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研究 *

孙授卿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网络舆情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容易影响网民对信息的判断,使其产生情绪的波动,甚至造成网络舆情危机。在大数据影响日益广泛的背景下,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和舆情应对时效要从促进传统管理思维的转型和升级入手,以预警、预防和善后为重点,在舆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 大数据;网络舆情;危机处理

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所产生的一种具备智能化特征的数字媒体,传播便捷,适用性广,存储量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以新媒体作为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新渠道,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行政成本完成舆情事件的有效处理。[1]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舍都深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以及信息的可信度的影响,信息公开是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

一、网络舆情相关概念界定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指互联网环境中各种社会群体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热点事件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影响,并且带有倾向性的认知、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广泛性、突发性、主观性及多元性等特点。网民可以通过BBS、新闻点评、博客网站,即时发表意见,表达渠道更加畅通。同时,只要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网络信息便可进行重新传播,使得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快速传播的可能。由此,网络舆情应对相应涉及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舆情分析及舆情预警等四个方面。

“网络社会”所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无边界性和即时交往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情在价值传递、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相关道德规范都可在网络中进行传播,其中既包括积极健康的舆论,也有庸俗灰色的舆论。网民可以实时发表看法,进而形成虚拟的舆论空间。这一过程同时伴随着个别信息发布主体缺乏自律产生的道德失范问题。而在网络信息数量巨大与价值密度相对较低的悖论格局中,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理也面临着重要的挑战。

二、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网络安全管控工作内容。从巨大的网络数据当中筛选出有效数据,进而形成舆情发展的控制思路和方式,成为网络舆情控制工作的重点及突破点。国外有关网络舆情的研究侧重于传播和控制,主要探究舆情产生、传播和消亡的过程,强调通过采取立法措施规定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容,提高网络舆情主客体的自律性,加大技术控制力度,总体上体现在行业规范及市场应用层面。国内有关网络舆情的研究则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涉及到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种角度。关于网络舆情的动力和影响,张亮结合大数据的背景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网络舆情的动力来源于网民的社会化情绪,具有共同话语的群体之间实时建立起新的联系,既可通过积极的网络舆论带动人们的向上情绪,进而形成新的社会风尚,也可能会在消极的网络舆论中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迷失自我。[2]关于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段永朝认为,碎片化将导致信息失真,使得诸多互联网数据不再具有代表性,进而构成对网络舆情证据搜集的阻碍,影响人们在互联网数字时代对人本主义的期待与控制。[3]回晓文认为数据质量良莠不齐,不能够实现有效共享,将会影响网络舆情分析能力的构建。[4]关于网络舆情的监控,李振龙认为应当积极培育多平台和多层次的舆论引导主体,通过合理设置议程发挥舆论引导的整合力量。[5]文竹建议构建监控预警过程与预警系统概念模型,通过动态化、可视化的舆情平台进行网络舆情监控。[6]

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互联网的实时性,用户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网络便可接收到最新的网络信息,也可发布最新的讯息。对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来说,一条具有争议性的社会舆论可能会造成海量的数据需要去审核处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部分网络舆情不再借助论坛、贴吧、博客等形式存在,QQ群、微信群等平台逐渐成为舆情的传播源,甚至演化成具有一定半封闭属性的舆论场,从而给网络舆情监控带来新的挑战。考虑到部分舆情关键词甚至通过会变异的方式隐形存在,单纯运用人工来分析海量的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不仅会产生工作量的超负荷问题,还会遇到筛选信息的失真问题,影响舆论管理的质量。而随着互联网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不断渗透,人们的吃穿住用行等方方面面都会关联互联网,互联网行业涉及的人员众多,利益也是错综复杂。各种利益集团或者个人纷纷卷入舆论场,成为影响网络舆情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5G时代正在到来,视频越来越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使得网络舆情监控难度增大。从无图无真相,到360度全景展现,到短视频刷爆流量,5G的到来是一场革命,关于视频的舆情会迅速传遍全媒体,部分舆情甚至可能会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面向全球。视频的数据流较大,传统的“关键词”设置无法有效监控。互联网时代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便利,也给网络舆情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在推动虚拟网络社会和谐的同时促进现实社会的稳定,亟需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提升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

大数据时代,面对网络舆情危机应当启动积极有效的干预与处理,提升公关沟通质量,及时化解社会风险,还原事件本来的面目,消除偏见,维护社会的稳定及和谐。

三、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适用于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非线性下垂控制策略//刘英培,杨小龙,梁海平,孙海新,赵玮//(22):178

(一)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意识

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有效控制,在宏观层面需要政策法规方面的完善和支持,在微观层面则需要舆情收集分析平台的升级和加强。要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的多元化建设,对当前热点问题进行智能化分析,对舆情来源和原因进行精准解读,对具有重大负面影响的舆论进行及时介入,将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转交人工处理。

