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NNIC:网站排有名有水分?(论文文献综述)
余晨晨[1](2018)在《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的青年亚文化风格建构研究》文中认为在视频行业转型发展、政府扶持原创内容政策力度加大和网络年轻用户占比加大等原因拉动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近几年来呈现出全面崛起的态势。为娱乐而生的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因原创能力强、模式新颖、话语大胆等原因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网络用户。越来越多的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以精准的服务和开放的姿态,大胆地挖掘青年中流行的小众文化或亚文化,满足青年用户不同的圈层文化需求、丰富青年的文化娱乐生活;也让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成为青年亚文化风格培育的新平台,其独特的风格表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群体的娱乐方式和价值观。2016年《火星情报局》凭借着网络综艺良好的发展契机创办并在优酷视频上独家播出,依靠着原创、新颖的节目形式和无厘头的内容赢得大量“90”后网络青年用户的喜爱。本文以《火星情报局》为研究个案,通过对三季的节目内容分析,结合对节目现场组导演和五名用户的深度采访内容,通过节目自我建构和用户互动建构两种途径利用戏仿、拼贴、越轨、贴标签、自嘲、吐槽的方式探究其背后建构的娱乐、游戏、区隔、狂欢的青年亚文化风格表征。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在《火星情报局》呈现的独特亚文化风格背后建构了青年人身份与偶像认同,区隔风格建构了节目对主流文化、父辈文化的温和抵抗,狂欢、游戏风格引领青年们的创新精神和追求自我的精神,但节目所呈现的颠覆化、娱乐化风格难逃被意识形态收编和商业收编的命运。基于文本研究和分析节目特征,发现青年亚文化作为创生和输出充沛的文化符号资源,在风格建构过程中对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和对青年社会学习理论的学习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风格建构过程中过于娱乐化、商业化和故意的越轨行为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涂茜茜[2](2016)在《互联网金融创新变革视角下的政府监管分析 ——以P2P和众筹为主要问题源头》文中认为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毫无相干的名词是在什么时候握手联合、并发挥出单个行业所没有的活力呢?目前国际公认的第一家互联网金融的雏形,是1995年10月18日在美国亚特兰大成立的安全第一银行(SFNB)[1],而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提出较晚,理论界都把2013年称作“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互联网金融中的代表性模式,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网络保险、网络证券等模式走过了从金融平台框架的确定到平台遍地开花这一段急速发展之路。更有甚的是,这一年互联网金融影响并冲击着传统金融行业(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互联网金融试图打造全新的产业链,传统的产业形态正在被搅局。然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互联网金融以迅雷之势发展之时,其监管的必要性和复杂性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崭新课题。由于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领域,全球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基本还处于边探索边发展的阶段,尚未形成全球性的监管体系。而本文就是围绕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变革,从政府监管角度,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方法、监管理念和监管机制提出建设性意见。本文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并简要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概述,介绍了互联网金融主要的业务模式,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行业所具备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第三部分总结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存在问题。第四部分归纳总结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和其监管一般原则对我国的启示。第五部分从倡导功能性监管发展的角度,对我国政府监管提出新思路、新对策。第六部分总结笔者撰写本文的心路历程和写作目的。
王欣然[3](2013)在《时尚期刊数字化发展之路探析 ——以《瑞丽》品牌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我国时尚期刊业群雄并起,逐鹿江湖。然而,在经历了发展的高峰期之后,其诸多弊病和疲软状态开始显现,定位模糊、内容同质、发行渠道不均衡、促销手段无新意等现象均为人们所诟病。与此同时,随着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多种数字媒体给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纸媒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这厢刊物自身陷入瓶颈,那厮数字媒体风起云涌,我国传统时尚期刊的处境可谓“内忧外患,身陷囹圄”。但可以肯定的是,纸媒凭借其千百年所传承下来的阅读文化,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失去经营价值。这时,努力向数字化转型、走媒介融合的发展之路就成为觉醒后的传统媒体之必然选择,时尚类期刊亦然。作为时尚期刊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瑞丽》自1995年创刊以来,一直处于国内时尚传媒的翘楚地位,近年来更是以独到的发展战略,在数字领域继续领跑。本文以这一典型刊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数字媒体特征及数字化转型过程的成功与不足,以期为我国时尚期刊整体数字化发展提供借鉴。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期刊出版商应积极面对数字化浪潮给时尚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品牌坚守、品牌创新、品牌延伸等方面抢占先机——加强平面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将内容、渠道、广告、活动等方面向数字领域创新,还可与电子商务联姻,开启全新商业模式,进而制定出符合刊物自身特色的数字化“蓝海战略”。
