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类旁通,第三只眼看书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触类旁通论文,书法论文,第三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书法,在不少学生、家长和教师看来,无非是与笔墨纸砚打交道,实则不然。作为书法教师,如何动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是奥妙所在。我整理了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与心得,就教于方家。
一、化单调枯燥为趣味无穷
1.集腋成裘,品尝成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书法教师尤应多以肯定、褒奖等态度,因人而异地激励学生。当然,婉转巧妙地指出学生的书写缺点也十分必要。
笔者建议,教师可将学生的作业装订成《月份作品集》《个人作品集》《班级作品集》等,分阶段对个人作品进行纵向比较,对不同学生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使学生发现自己与同伴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变化与问题,真正感受书法学习乐在其中、趣在其中。
2.故事激趣,榜样引路
自甲骨文起,中国书法在数千年的长河中长盛不衰,其间多少感人故事都值得书法学习的后来者从中汲取精华。
教师可针对教学实际,选取相应的故事,在书法教学中穿插讲述,让课堂穿越古今。以小故事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快速进入角色,直奔教学重点。授课过程中,小故事既可对学生进行形象的思想教育,又可促进他们勤学苦练。当学生感到枯燥、步伐放缓时,教师可对其讲述怀素的顿悟、张旭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悟笔法等故事,让学生体会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为了教学的需要,笔者收集了一百多篇古今书法家的故事,并从儿童的视角进行改写,编成一本小册子,取名为《书海揽趣》。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拓宽视野,挖掘身边的书法榜样。比如,可将教师的优秀书法作品当成奖品,颁给进步最大的学生;可请书法水平较高的学生现场演示,让其他学生观摩;可帮助书法后进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小老师”,结成对子,互帮互学。
3.儿歌口诀,朗朗上口
汉字的书写规律对少年儿童来说是极为抽象的。教师若能借助儿歌口诀,深入浅出地帮助初学者总结具体规律,便能使书法教学事半功倍。笔者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博观约取,浓缩精华,形象生动”的原则,归纳编写了《写字规律连珠集》,内容包括:八种基本笔画(如捺笔如波浪,一波三折像滑梯。初细渐粗按捺脚,右上出锋捺写成),笔画形态变化(如横折弯弯不难写,短横之后写斜),一字多不同笔画(如两竖并排,左短用垂露,右长用悬针。右竖无处伸,左长右应短。右竖可伸展,左竖宜收缩。三竖并列,中短右长。四竖并列,必有两竖内斜),字中不同笔画搭配(如横长撇短,横短撇长。左竖宜收,右撇可放。左撇宜收,右竖宜直),不同结构(如取中结构,字形平正。确定中笔,对准中线,左右对称。没有中笔,中线为轴)等。
4.游戏竞赛,生动活泼
根据儿童好强、好表现的特点,教师若能在书法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适当开展游戏竞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练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加课外书法教育的情趣。
比如,手指手腕操既能让学生充分放松和休息,又能增加手指的灵活度。“摆字模”比赛、“展览厅”“毛笔字病院”“争圈夺分”等游戏形式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曾带领学生举办了两届班级书法作品展,对学生学习书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观者的称赞和羡慕,增强了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专家的指点和批评,激发了另一部分学生的好胜心。
二、化朦胧懵懂为直观易懂
俗话说,“秀才难写飞家凤。”让初学者说明写好“家”字的结构要点,恐怕有些强人所难。对于初学书法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变抽象为具体,增强可操作性。
1.线条辅助,图形帮忙
写好“家”字的结构要点之一是“四点一垂线”。只要把“家”字的第一笔“点”和第六笔“弯钩”的出钩处连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条垂线,而且它还经过第四笔“横”与第五笔“撇”的交点、第八笔“撇”与“弯钩”的交点、第九笔“撇”的撇尖以及第十笔“捺”的交会点。教师在教学时若能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就能使他们在书写时把握住字形。这好比学平面几何时常需的辅助线,画好准确的辅助线后,该字的书写要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借助图形的例子更为常见。汉字外形千姿百态,有五边形的,如“去”“早”字;有三角形的,如“上”“土”字;有不规则结构的,如“左小居上”“右小居中下”的字,都可对应画出不同的几何外形。对于掌握字形结构较吃力的学生来说,教师引进图形辅助教学,有助于他们把握汉字形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先为汉字画出外形图框,再在框中练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借鉴数学学习方式,对汉字书写进行结构分析,是化朦胧为直观的有效方法。除上所述,教师还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地灵活变通,比如借用“平行”“等距”概念,引导学生写好重叠笔画;引进“等分”“分数”概念,帮助学生找准笔画位置;导入“比例”概念,促进学生协调搭配笔画部件;增加“夹角”概念,指导学生写好撇、捺、折、竖弯;运用“圆弧”概念,指导学生写好弯钩、卧钩等。
2.联系生活,形象比喻
