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资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用外资论文,不容忽视论文,负面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 左建龙)
改革开放16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额不断增加,迄今已具相当规
模。截至1994年底,我国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1万家,协议外资
金额3033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955亿美元, 国家外债存量余额为928.
06亿美元。1994年度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的比重已达10%以上,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
重为37%。应该承认,外资流入对于弥补我国资金的供需缺口、促进产
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
我们也应看到,在我国利用外资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负面效应,而且
这些消极影响在不断扩大。因此,为了合理确定“九五”期间我国利用
外资的战略思路,提高外资的使用效率,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利用外资中
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十多年利用外资的实践来看,下列几个方面的负面效应危害作用
最大,但我们对此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赋予外商不适当的优惠待遇,既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
流失,又助长了外资的垄断行为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在我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面临许多风险
和不确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程度与我国市场的发育水平、基础设施
的完备程度以及外资政策的有效性等因素相关),因此我们制定了一些
优惠政策,对其在利益上进行一定的补偿。应该说,这种做法是合理的
。但是要确定优惠的适度界限是很困难的,即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政策
意图,我们不知道让与(损失)多少财政收入是合适的。从我国利用外
资的实践来看,我们并未解决好这个难题。在当初设计涉外政策法规时
,我们实际上制定了一种以优惠为中心内容、包含多种目标而且操作手
段复杂的体系。如果以发展中国家在相同阶段给与外资的优惠条件和我
国国有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作为比较标准,我们就会发现外资在我国享
受的优惠待遇是偏高的。下文以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为例加以说明。
目前,发展中国家对外资在本国的投资规定的所得税率一般在30%
左右。如菲律宾为25—35%,印度尼西亚为20—45%,马来西亚、新加
坡和韩国为40%,泰国为30—35%。我国目前外商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
33%,其中地方所得税为3%。仅从税率角度看, 我国给予外商的待遇
和其他国家的情形差不多,但如果考虑到下列两个因素,我们就会发现
外商企业的实际税负水平是很低的。
第一,外商企业可以享受多种形式的税收优惠措施,而国有企业一
般没有这个便利条件。税收优惠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低税率,即减按
15%或24%的税率纳税;另一种是定期减免税,如生产型外商企业所得
税的“两免三减”。通过实施各种减免措施,外商企业所得税的平均水
平要低于33%。据估计,最近几年全国外商企业的平均税率约为22%;
受政策优惠最多的外商企业,在从开始获利的10年内,平均只需负担3.
75%的企业所得税。
第二,除了通过正常途径享受税收减免优惠外,外商企业还可采取
许多变通手段偷税避税,谋取不正当收入。例如,通过调剂股本、分配
假利润避税。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有六成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有偷税
避税行为。
我们赋予外商投资企业不适当的优惠待遇,这意味着从生产经营活
动面临的政策环境来看,外商投资企业要比国有企业处于更加有利的地
位。这种不平等的政策环境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在我国某些产业部
门的产品生产销售领域,已经出现外资居于控制地位甚至形成垄断的现
象,例如计算机产业、小轿车市场和电子通讯领域。由于下面两个原因
,外资垄断的情形在今后几年将会加剧:其一,在我国投资设厂的跨国
公司越来越多,它们本身具有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再加之享受多种优惠政策,容易在某一产业领域取得控制地位。其二,
一批原来基础好、信誉高但目前经营困难、自救无望的大中型国有企业
纷纷谋求合资。在这种情况下,外商可以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大肆并购国
有企业,迅速扩展其市场势力。
二、在国内储蓄动员不足的情况下,外资的大量涌入既造
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又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自1991年来,我国国内银行连续出现存差(银行的存款增量大于贷
款增量),而且规模不断扩大。1991年为341亿元,1992年和1994 年分
别增至456亿元和956亿元,1993年为贷差。银行存差的出现意味着部分
银行存款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发挥其经济作用。于此同时,我国却又引
进了大量的外资。1991年国家外债余额增加了80.16 亿美元, 1992 —
1994年分别增加了87.60亿美元、142.52亿美元、92.33亿美元;1991年
我国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3.66亿美元,1992—1994年分别为110.07 亿
美元、275.15亿美元和337.67亿美元。
国内银行存款闲置不用和大量外资流入两种现象同时并存,客观上
造成了双重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浪费:一方面,吸收存款是要支付利息的
,存款闲置不用意味着银行无法从资金的使用中获得利益。因此对银行
而言,吸收存款意味着一种净损失,存差越大损失越多;另一方面,在
国内资金尚有剩余的情况下,过多地使用外资会加重我国将来对外还本
付息的负担。
在国内储蓄动员和利用不足的情况下,尚有大量外资涌入我国,这
表明其中的一部分肯定被用于非生产性用途,这部分外资对我国商品流
通和物价水平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外资传输通
