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异质性假说:企业本质和行为基础的进化解释_异质性论文

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对企业本质和行为基础的演化论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本质论文,基础论文,异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标准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仍然是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价格理论。通过企业的同质性假设,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作是完全同质的最优化生产者,从而从根本上排除了企业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作为社会经济活动惟一的协调机制,价格机制的有效协调使整个经济活动处于稳定而和谐的“静态循环流转”状态。但是,持续变迁才是现实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它不仅表现为产品需求和要素供给条件的变化,更根本地表现为企业自身的创新性活动及其竞争行为的多样性。因而,对企业本质及其行为特征的正确把握是解释经济变迁的理论基础。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对新古典主义企业同质性假设及其分析传统做出简要概括。在此基础上,我们指出,作为西方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交易成本经济学坚持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考察企业,对企业本质和行为的分析存在重大缺陷。而动态地看,现实企业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有机体。在有限理性约束下,作为长期知识和能力积累的结果,企业之间是异质的。企业的异质性假设是重新认识企业本质及其行为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一、新古典主义企业同质性假设及其分析传统

特定的研究目的决定了新古典经济学所采取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而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其内在逻辑结构仅仅是在特定的分析方法下对基本假设推理和演绎的结果。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分析传统对企业理论发展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为此,西方现代企业理论大多被看作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的补充和修正。对新古典理论及其分析传统的坚持,使得许多经济学家在讨论企业理论时关注的主要不是与企业相关的事实,而是对一种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探讨,即证明价格制度中企业存在的合理性。(注:哈罗德·德姆塞茨(Harlod Demsetz):《企业经济学》,梁小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页。)事实上,这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及其厂商理论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误解。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并把价格机制看作是经济活动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为了论证“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新古典经济学仅仅把企业抽象为完全相同的最优化生产者。德姆塞茨(注:哈罗德·德姆塞茨:《企业经济学》,第8页。)指出,从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上看,被新古典经济理论概念化了的企业不仅仅是这种理论的附属物,而且是解释其价格理论的基础。在价格理论中,作为一个专业化生产者,企业的存在是合理的。对新古典经济学基本逻辑关系的误解根源于现代企业理论发展中的“主流意识”,它强调必须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讨论企业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应当仅仅是对这一分析框架的补充和完善。这一主流意识已经成为制约对现实经济中与企业相关事实进行深入探讨的最基本因素。对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及其分析传统做出完整的概括和分析是考察现代企业理论和现实企业问题的前提。

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对专业化生产者行为的两个基本假设。它们可以用两个函数式表示:

Q=Q(L,K) (1)

Maxπ=P(Q)-C(Q)  (2)

其中,Q、P和C分别代表企业产品的产量、价格和平均生产成本,L和K表示企业生产所需的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π表示企业的利润,它是产量、价格和成本的函数。公式(1)表示企业是包括两类要素投入的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函数或生产的组织形式。公式(2)则表示企业行为的惟一目的是实现资本所有者或股东利润的最大化。把两个公式综合起来,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表述为,企业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专业化生产者。

上述假设实质上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所做出的两个最基本的抽象:一是对企业本质的抽象,即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专业化生产者;二是对企业行为的抽象,即企业是完全同质的最优化行为者。从第一个抽象看,新古典经济学回答了企业的存在问题,即企业区别于市场而存在的根本依据在于其生产功能。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抽象是非现实的,其目的仅仅是论证价格调节的有效性。这一点可以从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有关描述中充分地表现出来。

在最具代表性的德布鲁(G.Debreu)(注: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97页。)完全竞争模型中,首先给定的是一系列消费者、企业和产品,每一个产品只有一种价格。经济行为主体的竞争行为表现为每个消费者在服从既定预算约束的基础上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的交易数量;在企业买卖的任何数量都不影响价格的情况下,每个企业都选择使它的纯收益最大化的投入和产出;最后,均衡是一个价格向量和每个经济行为者按照这些价格所作的完全竞争的选择,这些选择的总和是一个可行的资源配置结果,即市场出清或市场是充分有效率的。

