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字小议论文_高婷

“野”字小议论文_高婷

青岛大学文学院 山东 青岛266071

摘要:“野”字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从字形及字义的角度出发探求现代汉语“野馄饨”中“野”字的实在意义。追根溯源,贯通古今,使古代汉语更好地为现代汉语服务。

关键字:“野”;字形;字义;“野馄饨”

《说文解字》中释“野”为“郊外也,从里,予声。”同时又录“古文”云:“壄,古文野,从里省,从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野,亦作埜。”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云:野之古文不应为“壄”,而当作“埜”,其“增予者殆后人传写之失”。这里罗先生所说的野之古字为“埜”当无争议,但从“埜”增加“予”至“壄”,他认为是后人在传写过程中出现的讹误。我认为增“予”是增加了声符,正如甲骨文中象形文字“鸡”、“凤”,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增加了“奚”、“凡”,演化为形声字“鸡”和“凤”,这是汉字发展演变的途径之一。小篆将“土”改为“田、土”,形成了形声字。《尔雅·释言》:“里,邑也。”“予”本义为“击刺中的矛”,引申为“向前击刺”,再引申为“向外击刺”、“向外推送”。“予”和“里”结合起来表示“从城邑里面向外推送”,表示城郊、郊外的本义。

“野”在文献资料中有如下几个意义:

1.城外的郊原,田野。如《诗经·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在此义的语境下,“野”是一个空间名词。郊原、郊外是“野”的本义。早期文明的发源地是人口聚集的地方,而“野”最早划定的区域范围是远离城市文明的,所以“野”是有林有土但人烟稀少的地方。《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宋·苏轼《浣溪沙》:“试问野人家。”这两处的“野人”的意思是田野农夫,也可以说是乡下人,乡下人即是远离城市的居住于郊外的人。

2.与朝廷相对的民间。如《尚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这句里的“在野”和“在位”相对立,《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在野”本谓庶民处于乡野,后用以称不当政做官,与“在朝”和“在位”相对。唐·杜甫《甘林》诗:“经过倦俗态,在野无所违。”宋·王安石《感事》诗:“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明·史可法《论人才疏》:“乞敕廷臣,将在朝在野人才,合并打算。”这些句子中的“在野”的意思都是与朝廷相对的民间。再者清·袁枚《祭妹文》中的“稗官野史”中的“野史”指旧时私人著述的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此处“野”的意思也是与朝廷相对的民间。

3.界限,范围。如“分野”,指与星次相对应的九州地域。我国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我国古代占星术认为,地上各周郡邦国和天上一定的区域相对应,在该天区发生的天象预兆着各对应地方的吉凶。例如《国语·周语下》:“岁之所在,则我又周之分野也。”《后汉书·方术传·李郃》:“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又作分界、界限等的代称,如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七:“自帝尧以来至绍兴六年丙辰,凡三千四百九十二年,皆随六十甲子表以分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进而喻指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分歧,如徐特立《五四运动和知识分子改造》:“这三部分人的世界观和政治目的各不相同,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入,他们的政治分野也就日益明显起来。”

4.鄙俗,粗鲁。如《论语·子路》:“野哉,由也!”朱熹集注“野,谓鄙俗”,此句中的“野”为形容词,孔子批评子由粗鲁的行为。此处的“野”与“文”相对,是从“郊外”、“田野”的偏僻荒凉的特征引申而来的。在孔子看来“文”和“野”之分是君子和小人之分。在《礼记·仲尼燕居》中,孔子谓“敬而不中礼谓之野。”在《论语·先进》中,”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孔子的态度是人只有通过礼的教化,摆脱“野”才能从野蛮性、粗鄙性中升华为君子之态。

5.巨大而非分的欲望。如“野心”,《淮南子·主术训》:“故有野心者不可便借势;有愚质者不可与利器。”此句中的“野心”即指对权势名利等过分的贪欲。但后来“野”进入审美领域,“野心”也指闲散恬淡的性情,如元·仇远《书与士瞻上人》诗之三:“野心直与闲云似,却笑孤云出岫轻。”

6.动植物之不由人畜养培植者为野,即野生义。如《礼记·内则》:“野豕为轩。”、清·陆次云《五溪杂咏》之二:“野豕能飞箭,江豚善拜风。”此两句中的“野豕”均为野猪的意思。

7.不受约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野”字逐渐进入审美领域,成为一个成熟的审美范畴。比如杜甫的诗歌中喜用“野”字,“野”在艺术上表现出一种沉郁顿挫、纵横开阖的境界,同时也体现出杜甫本人的豪宕之气。文人对“野”的认可和欣赏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与朝廷对立、超然仕途的审美情趣。这时的“野”已不再是粗鄙的意义,而具有是一种放浪纵恣、不失天性的审美趣味。如杜甫《甘林》:“经过倦俗态,在野无所违。试问甘黎藿,未肯羡轻肥。”

将上列意义联系起来,可见,“野”的基本意义是非城邑的生产区域,“野”总是与正统的事物相对立,如第1个意义中“郊外”与“城内”相对,第2个意义中“民间”与“朝廷”相对,第3意义中“分界”即是各方相对,第4意义中的“鄙俗”与“文明”相对,第5意义中“野心”与“平常心”相对,第6意义中的“野生”与“家养”相对。综上可以看出,“野”总是带有远离城市文明并且很少有人为参与的含义,相对于正统,“野”更具有随意性和自由性。

如今青岛有种特色吃食叫“野馄饨”,也有“野烧烤”,“野”字放在“馄饨”和“烧烤”等食物前面该如何解释呢?“野馄饨”是青岛的一种路边地摊小吃,本来是夜晚街道上用手推车兜售的简单馄饨摊,后来搭配各式烧烤一起售卖,没有固定的房子,只有简易的小桌子和小马扎,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是露天的小摊大排档。有的人认为因为“野馄饨”是在晚上摆摊,所以“野馄饨”是由“夜馄饨”谐音演变而来。通过对文献中出现的“野”字的意义分析,我认为“野馄饨”中的“野”的意义来源于与正规有店面的馄饨店相对立的随意性。正因为具备随意性和自由性,才会在“馄饨”前加“野”字修饰,以区别于有正规店面的馄饨店。

“野”字在其自身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附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解释现代汉语词汇时,文明应当了解其产生及演变过程,从而能够贯通古今,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海沙.野:杜甫诗境与心境[J],陕西师大学报,1994.

[2]赵鑫.审美范畴的“野”的文化阐释[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

作者简介:高婷,女,汉族,现就读于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论文作者:高婷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8

标签:;  ;  ;  ;  ;  ;  ;  ;  

“野”字小议论文_高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