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笔谈--关于进入田野的社会学思考_调查对象论文

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笔谈--关于进入田野的社会学思考_调查对象论文

实地调查研究方法笔谈——对进入实地的社会学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调查研究论文,社会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学很重视经验性,这种经验性是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把握。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对经验现实的知识来源一方面是靠日常化的经历和体验,另一方面是靠脱离日常生活场景对所关注的现实事物进行专门化的调查。而且实证取向的社会学越来越重视后一种经验知识的获取之道。这种专门化的调查有很多种具体的方式和工具可以选择,如问卷法、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但是所有这些方式都面临着和被调查者接触的问题。在有关调查方法的教科书中更多的是强调社会调查的技术性层面,实际上社会调查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调查者和调查对象之间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过程。这种社会性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如何与被调查者建立关系得到他们的配合,如何避免调查活动本身对被调查者的回答产生影响,如何分清调查者的理解和被调查者的理解等等。正是这种社会性的存在使得社会调查实践本身就是值得反思的。本文结合一些调查实践,重点对实地研究方法中研究者进入实地这个环节进行一些社会学式的思考,反思调查人员在进入实地、得到被调查对象的配合等过程中反映出的社会学问题。

一、资本动员与进入实地的渠道

在实地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根据研究主题确定所要进行调查的案例,案例可能是社区、事件、组织,也可能是个人。实际上,在强调有第一手经验资料的研究中,有的时候不是研究主题决定调查对象的选取,而是研究者所能进入的调查对象决定了选择什么研究主题。这是因为,调查对象的选取和确定的过程,不仅受制于研究主题的需要,更受到研究者所拥有的资本状况的约束。这里的资本不仅仅指经济资本,还包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经济资本指的是研究者所支配的研究经费,文化资本指的是研究者的文化地位和学者身份,社会资本指的是研究者所支配的关系资源。社会学家布迪厄曾经指出过,知识的产生至少取决于三种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调动和运用[1][2]。虽然调查对象作为我们经验知识的来源就在那里存在着,等待着我们去调查,但是这种知识源与研究者存在社会距离,不是那么容易接近和进入。所以,在调查对象的确定过程中,研究者不仅仅要考虑对象选取的科学性,还要考虑是否有接近调查对象的渠道。实际上,研究者所能调动和运用的资本数量和种类决定了我们如何进入实地和进入哪些实地,从而最终决定了我们所能获得的经验知识(注:这不仅体现在实地研究中调查对象的选取上,也体现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样本的确定上。在问卷调查中,虽然研究者可以科学地设计抽样方案,但是抽样框架的确定、样本的选取无不受到研究者所拥有的资本的影响。比如,在入户调查中,需要知道所抽中的居委会的家庭名单。这个名单在中国社会,居委会那里可能有,派出所那里也有,相对来说,派出所那里的要完整准确。有一次在长春市进行关于求职网络方面的调查,几个调查人员负责一个居委会,当我们直接到派出所和居委会去索要名单时,遭到了拒绝。后来,我们通过长春市公安局给基层派出所打招呼,才获得了所抽中的居委会的家庭名单。所以,在抽样调查中,即使在理论上能够科学地抽取样本,但是实际的样本确定往往是根据所拥有的资本状况进行权宜性调整的结果。)。

实地研究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进入实地的渠道,通过什么渠道进入到所需考察的田野。这往往需要有人来介绍和引见。接下来,我们以要调查一个村庄为例来说明可能的进入方式。研究人员可以选择自己有熟人的村庄,也可以选择自己没有熟人的村庄。如果自己当地有熟人,这个(或这些)熟人可以作为线人(informant)。线人就是对村庄情况的知情者,它可以为调查人员提供关于调查主题的信息,也可以为调查人员展开调查起到搭桥引线的作用。如果调查人员要去调查一个没有熟人的村庄社区,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这个村庄的某个人(或某些人)取得联系。如果没有人介绍引见,调查人员只好拿着单位的介绍信或者通过金钱来开路了。这些不同的进入渠道在实地进入中都有应用,但是它们需要具备不同的条件,同时可能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如果是自己有熟人的村庄,这样可以在熟人的介绍和帮助下直接进入村庄。通过熟人关系进入是实地研究人员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费孝通先生对江村的调查,但是这种熟人关系需要在进入之前就要具备。如果调查者在当地村庄没有熟人,可以通过其他熟人(作为中间人)介绍认识当地的人,然后和当地人建立联系。比如笔者去天津武清区王庆坨镇调查当地的自行车产业时,当地没有熟人,恰好我的一个同学的父亲和当地一个很有名的企业家关系非常好,于是在他父亲的帮助下,我和同学先调查了那位企业家,又通过那位企业家的介绍,调查了其他一些企业家和当地自行车行业协会的负责人。这种直接通过熟人或间接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是一种民间的私人关系的渠道,它的好处是比较便利,但是选择村庄的范围会受到先在的关系网络的限制。而且在进入实地过程中,作为线人的熟人特别是他在村庄中的身份和地位影响着调查的进行。在调查过程中要对这一点保持高度认识,以便尽快建立起新的线索和关系,避免对单一线人的过度依赖。