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注:乔治·J.施蒂格勒:《价格理论》,李青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71-173页。)在德布鲁上述描述的基础上,从企业行为的角度进一步考察了一般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条件:

(1)每个厂商都必须在它认为最适合于需求条件和成本条件的产量水平上运行。

(2)所有的厂商愿意以市场价格出售的总量必须等于所有买主愿意购买的总量。

当这些条件得到满足时,市场价格便成为均衡价格。其中,第一个条件的成立又取决于另外两个条件:

(1)每个厂商都处于使之实现最大利润的行业中(市场均衡)。

(2)每个厂商都在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产量水平上运行,这种产量能使厂商在它所处的行业中将利润最大化(厂商均衡)。

在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中,把企业假设为完全同质的最优化行为者是厂商和市场均衡的前提。我们把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这一假设概括为新古典主义企业同质性假设。从该假设成立的基本条件看,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企业活动所需的所有要素都可以通过市场公开获得。

第二,企业之间的模仿是无成本的。新古典经济学承认短期均衡状态下准租金的存在,但是,这种均衡状态是不稳定的。由于生产要素是完全竞争性的,企业之间无成本的模仿行为将使准租金在长期均衡状态下消失。

第三,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是完全确定的。在完全竞争模型中,决定企业行为的惟一变量是价格,价格是外生的,企业仅仅是价格的接受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是完全确定的,企业仅仅根据价格进行成本和收益的边际比较,就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从方法论的层次看,企业同质性假设是新古典主义分析传统的必然结果。新古典主义分析传统的基本内容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和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从经济行为人的目的和资源约束的角度看,完全理性假设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经济行为者对自身利益判断的一致性,即始终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第二,经济行为者拥有实现其目的完全的知识和预见。因而,完全理性假设本身就意味着个体经济行为的最优化。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强调抽象个体的经济行为是研究现实经济活动的出发点,社会仅仅是个体的机械加总:经济活动中惟一的外生变量是人类自然的心理活动,所有社会或集体现象,诸如制度和规则等都有待内生化,即有待用人类的个体行为来解释。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企业仅仅是完全理性个体的机械加总,在生产要素完全竞争性条件下,企业之间必然是完全同质的最优化行为者。

实际上,在企业同质性假设条件下,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模型讨论的不是竞争,而是极端的分权化。它要证明的是极端的分权化是否会导致资源的无序配置(注: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1卷,段毅才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78页。),即市场配置资源的充分有效性。从这个角度看,新古典主义企业同质性假设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释经济变迁和与企业相关的事实,上述假设是非现实的。这集中表现为,在企业同质性假设的基础上,完全竞争模型无法解释企业利润的存在。在该模型中,长期均衡的结果是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利润为零。而现实中,利润是广泛存在的事实。即使把上述模型动态化,承认产品差别化的存在,由于企业之间的模仿是无成本的,上述结论仍然成立。为了弥合理论和现实的冲突,一个传统的解释是利润是企业所有者承担风险的报酬。

对利润合理性的解释是奈特(注: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1卷,第177页)认为,自1776年现代经济学问世到1970年的近200年间,改变企业理论专业研究视野的文章只有两篇,即奈特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1921)和科斯的《企业的性质》(1937)。而事实上,在企业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企业理论分析框架的是马克思。)批评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模型的重要契机。他首先批判了把利润归结为风险承担报酬的传统观点,指出风险是一种在概率估计的可靠性基础上的一种经营成本,它不可能成为利润的来源。利润来源于风险以外的某种因素——以知识的不完全性为特征的人类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