窦锋昌[4](2013)在《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研究 ——以《广州日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报业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报纸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市场压力不断传导到报纸的内容生产领域。世界范围内的报业纷纷启动基于新闻生产内容的改革,从消息来源到采访写作、再到版面编辑、直至新闻发布的生产全流程产生了巨大变化,希望重塑网络时代传统新闻业的操作常规。基于此背景,本文主要以广州日报为例探索网络时代报纸新闻生产方式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革,并建构网络时代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下:网络时代,报纸新闻生产流程如何趋向开放式生产格局?开放式生产之下,新闻生产的四重逻辑如何发挥掣肘与互动作用?在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学理论又该做出怎样的调适?在理论框架上,文章采用新闻生产社会学理论,把重点放在当下报纸新闻生产全流程的剖析上,考察新闻生产过程与组织内外部社会控制因素之间的掣肘与互动关系。同时,由于本研究聚焦于编辑部这个独特空间,会引入编辑部职业场控制的核心概念。新闻工作常规是决定新闻报道面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透视新媒体技术逻辑如何渗透到报纸新闻生产流程的集中体现。本文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网络时代报纸新闻工作常规的嬗变。文章先对广州日报的时政新闻操作常规、编辑常规以及专业新闻生产的变化做一个厚重描述,这些涵盖了广州日报新闻生产的主要领域,随后又聚焦新媒体逻辑对新闻生产内容平台、组织架构产生的影响和需求。报纸在长期的实践中建立了一套稳固的话语体系——在缜密的生产规范指引下设置公众议程,影响舆论进程,并在相对封闭的精英式的新闻生产系统中,主导着新闻定义的大权,属于“闭合式新闻生产”,但进入网络时代以后,这一切都变了,这种变化“静悄悄但强有力”,一种全新的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正在形成中。在第六章中,笔者总结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机制。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具有消息源开放化、多元化,新闻采写编社会协作化、网友多路径介入新闻文本,新闻效果开放化,报纸新闻传播半径也无限延伸等多重面相。开放式新闻生产打破了传统报纸“内部循环”、“以我为主”的生产模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传播路径、面相、特点。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比较了报纸新闻生产的传统模式与开放式生产模式的差异。同时,开放式新闻生产也有其固有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维度,新闻的主观性增强、虚假新闻产生的可能性增大、独家新闻减少、宣传管制强化。与此同时,记者的身份认同感出现危机。这些缺陷和危机来自于新闻生产四重逻辑的相互牵引和制约,特别是其中的宣传逻辑所发挥的负向作用尤为值得重视,在全链条开放的新闻生产中,宣传逻辑成为了限制开放式生产的一个主要角色。要突破这些限制,需要报纸在公共利益的维护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最后,论文试图在模式总结的基础之上关照传统新闻学理论与传统新闻业的基本问题,对于新闻的定义、新闻从业者角色定位、新闻专业主义问题进行深化研究。笔者认为在开放式新闻生产体系下,专业机构需要流程再造,重构体系内采编关系,还要囊括专业机构外部拥有庞大社会信息节点的网络体系。同时,新媒体语境下,报纸新闻生产所呈现的多元化主体、社会化流程、多样化形态,也拓展了传统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甚至在如何对新闻进行再定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何翔[5](2013)在《全球视域下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政治是政党政治时代。政党以其自身的功能成为了世界多数国家民主政治运作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政党的这一功能就是其对民众的利益代表功能。利益代表功能是政党的本质功能,是政党的生成逻辑和自身价值所在。而对于执政党而言,利益代表功能则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和兴衰成败。政党执政后掌握了国家权力从而增强了其利益代表功能,但同时与权力的紧密结合也加大了其利益代表功能嬗变的危险。因此,为了巩固执政地位,持续保有利益代表功能,防止其嬗变乃至丧失就成为了执政党最重要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代表功能关系着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利益实现问题。因此,其利益代表功能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是中国人民最忠实的利益代表者,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得以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然而,新世纪以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代表功能开始面临内、外双重挑战。如何能经受住挑战,始终保持住党的利益代表功能,防止其嬗变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现阶段必须要面对的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解决只能依靠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本论文将从世界视阈出发在研究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运作中的某些共性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功能实现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强化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功能的对策和思考。论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主要是建构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从政党的生成逻辑中去探寻政党的原生功能,论证了利益代表功能是政党的本质功能;其次,从特点、内涵、基本内容和影响因素几方面论述了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基本理论;最后,阐述了研究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重要意义。第二章主要是在全球视域下从宏观上对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进行研究。通过对政党发源地---西方国家的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现状的分析,论证了利益代表功能是执政党的生命所系、兴衰所在,并指出现代西方国家政党危机的本质是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衰退。第三章主要是在全球视域下从微观上对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进行考察。通过对三个丧失执政地位的老大党利益代表功能的研究,论证了利益代表功能的嬗变是造成执政党丧失政权的根本原因。第四章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实现利益代表功能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三个时期利益代表功能各自的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论证了始终保持党的利益代表功能是中共持续执政的根本原因,同时也论证了中共在执政后所遭受的某些挫折是利益代表功能调适滞后所致。第五章主要是分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利益代表功能所面临的外部挑战和内部障碍。首先是外部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社会转型和信息时代这三方面的挑战;其次是内部障碍,主要包括保持党的队伍先进性、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和党的干部廉洁性这三方面的障碍。第六章是对未来中国共产党强化利益代表功能的对策思考。首先,强化功能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在当前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关键在于明确党与国家、党与社会(民众)之间的关系;其次,强化功能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代表实现机制;最后,强化功能要塑造坚强先进的利益代表主体,通过党内的作风建设,塑造执政为民的政党形象。