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的生态学诠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学论文,集群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企业集群或产业群(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迈克尔·波特,1998)。由于世界各地的企业集群在近十几年所表现的令人醒目的经济绩效,使得对于企业集群的研究逐渐成为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的热点课题。从企业集群研究鼻祖马歇尔到“战略管理之父”波特,从“古典产业区”学派到加利福尼亚的“新产业空间”学派和欧洲“环境创新”学派,从关注聚集经济因素到关注区域制度、文化因素,对企业集群的研究大多是从产业经济学、战略管理学和经济地理学角度解释集群现象,剖析集群的竞争力,这些研究虽然奠定了整个企业集群研究的框架,然而其局限性亦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他们把企业集群当作僵化的“中间性组织”而不是生命有机体。去年的SARS疫情反而印证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才能够持续向前发展,企业、集群组织也是如此,对集群的研究不能不考虑其自身的遗传基因和其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对企业集群重新考量,将生物学的相关概念和思想与企业集群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对企业生态集群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集群组织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
1.传统观点
对于经济主体的企业与其空间环境的关系的论述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Vaessen,1993)。一种观点认为,组织行为是组织所处空间环境的函数,换言之,空间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的源起、行为和绩效,企业对其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组织所处的空间环境是企业活动和行为的结果,企业家的行为、决策及其对空间环境的影响被置于重要地位,即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空间环境。企业集群的古典区位理论可视为第一种观点的代表,它强调聚集经济的空间环境,并认为聚集经济主要出现在城市地区。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起初可通过物质交换的低运输成本实现,接着聚集经济效果被扩大,它不仅包含物质关系,还包括各种非物质关系。第二种观点是在Simon理论为基础的行为学派创立以后才渐成气候,自此经济过程抉择、个人动机和企业家行为被更多重视,企业个体因素更多地用来解释集群区位的形成和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这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一个是将外部环境的影响作为重点,经济行为者处于“提线木偶”的境地;另一个则是企业个体、集群行为占据中心位置,环境则是“黑箱”。
2.生态观点
企业集群实际上是一种网络组织,它是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所组成的企业集合体。这种网络组织类似于生物的种群,它同样具有生命的特征,因此集群的生态环境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地理环境概念,而是指企业集群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或制度安排。对于集群内单个企业而言,与企业存在行为互动关系的其他行动者也就构成了另一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类型的不同,企业的应对方式也就不同,对于前者主要是适应问题,对于后者主要是对策问题。
由于传统的两种观点倾向无法解释企业集群同其生态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因此集群理论的最新发展汲取了经济社会学的社会“根植性”的观点,强调集群与其环境的辩证关系。所谓根植性(或称嵌入性),是指将经济行为和模型分析嵌入特定的制度文化背景之中。在对待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上,主流经济学长期以来把社会文化的因素排除在外。这种认为社会文化对理性的、自利行为影响极小的立场,被新经济社会学家称之为“零嵌入”立场。而研究社会、人类和历史的学者,则更侧重于持经济行动与经济制度完全受社会文化关系主宰的思想,这种立场即为“强嵌入”立场。新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认为,行动者既不可能脱离社会背景采取行动、做出决策,也不可能是规则的奴隶,变成社会的编码,相反,行动者在具体的动态的社会关系制度中追求目标的实现,并据此提出了“弱嵌入”的概念。这种辩证的观点便是现代企业集群理论基于确立的出发点。
实际上,企业集群内各种网络关系和企业活动是建筑在地方社会结构和特定文化制度之上,它反映的是企业群的社区属性,而且这种根植性的强弱与企业集群稳定性的大小以及它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企业集群是在具体的动态的企业生态环境或区域社会关系制度中追求目标的实现,它是弱嵌入于当地的制度文化背景和企业生态环境之中。
二、集群相关概念的生态学阐释
1.企业生态系统与企业集群
企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是以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因子之间的依存互动为基础的有机系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的观念;二是系统的观念。生态概念所强调的最基本思想是:企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存互动关系,环境既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最关键的变量,也是理解企业行为的关键因素;企业的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能否可持续经营;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共生关系;企业之间除了竞争模式、合作模式之外,还存在着共同进化模式。系统的观点作为一种思考方法,其重点在于强调:企业既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也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这意味着用线性观点和单向度的因果关系理解或解释企业行为和企业的生存状态是有局限性的。基于生态系统观念的战略思考模式超越了以往基于行业的战略思考模式,企业已将关注的焦点由竞争对手转向顾客,并以合作求竞争而代替过去的单纯竞争,因为竞争说到底是为了争夺顾客。
企业生态系统观念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提供一种思维分析范式,也为企业集群找到更好的注脚。企业集群实质上是某个区域企业生态系统框架下聚集的企业群落。企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除了企业集群外,还包括市场中介(如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大学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和各种环境因子等。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企业集群是狭义的簇群概念,不包括相关支撑机构,目的是便于界定与企业生态系统的范围边界。而集群所处的生态环境是指与企业生态系统的范围边界。而集群所处的生态环境是指与企业集群相关的外围因子,包括相关支撑机构、地方政府及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因子等。本文认为,企业集群嵌入在企业生态系统框架之中,这种嵌入既不是强嵌入也不是零嵌入,而是上文所说的弱嵌入。集群组织正是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极力维持着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2.生物DNA与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分子生物学认为,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而生物体遗传信息都贮存在DNA分子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这一结构的主要特点是: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核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糖核酸长链盘旋而成的;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结起来,形成碱基对。这种基本结构就形成了生物个体遗传与变异特性的基础。