针对完全竞争模型的上述局限,新古典经济学通过修正其假设前提,把企业的利润归结为外在市场结构特征。梅森(E.S.Masson)和贝恩(J.S.Bain)在总结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分析范式解释企业长期利润的来源。波特(M.Porter)(注: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第2-28页。)进一步把SCP范式引入企业竞争战略分析,提出五种竞争力模型考察企业的优势竞争战略的形成。但是,这些理论的核心观点都是坚持企业利润和竞争优势的外生性,尤其是强调外在市场结构不完全性的决定作用。

鲁梅尔特(Rumelt)(注:R.P.Rumelt,Toward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In R.B.Lamb (eds.),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1984,pp.556-570.)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部比产业之间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统计资料显示,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利润分散程度是产业之间的3-5倍)。根据这一统计结果,鲁梅尔特强调,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最主要的不是外在的市场结构特征,而是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差异。90年代以来,巴尼(Barney),潘汉尔德和哈默(Prahalad and Hamel)从企业内部出发探讨企业长期利润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提出企业内部资源基础的特异性(注:J.Barney,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vol.17,1991,pp.99-120.)和核心能力(注:C.K.Prahalad and 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66,1990,pp.79-91.)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基础。与新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根本不同,他们强调企业行为及其竞争优势的内生性。但是,这些观点是零散的,在理论分析上,缺乏内在逻辑的一贯性。

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静态分析及其局限性

以科斯和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经济学所讨论的中心仍然是资源配置问题。和新古典经济学不同,交易成本经济学把企业和市场看作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科斯(Ronald H.Coase)认为,由于忽视了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新古典经济学对资源配置的描述和现实是不相适应的。

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注: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页。)

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其重要的。(注: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第1页。)

因而,科斯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坚持原有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重新解释或修正其假设前提。

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当然,我们的定义必然“与能被准确表述的正规叙述相联系”。(注: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第2页。)

为了解释企业存在的合理性或“企业在一个专业化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科斯提出,传统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假设市场交易成本为零,而事实上,“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相对价格的搜寻成本和每一笔市场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企业存在或企业替代市场的根源在于能够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因而,企业的本质是一种和市场相区别的交易活动的契约形式,即“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在界定了企业本质的基础上,科斯考察了企业的行为特征,认为企业的纵向边界决定于企业和市场在组织交易活动时的交易成本的边际比较,在组织交易活动的过程中企业是最优化行为者。

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注: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第3页。)

作为科斯的追随者,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注:Oliver Wi-lliamson,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75,pp.248-252;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1985,pp.62-84.)进一步发展了上述思想。他明确地把交易活动作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强调不同的交易活动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决定了不同契约形式在组织同一交易活动时的成本差异。这一思想直接来源于科斯:

直到现在我们一直假定通过价格机制发生的市场交易是同质的。事实上,没有一件事能够比我们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实际交易更多样化的了。这似乎意味着通过价格机制完成交易的成本是彼此差异很大的,而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亦如此。(注: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第10页。)

威廉姆森认为,是交易单位固有的特征决定了交易由不同的契约形式组织的成本差异。判断交易活动特征的基本维度是交易的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其中,资产专用性是最重要的决定变量。在连续性交易活动中,由于资产专用性的存在,双边垄断中的“要挟”问题可能导致交易成本的上升甚至交易的中断。在这种情况下,纵向一体化或企业替代市场是有效率的。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 and Harter)(注:格罗斯曼、哈特:《所有权、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理论》,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70-314页。)明确指出,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或企业替代市场是不完全契约对完全契约的替代。如果契约是完全性的,资产的所有权对交易活动的组织效率没有什么影响。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对企业所有权安排的不完全契约形式,其中,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对应分配是最优的。

从上述科斯和威廉姆森关于企业的本质和行为的论述看,交易成本经济学完全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考察企业,这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科斯和威廉姆森都把交易作为分析企业问题的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并假设在组织交易活动的过程中,企业和市场之间是完全替代性的。

企业家不得不在低成本状态下行使他的职能,这是鉴于如下事实:他可以低于他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因为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通常也能够再回到公开市场。(注: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第3页。)

