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美学与符号_现代人论文

现代人的美学与符号_现代人论文

审美与现代人征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征象论文,现代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审美是人的生命冲动,由此促使人类创造了宗教、艺术、科学,并懂得在里面栖身养息。审美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随着生命的跳动逐步升级,永无止境。今天的人已超越了那种“远距离观照”的心态,以积极、主动的审美方式贴近生活,夺回了原是属于人类生存价值中的一种权利。

现代人五大征象的内涵,每种征象都蕴含着审美人格的要求,文章从这个角度触摸了时下的流行病:“知识与人格的分离”,剖析了人性之优点与弱点,指出人格是显示精神世界的指向、活动方式、行为目标的强大基石,从而提示对待人格的转化要象对待生命生长发育一样加以培育、浇灌的呼喊。

关键词 生命冲动 大众传媒 人格转化 生命意识 批判性思维 现代流行病

大众传媒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高科技在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审美实践激活了人们的情趣爱好,市场经济使人的思维模式超前。总之,一切都在变奏。

美国社会预测家约翰·奈斯比特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夹缝时代,处于新旧交替的两个时代的中间。”“这就是夹缝时代,有挑战,有可能性,有疑问。”“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发酵的时代,里面充满了各种机会。”①奈斯比特12年前在书中许多的预测,已悄悄来到了我们中间。还有六个春秋,我们要进入21世纪,世纪的意义如诗如画,但它面对的现实却是严峻的,同时又是科学的。一个民族在新世纪面前如何走向,一代人在传统面前如何延续与变异,这将是历史的选择。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如何重新认识自己的主体精神,了解自己的征象与审美的内在需求,这的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所关注的。从广义上说,这也是一个美感的当代形态与人的当代形态的问题。

一 审美是人类生命的冲动

生命冲动是人类发展最强大的原动力。艺术家、科学家以及一切哲人,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作品,自己的理论能让自己,也让别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延伸,这便是自我实现的便最佳追求。

文化是一种现象,历史是一个进程,因此生存也是一个过程。人在取得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人之所以为人,他们就显示了感官要求,生命欲望,正是这种内在冲动促成人类的审美创造力,创造了艺术,创造了宗教,创造了科学,终于把一个原始的地球塑造得壮丽辉煌。在物质创造的同时,人的七情六欲,人的感官需求又进一步发展,从饮食起居、婚嫁殡仪、娱乐交通、服饰旅游都表现出强烈的审美追求。这种需求逐步升级,永无止境。今天的人,审美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是中世纪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人之为人,他要“度”人生,也要“看人生”。人的眼睛、耳朵决定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产生历程。人的大脑则决定了享受高层次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生命开始是简单的,“活着就是一切”,这时期的人看待世界就象婴儿的眼睛看待周围那样单纯和好奇。随着生命的跳动,人的生命意义就越来越复杂。人不仅要物质,也要精神,不仅要形式,也要内容;不仅要饮食儿女,也讲求境界,欣赏神韵。人的内在生命是不安份的,其躁动之声辐射到方方面面,社会的前进就是在这种躁动中演示的。“人类智力创造,经历着世世代代人们的吵吵嚷嚷的忙乱,在几百年的过程中以光和热照亮世界。”②事实上,一切精神产品的产生总是经历着世世代代吵吵嚷嚷的。荀况反对孟轲,亚里士多德也对他的导师柏拉图的理论有异议。历史上之所以有百家争鸣,之所以有旷日持久的论战,实际上就是米·贝京所说的“吵吵嚷嚷”。先哲们是高层次的理论之战,老百姓则是见诸于行动,象顾客般挑选自己喜爱的商品,现代人的审美观,就是以自己的审美实践来否定那种严肃到不食人间烟火,深奥到躲在象牙塔里的那种“远距离观照”的传统观念。当我们静心来看看现代人的生活时不是没有启迪的。