通过行政系统的官方渠道进入基层村庄是研究人员经常采用的另外一种方式。有些政府机构委托的课题,承担项目的研究人员往往是通过行政系统的指令进入基层。有些研究人员也觉得调动行政资源容易与被调查者建立权力—支配关系,省时省力省钱。比如要调查农村社区的计划生育状况,可以让上级政府部门给下面发出通知,要求下面的对应部门对这项调查给予配合,对调查人员给予接待。如果能得到行政层级中上级部门的帮助,无疑会增加进入的容易程度,并且也会扩大调查对象可选择的范围。但是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可能对调查的开展也有不利之处。一方面下级部门可能并不愿意让自己所辖范围的真实情况让上面知道,特别是对于敏感性问题,关系到其政绩的问题,所以下面可能对于上级指令下来的调查事先进行刻意的准备和安排。在这种情况之下,调查人员虽然得到了热情的“接待”,但是调查也可能有名无实。另一方面在调查开展过程中,政府人员的陪同或在场可能会对被调查者造成压力,影响到调查内容的真实性。笔者的一位朋友是研究乡镇政府负债问题的,有一次他和上级政府的官员一起下去调查,以为这样收获会很大,可实际上却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有些时候,接待上面安排下来的调查任务实际上增加了基层的各种负担,他们表面上很配合,实际上很厌烦。所以对于学术性的调查研究,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官方途径与基层社区取得联系,获得进入的通道。但是在调查开展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官方色彩,突破官方的刻意安排。而得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信任后,要自己深入实地,和需要被调查的人建立关系。

在没有可以凭借关系的情况下,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调查人员拿着单位的介绍信直接进入实地。这个时候,单位的信誉和社会知名度就很重要了。虽然凭借这种方式进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有可能进入实地,不妨一试。调查者可以在调查过程中边调查边建立信任关系。其弊端是进入的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但是如果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其调查效果也会不错。

在很多时候,往往是几种手段结合起来运用更容易进入。我们在河北清河县调查其羊绒产业情况时,先是通过熟人关系得到了当地县志办的帮助。在县志办主任的安排下,我们调查了一些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后来,我们想进入到下面的乡镇和村庄了解情况。我们不想给县里添太多的麻烦,就想了个办法,叫县志办主任领着我们找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我们把调查的意图和主要内容介绍了一下,让县政府办公室的主任给我们开了一张到下面几个乡镇和村庄调查的介绍信。我们拿着县里的介绍信和我们单位的介绍信,在各处基本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另外,无论是熟人的帮助,还是政府的介绍,还是自己拿着介绍信下去,这只是获得了一种准人的渠道和媒介。在展开深入的实地调查过程中,需要结识更多的调查对象,不断地建立起新的关系,这样调查的线索才会增加,调查的对象也会像滚雪球一样随之扩大。

二、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交换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经常遭遇到这样的反调查:“你们这个调查有什么用,干什么用?”作为调查研究人员,我们也在想我们的调查能给被调查者带来什么,被调查者凭什么接受我们的调查。“调查何为”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调查研究人员。我们进行调查肯定是有我们的目的,可是关于调查的目的我们对自己的回答和对被调查者的回答是一致的吗?我们进行调查的目的和被调查者接受调查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吗?

学者们进行调查获得的经验资料绝大部分无疑是用来做学术研究的。说得崇高一点,是为了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寻求解答;说得世俗一点,不外乎是为了谋求生计完成一个课题或者发表一些成果。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对被调查者反复强调我们的调查是为了研究之用,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表达自己立场的中立并且避免因敏感性问题遭到拒绝。但是这样的解释,只能避免被调查者的拒绝,但是并不意味着就能得到他们的配合。

为了应对被调查者对调查目的的询问,调查人员往往准备了程序化的回答方式。笔者在调查过程中,通常这样来说明调查的目的:一个是为了积累现实的案例和素材,弥补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的不足;另一个是为了记录当事人的经历,记录一段历史,反映当事人在社会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以便总结其中的启示。这样的说法,能够表明知识分子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和使命,也会使被调查者感觉到有人关注从而愿意吐露真言。

但是,我们对被调查者的关注和记录不同于记者和政府官员。我们不能直接给被调查者带来名利,也很难直接帮助解决被调查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因为,我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在学术场域内流通,受众面很窄,我们的大部分调查研究结论也很难变为现实的社会政策从而给被调查者带来福音。