企业和市场完全替代所隐含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资源为不同的个体分散拥有,个体所拥有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是完全竞争的,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在技术上可以分开的操作单位或交易单位。专业化生产既可以通过交易单位的市场交换实现,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组织实现。既然每个交易单位及其资源是完全竞争性的,企业之间组织交易的契约活动是无差异的,同质的。

第二,企业行为是最优化的。交易成本经济学认识到不确定性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科斯指出,“不确定性问题常常被认为与企业的存在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不确定性,企业的出现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注: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第7页。)但是,科斯所说的不确定性和奈特的根本不同,他所说的是信息成本问题。威廉姆森(注:威廉姆森:《治理的经济学分析》,埃瑞克·G.菲吕博顿和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9-74页。)从有限理性假设的角度解释不确定性,强调有限理性是交易成本经济学所依赖的基本假设。但是,他又指出,有限理性包括两个部分:在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做到这一点。其中,主观理性部分导出了成本最小化动机,它支持了交易各方会努力抓住每个机会以实现效率的假设。通过交易成本这一中介,威廉姆森把不确定性转化为企业最优化行为的信息成本约束问题。而事实上,在缺乏事件基本性质的知识的场合,企业最优化行为是不可能的。

对新古典主义企业同质性假设及其分析传统的坚持,导致交易成本经济学对企业本质及其行为分析存在两个根本性缺陷:

第一,交易成本经济学把企业的本质归结为组织交易的契约形式,从而仅仅从交换关系和交易成本出发讨论企业存在和企业行为。在交易单位特征是既定的假设条件下,企业的存在及其行为都是由交换关系外生决定的,企业仍然是价格理论的附属物。交易成本经济学讨论的中心问题仍然是资源配置,它忽略了企业最基本的属性——生产属性。事实上,市场不可能替代或产生企业,其功能只是把各个生产单位联系起来。(注:迈克尔·迪屈奇(M.Dietrich):《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王铁生、葛立成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页。)

第二,交易成本经济学对企业的分析是静态的,没有从企业组织交易活动可能的动态优势的角度考察企业行为。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看来,交易单位及其生产要素是完全竞争性的,企业之间是完全同质的最优化行为者,企业组织交易活动不可能存在长期动态优势。

从动态的角度看,交易单位通过市场还是通过企业内部组织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这种不同首先来自有限理性(注:和威廉姆森不同,在本文中我们更强调经济行为主体知识的不完全性对组织成员个体和企业行为的影响。)的个体在企业内部长期协作中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其中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不仅是专用性的,而且具有整体性特征。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不仅导致企业和市场在组织交易活动中的成本差异,更重要的是它决定了企业之间将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因而,从企业内部考察企业是理解企业本质及其行为的根本途径。

德姆塞茨指出,利用价格机制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专业化生产的成本不是一回事,这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缺乏企业组织理论的根本原因。

如此重视交易成本,模糊了我们对整体企业理论框架的认识。因为其中隐含着一个基本假设,即所有企业都能生产同样的产品或提供同样的服务。所谓隐含,指的是生产其他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都由市场一词来代表了,而这种市场也被看作是能完全代表这些企业来进行生产,这样,惟一能看到的就是市场成本与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交易成本之间的区别了。(注: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1卷,第185页。)

