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差异下的跨国并购研究_企业利润论文

技术差异下的跨国并购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异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言

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投资自由化趋势表现出强劲的势头,(注: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在1991~1999年间,全球1035起国家FDI规制改革中的97%是与自由化相关的,以前不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多数都已经放开。这些领域包括:石油行业、采矿业、能源、航空业、电信业、旅游业、电影制作业、银行和保险业、零售业和医药品业。)大量的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投资。尽管许多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持欢迎的态度,但是对于跨国并购却存在较多的顾虑。顾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资本市场不完善,以及发生金融危机时外国投资者可能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国内企业;二是与新设投资(Greenfield)相比较,跨国并购并不能增加东道国的生产能力,而且可能会在进入后解雇工人、关闭部分生产能力。所以,许多国家会限制外国个人或企业收购国内企业,或者就外国企业在某些行业的收购进行限制。

1995年7月5日,日本五十铃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以协议方式,一次性购买了北旅公司总股本25%的非国有法人股,成为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首例。受当时经济和法律环境不成熟的影响,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券监督委员会“关于暂停将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转让给予外商请示”的通知,暂停了此类并购业务。之后,虽然仍有外资经审批以此种方式获得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但是犹如“零星细雨”。2001年11月14日,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符合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的外资企业可以申请上市或者采取受让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等方式进入中国内地资本市场,拉开了中国本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序幕。随着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相继出台,外资并购、外资参与国内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和治理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的热点。2004年2月1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暂行条例》开始实施,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国有企业重组的开始。大量的国有企业将要向国内、国外的个人和企业进行转让,其中跨国公司会占很高的比重,而且多数会以并购的形式发生。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国家之间的市场会逐步地开放,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如何在跨国并购的浪潮中尽可能地获得更高收益,以及在这种形式下如何积极争取主动,这些都需要理论研究结论的支持。

二、文献综述

跨国公司的理论与国际经济学的其他领域不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框架(Krugman and Obstfeld,1994)。这主要是因为外国直接投资(FDI)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不可能用有限的模型解释清楚。在许多研究FDI的文献中,不对企业的进入模式进行区分。Gordon和Bovenberg(1997)在研究国际资本流动中,区分了收购与新设投资,但是他们没有研究企业偏好不同进入模式的原因。Ravenscraft、Scherer(1987)和Dicherson(1997)研究了企业收购对企业绩效尤其是企业增长的影响,但是也没有区分收购与新设投资的区别。

有些学者从企业特征和市场特征来研究这些因素对企业进入战略模式的影响。Caves和Mehra(1986)研究了美国外资流入的影响,Zejan(1990)研究了瑞士的资本流出,Hennart和Park(1993)研究了日本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战略选择。

Buckley和casson(1998)从内部化理论研究了企业为什么选择出口、许可、转包、合资等战略进行市场进入。他们的模型假定外国企业进入市场会招致额外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营销成本,即企业为了获取市场知识而付出的成本;适应成本,即使产品适应新市场偏好的成本;建立信任的成本,即跨国公司在外国市场新收购的产业建立信任的成本。他们研究的市场结构类型是在外国企业进入之前只有一家国内企业存在,作为市场的垄断者,该企业的生产成本高于外国企业。由于不同的变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他们的模型就选择了折衷的分析框架以保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更加详细地探讨。

尽管跨国并购在FDI中占主要的地位,但是对跨国公司进行进入模式选择的研究并不是很多。Meyer和Estrin(1998)从国际经济的角度研究了新兴市场外国投资的选择模式。他们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这两种选择模式,从中总结出一个分析框架,称之为“管理选择模式”。

三、模型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Gorg(1999)的研究基础之上,主要研究跨国公司面临市场进入时的选择模式,即新设投资或收购。假定产品是非贸易的,即产品的价格是市场内生决定的。假定东道国市场中存在两个企业,在外国企业进入之前,东道国市场存在不同的技术水平,同时假定外国进入接管国内企业是高成本的。

(一)外国企业进入之前的市场结构

假定东道国市场存在两个企业生产非贸易的产品Q,两家企业的成本函数分别为:,其中,c表示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假定,也就是说企业2的边际成本大于企业1的边际成本,同时也意味着企业1的技术水平优于企业2。(注:这里的成本差异所指的是企业之间成本的当期差异,而Pal(1991)研究了寡头市场结构下的跨期成本差异的问题。)企业2的技术水平较低可能由于,企业2早于企业1进入市场,由于技术改变的高成本,企业2在企业1进入之后没有能力升级自己的技术水平。这就在东道国市场产生了不对称的市场结构,企业1生产较多数量的产品并且获得更多的利润。