从中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出发,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若能将汉字笔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通过恰当的比喻,赋笔画形态予生活载体,则可化难为易,突破难点。比如柳体的“长横”形状极像中国的长拱古桥(教师可边说边用简笔画演示),柳体的“短横”则像一艘小帆船。两者不单形似,原理也接近,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比较思考。又如捺画,教师除了可将其比喻成一层波浪、一波三折,还可用滑梯的形态和坐滑梯的感觉类比它的流畅飘逸,引导学生掌握粗细、轻重、快慢、提按的用笔方法,促使学生对“捺”的形态、写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用鱼钩比喻竖弯钩的笔画,用成人耸肩比喻“横折”前的提笔,用足球运动员射门前的“收腿蓄势”比喻“竖钩”前的驻笔等,颇具形象性。
3.动态演练,视听冲击
研究表明,人所获取的信息,80%来自视觉,17%来自听觉。因此,教师的率先垂范,会对学生心慕手追产生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每个书法教师既要用笔正确,又要使笔画美观,进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各种器官的综合功能,使他们的动作技能和心智同步发展。
另外,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也是其他学生耳濡目染的“活教材”。笔者执教的班级(六年级)曾与四年级的一个班级结成对子,进行毛笔书法的互帮互教。第一步就是“动态演练”,由优秀学生边示范边讲解。第二步是“看徒弟写”。第三步由教师对书法水平较高和进步较快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并矫正一些书写方法。学生群情激昂,为了争当“小老师”无不加紧练习基本功,检验自己,探求未知。“教学相长”的古训,沿用至今仍发挥着极大的功效。
4.电教手段,各显神通
在多媒体技术日渐普及的今天,各种教具在书法课堂上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只靠一支笔、一张嘴上课的状况。对书法教师来说,自制各种范字卡片、教学挂图,能从静态上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利用各种组合字模、抽拉式幻灯片等展开教学,能在动态上使学生对知识要点一目了然;使用录音机播放绘声绘色的小故事和令人心旷神怡的古典乐曲,还能帮助学生思接千载。可以说,精心准备、灵活运用电教工具,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重点,而且有益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化埋头苦练为高效巧练
1.软硬兼施,相辅相成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的教学要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提出了“以软笔为根基,以硬笔为主”的教学原则。因此,教师应该“软”“硬”兼施,让两种书法相辅相成。
硬笔书法的笔画是毛笔笔画的缩影。对于初学者来说,硬笔笔画的细微处是最易被忽略、最不容易临摹到位的。如果教师能先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毛笔书写基础,再引导其练习硬笔书法,或将事半功倍。
同时,毛笔字的结构是放大版的硬笔字结构。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用硬笔临摹几遍,再用毛笔正式书写,这样不仅颇具成效,而且能节省笔墨纸张。这种方法不但适合初学者,也适合入道者。笔者书写《兰亭序》时,由于笔墨不在身边,就改用硬笔练习,不仅力求对临、背临,笔意结构的形似,而且追求神似,写了几十遍,效果很不错。
2.摹临结合,心摹手追
姜夔《续书谱·临摹》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正因为如此,书法教学讲求摹临结合。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笔者曾经专门写过三篇文章。
在《初探临摹》中,笔者阐述了什么是临摹及其种类。在《再探临摹》中,笔者列出了几种方案:双勾摹全字——单勾临后修改——对临后修改,双勾摹起笔、折笔、收笔(以下简称起折收)——在起折收的位置画一点(以下简称画点),在双勾起折收后填墨——对临后修改,单勾临后双勾摹起折收——对临——背临,单勾临后双勾临起折收——对临—背临,在字帖上方空临后对临修改以及用硬笔尝试背临后修改。在《三探临摹》中,笔者具体探讨了针对不同的书写问题,教师因材施教,以不同的临摹方法战胜困难,同时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方法。
3.收放共存,伸缩自如
—般的毛笔书法课,教师多让学生坐着,悬腕在大楷簿中四公分的格子上对临。久而久之,学生似被字帖捆住了手脚一般处处拘谨。笔者认为,在这种收敛式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大“放开”的力度,特别对初学者,宜用“放”的教学模式:一开始就让他们用立式悬肘平腕的姿态书写十厘米以上的大字,并结合临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提高学生驾驭笔墨的能力。当然,一味的“放”也会带来教学的畸形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渐渐加大“收”的力度。只有收中有放,放中有收,学生才能做到伸缩自如,随心书写。
4.养成习惯,终身受益
笔者常常看到一些学生翻开字帖,拿起毛笔,埋头就练,效果却不是很好。原因在于这是在“抄字”,而非练字。良好的书写习惯应该是读帖——练习——对照——提高。所谓对照,就是将自己写的字与字帖里的范字进行对比,展开学生间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这个过程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注重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帖与对照正是“思”,不仅是用眼看,而且是用心看。从时间分配来看,“思”的环节至少应占全程的一半。所谓“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练习书法需要分阶段进行自我总结,而且要连贯书写,不可逐字临摹。没有目标的对临有可能流于“本体丧失”与“自我丧失”,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背临。
必须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在练习和写作业时呈现截然不同的书写状态,不但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倒制约了自身书法水平的提高。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提笔即练字,下笔必不苟”的良好习惯。只有始终保持这一心态,才能真正提升书法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