由于企业集群具有生命特征,我们可以完全合理地作出这样的映射,即企业集群也具有双螺旋结构,其双螺旋长链为资源链(Resource链)和能力链(Competence链)。集群DNA的碱基可以假定为企业家群体(E)、聚集机制(M)、技术(T)和区域文化(C),这四个重要因素把资源链和能力链连接起来(如图1所示)。
集群的DNA结构暗示着集群的多样性、生命周期特征及对外部竞争环境的适应性,同时,这一生命模型也表明了构成集群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构筑集群核心竞争力。本文认为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来源于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战略选择,而是来源于集群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及资源整合能力,特定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了集群的长期竞争优势。
图1 企业集群DNA——核心竞争力
在集群DNA中,企业家作为创新的原动力,在区域市场中获得市场化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并且在竞争-合作机制框架下通过获得一定的技术供给,形成相应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相互渗透并融于当地社会文化之中,集群正是在共同的社区文化背景下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排列,而形成具备生命特征的“种群”。
和生物体一样,企业集群也会经历新生、成长、成熟、衰老直至最后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而且集群必须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对其中各类刺激、变化做出反应,在不断调整与学习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当集群竞争力散失时,集群不得不实施一项庞大的“生物工程”,即进行人工的“基因变异和转移”,来获得“变异优势”,从而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
3.正向共生性与外部经济性
生态学中的“共生(Symbiosis)”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可用共生度来描述。假设存在共生单元A和B,他们分别有质参量(反映共生单元内在性质的因素)Z[,i]和Z[,j],定义A和B的共生度δ[,ij]为:
其含义是共生单元A的质参量Z[,i]的变化率所引起共生单元B的质参量Z[,j]的变化率。当以主质参量Z[,mi]、Z[,mj]表示共生度时,记δ[,ij]=δ[m][,ij],δ[m][,ij]即为A和B的特征共生度,它是最具代表性地表征A和B的共生特征的变量。表示为下式:
因为在共生单元中主质参量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在讨论共生度时主要讨论δ[m][,ij]即主质参量的共生度。这样共生关系可分为四种情况:
(1)如果δ[m][,ij]=δ[m][,ji]>0,则称A和B处于正向对称共生状态;
(2)如果δ[m][,ij]≠δ[m][,ji]>0,则称A和B处于正向非对称共生状态;
(3)如果δ[m][,ij]=δ[m][,ji]<0,则称A和B处于反向对称共生状态;
(4)如果δ[m][,ij]≠δ[m][,ji]<0,则称A和B处于正向非对称共生状态。
联系到企业集群,我们发现特征共生度的概念与马歇尔“外部经济”的内涵有着惊人的相似。早在19世纪末,马歇尔就提出了以外部经济概念为特点的企业集群理论。他认为,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受市场所引导,而且也被同一市场上其他企业的生产活动所影响。企业的积极外部经济性直接促成了企业在一定空间内的相对集中,最终引起企业群的出现。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奠定了整个企业集群研究框架的基石。站在生态学角度,如果把企业集群内的企业看作共生单位的话,外部经济实际上是指企业之间处于正向共生状态。相应地,当群内任意两个企业满足关系δ[m][,ij]=δ[m][,ji]>0时,则处于正向对称共生状态企业组成非主导型企业集群;当任意两个企业满足关系δ[m][,ij]≠δ[m][,ji]>0时,则处于正向非对称共生状态企业组成主导型企业集群。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特征共生度(外溢系数)是正值,这是有效集群的前提。若有一方特征共生度如δ[m][,ij]≤0,则表示企业A的主要经营活动对企业B构成实质性损害,也就是马歇尔讲的外部不经济;或者表示企业A对企业B没有影响,它们处于互不相干的并生状态。我们认为这种情况的企业只是聚集在一个地区,事实上并未成群。尽管企业与生物体具有共性,即生命特征,但企业是盈利性组织,互惠互利是企业双方合作的基础,因此生物中的寄生、并生在有效企业集群里是不存在的。
这样我们基于生态学将企业的有效集群称为共生性企业集群。在共生性企业集群中,正向共生性或外部经济性是单个企业开展企业活动所不具有的优势。具体地讲,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可不必支付代价地获取外溢的知识和信息;第二,创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第三,区位品牌效应。“区位品牌”对企业是一种很珍贵的无形资产,它与单个企业的品牌相比,更具广泛性、持久性;第四,特定的簇群文化。任何一个成功的簇群背后都深藏着一张“无形的人文之网”,其作用在于“润物细无声”。
4.协同进化与集群企业的博弈机制
在生物界,一种物种的变化为另一种物种的选择性变化提供了场所。如狼捕猎虚弱的驯鹿,从而使鹿群变得强壮;由于鹿群变得强壮,狼必须进化,使自己跑得更快,身体变得更强壮,以便捕猎成功。因此生态系统中,物种不只是单独进化的,而是共同进化的。与此类似,企业集群中成员企业通过不断改变自己的结构特征和行为方式以适应企业生态环境的要求,企业间的各种博弈行为推动着群体的共同进化。
单个企业的进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惯例的改变上。好的惯例得以维持,不好的惯例为环境所淘汰,直到企业搜索到成功的惯例并加以模仿。由于集中于同一个区域,企业集群内部的每个企业所面对的五种竞争-合作态势都较集群外企业强得多。在这样的态势下,所有的企业都在搜索、发明、试验和学习新的惯例,使得整个集群协同进化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集群不仅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战略。在当前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环境下,从生态角度重新考量企业集群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鉴新社会经济学“弱嵌入”的观点,论证了企业集群和其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并且在企业集群与企业生态系统、生物DNA与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正向共生性与外部经济性、协同进化与集群企业的博弈机制概念之间建立了生态联系。希望本文能为有效集群的培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及政策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生态学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共生关系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 经济学论文; 马歇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