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王利芹[6](2009)在《博客价值开发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客,这个来源于西方航海术语的词汇,在网络时代通过互联网这种全新的信息记录、梳理、传播方式的洗礼,被赋予了丰富全新的理解和意义。WEBLOG,网络博客,也被称为网络日志。现在已经真正的成为了被每个网络个人所拥有的日志,使社会的普通一员都享受到了网络科技进步的饕餮盛宴。本文以目前国际博客发展情况作为研究范本。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博客发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孙坚华和方兴东对于博客发展阶段的划分为依据,将博客的发展阶段划定为启蒙期、崛起期和成熟期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之上,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是博客的一份简历:介绍了什么是博客,博客的特点,博客的分类,博客的历史阶段发展,博客的价值开发应用情况分类以及这些分类价值开发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本章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也是重点论述对象的是博客的应用价值分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在博客简历简要介绍的基础之上,文章从第二章节到第四章节分别就博客的基础性价值开发、博客的新闻价值开发以及博客的商业价值开发三个方面阐释了目前国际社会对于博客价值的开发和应用情况。分析了目前博客价值开发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根据目前的社会现实,结合博客的发展特点,对如何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在一些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谈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在这几个章节之中,重点的的分析和论证是对博客价值开发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认证,以及这些问题解决方式的提出,特别是博客价值开发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规避方式的阐释,是文章论证的创新和精髓所在,是作者在结合目前国外博客发展先行国家,主要是美国的发展道路上的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国内博客研究先行者结合国情所做的一些研究,根据对现有文献整理分析并同社会现实状况相结合所得出的一些理解和建议。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根据目前国际博客价值开发应用状况,同时结合世界各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未来博客的价值开发应用的发展态势和形式做了大胆的分析和预测。论文在行文过程中大量的使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在案例的选择上,文章截取的材料大多来自美国、韩国和中国博客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典型事件。选取这些国家的案例为研究范本,主要是因为这几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国际社会中的代表性的位置:美国代表了经济社会政治领先的发达国家;韩国是经济后起之秀,文化产业发展突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本国博客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现象和问题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应出世界博客发展的整体态势。同时他们也都是博客发展中或迅速或典型或创新的博客发展国家代表。在文献资料的使用上,文章主要主要选择了《世界媒体实验室》(ICXO.COM)、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www.cnnic.net.cn).艾瑞咨询(http://www.iresearch.cn/)以及其他一些咨询网站的数据和文献信息资料。选取这些互联网活动和调查研究机构或者网站资料作为本文的研究材料,首先考虑到的是这些网站专业性权威性的背景,同时也是从文献资料获得的简便性和易得性上考虑。因此在文献的选择上本文的这些数据资料既具有可信度性和说服力,但是同时又因为地域范围的调查有限,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同时,在对未来博客发展态势和形式的预见中,文章又适当的反映出推理演绎研究方法的运用。对于未来博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对目前博客发展态势的总结和对今后博客发展形式的演绎推理。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本文的优点就是对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而不是局限于某个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更加全面可信的说明研究的对象和结果。而这些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对目前博客发展状况总结的基础上,检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预见未来的博客发展态势,能够提前为今后博客价值的开发和应用做好准备工作,促进博客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
李明德[7](2006)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传播学视角来观照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过程,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对文学传播过程的研究实质上是针对传播载体展开的,因此,作为文学重要传播载体的文学期刊便从文学研究的隐性因子转而跃升到显性位置。探寻当下文学期刊的现在时,焦点主要是其面临的困境及其造成困境的原因和未来出路,这不仅是笔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直接动因,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文学期刊作为纸质媒介的代表对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传播、接受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试图从传播学视角对文学期刊重新进行审视,在梳理其演变过程的同时实现对当代文学历史进程的观照。 论文将文学期刊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命题来提出,一则是为了呼应文学传播学这一新的研究课题,更深的意图在于把握当代文学在传播力量的影响下由外及内的变化。当下对文学期刊这一研究课题的展开,多从现象和具体的文本出发,研究成果大多还停留在现象分析阶段,而本文对文学期刊的研究则直接从其本体切入,围绕文学期刊的本体、流变及趋向三个重大问题结构全文。行文上打破时间序列上的线性叙述,以内在变化为纲领,将论文串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论述文学期刊的双重身份为出发点,通过对单一身份到双重身份的变迁事实的再次指证和确认,将涉及文学期刊本体问题的“身份”给予界定,进而深入文学期刊内部,对其生产力问题以及功利与唯美纠结的场域进行理论阐述,其中关于文学期刊的生产力问题既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的生产与消费理论中得到启发,也是文学期刊迈向产业化必将面临的现实议题,是衡量文学期刊发展变化的一个可量化指标,由此衍生出一个重要观点:文学期刊的生产力是物质与精神同体的生产力。精神性的生产力是文学期刊所体现的社会职能、审美功能等,是掩藏在文学期刊文学性内部的隐性效应;而物质性生产力是文学期刊所体现出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显性的数值关系。精神性的生产力着眼于价值判断,而物质性生产力则更多地体现出数值衡量。在文学期刊的发展场域中,着眼点放在对其体制、机制、生产、消费等环节的剖析上,而关于文学期刊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文学期刊所引发的审美倾斜则是作为核心问题来提出,通过对文学期刊“审美试验”的分析来阐明审美观的衍变轨迹。对上述问题厘清的过程,就是依赖逻辑推理和