货膨胀压力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利用外资特别是外商的直接投资
,一般需要一定数量的人民币配套资金,这笔资金有时数额相当大,它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以控制现金和信贷规模为主的货币调控机制的效力
,影响国内的物价水平。另一条渠道是通过外汇储备对物价产生影响。
从理论上讲,如果在资本项目有净流入的同时,在贸易项目下有价值相
当的净进口,那么外资流入不会对外汇储备余额产生多大影响。但由于
我国对进口限制较严, 外资流入中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外汇储备。
199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516亿美元,比1993年增加了304亿美元,
但1994年外贸顺差只有53亿美元,由此可见外资流入占的比例是很高的
。在结售汇制下,外资流入中的这一部分要由中央银行买断,为此加据
了中央银行以人民币外汇占款形式发放基础货币的压力,导致国内货币
供给量的增加,进而影响国内价格水平。
从我国十多年利用外资的实践来看,外资流入规模与通货膨胀率之
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外资流入较多的年份一般通货膨胀率都比较高。
1988年为利用外资较多的一年,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102.26亿美元
,当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增幅高达18.5%
和18.8%,远高于1987年的水平。1993年和1994年亦为外资流入较多的
两个年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为389.60亿美元和432.13亿美元,这
两年上述两个价格指数也比较高:1993年分别为13.2%和14.7%;1994
年分别为21.7%和24.1%。尽管决定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
上面的分析我们还是可以肯定,外资流入对于通货膨胀具有推波助澜的
1995年我国开始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这意味
着本币和外汇连通的渠道逐步多样化,更多的外资将会绕过外汇管制机
构(中央银行现在是外汇指定银行)兑换成人民币资金,以套利和套汇
为目的的短期国际游资也将逐步增多,这部分外资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同时,在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已较高的情况下(1991年我国广义货
币M[,2]与GNP的比值已超过106%),前几年由于外资流入而蓄积已久的隐
性通胀压力将逐步释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盲目引进外资
,这将会加重我国的通货膨胀态势。
三、外资项目的产业投向和地区投向不尽合理,利用外资
的整体效率不理想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长期以来我国外商投资项目的产业分布极不合
理。据1994年底的统计,在已批准设立的企业中,74.1%为工业项目,
14.3%为房地产、服务业,2.5%为农牧渔业,基础设施项目不到10 %
。另据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对浙江、广东、山东三省和上海、大连、深
圳三市进行的联合调查,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投向基本与全国的情况相
似。到1995年3月底为止,三省三市外商投资企业第一、二、 三产业项
目数累计分别是2806个、121695个和16918个,分别占总数的2%、86.1
%和11.9%;协议金额分别是23.33亿美元、983.62亿美元和695.55 亿
美元,分别占总数的1.4%、57.8%和40.9%。就全国范围来看, 工业
行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1992—1993年对房地产投资增加,房
地产热降温后投资商业和公用事业的情形增多。在工业领域内部,一般
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项目还很少。国
家鼓励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行业,外商投资所占的比重还非常低。
再从外资项目的地区投向来看,外商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地
区,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较小。 1994 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338亿美元,东部地区为271亿美元,约占83%。截至1994年底,中西部
18个省、自治区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数39363家,占全国总数的17%,
外商投入金额为104.21亿美元,占全国总数的10%。外资项目地区分布
的严重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吸引外资的地区倾斜政策造成的,
其带来的结果是: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
距也在拉大。有数据表明,1981—1992年中部同东部在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指标上的相对差距由31.2%扩大到43.1%,增幅为11.9个百分点;同
期西部同东部的相对差距由43.8%扩大到50.5%,增幅为6.7 个百分点
外资项目的产业投向和地区投向不尽合理,这表明我国利用外资的
产业倾斜政策的作用力度很弱,地区倾斜政策存在很多缺陷。可以说,
通过引进外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实
现。1955年6月份我国颁布了指导外资流向的产业目录, 但如果没有配
套的政策手段,如果不能有效地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产业政策的指导
作用就难以发挥,外商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将会持续。
对于上述负面效应,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其原因,并及早采取对策。
否则,将会引致严重的后果。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上半期,在拉丁美洲
的许多国家,由于战略选择和政策实施方面的失误,利用外资不仅没有
起到加速经济增长的作用,而且累积了很多社会经济问题:债务负担严
重、通货膨胀加剧、资本大量外逃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这些国家而
言,利用外资的负面效应大于其正面效应,其最终结果表现为一种“资
金净流出”。因此,它们被迫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甚至对外资实行国有
化,造成外资政策的摇摆不定。我们应当吸取这个历史教训,及时防止
上述负面效应,以保持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