凯伊(N.M.Kay)和亨纳特(J.F.Hennart)(注:参见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第48-49页。)也认识到这种不同,并把两种组织方式的成本明确地界定为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和组织成本(Organization Cost)。动态地看,在有限理性假设条件下,现实企业之间的组织成本是不同的。这就可能产生两个问题:第一,市场无法完全替代企业。即使交易成本为零,企业是否购买某一产品,也要考虑其他企业和自己生产同一产品的组织成本比较。第二,企业纵向扩张行为不仅决定于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的比较,而且决定于企业之间组织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事实上,我们通过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公式很容易看清楚上述问题的实质。…P…W′-G′是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公式,交易成本经济学所说的交易活动实际上是企业所包含的契约性活动。这些活动的共同特征是与要素投入过程中契约的谈判、签订和执行过程相关,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契约性活动,与之相关的成本称为契约成本。重要的是,所包含的契约性活动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的交换活动,它们是生产要素的投入或购买活动。马克思通过把G-W划分为G-P[,m]和G-A两类购买行为指出了这种不同的实质:第一,目的不是简单的价值实现,而是为了生产并创造更多的价值。P[,m]和A的数量比例是由生产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第二,更具有实质意义的是G-A,因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即能够创造价值,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它能够带来比预付资本更大的价值。从契约的形式看,G-A契约是不完全性的,即劳动者出卖的只是一定时期的劳动的使用权,而不是劳动力的所有权。

与G-A过程不同,G-P[,m]既可以采取完全契约形式也可以采取不完全契约形式。交易成本经济学强调,G-P[,m]既可以通过市场也可以通过企业来组织。企业替代市场的过程是指P[,m]在企业内部生产,即纵向一体化。这时,G-P[,m]转化为…P…P[,m](W′)过程,即生产过程替代购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G-P[,m]契约的形式已经从市场完全契约转化为一系列不完全契约。交易成本经济学所说的两种经济活动组织方式的替代,实质上是指这两种交易的契约形式的替代。也从这个角度,迪屈奇把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概括为,通过对劳动投入采用不完全合约和管理指示而对非人力投入或产出采用在统一所有权的内在化的办法,实现签订和执行合同的契约性活动成本的节约。(注: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第48页。)而对G-P[,m]活动的统一所有权的内在化的办法在本质上表现为和市场交易不同的契约形式,即不完全契约对完全契约的替代。

尽管两种契约性活动具有本质性区别,但是,它们都和契约的签订和执行有关,都可以称为契约性活动。我们接受凯伊和亨纳特的上述区分,把市场组织契约性活动的成本称为交易成本,把企业内部组织契约性活动的成本称为组织成本。但是,必须指出的是,G-A和企业对G-P[,m]一体化契约性活动存在的基础是生产活动,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契约性活动和生产性活动是不可分的。为了更简洁而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暂且假设两者是可分的,并通过对两种契约性成本的量化进一步认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交易成本可以发生在两种不同的时间阶段内:短期和长期。短期内,资源总量是给定的。因此,对任何一种契约性活动增加投入的前提是减少其他活动的投入。而在长期,契约性活动所需的资源的总量是可以增加的。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可以确定单位时间内任何一项契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短期函数关系。图1描述了这种函数关系:

在经济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约束下,图1所描述的契约活动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是递减的。但是,上述短期函数关系存在的前提是,某一契约性活动与生产性活动、其他契约性活动是完全分开的。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则增加某一契约性活动的投入将会减少在其他活动中的投入,这可能对整个企业的活动产生全面而系统的影响。

利用机会成本范畴,我们可以把上述契约性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短期函数关系转换为契约成本与产出的短期函数关系。这样,契约性活动的投入就表现为一个渐增的机会成本函数。

图2中的C[,t]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契约性活动的成本,即交易成本。当通过更多的契约性活动投入来搜集信息、谈判、签订和执行契约时,增加产出的同时交易成本将上升。C[,o]是在企业内部组织上述契约活动的成本,即组织成本。随着企业内部协调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投入的增加,组织成本上升。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C[,t]和C[,o]的相互关系重新表述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企业通过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财产权利的不完全契约对市场完全契约的替代,提高组织的决策效率和节约交易成本。C[,o]代表企业内部组织契约性活动的成本。它具有低于C[,t]的固定成本(表现为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等交易单位特征的函数)或优于C[,t]的管理效率水平。C[,t]和C[,o]在M点之前的垂直距差代表契约活动通过企业内部组织所带来的交易成本节约。在M点,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相等,企业处于最优规模边界。