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是异常丰富的,音乐的普及、舞蹈的盛行,摄影的爱好,音响的着迷,卡拉OK的投入,影视的“每天必看”,还有服装的考究,健身美容的追求,旅游热等,所有这一切都是贴近生活,生机勃勃的审美表现,比之那些“远距离观照”的审美说要热情得多,愉快得多,也主动得多。美国R·舒斯特曼在他的《通俗艺术对美学的挑战》一文中说:“摇滚乐唤起的反响更是精神饱满和动觉的美学,从而暴露了我们所设想的纯艺术欣赏中潜在的根本被动性”,“象摇滚乐这样的通俗艺术则启发一种回归肉体的快乐和美感,它是人类价值领域中被哲学长期压制了的权力”。舒斯特曼是针对某些人把摇滚乐视为“肉体的刺激”,“引起淫荡”“性欲的兴趣”等的观点而这样评述的。

曾几何时,人们以觉醒了目光去摒弃曾经维护过的禁欲主义、苦行僧、封建礼教、极左思潮,现在人们则要主宰文艺,大声疾呼要参与实践,要来亲自试一试,这就是大众文化生活得以逢勃发展的根本原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它与古老的生命共存。从原始时代开始,人就懂得用动物的骨、毛、角来装饰自己,以显示战胜大自然的勇敢精神。今天的人,不让人为的概念来束缚自己而大胆追求审美情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假如人没有这种冲动,假如没有各种格调的音乐,没有抒发情怀的画,没有表现人体力量与人体艺术的舞蹈,没有象征时代的建筑,没有色彩鲜艳的服装,那我们的世界将处在茫茫黑夜之中。人们还不难发现,为了减缓人生的磨难感,人通过艺术去寄托哀思,吸取力量,即使在葬礼中,还唱着歌,播放音乐。如果有人问:“死了人还唱歌?”回答这个问题正如回答人们为什么要花钱去看悲剧一样简单。因为人的审美除了物质,更多是精神性的。

审美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是人类永恒的冲动,是人自觉的行为,因此压抑美感,忽视美育,实在与人的天性相悖。

二 现代人的征象与审美形态

现代人的征象与审美形态可以理解为当代人的形态与当代的审美形态,这是一个无限的题目,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看得见,摸得着的题目。

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因为人要跟着历史的车轮移动脚步。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特质。”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思维、劳动、语言、理性这个特质。这四种因素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没有同一时代的语言,更没有同一时代的劳动,因此古人与今人的本质就不同。离开这个前提去看待人、要求人就成为荒谬。对现代人的本质与形态也同样要持这个观点。马克思对此已作了总结:“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现代人比之古人有更丰富的特质这是铁的事实。

现代人生活在多维的时空中,高科技使足不出户的人了解世界;传真、影视、录相,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瞬间认识。世界对于现代人是更宽阔了,然而人的距离在缩小。由此带来的文化多样性、开放性、灵活性使人的主体精神进一步解放,给人的征象提出了新的内涵。主要是:

一是现代化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鼓风机装配线的生产被先进的工艺流程取代之后,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迅速提高。这种能力已不满足于“老实工作”、“遵守纪律”,它要求有操作力与运转力,能加快周转、开创局面、创造奇迹的智力、学识(包括电脑知识)、潜能、胆略和修养。

二是应变能力。市场经济瞬息万变,金融货币的流通,企业的竞争机制,信息的获取渠道与反馈能力,都要求人们具有战斗中指挥官般的灵活而清醒的头脑。这种应变能力要对付国内外的竞争,还要对付人与大自然。

三是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80年代初兴起了公共关系学,对语言的艺术与交际的艺术提到了决定公共关系是否成功与和谐的高度。公关小姐、公关先生已逐渐成为企业、公司乃至政府部门文明程度的一个需求。随着政治运动与极左流毒的消迹,语言的温和性、表情性在增强,人们已讳忌“淫妇”“绝种”一类刻薄的用语。友好与直率的语言越来越多,如“我的歌希望你喜欢”“我想我们都会理解”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使人与人之间更靠近。

