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扩大内需分配机制的建立_养老保险论文

论建立扩大内需的分配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分配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GDP自2001年以来平均增速10.1%,但我国经济增长的根基并不牢固。我国经济投资比重和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高,国内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走低,国内消费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主要威胁。近来,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受阻,外向型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更加显得突出。尽管我国政府为稳定宏观经济增长出台了十项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以稳定经济形势。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主导推动作用,还要从调节我国收入分配机制入手,建立内需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破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约束。

一、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推动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根本动力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经济平稳发展的基本条件,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实现市场出清,短期内经济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均衡成为一种常态,这也是市场机制在短期失灵的表现形式。目前,我国总需求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需求构成。投资需求是一种中间需求,投资增长所形成的新供给只有被消费吸收才是有效的供给,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否则,投资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会导致产能闲置、产品积压、效益下降,最终造成经济的大波动。净出口容易受到国外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具有不稳定性。消费需求处于全部需求的终点,只有国内消费需求才是一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持久推动力量。因此经济理论认为,如果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最终消费需求的贡献,那么该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将是持续、稳定的。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基本上没有一个大国能够长期依靠投资和外贸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也不可能持续实行外向型增长模式,中国目前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也表明长期依靠净出口增长拉动经济的模式难以为继,只有消费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才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有效选择。

我国经济增长长期靠投资和净出口推动,消费率和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持续走低。(见图1、图2和图3)。尽管投资和净出口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使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保持了较高水平,但也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之上的投资过度容易导致经济过热,加速了我国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产品供给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诱因。我国外向型经济主要是以低端竞争性产品出口为主,尽管能够带来一定的外汇收入,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却也使得近年来贸易摩擦不断,贸易条件恶化,GDP的国际经济风险增加,增加出口带来的外汇迅速增加成为近年推动我国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也加大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目前,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受挫,很多企业面临破产,宏观经济稳定受到一定挑战。政府从维持经济稳定的角度出发,主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增加政府对投资拉动作用,借以扩大内需。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起到一定的“灭火”作用,要想从根本减少我国经济波动的危险,扭转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被动局面,减少宏观调控的难度,我国政府迫切要做的是夯实我国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破解长期以来投资过快和国内消费不足的长期矛盾,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使国内最终消费需求成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经济基础,这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也符合的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数据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7》

二、影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要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必须分析影响我国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消费需求作为一种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实现,主要受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的影响,而消费倾向又受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的影响较大。探讨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外部制度环境和收入问题,将有助于理清我国消费不足的具体原因。

(一)我国居民收入份额的逐年降低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决定于税后收入和消费的边际倾向。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边际消费倾向主要决定于消费的习惯,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见图4)那么,一定制度条件下对消费影响最大的就是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的高低。从居民收入来源结构看,劳动者报酬仍是工薪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居民消费的物质基础,但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制约了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

根据我国《统计年鉴》(2007)数据,2001年至2006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1.5%下滑至40.6%,下降了10.9%。从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看,在1994年时,三者分配关系之比为18﹕16﹕66;到2002年变化为20.5﹕14.9﹕64.6。其中,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下降1.4%,政府收入比重提高2.5%,企业收入比重下降1.1%。到2005年,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间的分配关系进一步变化为23.8﹕16.2﹕60。其中,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比2002年下降4.6%,政府和企业收入所占比重分别提高3.3%和1.3%。从政府税收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关系看,我国税收收入存在超常增长的趋势。1998年至2007年的10年间,我国税收收入的弹性系数在1.5以上,即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是GDP增长速度的1.5倍,2007年更高达1.8倍。可见,我国国民分配向政府倾斜趋势十分明显,政府占有了大量的国民经济资源,这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之一。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6)

(二)收入差距扩大化的趋势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倾向

由于不同的收入阶层具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倾向也有不良影响。传统的消费理论表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低,而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收入分配不均也会降低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产生消费不足。我国居民收入在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份额下降的同时,还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化的趋势,收入分配扩大化降低了我国整体消费倾向。

市场机制重视初次分配中的效率,容易导致收入分配不均,这也是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领域失灵的重要表现。收入分配过度不均不仅会不利于社会福利的整体改善,还会危及社会安定。为使社会收入分配控制在人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以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政府必须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等手段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但是,我国的基尼系数持续走高,说明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没有根本扭转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全国基尼系数在1980年为0.23,到1995年时达到0.389,2000年时为0.417,2005年时为0.47。另据统计,2004年收入最高的10%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一半,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财产只占城镇居民财产总额的1%左右。这两年来我国虽没有非常具体的数据,据估计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48。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相当明显,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实质是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为全体社会成员合理分享。政府应从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出发,通过政策和制度设计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社会能够接受的合理范围内,使居民合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也借此提高总体消费倾向,促进国内消费。