饶德江,莫梅锋[8](2004)在《上下求索中创新开拓——2003~2004中国媒体发展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媒体发展理论研究述评媒体发展宏观研究述评广播电视发展研究述评报刊业发展研究述评出版业发展研究述评网络发展研究述评广告经营与媒体发展研究述评2003~2004年中国的媒体发展态势凶猛。改版、合作、合并、交流、推广等媒体活动层出不穷。同样,在媒体发展研究上,各种媒介思想相互激荡,并产生火花,呈现出媒体发展研究更加深入、专门化和务实的特征。两年来,在研究过程中,媒体研究专家学者纷纷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媒体发展理论、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的视角,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结合我
熊先杰[9](2004)在《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刍议》文中指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虽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一项新的管理实践,它仍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之中。但由于它在电子政府建设中所体现的现实价值,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IT界、管理学界以及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主体上分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阐释了政府信息资源的涵义,明确了信息、信息资源和政府信息资源三者的关系,从共享的视角来理解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容、分类、来源和归属。从定义上看,政府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政府部门为履行职责而产生、获取、利用、传播、保存和负责处置的信息,是国家必不可少的资源,它在内涵上要比信息、信息资源丰富;从内容上看,它包含政府决策信息、为社会各界服务的信息、反馈信息及政府间交流信息四个方面。从分类上说,主要从共享与保密角度将其归纳为两大类,全社会共享的信息和内部共享的信息。第二部分是对共享的涵义进行剖析,资源共享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它体现了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共享要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前提条件,同时在共享过程中要遵循贡献和防范两大原则,既要无偿的贡献又要严密的防范才能达到合理、合法的共享。第三部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介绍了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即:在技术和设备上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信息网络也初步构建完成,信息内容数量庞大但开发深度不够,总体上看还只是处于初步发展阶<WP=55>段。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例,介绍了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对新生和现存政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商品化,再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技术,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是大势所趋。第四部分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借鉴比利时政府的共享模式,从七个方面提出我国政府在资源共享中应采取的对策:一、从政府信息管理体制角度看,要建立统一、有效的行政CIO管理体制,主要由行政CIO、全国政府信息协调委员会和政府信息机构三级组织构成,纵向上实行统一领导,横向上要相互配合。二、从运行机制看,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信息资源运行机制。首先,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信息市场平等主体的身份参与信息交易活动,促进信息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政府信息机构要转变职能,将信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不同种类的信息由不同部门来收集,外部信息能由市场收集的交由市场来完成,内部信息要在部门间建立起通畅的内部信息交换制度,实现政府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最后,要大力扶持社会信息机构和商业信息中心参与市场竞争,以完善信息市场的发展。三、从信息内容看,要不断挖掘政府信息资源潜力,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提供成熟的信息产品。主要是要建成一批国家级标准化、国际化和大容量的公共信息库;开展政府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及时捕捉网络信息和处理反馈信息;通过建立特色化政府信息资源和专题信息资源指引库,加大对政府信息资源内容的开发利用。四、从法律法规制度上,要抓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立法工作,以保证政府信息资源安全、高效地开发利用。目前主要制订信息公开法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同时还要完善统计法。五、从技术平台支持上看:其一,共享与保密平台的设计应当采用在物理上完全独立的两套系统,把<WP=56>面向公众的服务系统和完全封闭的政府内部使用系统应当完全隔离;其二,政府应用系统要尽可能共享;最后要注意信息技术的规范和标准的管理。六、政府信息网络建设方面亟须加快和完善,使政府部门的局域网与系统的广域网和因特网互通,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纵横交错、通畅的信息传输通道。七、从人员素质看,人是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实践者,要努力提高公务员的信息素质,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第五部分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有利方面在于丰富的信息内容;现代化的处理手段;先进的技术设备;便捷的网络。不利方面在于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封建和等级观念的限制;法律制度滞后;信息市场不健全;语言和信息库标准问题;指导思想上和资金投入上重硬轻软;行动上缺少统一规划;体制上的制约。通过对以上优势和劣势的分析,促使我们在进行资源共享的建设中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第六部分阐述了在共享过程中要注意的两大问题,即政府信息资源公开的尺度和政府信息资源保护问题,只有合理的公开与适度的保密相结合,才能促使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活动顺畅、健全地向前发展。总之,我们知道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项工程的建设中,高素质而可靠的人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充足的资金、完备的法律、快捷的网络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只要这几方面相互融合,信息资源共享一定会实现的。