诚然不排除有些调查对象有一副热心肠,能够被调查人员崇高的目的所打动,愿意接受访问者的询问。有的时候,我们的学者身份,我们所拥有的文化资本,确实有助于引起被调查者的信任。但是我们要善用这种身份和资本,不能自以为是。因为我们对于复杂环境和特定情境下的实践性技能和地方性知识是欠缺的。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虚心听取民间的声音、了解蕴藏于民间的智慧的这种谦虚态度本身就能够赢得被调查者的认可,他们感觉到我们尊重他们,感觉到将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所知的讯息告诉学者是一种荣耀。

但是从功利的角度说,被调查者参与调查对其有何好处,我们的调查研究对回答者有何帮助,这是理性的被调查者接触到调查时的自然反应。如果被调查者从接受调查中得不到实际的好处和帮助,被调查者就可能拒绝、回避调查或者谎答。所以,为了取得被调查者的配合和支持,调查人员通常需要和被调查建立一种社会交换关系。被调查者要花费时间、精力来接受调查,帮助调查人员完成任务。他们的付出是帮了我们的忙,我们能拿什么作为回报呢?

如果我们的调查主题本身对于被调查者有直接的帮助,是为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他们会很乐意接受调查,但是作为研究人员往往很难就事论事地解决每个被调查者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只能根据调查发现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原因,从制度、技术等层面寻找一般性的原因和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至于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我们往往无能为力。有的时候,我们向被调查者说明这一点,说明学者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中的角色,也能得到他们的理解。毕竟,我们是在以学者的方式关注着他们及他们的处境,尽管这种方式是潜在的、间接的和呼吁式的。

笔者的一些同行,包括笔者本人都曾有过遭遇被调查者提出要求的经历,被调查者直接地或委婉地希望调查者调用自己的资源帮助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与我们的调查内容有关,也可能与我们的调查内容无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经验是不要轻易地做出明确的承诺,更不要卷入到具体事件的纠葛中去。为了感谢被调查者的帮助,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三、一次性进入与多次进入

有些地方我们可能只去调查一次,有些被调查者我们可能只会调查一次,这种一次性的调查不在少数。这种调查如果时间很短,难免会浮皮潦草、遗漏甚多。为了调查的深入和全面,一种做法是一次性进入并做长时间的停留,很多人类学家经常这样做,特别是在到远离本土往返一次成本很高的地方去做调查的时候。实际上,根据我们的经验,对于在本地进行的田野调查,一次性进入有很多弊端,多次进入的方式更好一些。

一次性进入如果时间过短,不能和被调查者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关系,也难以充分展开调查,调查效果欠佳。一次性进入如果时间过长,虽然从理论上讲收获会大一些,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一个是食宿的成本会很高,或者食宿很不方便,这个很容易理解;再者,无论是调查者,还是被调查者都有其他的事情,不可能长时间地搁置它们于不顾;最后,调查进行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进入到一个边际收获下降甚至为零的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长时间的调查如果没有反思的喘息之机,就很难找到新的询问方向,也很难作纵深的追问,访谈就会停留在一个平面上。而且,时间长了接待我们调查的人会烦,即使不烦,他所能提供的调查线索、所能介绍的调查对象我们已经调查完了,如果继续在那里呆下去,短时间内很难建立起新的关系,调查也就很难再有更大的进展。

很多深入的实地调查采用的都是多次进入的方式,这种方式克服了一次性进入的不足,有利于与调查对象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初次调查过了一段时间后,被调查者发现接受调查并没有给他带来负面的影响,说明调查人员是可信的。而且一回生,两回熟,三回四回就会成为朋友。这种间断性地进入可以使调查研究人员整理反思前一次的调查资料,为进一步调查明确了思路和方向。而且每一次进入实地之前,尽量让帮助安排调查的人根据我们的需要提供新的调查线索和调查对象,或者我们找到另一种不同的进入渠道,这样调查内容才会逐渐地丰富起来。笔者在调查河北清河的羊绒产业发展状况时,一开始主要靠县志办人员的安排,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他们所能提供的帮助已经越来越小了。于是返回北京,对前期的调查整理了一下,决定另辟新的进入渠道。再次进入清河时,经他人介绍我找到了县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他们又给我提供了很多新的资料,帮我联系了一些新的调查对象。不同的渠道里蕴涵着不同的关系网络,也就能获得不同的调查对象和调查资料,而且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还能够相互佐证。

很多研究人员都有一些固定的调研基地,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看一看,听说那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也可以马上去调查。这种跟踪调查也是一种多次进入,可以研究地区的发展变化。多次进入需要调研人员和当地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和交换关系。如果调查人员不能给予提供调查帮助的人以适当的回报,这种长期合作可能就无法维持下去。

以上,我们只讨论了进入实地调查过程中三个方面的问题,实际上还有很多值得反思之处。但是,通过这些简短的讨论我们足以发现,研究人员所进行的社会调查活动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它也是学者和其他行业的人进行的社会交换活动。我们进行调查是为了获得研究所需的原材料,但是这种原材料需要我们用所支配的资本去获取。

标签:;  ;  

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笔谈--关于进入田野的社会学思考_调查对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