四是有“苦中求乐”的本领。高频率的生活节奏,竞争的工作特点使现代人离开了“田园曲”,但他们没有走入死胡同,而是学会了“自我放松”“苦中求乐”,参加娱乐的人群是空前的,娱乐的种类也是空前的。迪斯科、卡拉OK,时装展览、模特儿表演、健身活动、智力比赛、体育比赛,还有民间社团的聚会,各种校友会、同乡会、同学会、校庆会等。事实上,人是不喜欢孤独的,交际、聚会、怀旧、抒情等感性色彩是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投射点之一,当然还有冒险和浪漫。

五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科学减少了迷信,教育减少了愚味,定势思维在隐退,立体愿维在增强。现代人对“祖传秘方”已开始反思,对“金科玉律”之言打上了问号,70年代末人们开始懂得了“纵横向比较法”。比较的结果是“顿然大悟”,奋起直追。

以上是从总体上说的,而且只报“喜”不报“扰”。

人的形态不可能处在同一状态中,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往往相去甚远,先哲们的思想与普通人的距离可以拉开一个世纪甚至一千年,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哲理,莎士比亚的智慧,今天的许多人仍望尘莫及。

历史总是给后来者更多的实惠,现在一部分人财大气粗,美酒女色,每天几乎都在过节,乘坐的是豪华小车(由“奔驰”至“肯尼迪”到“宝马”“罗斯莱斯”)住的是“水晶宫”,家具不仅堂煌,还体现“时空系列”,服装像日历般地更替,总之,一部分人大可以此自居。当然,这部分富裕者不能作任何理论印证,因为金钱与人格从来风马牛不相及,那么,知识者又如何呢?知识与人格有无分离呢?让我们从这里来透视一下现代流行病。主要症状是:

1、生命意识差

凶杀、暴力、色情、同性恋、吸毒、自杀、爱滋病等现象不仅存在于西方,也存在于东方,存在于落后地区。这些现象是“玩命”行径,不珍惜生命的意义。电器强国日本,繁荣和富裕使年青的一代“活得不耐烦”。据香港《快报》1993年1月20日刊登日本《敬畏生命教育的启示》一文(作者梁一鸣),文章用“五无主义”来形容当代日本中小学生的处世心态是--无气力(即怕苦怕劳)、无关心(即极端个人主义)、无责任、无感动(即对世事冷漠)及无礼貌。该文还说,“日本中学校内暴力发生率约10%,校内勒索案发率约20%,几乎每天都有一至二名学生自杀”。其实这种现象绝不止于日本,许多国家都程度不同存在着。美国自1983--1993年。青少年自杀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美国有些教会会员还集体自杀的。这是“高科技,低感情”(奈斯比特用语)的生活状态,是对感情生活的无知。根据这种情况,美国已开设“情感教育课程”。在饥寒交迫、战火纷飞的年代,人尚能坚强地活下来,而在酒足饭饱的今天,竟有这么多人轻生(包括一些大学生),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人的脆弱。

