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精神丰富和发展党的领导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领导论文,精神论文,丰富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实施十五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致力于解决的两大历史课题之一。解决这一课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而用改革精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则具有基础性指导意义。
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改革精神,是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时代特征。用这种改革精神来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我们的事业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基本条件。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一重大历史课题,首先就是要用改革精神来审视已有的党的领导理论,弄清哪些理论观点是我们今天必须继承和坚持的;哪些是要用新的实践和新的经验来充实、丰富和发展的;哪些是适应过去而不适应现在而要扬弃的;又有哪些是人们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出发,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名下,至今仍被人们当作是正宗诠释而要坚决摒弃的。若不如此,全党就不能在诸如什么是党的领导、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如何实现党的领导这些基本问题方面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就不会有一个衡量“水平”高或低的逻辑前提;就避免不了由于理论上的混乱和贫困而导致的实践上的尴尬和无序。
应该说,党的领导理论是以什么是党的领导这一基本概念为逻辑支点,围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如何实现党的领导这两大基本问题而展开的一个理论观点群。它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坚持和实现党的领导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能够领导无产阶级及其人民群众,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党有比较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指导。因此,邓小平同志说,“老祖宗不能丢啊!”同理,我们党在今天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能够驾驭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根本的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邓小平党的领导理论的指导下,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的结果。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领导的基本原理,诸如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基本条件的观点;党的领导要靠纲领的正确性,靠威信、毅力、丰富的经验、多方面的工作以及卓越才能的观点;党的领导必须实行集体领导的观点;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的观点等等,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继承和坚持的。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从总体上看回答的是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和实现党的领导问题的。尽管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执政条件下党的领导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实现党的领导问题,他们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答案只能由我们自己到实践中去寻找。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同志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更重要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领导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并提出了诸如“领导就是服务”,“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这样一些闪烁着真理光辉的论断。即便如此,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领导问题的探索也只是原则性的、初步的。因为改革开放还未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完全展开,市场经济体制还未最终确立,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理论,只能是原则性的、初步的。
从党的领导实践看,确实也存在着一些没有搞清楚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用改革精神去探索,需要用新的实践、新的经验、新的理论观点去充实、丰富和发展。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因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但是,传统的党的领导理论对这一重大问题的阐述只是在这样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说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二是说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毫无疑问,这是决定党的领导地位的两个基本条件。但是一个政党的领导地位,并不总是由该党的性质上的先进性决定的。一个性质上先进的党有时却往往处于在野地位。再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这也只是我们今天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这只说明过去,而不能完全说明现在和将来。那么,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呢?从传统的党的领导理论中就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此,对于坚持党的领导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必须用新的实践、新的观点去充实、丰富和发展。又如,党执政以后,如何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呢?是居于其上还是居于其中,是居于其上还是居于其内?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政权之后,逻辑的结论理应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自己当家作主,直接或间接地行使对国家生活的管理权和监督权。而社会主义国家事实上无一不是党代表人民、乃至是替代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监督国家;也无一不是居于国家政权机关之上行使本应由国家政权机关行使的职能。那么,党为什么只能进行总的领导而不能代替国家政权机关呢?“总的领导”的内涵是什么呢?党政为什么必须要分开呢?分开的科学依据又是什么呢?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传统的党的领导理论没有系统回答。理论上的不完善,就使得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党治国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顽症固疾,且积重难返。再如,在执政党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呢?党群关系的实质是,党离不开人民群众(党是由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人民群众离不开党(人民群众需要党的领导),形象些说是鱼水关系。那末,人民群众离不开党的依据是什么呢?党领导人民群众的方式、途径又是什么呢?人民群众对党的选择是一次还是多次呢?这些深层的理论问题,传统的党的领导理论也没有系统回答。理论上的贫困,导致了党的领导在实践中的偏差。只具引导功能的党的政策成了具有国家意志的法律,甚至高于法律;“公仆”成了主动的领导者,“主人”成了被动的服从者。党的领导的权力化、行政化、官僚化,就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突出的弊端。
不仅如此,在党的领导理论中,确实也还存在着一些过时的、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需要用改革的精神和勇气,坚决地予以摒弃。例如,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推向极端的党的一元化领导理论;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党是领导一切的观点;被主观主义曲解了的党是人民群众天然的领导者的观点;被教条主义诠释了的执政党就是直接执掌和行使国家政权的党的观点等等,必须摒弃。否则,如果用上述错误理论观点来评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就可能得出不是在不断提高,而是在不断降低的结论。
由上可见,用改革精神审视已有的党的领导理论,用实践标准去梳理它,用新的实践、新的经验、新的理论观点去充实、丰富和发展它,对于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一历史课题是必要的,也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