交易成本经济学上述逻辑的根本缺陷在于,没有考虑企业内部组织专业化生产活动的长期动态优势。这一优势不仅包括企业组织契约性活动长期成本的节约而且包括长期收益的递增。

三、企业本质的两重性及其互动和交易成本分析的动态化

在资本循环公式…P…W′-G′中,交易成本经济学只是孤立地从阶段与市场交换相关的契约性活动出发考察企业的本质。而从整个资本循环过程看,企业的核心功能是生产,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的本质界定为专业化生产者正是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的。从现实的角度看,企业既包括生产性活动也包括契约性活动,在本质上是“生产”和“契约”属性(注:福斯(Foss)在考察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时,强调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区分了企业的“生产”与“契约”属性,但是,其关注焦点是企业的“契约”活动,而不是企业的“生产”特性。见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编《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李东红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页。)的统一。

在企业的两重基本规定性中,“生产”属性更具有本质意义。之所以是企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属性所决定的:第一,的契约性活动只是企业实现价值增殖的前提条件;第二,契约活动的实质内容P[,m]和A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生产过程的内在技术水平和价值增殖目的所决定的。在整个资本循环过程中,企业的两重基本规定性是内在统一的和不可分的。企业的生产过程又是契约的执行过程;契约的签订和执行过程也伴随着投入和产出的全过程。因而,企业在本质上既是专业化生产的组织形式又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权利安排的契约形式。

事实上,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企业本质的两重基本规定性不仅是不可分的,而且是动态互动的,而不是静态的和孤立的。这种动态互动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在合作过程中专用性资产(注:日本学者加护野忠男和小林孝雄从人力资本可抵押的角度考察了人力资本专业性问题及其成本收益特征的改变。见今井贤一、小宫隆太郎主编《现代日本企业制度》(陈晋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64-80页。)的积累中契约活动和生产活动的交互影响。随着资产专用性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将提高专业化生产的效率水平,另一方面会改变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成本收益特征。为了实现潜在的合作生产的效率,原来的契约性权利必须进行重新安排。新的权利安排在提高合作生产效率的同时又进一步改变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成本收益特征。在企业两重基本规定性的长期互动中,契约性活动投入的增加不仅影响到契约性活动的成本,而且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活动的成本与收益状况。因而,对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活动效率的分析必须从成本与收益两个角度考察。

我们首先考察这种互动对组织成本的影响。随着契约性活动的长期化及其相应契约性知识的积累,组织成本存在着图3所描述的长期动态优势。

图3中的LC[,o]描述了企业内部组织契约性活动的长期成本优势。这种优势尤其是在短期内部组织契约活动和市场相比缺乏优势的情况下显得特别明显。组织成本的动态长期优势至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契约性活动的规模效应;二是在长期组织契约性活动的过程中,契约性知识的积累和“惯例”的形成降低了契约活动的成本。

其次,我们再从两种专业化生产协调方式效益角度,考察企业内部组织契约性活动的长期优势。

如图4所示,我们假设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相等(C[,t/o]),即外部专业化生产的契约成本等于内部一体化生产的契约成本。再假设生产成本为零,B[,t]表示通过市场或外部专业化生产的总收益。B[,o]则代表在企业内部组织经济活动的总收益。通过图4,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交易成本经济学对企业分析的局限性,即在假设收益不变的基础上仅仅从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的比较考察两种经济组织方式的替代。两种组织方式的收益不变意味着:B[,o]和B[,t]曲线是重合的。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假设短期内B[,t]和B[,o]是重合的,即图中的虚线SB[,t/o],C[,t/o]曲线上M[,1]和M[,2]之间的任一点都可以通过外部专业化组织生产。但是,在图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企业内部组织生产具有更大的动态优势(LB[,o]>SB[,t/o]>B[,t]),这一动态优势和交易成本的节约无关,是企业内部组织契约性活动长期收益增加的结果。如果LC[,t]>LC[,o],企业内部组织经济活动的优势还包括组织成本的长期动态优势。潘汉尔德和哈默把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的长期动态优势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长期利润的来源。