2、对超越自然的生命现象缺乏悟性

庄子美学,禅宗美学都属生命美学,他们强调“天地与我合一”、“人与天地和谐”,人与自然是科学之迷,历来是美学的重要命题。对于这位无比奥秘的“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人的无机的身体”,我们有多少感悟呢?电脑问世之后,无疑证实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无限性,似乎人可以居高临下地藐视一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宇宙的无限性决定了“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的漫长性与艰巨性。对于大自然,作为实践力量对象化的美如园林风光等还是较易于把握的,但对于精神力量对象化的美如月亮、太阳、闪电雷鸣等,人类至今只能认识、审视,无法加工与再创造,在这些威力面前,现代人如何遵循它的规律,进一步把这种超自然的生命现象看成科学研究对象的同时,又看成是自己生命意识的一部分,这实在是审美的“司芬克斯”之迷。这个迷聚合了生命伦理学、科学、美学、哲学的自然法则。正是在这个法则上,人受到了惩罚。人与生物圈的失衡使人类受到严重威胁。十多年来科学家奋力疾呼要救救人类。他们预言人口过剩、资源匮乏、环境恶化、滥伐森林,污染环境将使一场全球大劫难在逼进。美国199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享利·肯德尔说:“地球上11%的植被已经被损害”③(相当于中国和印度面积的总和)。由此造成的生态不平衡,废水废气废料的危害,已成为国际难题。人性中,急功好利、“喜暖爱香”的弱点,使美丽的地球每天都遭损害。一方面乱砍伐乱采,另方面是乱造乱产有害物质如超毒农药,无法氧化的塑料袋,侵蚀土壤的色彩原料,“食品化妆”的废液废料等,在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时,却违反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原则。这是现代人最大之不美、最大之不悟。上述情况对人类健康与生存造成的负面作用将要付出眼前功利的成千倍的代价,事实比比皆是,内蒙古草原的沙化使“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画面看不见了,水清鱼游的洞庭湖不见了,美到哪里去了?遗憾的是,多数人至今没有悟及“回归大自然”的这种宇宙意识。

3、过分追求感官愉悦的瞬间效果

感性需求无疑是生命需要,它是心理生理一种自由的愿望。民间的俗文化就是在这种自由感的激情下产生的。生命本能说、性本能说、游戏本能说都在论证这种愿望。本文指的是“过分”和“瞬间”,而不是否认它的存在必然。从某些传媒机构看,为了盈利,不仅满天“广告”(广告应该是一种艺术),而且传播轻浮俗气的东西,连传统的精神产品和公认的美感都涂上商业色彩,哗众取宠。从群众审美情趣看,存在品位不高的现象。以怪为美,以“异”为美,以“暴露”为快,以“原始”为乐的倾向充斥舞台和许多影视。许多人把金钱塞进到审美上去,以昂贵为美,甚至欣赏一部片子,似乎价格越高越是名片。恶性循环的结果使审美情趣日益远离主体文化,向“媚俗”滑行。

4、忽视语言的无限性

现代人对言语自有自己的长处,在征象一节里已略述过。语言的形式是有限的,但其思想容量是无限的。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通过它透视人的修养、学识、情态,它是世代相传的最庞大、最广博的艺术,现代人在增添它活泼性、表情性、温和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它的内在力量。流行口语的浮夸性,逗趣性太浓,相声式的语言常夹带其中,尤其是那些为钱呐喊的广告,轻率、惑众的用语严重影响语言的严肃性。把一些物品吹为“天生丽质”“一代天骄”“精英”。语言是一门艺术学,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又是一切艺术与科学的文字符号。我国先秦诸子中,他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比如孟子就齐桓晋文之事巧劝齐宣王改变其扩大疆土的政治主张。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一言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现实生活中,因语言成功和失败的大有人在。故有“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国”之古训。至于语言的情感性与导向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民间谚语:“刀伤割体伤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说明言语是一种刺激物,能产生强然的情绪反应。

上述四点,也可以认为现代人的困惑。未来对于现代人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地总结已往的教训,不断地平衡自我。

三 向审美型人格转化

当我们谈人格的时候,对人格的基本界定是有争议的。通常我们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品德的要求,二是智慧潜能的要求。两方面和谐运转,就体现一个人处世之道义与为世之功德。人格如何,就看其这种运转状态如何。有的人有德无才,有的人有才无德,这都是不完善的人格。《礼记·儒行篇》对人格提出16种特质: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刚毅、守义、仕、忧思、宽裕、举贤授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交友、尊让。古人对理想的人格尚能从德、才、貌、性、功业、气魄、勇敢、修身等方面要求,拥有物质丰富的现代人该让什么样的形象占领自己的思维空间呢?不正视自己,没有自知之明,就不是现代气魄。

人格显示精神世界的指向、活动的方式、行为目标。人格的内涵随时代而变化,总的是与人类的精神文明同步。其最高境界便是人人仰望的真善美精神。

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干扰人格健康发展的因素实太多,力量太强,以至于多数人的人格不健全,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来塑造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格。

