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减少射线辐射对于人体的伤害,在建筑施工中,建筑材料应选用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以产生良好的遮蔽作用。在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施工中,需要将配合比设计作为工作重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和防辐射能力。基于此,本研究围绕着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施工展开讨论,分析其配合比设计要点,探讨其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防辐射;配合比设计;施工质量
前言
在建筑施工中,应用防辐射混凝土,使其成为各种射线的遮蔽体,进而保护人们的健康安全。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关系到建筑的防辐射能力,同时还影响到裂缝的形成,需要结合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对于水泥、集料以及掺和料的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有效保障建筑的结构稳定性以及防辐射能力,进而提高施工质量。
1.配合比设计在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性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主要用于遮蔽射线,避免粒子射线(α射线、β射线以及中子射线)、电磁波射线(X射线、γ射线)对周围人群造成健康伤害。相比于钢板、铅板、水等材料,混凝土对于各种射线的遮蔽效果更好。而为了进一步提升混凝土的防辐射能力,对于混凝土有着多个方面的严格要求。在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混凝土导热性差的问题,受到射线损失能量的影响,混凝土内部热应力增加,进而导致裂缝的形成,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和防辐射能力降低,进而影响整体的建筑施工质量。因此,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的管理,在配合比设计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1]。以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马銮湾医院工程项目为例,探讨其超长结构及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并围绕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进行分析。
2.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1材料选择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掌握超长结构混凝土基本概况,根据底板、外墙以及顶板的施工需要,选择合适强度、抗渗等级的混凝土材料,明确其平面尺寸、混凝土方量以及计划浇筑时间。与此同时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和施工需要,合理进行施工平面布置,明确施工要求。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需要遵循《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等各项标准。
在马銮湾医院超长结构及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中,由于其内部使用的直线加速机具有辐射作用,要求混凝土墙板具有屏蔽射线的效果。在施工的过程中,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P.042.5),经过性能试验,其水化热为236kJ/kg(3d),铝酸三钙含量≤8%。粗骨料选用碎石(粒径5~25mm),细骨料选用中砂(0.5mm),混凝土水灰比为0.4~0.5左右。
2.2配合比设计
在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需要严格遵循混凝土质量控制、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等方面的规程,并以此为参考,计算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配制过程中的用水量、外加剂掺量。根据水灰比,计算胶凝材料用量、砂石用量、外加剂用量、初步配合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墙柱施工中,按照砂率43%、水胶比0.5进行配比,要求使用强度C25、抗渗等级P10的混凝土材料,使用水泥227kg/m3、水175kg/m3、砂771kg/m3、石子1022kg/m3、减水剂1.38kg/m3、膨胀剂28kg/m3、粉煤灰175kg/m3、矿渣粉63kg/m3。在基础和外墙施工中,按照砂率43%、水胶比0.44进行配比,要求使用强度C35、抗渗等级P10的混凝土材料,使用水泥254kg/m3、水172kg/m3、砂749kg/m3、石子993kg/m3、减水剂4.88kg/m3、膨胀剂31kg/m3、粉煤灰58kg/m3、矿渣粉78kg/m3。在顶板施工中,按照砂率44%、水胶比0.47进行配比,要求使用强度C35、抗渗等级P10的混凝土材料,使用水泥240kg/m3、水174kg/m3、砂771kg/m3、石子981kg/m3、减水剂4.44kg/m3、膨胀剂30kg/m3、粉煤灰56kg/m3、矿渣粉74kg/m3。
3.施工环节的管理和控制
3.1混凝土搅拌
经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后,有条不紊的展开各项施工程序。为了进一步控制建筑施工质量,还需要加强对施工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明确施工环节的诸多注意事项。在施工准备环节,选择供应能力良好的搅拌站,根据浇筑部位,布置地泵和罐车,铺设泵管。在此基础上预拌混凝土,根据设计强度要求,减小水泥用量,合理选用减水剂。根据混凝土的输送距离及高度,合理选用混凝土坍落度(120m,误差≤30mm),砂率≤43%。记录出罐时间及温度,准备降温措施。通过喷水、洒水的方式,维持混凝土的温度。实施分层振捣,以保障混凝土的密实程度。流出。混凝土初凝时间宜控制在7~10h,混凝土终凝试控制在初凝后2~3h。
3.2浇筑
混凝土浇筑分段分层进行,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流淌形成坡度的特点,采用斜面分层,从底层开始浇筑,连续浇筑。采用二次振捣施工工艺,使用插入式振捣棒,均匀插点,行“行列式”或“交错式”移动,上、下来回抽动。完成浇筑和振捣后,观察混凝土表面出浆情况,并以此为度,浇筑厚度为300mm左右。浇筑至端部后,其端部应形成一定的坡度,便于沁水和浮浆汇聚、
3.3养护
完成浇筑后,建筑顶板区域,需要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帘,并予以浇水。墙体部位,则需要使用湿布覆盖,并经常洒水,相对湿度控制在90%以上,混凝土温度控制在10℃左右。在混凝土养护期间,加强对混凝土的温度测控。使用循环冷却水管,用于吸收内部水化热,进而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预防温度升高,避免裂缝的形成。在混凝土的边缘、中间部位设置测温点,使用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每日多次进行混凝土内外部温度检测,并进行详细记录,着重关注其混凝土内部、表面的温度差以及1h内的温度变化。混凝土内部、表面的温度差应<25℃,1h内的温度变化<10℃。做好对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的养护工作,能够有效维护混凝土的性能,进而提升建筑施工质量[2]。
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施工中,配合比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步骤、环节,极大的影响着建筑施工质量。结合建筑施工的实际要求,合理选择施工材料,需要满足混凝土质量控制、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标准,按照科学的配合比进行用料、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则需要加强施工管理和混凝土养护,保障建筑施工质量,提高其结构稳定性以及防辐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记恒.谈C60高强防辐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J].安徽建筑,2018,24(01):193-195.
[2]武龙辉.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应用[J].江西建材,2016(24):12-13.
论文作者:程柏青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混凝土论文; 防辐射论文; 体积论文; 射线论文; 建筑论文; 温度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