由图1可知,酶解pH在4.0~5.5时,随着提取液pH的升高,龙牙楤木皂苷得率不断提高,在酶解pH 5.5时达到最大值,为3.89%。当酶解pH超过5.5,皂苷提取得率急剧下降,在酶解pH 6.5时皂苷得率下降22.37%,这可能是因为酶解pH不适宜既破坏酶的构想,也影响底物、辅酶及酶活性部位相关基因的解离程度,从而影响酶分子对底物分子的结合和催化,因此只有特定的pH值条件下,解离状态最适宜酶、底物和辅酶的相互结合,从而使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17]。

(二)培养舆情危机治理思维

对网络舆情危机现象要在其萌生时即加强管理,这也便引出了网络舆情预防机制。要在网络舆情危机出现之前建立起预警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获取,最大限度获取最新的信息情报,确认舆论信息的来源,针对不同来源采取不同的获取手段,并对其进行汇总。识别网络中存在的危机风险信息并进行及时的判断,预警机制在此基础上作出确定与审核,并作出定量及定性的判断。引入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将舆情风险关口前移,将风险解决在萌芽状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我国人民对于农作物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农作物就是大豆。大豆不同于大米等用处较为单一,大豆本身的用处非常多,能够实现多样化使用。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都是小农耕种的情况,我国的大豆种植是没有一个严格标准的,从而导致了我国大豆的种植水平一直无法提高,这样就没有办法生产出优质的大豆。这对于我国种植行业而言,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基于此类情况,本文做出如下研究:

(三)建立舆情收集分析平台

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要及时分析研判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将网络作为了解民意、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通过专题报道、H5电子杂志、短视频、抖音等形式,营造浓厚的主流舆论氛围,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四)建立网络舆情防范机制

思维方式决定了行为的有效性,进而影响整个事件的结果。建议在更新管理理念和把控舆论导向的基础上,着力提升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领域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加强预防机制建设。相较于人工审核,互联网舆论检测平台缺乏价值判断能力。基于此,面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成熟的判断能力和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以认真、冷静和科学的态度,第一时间核实网络舆情,分析事件出现的原因和发展的走向,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五)加强网络舆情的干预机制

大数据时代,数据传递途径更加多元化,范围更加广阔,网络舆情事件的突发性更加值得关注。为此,要建立健全舆论防范干预机制,降低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出现的频率。要通过宣传教育和价值引导,提高公众对舆论生态的辨别能力,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明确自己在享有相应的言论自由及话语权的同时,也要肩负起维护公共服务安全的基本义务。

(六)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网络环境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网络舆情事件,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做好舆情回应工作,日益成为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为此,应当引导公众理性地科学地用好用活互联网,同时与时俱进,多元化地利用好全媒体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制定网络舆情处置工作规范,提高网络舆情处置效率。要加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及时联系媒体澄清真相,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能力,持续关注最新态势,做好信息判别工作,禁止谣言传播。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打造清朗的网络舆情空间,不但需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积极引导网民自律,更需要加强网络执法力量。对于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所谓“网红”,以及散布虚假信息、借助热点事件无底线炒作的个体,要坚决依法处理。

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效率,但也存在缺乏价值判断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使信息量大、变化速度快的优点转化为缺点。因此,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过程当中,面对信息的碎片化和公众情绪的波动性,应当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在危机出现之前做好预警工作,在发展当中做好防范机制,在出现之后做好善后工作,提升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3.不良贷款增加,贷款权限上收,审批时限较长。调查表明,目前各金融机构贷款流程均由总行统一制定,需经过贷前调查、审查、审议和审批等若干环节。近年来随着金融风险不断暴露,银行审批趋于谨慎,部分机构审批权限上收,审批链条延长。如2017年起农总行将风力发电项目贷款的审批权限上收,农行广西区分行几乎无法在该领域新增项目储备。如玉林市中行无本级审批权限,邮储银行的审批权限为500万以下,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审批权限为1000万以下,超过额度的贷款需自治区级行审批通过后才能放款,审批时间较长,基本每笔大额度贷款从召开专家评审会到银行放款都需要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参考文献:

[1] 陈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J].人民论坛,2017,(4):56-57.

[2] 张亮.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信息控制路径[J].电子世界,2018,(23):39-40.

[3] 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 回晓文,刘邦凡,栗俊杰.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网络舆情的监控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30):164-165.

[5] 李振龙.关于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引导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8,2(26):236.

[6] 文竹.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模型研究[J].信息通信,2018,(4):141-142.

Research on Coping Strategies of Network Public Perception Crisi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SUN Shou-q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Qingda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Hotel Management, Qingdao,Shandong 266100, China)

Abstract :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to the work of network public percep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some new problems that deserve our attention. The fragment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an easily affect the judgement of netizens on information, give rise to the fluctuation of their emotions, and even cause the crisis of network public percep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influence of big data, improving data processing ability and public opinion response time should start with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hinking, focus on early warning,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chanism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public opin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 big data; network public perception; crisis management

*收稿日期: 2019-03-24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QDSKL1801221)

作者简介: 孙授卿(1979-),女,山东蓬莱人,副教授,硕士。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2698(2019)03-0070-03

(责任编辑 朱令军)

标签:;  ;  ;  ;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