为了分析的便利,假定需求函数是线性的,,同时假定b=1,也就是需求函数的斜率等于-1。假定企业之间进行古诺竞争,企业以利润最大化来决定产出水平。

企业进行竞争的均衡产出分别为:

由于,该种情况下的总产出低于古诺竞争下的产出水平。

由于,所以企业1的利润要高于企业2的利润水平。

(二)外国企业的市场进入

假定由于国内市场存在超额利润或政策的放开而吸引了外国企业的进入。跨国公司有三种进入模式:收购较低技术水平的企业(情况1);收购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情况2);进行新设投资(情况3)。

假定进入企业的技术水平要优于企业1,边际成本的大小如下:,由于企业1、3都是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那么企业1、3之间的边际成本差异要小于企业1、2之间的差异。

跨国公司在外国进行新设投资不可避免地会面临高于其国内生产的成本,假定这些为额外的进入成本。

首先,外国企业缺乏本地市场的信息,为了获取这些信息不得不担负一次性营销成本支出m。假定新设投资的营销成本高于收购企业,因为通过接管可以直接获得本地企业拥有的信息。由此假定收购的营销成本为0,而新设投资的营销成本为

其次,外国企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需要适应本地市场的要求,这样会导致产生新的成本。如果外国企业接管的是低技术层次的企业,那么其不仅需要承担产品和生产的适应成本(过程适应),而且还要承担使得产品适应本地需求偏好的成本(产品适应)。而在收购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时,企业只需负担产品市场和最低的过程适应成本,因为两家企业的技术水平比较相似。如果外国企业以新设投资进入东道国市场,那么只需要负担产品适应成本。

为了分析的简单以及不失一般性,假定新设投资的适应成本可以忽略,定义

再假定,接管先有的企业对于外国企业来讲是高成本的,也就是支付贴水u,u的大小取决于被收购企业的净现值。而被收购企业的净现值是由企业的盈利能力决定的,当外国企业在收购的时候进入东道国市场时,被收购企业要求的价格会高于外国企业以新设投资方式进入的价格。

如果被收购企业要求的价格高于这一水平,那么外国企业就会以次优进入模式来进行威胁,这也会降低本地在位企业的利润预期。也就是说,这种威胁可以使得收购价格下降到外国企业以新设投资的方式进入时目标企业的利润水平。

营销成本u、适应成本d、价值升水都是沉淀成本,即当企业成立时一次性发生的成本。因此,这些成本对企业的产出没有影响,或者说在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中,这些因素是不起作用的。

这些成本以企业融资利率r的方式分摊于企业的预期生命周期中,我们假定给定其分摊成本分别为加rm、rd、ru。

外国企业进入市场之后就会对市场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这里我们讨论三种不同的市场结构,假定市场的逆需求函数为,为了分析方便假定b=1。

情况1:收购低技术企业。

外国企业通过收购企业2进入东道国市场,企业2是低技术水平的企业。收购之后在本国市场上就只存在两家企业1和3,由于企业3具有技术的优势,企业1的产出水平会低于外国企业进入之前的水平,利润水平也是如此。而企业3的单位利润水平会高于企业1,不过同时还要负担额外的成本m、d、u。

则利润最大化下的企业产出分别为:

在这种情况下的产出要高于外国企业进入之前,而价格更低,这是因为具有更高技术的外国企业的加入降低了生产产品Q的成本。产出和价格水平进入之前和进入之后的差异取决于低成本和高成本企业的单位成本的差异。与进入之前相比较,企业1的利润降低了,为:

从利润等式中也可以看出,由于企业3的进入,两个在位企业都受到损失,企业1的利润减少了而企业2退出了市场。企业3的单位利润高于企业1,不过其不得不但负额外的成本m、d。在该种情况下,m=0,则企业3的利润为:

只有在的情况下,企业3才会进入市场。

情况2:收购高技术水平的企业。

企业3收购高技术的企业1,之后的市场结构类似于企业3进入之前的结构。企业3就会生产较企业2更多的产品。由于企业3较企业1具有技术优势,所以企业3进入之后的产出水平会更高于未进入之前企业1的产出水平。另一方面,企业2的产出水平会更少。利润水平的分布也是如此。

方程表明,企业2的利润小于企业3未进入时的利润水平。

情况3:进行新设投资。

这种情况下,外国企业选择的是新设投资。东道国的市场结构就成为三家企业共存的局面,竞争会更加激烈。由于存在两家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1和企业3,企业2的技术水平低于两家企业,而生产边际成本要高于前面两家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产量水平分别为:

从上式可以看出,。企业1在这种情况下的产出要低于第一种情况,这是由于企业3(外国企业的进入)造成的。而企业2的产出也要低于第二种情况。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产出和价格分别为:

由于,这种情况下的价格水平低于前两种情况。由此看出,新设投资产生更激烈的竞争,从而产生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产出。每个企业的利润水平分别为:

从企业1的利润函数可以看出其低于企业3进入之前的水平,企业2的利润水平也少于在第二种情况下的水平。

(三)选择最优市场进入战略

企业3的最优市场进入战略是基于利润最大化而制定的,比较上面三种情况下的企业利润方程就会得出结论。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如果,那么第三种情况下的利润要高于第一种情况,换言之,在较高的利润水平之下,第三种情况下的利润要高于第一种情况。类似地比较第二和第三种情况,如果,第二种情况下的利润要高于第一种情况。

同时,利润函数还受额外成本的影响。对于这些参数对利润函数的影响可以使用模拟的方法。在第一种模拟中,参数固定在500的较低水平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适应成本相对高于m,那么外国投资者就会偏好于新设投资的进入模式。也就是,如果外国企业获取市场知识的成本相对小于产品的适应成本,那么外国投资者就会选择新设投资的进入模式。

接下来假定固定于500的水平。在外国投资者收购具有较高技术的企业1的情况下,利润水平会高于企业进行新设投资的利润水平。但是受贴水的影响,第二种情况下的利润会减少。在保持、u都固定于500的水平时,情况2的利润在三种情况下是最高的,这里再次证明新设投资是最不可取的市场进入战略。

从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收购高技术企业1是外国投资者偏好的进入模式,尤其是获取国外市场知识具有较高成本以及收购低技术企业具有较高适应成本的情况下。这同时也支持了Hennart和Park(1993)的实证研究结论。他们的研究显示,日本的企业在美国市场生产不同于本国的产品,其选择的是收购美国市场现有企业的市场进入模式。进入外国市场企业必须获得本地市场的信息,这些包括现存的以及潜在的竞争者的信息以及市场分销渠道的信息等等,而这些又都是可以通过收购现有的企业实现的。

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受到u的影响,情况2的利润就会下降。如果u相对高于,那么外国企业就会偏好于情况1,也就是选择收购较低技术的企业2。

(四)动态竞争战略

考虑一个简单的两期模型,进入者由于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使得其成本低于两个国内企业。这就使得外国进入企业可以通过限制定价策略在时期1把两个企业挤出市场。外国进入者可以通过制定低于的价格而把两个国内企业挤出市场。在两家企业退出市场之后也就是时期2,外国企业可以获得垄断利润。

挤出战略在情况2对于外国企业更会有利可图,也就是收购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企业。这样外国企业就和国内低技术的企业形成了双寡头市场结构。为了把这家企业也挤出市场,外国企业就需要制定低于企业2边际成本的价格,不过这样的价格还会高于外国企业的边际成本,也能够确保外国企业获得比较高的利润。

在情况1,外国企业不得不把价格降低在的价格之下,然而相差不大,也就是说外国企业获得利润的空间比较小。在外国企业进行新设投资的情况下,其可以把价格水平制定在低于的水平,这样东道国的市场中就会形成外国企业与本国高技术企业的两寡头格局,然后外国企业为了获取垄断地位会把市场的产品价格降低到之下。所以,外国企业进行第二种情况的战略不仅挤出了国内的企业,而且也能够保持一定的收益。

四、结论

文章试图研究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进入一国市场时的理性选择,即收购东道国已经存在的企业或者新设投资。文章研究了非贸易商品情况下的不同选择问题,这里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服务类企业。

本文的研究表明,企业进入战略的选择不仅受额外成本(外国企业进入市场招致的成本)的影响,而且受到外国企业进入对市场结构、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多数情况下,外国企业收购偏好于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本文也研究了外国企业偏好于新设投资的方式,这些结论依赖于边际成本以及额外成本的类型,而这些参数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又有所不同,或者说依赖于东道国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同时表明,当企业在新设投资与收购之间选择时,市场结构是很重要的决定因素。该文的研究结论显示,在非对称的寡头市场结构下,新设投资增加了市场的竞争,使得总产出增加而产品的价格降低。

标签:;  ;  ;  ;  

技术差异下的跨国并购研究_企业利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