四、企业的异质性假设

在企业同质性假设条件下,上述建立在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的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动态优势是不存在的。第一,企业和市场两种经济组织方式相互替代的最优化行为的结果是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始终相等,即C[,t]和C[,o]曲线是重合的(C[,t/o])。任何企业不可能具有组织经济活动的长期成本优势;第二,企业无成本的模仿和自由进入与退出,一方面使两种专业化生产的组织方式的收益相等,即B[,t]和B[,o]曲线重合为B[,t/o]曲线,另一方面通过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使得B[,t/o]曲线向右移动。两种趋势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企业内部组织经济活动的动态优势的消失,企业长期利润为零。如图5所示,B[,t/o]曲线和C[,t/o]曲线相切于M点,总收益等于总成本,企业的长期利润为零。

但是,这无法解释现实中企业之间广泛存在的长期利润差距。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解释这一现实问题的关键是承认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动态优势在企业之间是独特的、持久的和难以模仿的,即企业是异质的。

鲁梅尔特强调企业的超额利润来源于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差异而不是外在的产业结构特征。在鲁梅尔特开拓性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从企业内部资源基础的特异性、核心竞争力和知识与能力等角度讨论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活动所具有的长期优势的根源。

图5.企业同质性假设条件下企业内部组织专业化生产不具有长期优势

潘罗斯(Penrose)(注:E.T.Penros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pp.15-18.)最早从企业内生成长及其知识积累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的本质和行为。她特别强调企业所固有的能够逐渐拓展其生产可能的知识积累倾向,甚至把企业的本质理解为在知识积累过程中不断扩展其生产领域的机制。在潘罗斯看来,每个企业的知识积累都是独特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企业将知识进行内部化和联合化的过程中,正规知识被转换为非正式的和非公开的知识,即新知识的积累是通过把关联的和正式的知识以最佳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方式转化为程序化的富有针对性的意会的知识的过程。第二,潘罗斯强调,上述知识积累的共享往往局限于知识积累所发生的团队,即以内部共同的经历和行为准则为基础。企业成长和演化过程中知识积累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不同企业组织经济活动具有不同的效率水平(注:E.T.Penros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p.52.)。

与奈特和科斯分析不同,演化论经济学的先驱阿尔钦(Alchian)(注:A.A.Alchian,Uncertainty,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58,1950,pp.211-221.)在指出不确定性对企业行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同时,强调企业知识积累及其适应、模仿和试错活动对企业竞争行为的作用。纳尔逊和温特进一步认为,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限制是知识和能力的不完全性。为了说明企业在不确定条件下的竞争行为和竞争优势,纳尔逊和温特把企业假定为在任何给定时间内具有一定能力和决策规则的生产者,即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的集合;同时,这一集合将随着外在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无论是潘罗斯还是纳尔逊和温特都把企业内生性知识和能力的积累看作是企业竞争行为的基础及其利润的来源,其中,对企业的竞争行为和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在有限理性约束下,企业之间知识和能力积累的长期动态是不同的,存在着个体差异。由于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复杂性的作用,每个企业内部长期积累的核心知识与能力都是独一无二的,即它们往往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默示性知识,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共享必须建立在共同经历的基础上,其他企业难以通过市场公开获得。因而,从企业内生成长的角度看,企业是异质的,企业之间组织专业化生产活动具有不同的长期动态优势,它来源于组织内部长期积累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差异。

为此,我们提出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作为考察企业竞争行为的基础。企业的异质性假设的基本涵义包括:第一,企业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内生成长和演化的有机体,企业在成长中所积累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是独特的和有价值的;第二,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作为企业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是非竞争性的和难以模仿与替代的,既无法通过市场公开定价和获得又使其他企业的模仿和替代行为面临成本约束。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的基础上,企业通过核心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及其相应的竞争行为或战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或超额利润,企业的竞争行为及其竞争优势是内生的。