杨冰之[10](2000)在《CNNIC:网站排有名有水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最近我们编辑部收到读者的电子邮件称,“在近日CN-NIC网站调查中,有些网络公司为在调查中排名靠前,做了一些程序去自动填表”,并称CNNIC“得到数据后,并不通过反馈核查,来证实数据的准确性,连电话都无须留下,因此漏洞极大。” 网站排名究竟有没有水分?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主任毛伟、信息服务部副主任杨风雷和办公室副主任吴养怡。据杨风雷介绍,目前网站对自己的排名非常关注,这与上市和融资有关系。CNNIC做这样的事情(网站排
二、CNNIC:网站排有名有水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NNIC:网站排有名有水分?(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的青年亚文化风格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和《火星情报局》研究现状 |
1.2.2 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状 |
1.2.3 网络自制视频与青年亚文化的交叉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目的 |
1.3.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3.2 课题研究目标 |
1.4 研究创新点 |
2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的概述与生态环境 |
2.1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概述 |
2.1.1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界定 |
2.1.2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发展动因与历程 |
2.2 《火星情报局》概述:现象级代表网综之一 |
2.2.1 《火星情报局》的发展背景 |
2.2.2 《火星情报局》的用户定位 |
2.2.3 《火星情报局》的收视效应 |
2.3 《火星情报局》中青年亚文化风格建构的生态环境 |
2.3.1 多元的文化环境 |
2.3.2 先进的技术环境 |
2.3.3 严格的政策环境 |
2.3.4 青年的需求环境 |
3 《火星情报局》建构独特“火星”青年亚文化风格表征 |
3.1 逗乐的娱乐风格 |
3.2 自由的游戏风格 |
3.3 新异的区隔风格 |
3.4 全局的狂欢风格 |
4 《火星情报局》中青年亚文化风格建构的途径与方法 |
4.1 风格建构的途径 |
4.1.1 节目自我建构 |
4.1.2 用户互动建构 |
4.2 风格建构的方法 |
4.2.1 戏仿与拼贴 |
4.2.2 自嘲与互槽 |
4.2.3 越轨与贴标签 |
5 《火星情报局》中青年亚文化风格建构的意义 |
5.1 建构认同:身份认同和偶像认同 |
5.1.1 身份认同 |
5.1.2 偶像认同 |
5.2 建构导向:娱乐化地温和抵抗 |
5.2.1 对父辈文化的温和抵抗 |
5.2.2 对主流文化的温和抵抗 |
5.3 建构出路:商业收编和意识形态收编 |
5.3.1 意识形态的收编 |
5.3.2 商业收编 |
5.4 建构精神:创新精神和自我精神 |
5.4.1 创新精神 |
5.4.2 自我精神 |
6 《火星情报局》青年亚文化风格建构的反思 |
6.1 积极影响 |
6.1.1 风格建构促文化生产 |
6.1.2 风格建构促文化消费 |
6.1.3 风格建构树青年认知与行为 |
6.2 消极影响 |
6.2.1 过度娱乐化缺乏深度和品质 |
6.2.2 过度商业化导致节目时长过短 |
6.2.3 过多与嘉宾互动忽略和嘉宾的交流 |
6.2.4 故意的越轨行为扭曲青年价值观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深度采访记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2)互联网金融创新变革视角下的政府监管分析 ——以P2P和众筹为主要问题源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1.5 文献综述 |
第2章 互联网金融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2 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 |
2.3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对比分析 |
第3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
3.1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发展 |
3.2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问题 |
第4章 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践及启示 |
4.1 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践 |
4.2 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5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思路和对策 |
5.1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思路 |
5.2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对策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时尚期刊数字化发展之路探析 ——以《瑞丽》品牌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关于时尚期刊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传媒数字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1.5 论文架构 |
2 时尚期刊数字化的背景分析 |
2.1 时尚期刊概述 |
2.2 时尚期刊的发展外患:数字时代,传媒变革 |
2.2.1 数字媒体,势如破竹 |
2.2.2 媒介生态,发生改变 |
2.2.3 媒介融合,大势所趋 |
2.3 时尚期刊的发展内忧:自身瓶颈,阻碍前行 |
2.3.1 定位模糊,内容同质 |
2.3.2 发行渠道不均衡,促销手段无新意 |
2.4 时尚期刊的发展机遇:嫁接数字媒体,创新发展路径 |
3 时尚期刊数字化的典型案例研究 |
3.1 国内外时尚期刊数字化发展概况 |
3.2 案例:《瑞丽》品牌的数字化发展 |
3.2.1 瑞丽数字媒体的内容及特色 |
3.2.2 瑞丽数字媒体的受众 |
3.2.3 瑞丽数字媒体的广告投放 |
3.2.4 瑞丽数字媒体的市场活动 |
3.3 《瑞丽》数字化发展的经验总结 |
3.3.1 《瑞丽》数字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
3.3.2 《瑞丽》数字化发展的不足之处 |
4 时尚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困境解读 |
4.1 版权问题显现 |
4.2 产业链不健全 |
4.3 商业模式不成熟 |
4.4 内容原创性不强 |
4.5 数字化人才匮乏 |
4.6 数字营销观念落伍 |
4.7 “马太效应”凸显 |
5 时尚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品牌策略探析 |
5.1 品牌坚守:加强平面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
5.1.1 细分市场,精准定位 |
5.1.2 精心策划,内容为王 |
5.2 品牌创新:整合多方资源,扩张数字版图 |
5.2.1 内容定制与管理 |
5.2.2 渠道拓展与整合 |
5.2.3 开拓数字广告市场 |
5.2.4 开展活动营销 |
5.3 品牌延伸:联姻电子商务,开启全新商业模式 |
5.3.1 时尚期刊涉足电子商务 |
5.3.2 时尚期刊的电子商务模式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4)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研究 ——以《广州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媒体用户快速增长 |
1.1.2 网络媒介进入Web 2.0阶段 |
1.1.3 报纸新闻生产发生变革 |
1.2 核心问题 |
1.2.1 个案选择缘由 |