(三)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阻碍了居民消费倾向的提升

消费倾向的高低除了受消费习惯、收入分配均等化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制约人们支出的各种制度因素影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良好的社会风险保障机制可以降低人们对于各种风险支出的预期,从而增加社会消费的动机,有助于提升居民的消费倾向。

生命周期理论表明,为年老储蓄是人们的理性行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的一生分为工作期和退休期,工作期能够获得工资收入,退休期不能获得工资收入。如果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工作期除了为当期生活支付必要的生活费用和子女教育费用外,还必须为未来进行养老储蓄,以备退休后没有收入时使用。在没有遗产动机的前提下,理性消费者最好在一生中消耗掉一生的收入,消费者自己会根据人们的平均寿命、工作年限、工作期间获取的收入对生活费用进行测算,合理安排一生的收入,即会对自己一生的消费和储蓄进行调整。因此,一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国家养老负担的大小,从而影响到国家的总体储蓄倾向和消费倾向。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养老负担重,储蓄的倾向高,相对而言消费倾向会有所降低。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障制度的健全程度与制度设计,影响养老负担在社会或者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从而对个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也产生影响。

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凸显个人责任,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一般采取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两类制度模式。在现收现付制度模式下,当期社会养老资金的支出由当期的年轻人负担,养老负担会出现代际转移,年轻一代工作期间会倾向于增加消费。而实行积累制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养老保障的资金支付由本人积累资金获得,为了增加养老保障待遇,个人工作期间会倾向于增加储蓄而减少消费。由于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变化和人均寿命的延长,目前我国人口结构迅速老龄化,人口红利的消失势必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潜力,也对我国的养老能力提出了挑战。我国在养老保障的制度设计模式上,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负担实行政府、个人、企业三方负担的形式,突出个人在养老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在养老金的构成模式上,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养老保险待遇的高低和个人账户的积累额度密切相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制过程中没有解决好成本分担归属,导致目前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不足,而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资金的混同管理使得现行养老保险透支个人账户资金较多,导致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空账较多。通货膨胀风险也侵蚀着个人积累账户资金的购买力,个人账户资金存在贬值风险。

按照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社会统筹养老金在缴费满15年后,按当地月平均工资总额的20%发放,缴费每超过一年增发1%。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个人账户资金积累总额被发放月数均分决定,其中发放月数根据人们平均预期寿命和退休年龄之差的月度数计算。因此,城镇企业职工退休金的替代率较低,个人养老负担较重,随着生活费用和预期寿命的上升,未来养老金的保障能力趋于下降。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有限,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金的待遇较低,难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数据,尽管自1997年至2006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年均增长5.9%,到2006年年底,全国城镇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为76%。2005年,全国企业的退休金月平均为719元,2006年经中央决定较大幅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后,当年月人均养老金达到815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为21001元,城镇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750元。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2006年为35.8%。因此,即使是参加保险的城镇退休职工靠养老金也难以维持体面地退休生活。对于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或者由于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的职工,更难以通过养老保险保障老年生活。我国农村社会养老还刚刚起步,保障程更低。

为了应付养老风险和目前生活风险,我国居民出于预防动机储蓄率高,消费的意愿下降也即意味着降低了消费倾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风险化解机制,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全能够为社会提供基本的社会安全网,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对于提升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具有积极意义。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是提升我国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倾向的治本之策,也是提升我国国民福利水平,促进社会普通民众分享经济成果的制度选择。

三、建立合理的收入调节机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基于以上的分析,既然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居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分配差距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造成的,从根本上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需要从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合理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健全社会基本保险制度等方面着手。

(一)提升劳动者报酬在国民分配中的比例

就业是普通劳动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获得工资性收入也是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来源,通过提升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增加劳动者的初次分配收入,可以提升普通劳动者的消费水平。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实际上是对我国整体利益格局的一次调整。“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应该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责任。根据社科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我国企业利润和劳动者报酬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的从2003年的50%以上降至2006年的40.6%的同时,企业的营业盈余从原来的20%提高到2006年30.6%。企业利润上升而劳动者报酬下降的对比关系强烈。尽管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有赖于个人、政府、企业之间合理收入分配关系的建立,但是市场经济中企业逐利的本性难以让企业主动提升员工的工资水平。劳动者报酬的提升会在短期内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对企业的短期竞争力有影响。企业在竞争中不会主动增加工资,否则会在和同类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政府应该介入打破这种博弈僵局,通过适当的工资管制提升工资水平,和企业共同分担劳动者报酬上升带来的成本:(1)加强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企业内部推行工资谈判,建立工资标准的集体协商制度,增加员工集体和企业之间的对话力量和在工资确定方面的话语权。(2)通过立法规定工资和企业利润之间增长比例,保证企业员工能够分享企业利润增长利益。建立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机制,保证最低工资标准能够随着经济发展而自动调整。(3)通过企业所得税的工资税收扣除标准的调整,激励企业提升工资水平。政府和企业共同分担工资水平上升的负担。

