展时,在集群内存在一批企业消亡的过程,形成企业死亡群体,成为市场竞争和集群内企业相互竞争中退出的群体。但同时,集群内一些企业经过前阶段运用集群优势,为企业运营积累更多的资本和管理经验,并逐渐形成企业的核心优势。在市场和集群内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这些企业在运用集群优势占有市场先机的前提下,对企业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企业形象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企业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并在市场同行业中树立自己独特地位,成为市场中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如图2中的企业A就是这样的典型。集群内还有一批企业(企业B为代表),尽管没有像知名企业A群体那样成为市场的佼佼者,但是,也在自己的目标市场的竞争中形成独特优势,在整个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形成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集群内还有一些企业(企业C为代表),尽管没有在市场中形成自己的品牌,但是,他们根据自己的核心优势(这种优势不排除成本领先优势),制定不同的战略和营销策略,运用不同的市场定位和不同的企业优势,其产品仍然活跃在市场上。这种产品一般是市场中的低端和补充产品。

图2 集群名誉品牌发展轨迹图

在集群中的这三类企业群体分别活跃在不同层次的市场领域中,形成产业的群体效应。这三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地理位置的集聚,形成集群产品对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市场的延伸和扩展。这种在集群中形成各种层次和类型的不同品牌产品,由原来的简单同类产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集群演化为产业内具有差异化的企业品牌群。这种企业品牌群在市场上折射出的影响力,可以吸引本产业的集群外企业和新进入企业进入集群,形成更大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集群。对集群产业的上下游企业、配套企业以及其他机构产生更大的集群吸引力和扩张力,促成企业链和产业链的前后双向的扩展和延伸,形成更大更强的产业链,降低企业链和产业链的产品的物流成本,进而形成集群名誉品牌。当前,绍兴县东美布业有限公司等七家中国轻纺城的著名企业,分别与绍兴县工商局签约,统一使用“中轻城”商标,绍兴的纺织企业打造和形成了“中国轻纺城”的整体品牌。③

集群名誉品牌的形成反过来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更进一步发展。集群品牌名称中包含了产业特征,超脱了集群内企业个体,不会因为某个企业经营失误而产生品牌危机,具有更强的周期性和影响力。集群品牌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经济性,成为集群内企业都可享用的公共物品,集群的名誉品牌形成过程就是区域集群内企业形象的树立过程,集群品牌在顾客心理层面为集群内产品提供质量和服务担保,增加消费者的购买信心。这样,集群内企业可以借助集群品牌迅速扩大自身影响,提高市场竞争力。嵊州,一个小小的山区城市,出产了占全国90%、世界40%以上的领带,成为世界最大的领带生产加工中心、批发销售中心、研究开发中心。领带及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嵊州的经济支柱和财政的主要来源。④

二、集群名誉品牌的效应实现

企业品牌群在集群内的高度集聚所形成的企业集群名誉品牌,经历了从企业品牌到集群品牌的实现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子集群名誉品牌效应的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品牌集聚效应,大量品牌企业在集群内的高度集聚,提升了区位品牌形象,集群企业的品牌经营活动,必然提升企业集群的区位品牌,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反过来,集群品牌的提升,又会增强顾客对集群内企业品牌的认知和信任,减少市场推广费用,分摊市场运作风险。集群中企业品牌的集聚,使得相互之间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可以改善学习效益、增强技术溢出效果、不断提高品牌质量,通过内部竞争提升企业和集群整体竞争力。二是企业品牌的整合效应,众多品牌的集聚,使得企业可以在品牌集群的基础上,借助品牌的整合、协调功能,将原有的品牌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同竞争进行优化整合,使得集群成为辐射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更强的品牌体系,进而实现对核心能力、竞争优势的整合。这种整合效应主要体现在价值链扩展、产业延伸和集群资源的整合效应上。

(一)价值链扩展效应

波特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理论,认为单个企业的价值链融于一个更大的价值链体系中。而价值活动是由价值链内部的联系而连接起来的,通过各个环节的协调和优化,由此带来企业利润和企业竞争优势。⑤ 企业作为集群中价值链上的一环,集群企业可以凭借企业品牌的集聚,利用集群整体品牌的扩展,使集群变得更具有市场驱动力以及更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品牌的质量和成本的高低。处于同一层次的不同企业品牌,为了能够进入主导品牌链,获得更高的市场竞争力,不得不持续优化自己的企业价值链。集群内品牌企业为了各自的市场竞争优势,通过技术的重新定位、业务流程再造、引进新质量标准、进行管理变革、技术设备更新和人员培训实现对整个集群价值链的优化。

集群企业在优化集群价值链的同时,不断把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优势环节,分工不断细化,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自己与其他企业品牌进行结盟和合作,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链增值环节,影响整个集群价值链的调整,形成企业和集群价值链的共同动态扩展和优化。

(二)产业延伸效应

集群的产业延伸效应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集群自身的吸力和企业的分化扩展。众多品牌企业的集群所形成的企业品牌群,大大加强了集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同层次和品牌产品的规模生产,对产业上下游的服务提出了更高更强的需求,这种需求对产业的其他服务机构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必然吸引产业的供应链系统、技术服务系统、管理培训系统、产品销售系统在集群的集聚,形成由产品到市场最终产生产业的发展趋势。绍兴轻纺城、中轻城、中材城和温州小商品市场的形成正是产业集群吸力的集中体现。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强,集群内的品牌企业群为了不断提升自己,不断运用企业品牌整合优化企业价值链,集中资源于自己的优势环节。这种价值链的整合包括企业与外界特别是上下游企业的联系,以及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的业务外包和自身业务的分化,使企业和集群能够在垂直方向的上下游分工与水平方向的协同,带动和促进了集群产业的延伸。这种延伸包括产业延伸、品牌延伸以及产业与品牌的双向延伸。

(三)集群和企业资源的整合效应

企业品牌对价值链的影响,改变了集群内各品牌企业的能力,有利于企业集群形成高效的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企业品牌整合,借助品牌的市场开拓作用,可以扩大企业集群的生产规模,实现对集群生产资源的整合。大量产业品牌企业在集群内的集聚,市场对企业和集群的认知程度的提高,降低了企业和集群的交易成本,实现对集群营销资源的整合。这主要表现在对集群品牌的支持,营销网络体系的扩展以及品牌影响力的延伸等多个方面。集群内各品牌企业相互交流和学习,先进技术嫁接和融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对技术资源的整合。另外,各企业进行精细化分工,把企业核心资源集中于企业的价值链环节,通过企业的动态调整来实现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整合。进而达到对集群的核心能力的整合,以保持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

总之,集群中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是集群向更高层次演进的基础。集群从规模品牌向名誉品牌演化的过程,也是集群内企业多元化和多层次性的发展过程。这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产业企业的多层化赋予了集群更深的内涵,为集群的演化提供了内容和支撑;集群品牌的发展,帮助集群内企业的品牌提升和追加品牌优势,延伸了企业产业链。企业品牌群在集群的集聚,共同支撑了集群品牌的发展;集群通过企业品牌的集聚和整合效应,具体表现为价值链扩展效应、产业延伸效应和资源整合效应反哺企业,维护和增强集群内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动力。

注释:

①Poter,m.Locs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vol,14.

②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③“中轻城”商标要协议许可使用[N].浙江日报,2006-12-10.

④嵊州领带产业加快二次创业[N].中国纺织报,2004-11-15.

⑤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标签:;  ;  ;  ;  ;  ;  ;  ;  ;  ;  

集群演进的品牌实现机制与效应分析--集群演进与民营企业成长的互动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