1.2.2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3 文献综述 |
1.3.1 新旧媒体融合研究 |
1.3.2 报纸新闻生产研究 |
1.3.3 新闻生产方式变革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新闻生产社会学理论 |
1.4.2 “深度访谈”法 |
1.4.3 参与式观察法 |
1.5 理论突破:“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构建 |
1.5.1 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提出 |
1.5.2 新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 |
1.5.3 研究计划 |
2 发现常规:时政新闻生产从“闭合”到“开放” |
2.1 跑线记者:网络时代的工作常规 |
2.1.1 新闻线索获取方式的开放化 |
2.1.2 新闻采访方式的“开放化” |
2.1.3 新闻写作方式的“开放化” |
2.2 报料记者:记者工作常规嬗变研究 |
2.2.1 新闻线索来源推倒“专业围墙” |
2.2.2 网络报料下的选题呈现新特点 |
2.2.3 网络报料提供“价值性参考” |
2.2.4 三个维度透视报料新闻文本 |
2.3 网闻记者:新闻生产过程梳理 |
2.3.1 网闻版的消息来源分析 |
2.3.2 网闻选题确定的基本原则 |
2.3.3 网闻采访中的便利与陷阱 |
2.3.4 网闻写作要警惕新型“大词” |
小结:网络新闻生产的常规变化 |
2.4 深度记者:新的困境与出路 |
2.4.1 网络为深度报道提供无限可能性 |
2.4.2 新局面下深度报道的三重困境 |
2.4.3 网络情境下深度报道突围路径 |
2.5 评论生产:新情境下的流程开放 |
2.5.1 新情境下的广日评论操作 |
2.5.2 报纸新闻生产中“观点纸”抬头 |
2.5.3 网络拉近评论员与新闻现场的距离 |
2.5.4 评论生产寻求两舆论场的平衡 |
小结:网络时代评论生产的新趋势 |
3 编辑与版面:重塑网络时代的编辑常规 |
3.1 报纸新生态与编辑新思路:从厚报到优报 |
3.1.1 优报的“两重坐标系” |
3.1.2 优报的形式与内容 |
3.1.3 优报对网络语言的取舍标度 |
3.2 网络时代报纸版面的简洁化趋向 |
3.2.1 版面形式服务于新闻内容生产 |
3.2.2 克制“版面创作冲动” |
3.2.3 “报纸是用来阅读,而不是观看的 |
3.3 “浅阅读+专题”,两种编辑原则的协调 |
3.3.1 “浅阅读+专题”的含义 |
3.3.2 艺术化生产方式的平静回归 |
3.3.3 报纸开张小型化或者瘦型化 |
3.4 报纸新闻编排借鉴网络设计元素 |
3.4.1 “导读与索引”引领新时代报纸“变脸” |
3.4.2 借鉴网络新闻编排的特点 |
3.4.3 “导读与索引”版的操作原则 |
3.5 “第一纸”与“身边纸”的理念与实践 |
3.5.1 新媒体冲击与“第一纸”诞生 |
3.5.2 “身边新闻纸”的本地化理念 |
4 专业新闻:由平面到平台的嬗变 |
4.1 网络时代的专版新闻生产 |
4.1.1 分众化传播与专版的定位 |
4.1.2 从平面到平台,从专版到周刊 |
4.1.3 专业定位:行业的观察家,消费的金手指 |
4.1.4 直接挑战网络的二维码尝试 |
4.2 网络时代的娱乐新闻生产 |
4.2.1 网络时代与娱乐新闻生产的嬗变 |
4.2.2 娱乐新闻的编辑思路调整 |
4.2.3 新媒体业态与娱乐新闻走向 |
小结:报纸专业新闻向杂志化转型 |
5 机构重组与平台搭建:开放式新闻生产的运转框架 |
5.1 国外报纸编辑部改造的一般共性 |
5.1.1 编辑部重心向数字媒体平台靠拢 |
5.1.2 七天24小时全天候的新闻操作机制 |
5.1.3 新闻与技术的融合渗透于编辑部每个角落 |
5.1.4 编辑部改造以数字化媒体为战略重点 |
5.2 国内报纸在编辑部改造方面的三种模式 |
5.2.1 小型通讯社模式的“全媒体采编系统” |
5.2.2 一报一网,一个编辑部两个发布终端 |
5.2.3 结对运行,跨媒体联动,打破介质界限 |
5.3 搭建多重数字化发布平台 |
5.3.1 官方微博与官方网站 |
5.3.2 报纸与网站的互动与互导 |
5.3.3 新闻生产需更多数字化平台 |
5.3.4 地铁报与社区报,报纸对抗网络的分众平台 |
6 模式再造: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建构 |
6.1 技术逻辑视角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切换 |
6.1.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发展 |
6.1.2 新模式形成的一般过程 |
6.1.3 两种新闻生产模式 |
6.2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传播路径 |
6.2.1 线索来源丰富,网络线索引发新闻事件 |
6.2.2 传统媒体与网络互动,推动议程设置 |
6.2.3 网络热点事件呈现出全新传播特点 |
6.3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六个面相 |
6.3.1 新闻线索来源的“开放化” |
6.3.2 新闻采访的“开放化” |
6.3.3 新闻事件演变的“开放化” |
6.3.4 新闻写作的“开放化” |
6.3.5 新闻传播效果的“开放化” |
6.3.6 新闻发布平台的“开放化” |
7 “结构性制约”:新闻四重逻辑下的开放式新闻生产 |
7.1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四个缺陷 |
7.1.1 新闻的主观性和个人性显现 |
7.1.2 虚假新闻产生的可能性增加 |
7.1.3 独家新闻减少,新闻渐趋同质化 |
7.1.4 制度性控制加强,舆论空间缩窄 |
7.2 报业危机与记者身份认同危机 |
7.2.1 中国报业危机:四个特殊因素的制约 |
7.2.2 职业焦虑:生存压力与本领焦虑 |
7.2.3 “阉割”话语:监管收紧记者心理压抑 |
7.2.4 “为谁说话”:党报记者身份认同危机 |
7.3 新闻四重逻辑视角下的模式之困 |
7.3.1 新闻生产“四重逻辑”分析 |
7.3.2 “四重逻辑”共同制约新闻生产开放体系 |
7.3.3 开放式生产与新闻职业场控制 |
8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突围路径 |
8.1 开放式生产与公共利益的维护 |
8.1.1 公共利益是新闻业不可退守的底线 |
8.1.2 开放式生产模式对于公共利益的维护 |
8.2 新情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再塑 |
8.2.1 网络环境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 |
8.2.2 新媒体为专业新闻生产提供新平台 |
8.2.3 媒体记者的生存之道在于专业素养 |
8.3 全环节改造新闻生产流程 |
8.3.1 构建全新的新闻源监控网络 |
8.3.2 记者要做信息的结点而非终端采集者 |
8.3.3 专业采编重心转向求证和调查 |
8.3.4 倾注全力强化本地新闻报道 |
8.3.5 生产有品质有品牌的新闻 |
9 结语:开放式新闻生产下的新闻学理论 |
9.1 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理论价值 |
9.1.1 五种主要模式的概括 |
9.1.2 五种模式的同与不同 |
9.1.3 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解释力 |
9.2 新闻再定义 |
9.2.1 新闻内置话语权的均衡化 |
9.2.2 新闻内含传受关系节点化 |
9.2.3 新闻定义表达内涵延展 |
9.3 留待思考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全球视域下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评析 |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理论基点: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相关概念 |
一、政党、政党类型、政党体制 |
二、政党生成和政党的功能 |
三、利益代表功能是政党的本质功能 |
第二节 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基本理论 |
一、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特点 |
二、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基本内容 |
三、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重要意义 |
一、利益代表功能是政党获取执政正当性的基本保证 |
二、持续强化利益代表功能是巩固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 |