兰格路伊斯(R.N.Langlois)(注:R.N.Langlois,Capabilities and Coherence in Firms and Markets.In Cynthia A.Montgomery (ed.),Resource-Based and Evolutionary Theories of the Firm:Towards a Synthesis.Norwell: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pp.71-100.)从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出发考察企业的异质性。他把企业战略活动所需的要素划分为两类:竞争性要素和非竞争性要素。前者指可以从其他企业或市场廉价获得的生产要素;后者是指不可能通过市场廉价获得的要素。如图6所示:△C曲线表示获得某一生产要素的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差额。在横轴的上方,△C为正,即组织成本大于交易成本。在B点,△C为零,即科斯所说的企业规模扩张的最佳边界。OB之间,△C为负,企业内部组织生产具有成本优势。B点之上,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是竞争性的。从O点到B点,生产要素的非竞争性程度是递减的。其中,OA属于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它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构成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行为的基础。

图6.企业核心资源和要素的非竞争性

作为企业实施竞争战略的关键性要素,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是非竞争性的,难以模仿和替代。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的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积累的路径依赖特征。演化论经济学认为,作为历史演化的有机体,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可能依赖于某些特定的历史的和空间条件,一旦这些条件消失,企业将难以获得或积累起相同的知识和能力。

第二,作为企业组织成员个体相互依存和作用的结果,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具有社会性复杂性。(注:I.Dierickx and K.Cool,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Management Science,vol.35,1989,pp.1504-1511.)这使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具有强烈的整体性特征。

第三,因果关系的模糊性。人们在考察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时,往往发现很难弄清楚到底哪一种知识和能力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存在对应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即使企业本身也难以弄清楚这一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往往属于默示性知识,难以明确界定;另一方面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是不同的知识、能力和资源共同协作的结果。

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只有通过模仿和试错积累起相同或相应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但是,由于知识和能力积累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社会复杂性和认知的困难,企业的模仿和探索性行为必然面临着较强的成本约束。

图7.企业异质性假设的基本涵义

图7对企业的异质性假设的基本内容做出了一个简要的归纳。企业的异质性表现为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的价值性和非竞争性。由于核心知识和能力难以通过市场公开获得,企业必须通过模仿和试错才能积累起相同或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因为知识和能力积累过程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特征,对成功企业的模仿和试错行为存在着成本约束。它构成了企业之间竞争的事后限制。同时,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存量水平通过影响或决定企业对潜在市场机遇的把握的可能性构成了企业竞争的事前限制。动态地看,核心知识和能力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长期来源。在企业异质性假设条件下,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是内生性的。

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基础上,我们强调企业行为的内生性,即企业的竞争行为或战略选择的依据是企业内在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它决定了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问题时竞争行为的多样性。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所谓的最优行为策略是不存在的,持续竞争优势和成长的实现取决于企业对未来的判断、预期和在已有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这构成了企业之间创新性竞争的基础。企业竞争行为的多样性及其创新性竞争是现实经济持续变迁和发展的真正根源,市场的价格协调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五、小结

缺乏对西方现代企业理论的准确把握是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研究中的主要问题。由于坚持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内考察企业,交易成本经济学所关心的并不是对企业相关事实的探讨,而是为了证明传统价格理论中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在新古典主义企业同质性假设条件下,交易成本经济学对企业本质和行为的分析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此,从现实出发,我们提出企业的异质性假设解释企业的本质和行为,强调企业竞争行为及其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在不确定性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积累起独特而有价值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从上述逻辑推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国企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是通过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自身独特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创新性竞争及其核心能力的构建是提升我国大型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

标签:;  ;  ;  ;  ;  ;  ;  ;  ;  ;  ;  ;  

企业异质性假说:企业本质和行为基础的进化解释_异质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