尽管劳动者报酬的上升在短期内会对企业利润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存在一定影响,但是也会促使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劳动者报酬的提升所形成的消费能力的增加从长期来看能够增加商品的购买力,有助于企业销售的实现,也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机制,促使社会和谐稳定。

(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合理调节收入差距

在劳动者报酬提升的条件下,政府还应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进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实现纳税公平。个人所得税除了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筹集手段外,还有重要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我国目前对个人所得按照收入来源不同设置11个税目,分别采取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和征收比率,不利于体现纳税人的总负担能力。我国需要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既体现对不同的收入来源区别对待,也能够综合衡量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从而促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目前个人所得税在我国整个税收体系中的重要性上升,已经成为我国第四大税种,而我国工资薪金所得税缴纳的税收占整个个人所得税征收额的一半还要多,因此,工薪所得税的税率设计和费用扣除标准的设定是否合理对实现个人收入分配调节作用较大。

工薪所得税对扣除一定费用后的应纳税所得额按照累进税率依率计征。个人所得税以扣除一定的基本生活费用和为获得收入而支出的费用后的收入水平的高低来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生活费用的扣除和为获得收入而进行的必要支出费用扣除是否完全,影响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在实行累进制税率的前提下,应纳税额的微小差异可能会带来税负的较大差异,出现税负激增。从理论上讲,生活费用的扣除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生计扣除,即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个人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开支。二是费用扣除,即为赚取收入而必须支出的费用。我国在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上执行的是一揽子的扣除政策,也就是将上述两种扣除都包括在工薪所得税的免征额内。这种扣除标准并没有考虑纳税人家庭的赡养情况和子女的教育费用支出及住房、医疗等必要的支出费用,也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免征额的设计虽然能够提高税务机关的征收效率,减少征收成本,但并不能反映纳税人真实的纳税能力,这也是导致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上升的重要原因。据财政部的资料统计,2007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完成3186亿元,同比增长29.8%。而据《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城镇职工在岗平均职工工资的增长率仅是18.7%,2007年我国的物价指数上涨了4.8%,同期的GDP增长率是11.4%。对比这些数据,我们发现个人所得税增长比率过高,也说明我国普通工薪劳动者承担的税负较重。

因此,完善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综合计征的所得税,以纳税人家庭作为纳税单位综合纳税,基本生活费用据实扣除,建立与物价变动(CPI)联动的费用扣除机制,以反映纳税人的真实生活成本,体现纳税能力的高低。这不仅可以实现纳税公平,有利于工薪劳动者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发挥个人所得税对于收入差距的调解作用。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工业化社会和市场经济的竞争加剧,社会成员个人对于失业、疾病和年老的风险抵抗力降低。政府主导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成员的失业、疾病、伤残、年老风险建立社会风险分担机制,在社会成员风险发生时给予物质帮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进步标志。社会保障制度也越来越被社会认为是一种公共产品,提供社会保障成为政府社会职能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社会风险的共担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稳定器,对于稳定社会消费,稳定经济周期具有积极作用,成为政府进行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完善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虽然在经济改革进程中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社会保障的范围较小,保障的程度较低,社会保障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国家发展不可回避的刚性支出,明确政府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利用财政资金丰富的有利时机,在我国人口红利彻底结束前,构建城乡一元化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使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惠及广大农民,不仅可以解决广大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有利于衔接农村的其他社会改革措施,有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问题。从长远看,有利于实现国民福利和国民经济的双增长,便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从根本上促进我国长期稳定发展。

1.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救助体系与疾病医疗保障体系,免除全体国民的生存危机感和疾病医疗恐惧感。明确各级政府对于社会救助的责任,增加政府用于社会救助和公共卫生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力发展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捐助制度,通过税收抵扣制度鼓励社会救助和捐助,形成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第三次分配制度。

2.统一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解决好养老保险制度转型过程中的历史遗留转型成本问题。在做好城镇企业职工广覆盖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农民工和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衔接。财政应承担起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的转型成本,增加财政资金用于做实个人账户资金,弥补个人账户的缺口。增加财政对于农村养老保障的补贴,在农村统一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农民的老年生活。建立和物价指数相衔接的养老金支付制度,保证养老金待遇不因物价上涨降低购买力,建立起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让更多老年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还应平衡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和行政事业单位退休金之间的差距,防止老年人收入差距拉大。

总之,我国国内消费不足具有多种深层次原因,还要从扩大居民的报酬收入水平、促进收入合理分配、建立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建立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收入调节机制,破解我国内需不足的难题,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和谐社会的实现。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论扩大内需分配机制的建立_养老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