三、完善利益代表功能有利于增强政党认同 |
第二章 放眼世界:利益代表功能的衰退与西方政党的危机 |
第一节 西方政党发展的历史脉络 |
一、干部型政党 |
二、群众型政党 |
三、全方位型政党 |
四、卡特尔型政党 |
第二节 从代表性功能看西方政党的危机 |
一、政党认同降低 |
二、政党组织弱化 |
第三节 危机还是调适? |
一、衰退背后的原因 |
二、积极调适还是走向歧途? |
第三章 前车之鉴:利益代表功能的嬗变与老大党的衰落 |
第一节 三个老大党的衰落 |
第二节 利益代表功能的嬗变 |
一、苏共代表谁? |
二、代表不好的国大党 |
三、整合不力的革命制度党 |
第三节 组织结构性危机引发的功能嬗变 |
一、“党政不分”与代表功能的错位 |
二、“个人集权”与代表功能的异化 |
三、职团结构功能的弱化与代表功能的衰退 |
第四节 腐败侵蚀执政党的代表功能 |
一、根子上的腐败 |
二、公开的腐败 |
三、集体的腐败 |
第四章 历史脉络: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功能的纵向考察 |
第一节 功能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功能 |
一、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赋予党特殊的利益代表功能 |
二、组织力量是党利益代表功能的重要支撑 |
第二节 功能定格: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代表功能 |
一、角色转变顿挫下党的利益代表功能 |
二、党的利益代表机制的定格 |
第三节 功能调适: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代表功能 |
一、角色转变中的党的利益代表功能 |
二、党的利益代表功能的主动调适 |
第五章 现状解析:中国共产党实现利益代表功能面临的挑战和障碍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功能实现之外部挑战 |
一、全球化的挑战 |
二、社会转型的挑战 |
三、信息时代的挑战 |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功能实现之内部障碍 |
一、如何保持党的队伍的先进性 |
二、如何保持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
三、如何保持党的干部的廉洁性 |
第六章 积极应对: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功能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正确定位,调整好两个关系 |
一、中国共产党的双重角色 |
二、党与国家的关系 |
三、党与民众(社会)的关系 |
第二节 构建科学机制、强化代表功能 |
一、构建多元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 |
二、构建科学民主的政策决策机制 |
三、构建科学实效的政策实施和反馈机制 |
第三节 重视作风建设,塑造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形象 |
一、发扬为民服务作风,塑造亲民爱民的形象 |
二、弘扬民主务实作风,塑造民主执政的形象 |
三、树立清正廉洁作风,塑造廉洁从政的形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博客价值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博客简历 |
1.1 什么是博客 |
1.2 博客的特点 |
1.3 博客的类型分类 |
1.4 博客发展历史阶段概述 |
1.4.1 启蒙期 |
1.4.2 崛起期 |
1.4.3 成熟期 |
1.5 博客价值的开发应用分类及相互间关系 |
1.5.1 博客价值开发分类 |
1.5.2 博客各项开发价值之间相互关系 |
2 博客基础性价值开发应用情况及问题分析 |
2.1 博客的基础性价值开发应用情况 |
2.1.1 博客基础性价值开发对个人社会生活的影响 |
2.1.2 组织博客点对面传播沟通价值运用 |
2.2 博客基础性价值开发过程中产生问题研究 |
2.2.1 遭遇法律道德拷问 |
2.2.2 专业博客信息的无限制最大化的交流和沟通产生行业安全问题 |
2.2.3 博客社会咨询服务带来隐患 |
2.2.4 某些特定组织博客的博客沟通应用问题 |
2.3 博客基础性价值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应对和解决 |
2.3.1 法律考量:加强博客法律法制进程和个人道德观念的自律 |
2.3.2 专业安全问题 |
2.3.3 组织博客的有效沟通传播运作问题 |
3 博客新闻价值开发应用情况及问题分析 |
3.1 目前博客新闻价值开发应用情况 |
3.1.1 博客作为新闻发布工具的价值利用 |
3.1.2 博客对传统媒体的新闻补充作用开发 |
3.1.3 传统媒体的博客之旅 |
3.2 博客新闻价值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3.2.1 传统媒体博客的创新性问题 |
3.2.2 博客同传统媒体矛盾竞争的问题 |
3.2.3 博客新闻真实性的拷问 |
3.3 博客新闻价值开发过程中问题应对策略 |
3.3.1 协同博客同传统媒体的合作与发展 |
3.3.2 提升网络博客个人媒介素养 |
4 博客商业价值开发应用情况及问题分析 |
4.1 博客商业价值开发应用情况 |
4.1.1 博客托管网站直接赢利 |
4.1.2 博客对于个人商业利益的显现 |
4.1.3 博客对于企业的商业价值利用 |
4.1.4 博客对特定群体行为的商业铺垫、烘托作用的显现 |
4.2 博客商业价值开发过程中出现问题 |
4.2.1 博客商业侵权行为的泛滥 |
4.2.2 博客广告问题 |
4.2.3 企业博客信任危机问题 |
4.3 博客商业价值开发过程中问题应对策略 |
4.3.1 经济利益的划分解决 |
4.3.2 防止博客商业侵权发生 |
4.3.3 解决企业信任危机问题 |
5 未来博客价值发展形式、态势展望 |
5.1 未来博客价值开发应用展望 |
5.1.1 未来博客基础性价值的开发 |
5.1.2 博客新闻价值开发发展方向 |
5.1.3 博客商业价值开发形式预测 |
5.2 博客运用软件和博客规范的逐步完善化 |
5.2.1 博客软件进一步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
5.2.2 博客写作进一步的规范化的发展趋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文学期刊的外围生态环境 |
二、文学期刊研究的段落划分及与其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 |
三、文学期刊的理论品格及其性质 |
第一部分 文学期刊本体论 |
第一章 文学期刊传播与生产的双重身份确认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传媒品格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类别划分 |
第三节 技术力量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
第二章 功利与唯美纠结的场域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经营性质的确立 |
第二节 艰难的体制创新 |
一、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一元化体制 |
二、变化中的痛苦选择:从一元到多元 |
三、在文学法则与市场法则的夹缝中艰难前行 |
第三节 管理模式的有效尝试 |
第三章 文学期刊的生产力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生产力的确认 |
一、文学生产力的确认 |
二、文学期刊生产力内涵分析 |
三、文学期刊的发展必须兼顾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主体性 |
一、文学期刊主体性的三个层面 |
二、生产层因素 |
三、外围层因素 |
第三节 文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
一、主编的更替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二、办刊宗旨的变动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三、作家资源储备断裂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四、体制与机制以及经济分配关系的改变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四章 审美理想的摇摆与归位 |
第一节 文学期刊与文学奖 |
一、文学期刊自身设奖是其审美追求的体现 |