西方对人格有各种理论,尤以马斯洛的心理学影响最大。马斯洛对人的伟大性质作了新的估定,提出了“自我实现的人”这个著名论点。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乃是一个比一般人更能享受到生命的丰盈,更能充分发挥自己功能的人。当代心理学的新理论,启发了人们要回过头去看看自己,而不单单是教训别人。怎样用更人性的尺度去看待自己和周围,这是伦理的愿望,也是美学的愿望。

被社会誉为高层次青年的大学生,他们理当是有更漂亮的性格和修养,可是王东华在《新大学人》一书中是这样说的:“有智商,没有智慧”“有前途,没有壮志”“有雄心、没有烈胆”,“有文化,没有修养”“有知识,没有思想”“有眼光,没有见识”。④这几点零散的透视,比台湾学者编写的《某些丑陋的大学生》要温和得多。青年是未来,大学生是世纪的栋梁,如果情况果真象描述的那样,全身缺钙,头重脚轻,胸中没有强大的自我基地,人格力量又从何而来!现代化的重任该落在谁的身上?美国心理学家肖斯汤说:“现代人最大的特征就在于:他是一个知识人,具有相关的科学知识,但他同时又对自己一无所知,他生活在低度的生命状态中,他受苦不多,但他同样对真正创造性的生活缺乏了解。”⑤自称拥有知识的现代人,对自然了解多少,对创造性的生活了解多少,对人了解多少,对自己又了解多少,它将直接影响主体精神的状态。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只有当他的生命状态处于高度状态之中,他才是激情的,智慧的,有作为的,也只有在这时,他的人格才接近审美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极富审美型人格的人,屈原上下求索的胸襟、司马迁激愤而著的思想,都给后人极深远的影响,许多仁人志士,先知先觉者的生命就是处在高状态生活中,他们其实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只是时代的色彩不同而己。

要向审美型人格的转化,转化的进程对于每个人都是艰巨的,甚至是痛苦的,因为人有“趋乐避苦”的天性,但是人格的完善就象历史发展的轨迹一样,趋势是由低到高,而且是沿着谋生型--乐生型--审美型转化的。我们从古老的艺术里也能找到这个答案,《桃花源记》描绘的是原始的极乐世界,那里没有尔虞我诈,人人亲善安乐,这是美丽的幻想,是对人性美的一种渴望。人在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之后,情感的需要,精神的满足必然上升为第一位,对安全感,归属感,友爱感、信任感、成就感看成是人生活的质量和价值,这些需求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欲望,亦即审美欲望。艺术之所以成为人类须臾不可分离的生活必震,除了“乐生”的要求,就是审美的要求。他们要借助艺术的、自然的、社会的审美活动来缓冲生老病死、命运无常,孤独潦倒的磨难感。人们要在“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的浩叹中超越有限的生命。人类这种情感流向,说明人们在自觉地摒弃那种虚假的,没有道德基础的“物质丰富”的低度状态,从而向精神高度攀登。

结论

在科学成为职业的今天,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是空前严格的,人不仅发明电脑,掌握电脑,更重要的是掌握自己,发现别人,了解人类的基本活动--造物,并且知道要遵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的创造原则,而这一切的中心是对人的丰富性的认识与认可、对人的意志、信念、情感,欢乐、悲哀,性爱乃至恐惧等精神需求的洞察与宽容。

生命的唯一标志是生长发展,人的精神世界也同样要生长发展,对人格的铸造,也应该象对待生命生长发展的态度一样加以培育、浇灌,这是现代文明人所必需的。

注释:

①〔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257-260页,198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②〔苏〕米·贝京《艺术与科学》201页,1987年,文化艺术出版社。

③转引自1992年11月20日参考消息

④《新大学人》第70-76页海天出版社

⑤〔美〕肖斯汤《实现者》第4页,1982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标签:;  ;  

现代人的美学与符号_现代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