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论文_赵宏伟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论文_赵宏伟

山东省济宁学院附属中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作为当下的热点话题,一直备受瞩目。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也在不断地给教育事业提出新的期望与要求,当前,教育界着重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科素养。《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实在在的道德、法治教育课程,是一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文化课程、学科课程,也是一门传播主流政治文化、核心价值和法治精神的公民教育课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利用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同时,更要注重践行的引领,给予践行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践行的能力和自觉性。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进行引导、感受、体验,更需要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有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目前面临的、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1.在实践中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必要性

1.1实践活动是认识的前提与必要条件,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够验证认识,进而使认识成长为可用的经验,最终积淀成为自身素养。故而,《道德与法治》学科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检验和巩固学生对于该学科的认识,是符合教育本质要求和新时代发展方向的。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将学生摆正到主体位置,而非一味地接受老师的输出,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其创新和决策能力,加强学生的学科认同,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养成。

1.2就目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新教材、新体例、新思路……但部分教师教学还是仅仅局限在课本上,很少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之外的人和事。事实上,课堂之外发生的一切才是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源头活水。为此,我们要将学生的目光延伸到"窗外"。让学生主动地去关注时事,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果能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并能有效落到实处,是非常必要的。

1.3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实践能力与对社会的普遍认知,如果再单纯地只依靠教师重复、单调的教学,将会难以吸引学生的情感融入。而课外实践活动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课上与课下的相互结合,加强学生对本学科的深层次认识,会充分鼓舞同学们学习、探究、实践的热情。

2.当前形势下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困难

如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仍然是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

2.1对课外实践活动缺乏充分的认识

不少学校与教师单纯地认为所谓的课外实践就是春游、秋游之类的游玩活动,因此造成对这种概念的不支持、不鼓励态度。另一方面,怎样借助实践活动提高核心素养,部分教师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真正地认识与了解,自然是无从下手。

2.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环境受限制

随着教育的改革,压在学生身上的担子愈发变大,特别是对于初中教师及学生而言,更是将重心都放在了中考上,根本没有心情、也没有精力去开展类似的活动。特别是期中、期末复习阶段,学生时间经常被挤占,另外实践空间小,社会资源开发有限。大多数教师认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资源来满足开展实践活动的环境,所以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3学生安全问题制约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即便是作为初中生,也难以保证能够充分地防备所有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而一旦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一般责任都需要教师和校方承担。因此,为了避免遭受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学校往往会选择选择放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教师们也不愿为自己平添责任。

3.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成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笔者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3.1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去解决道德、法治方面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感恩父母》时,给学生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完成感恩父母记录表。

(1)了解父母的辛苦

(2)每天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

(3)每天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4)每天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如学习《在集体中成长》时,倡导学生一起动手,美化班级,为集体做好事。

如学习《参与公共生活》时,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形成志愿者小组,在社区内开展有意义的公益服务活动。

如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可以让学生去参与学校附近交通疏导志愿工作,协助交警指挥车辆行驶,以维持车辆的有序行驶,以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及公民素养,深刻认识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3.2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成多人小组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如果学生们不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实践中去,不能真正地对学科有了足够的运用,就不可能切身理解。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因此,开展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们自由组合成多人小组,搭建集体框架,才能够使其得到全面地提高与发展。例如结合初中生叛逆突出问题,分小组设计心理剧《屋檐下"爱的冲突"》,小组成员经历编写剧本→修改剧本→挑选演员→+制作道具→参加展演的过程,参与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部得到锻炼,更培养了理性精神、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

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能够鼓励学生把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与锻炼。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学变得更加生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全方面能力的提高。

3.3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并不需要走到很远的地方才能开展,完全可以在校方与教师能够妥善防护到的范围内,发挥创新思维,引导进行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这样一来,既减轻了教师所要担负的压力,也能使得课外实践活动最终得以进行。

例如,在学校范围内开展辩论会、舞台剧等,既保证了学生们的安全,又能让更多的学生积极而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一举两得的方法,完全可以适用于大多数的实践活动。

例如,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笔者所在的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地处孔孟之乡、运河之滨,其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杨坊巷小学,先后更名为清华洞小学、实验小学、济宁市第七中学、济宁市第四中学、济宁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这为我们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此,笔者曾经组织了两个调查小组:第一个小组查阅学校资料,走访学校的老校长、老教师和在此毕业的学长们,听他们讲述学校的变化及相关故事。第二个小组搜集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感人事迹。搜集资料后,由学生整理分类,最后以图片展、讲故事和手抄报等形式进行成果汇报。此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激发了他们的爱校情感和学习斗志。

3.4要统筹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力量,形成课外实践活动的合力。

如组织《模拟法庭--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这样的大型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不了解法庭审判程序、不懂怎么写诉讼稿,贸然实施肯定会遇到困难。教师可以首先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的构思反映到学校教育处,由教育处联系法院,组织部分学生周末参加法院公审旁听,使学生对法庭审判程序有基本的了解。其次学生编写诉讼稿可以寻求当律师的家长指导。有学校、家长、社会及师生的共同努力,必定会呈现高质量的模拟法庭。

4.结束语

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育形式下的重要着力点,对此很多教师都在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以更好、更快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品质。其中,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实施,一路走来有困惑也有收获,相信通过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共同探索,将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凝练更好的实施方法、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慧红.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1)

[2]张崧.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德育.2017(15)

[3]朱文余.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 文化研究.2016(11)

论文作者:赵宏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  ;  ;  ;  ;  ;  ;  ;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论文_赵宏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