二、文学期刊的审美特征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审美试验 |
一、审美试验类型 |
二、文学期刊的审美变化 |
第三节 从文学的泛审美到文学期刊的泛审美 |
第四节 审美的倾斜与归位 |
第二部分 文学期刊流变论 |
第一章 结构体系下的文学期刊 |
第一节 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地位、功能及作用 |
一、作协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
二、文学期刊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
三、文学期刊政治职能的形成及其原因 |
四、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价值评判 |
第二节 一统时期文学期刊的困境 |
一、意识形态与文学期刊的紧密关系 |
二、文学期刊的调整及其特点 |
第三节 17年时期的《人民文学》 |
一、从《发刊词》说起 |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风格的展现 |
三、审美风格的演变 |
四、虚拟的权力与权力的颠覆 |
第二章 文学期刊的转折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勃兴 |
一、文学期刊逐渐回归自我 |
二、文学期刊本体功能的发挥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产业化改革 |
一、文学期刊对文学失去热情,改革迟缓 |
二、文学期刊的第二次转型 |
第三节 文学期刊困境的追问及对策 |
一、困境的实质 |
二、文学期刊市场化及其负面效应 |
第三章 解构体系下的文学期刊 |
第一节 文学期刊无产化趋势加剧 |
一、文学期刊经费窘况 |
二、文学期刊自救之策 |
三、文学期刊在商业化支配下的主体彰显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越界与扩容 |
一、文学及文艺学科的越界与扩容 |
二、文学期刊的“改版试验” |
第三节 文学期刊经营策略的调整 |
一、改变销售策略,理顺销售渠道 |
二、由单一化经营向综合化方向拓展 |
三、开展广告业务,尝试产业化运营 |
第四节 体制及机制改革 |
一、改变经营观念,从人事和分配制度入手进行体制改革 |
二、寻找体外资本的介入与运作,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
三、转变经营机制,探索期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
第五节“改版”的正态效应与负面影响 |
一、文学期刊发展的几个重大转变 |
二、另类“改版”的警示意义 |
第六节 消费社会文学期刊的尴尬境遇 |
一、消费文化盛行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
二、文学期刊的应对举措 |
第三部分 文学期刊趋向论 |
第一章 文学职能及作家身份 |
第一节 文学被边缘化还是文学的职能被边缘化 |
第二节 文学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移与置换 |
第三节 文学内部的流变与职能的发挥 |
第四节 文学叙述主体身份的变迁与分化 |
一、作家身份确认 |
二、创作主体的变迁使得媒体对文学的干预加强 |
第二章 文学期刊的走向与前瞻 |
第一节 文学期刊格局的变化 |
第二节 纯文学期刊的文化品格及审美品格的重建 |
第三节 消费时代通俗文学期刊的市场潜能 |
第四节 创作主体在文学期刊变革中的作用 |
第三章 文学期刊对文学的仿生成像与超越 |
第一节 传媒从工具理性向功能主体的转换 |
一、传媒对文学的演变过程 |
二、传媒对文学的双重影响 |
三、传媒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意义 |
第二节 文学期刊与文学的关系演进 |
第三节 文学期刊塑造文学经典的能力质疑 |
第四节 文学期刊期待第三次复兴 |
结语 从文学期刊的擅变看当代文学的演进 |
主要参考书目 |
读博以来(2003.9-2006.4)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写在最后(代致谢) |
附录 |
附录1:当代主要文学期刊创办年代 |
附录2: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来源期刊及出版社 |
附录3: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作品及来源期刊、出版社 |
附录4:1978-2000年全国文学奖获奖作品来源期刊及出版社 |
附录5:“茅台杯”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 |
(9)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 政府信息资源相关概念和内容 |
(一) 信息、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概念 |
(二) 政府信息资源主要内容 |
(三) 政府信息资源类型 |
(四) 政府信息资源来源和归属 |
二、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涵义和条件 |
(一)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涵义及原因 |
(二)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前提条件 |
(三)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原则 |
三、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发展态势 |
(一)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
(二)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发展趋势 |
四、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选择 |
(一) 比利时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分析 |
(二)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选择对策 |
五、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分析 |
(一) 有利条件 |
(二) 不利因素 |
六、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注意问题 |
(一) 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尺度 |
(二) 政府信息资源保护 |
结 论 |
注 释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四、CNNIC:网站排有名有水分?(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的青年亚文化风格建构研究[D]. 余晨晨. 四川师范大学, 2018(01)
- [2]互联网金融创新变革视角下的政府监管分析 ——以P2P和众筹为主要问题源头[D]. 涂茜茜. 安徽大学, 2016(10)
- [3]时尚期刊数字化发展之路探析 ——以《瑞丽》品牌为研究对象[D]. 王欣然. 暨南大学, 2013(04)
- [4]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研究 ——以《广州日报》为例[D]. 窦锋昌. 武汉大学, 2013(06)
- [5]全球视域下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研究[D]. 何翔.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6]博客价值开发应用研究[D]. 王利芹. 郑州大学, 2009(03)
- [7]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D]. 李明德. 兰州大学, 2006(09)
- [8]上下求索中创新开拓——2003~2004中国媒体发展研究述评[J]. 饶德江,莫梅锋.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04(Z1)
- [9]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刍议[D]. 熊先杰. 吉林大学, 2004(04)
- [10]CNNIC:网站排有名有水分?[J]. 杨冰之. 互联网周刊,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