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地区网络语言使用规范化存在之问题与对策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黄宇鸿, 郑丽莎
(北部湾大学, 广西 钦州 535011)
[摘 要] 民族地区网络语言不规范问题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若不提出相应的对策,将会影响民族地区语言的和谐,解决民族地区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刻不容缓。解决广西壮族自治区网络语言不规范问题应结合广西民族地区的特点,遵循正确的原则,倡导正确的语言观,学校方面通过教育和引导来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同时注意运用法律法规手段和发挥新媒体的示范监督作用,为民族地区网络语言规范化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 民族地区;网络语言;规范化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成了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因其生动形象、意趣盎然的特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网络语言同样也受到普遍追捧,大量网络用语涌现出来,一些民族地区的方言被作为网络语言在网上大行其道。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语言在受到广大民众热烈追捧的同时,诸多不规范问题也随之暴露。语音方面的谐音合音现象,词汇方面的略缩、旧词新意现象,语法方面的语序、英汉语码混用、语气词滥用,这些不规范的现象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同时也是对语言纯洁性的一种破坏。网络语言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型的语言现象,是现实语言在网络上的一种变异形式,分析和研究网络语言对于现代语言学研究和网络语言生活建设均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加强广西民族地区的语言能力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目前关于研究网络语言使用规范化的文献较多,但是以民族地区特别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的研究少之又少。笔者通过检索查阅文献、实地调查了解、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广西民族地区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分析了网络语言规范化存在的问题,针对网络语言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引导人们正确和规范地使用网络语言。
一、 民族地区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 什么是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网络中的语言,指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周洪波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认为:“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及BBS上常用的话语”[1]。因此,广义而言,网络语言分为三类:第一类指的是本身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浏览器、光纤等;第二类指的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黑客、水军等;第三类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交流常用的语言,如老铁、尬聊、皮皮虾等。本文所探讨的就是这一类网络语言。这种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的文字,它包含了很多内容,英文字母、中文拼音、符号、拼音、图片、字母等都可以被运用到网络语言中。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直观简单地表达意思。
(二) 民族地区网络语言的特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京族等少数民族,其中主要以壮族为主。作为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受到地方特点的影响,该地区的网络语言呈现出方言化、随意化、文化差异性等特点。
1.方言化
语言本身可以被视为一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象,是一种动态现象。且语言表达也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人们需要不断创造新的词汇来满足表达的需求。在创造新词汇的过程中,人们在不断地吸收方言和外来语,网络语言也是如此。网络语言并非凭空而生,它们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或是直接运用,或是产生变异。一些具有强大生命力或者别具特点的方言词汇渐渐地被人们吸收运用,逐渐成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在民族地区,人们在网络交流时会不经意地使用自己的方言,方言便融入了网络语言中。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生活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12个少数民族。多样的民族造就了丰富的语言,有汉语、壮语、勉语、布努语、拉珈语、苗语、侗语等13种少数民族语言。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还使用各种汉语方言,包括粤语、桂柳话、客家语、平话、桂北湘方言、闽语等6种。如南宁、梧州、玉林、北海、钦州、贵港、防城港使用粤语人数较多,百色、崇左多使用壮语,桂林、来宾、柳州则以桂柳话为主。这些地区受壮语和汉语方言共同影响,民族语言和方言互相吸收融合,不断丰富发展,由此广西的方言表现出了特殊的语言面貌。受方言的影响,网民在网络交流中,创造和使用一系列网络语言。在粤方言中,“猴赛雷”是粤语“好犀利”(好厉害)的谐音,“猴赛雷”也成为2016年的网络热词。在桂柳方言中,n和l两个声母发音混淆,导致鼻音n与边音l不分。网友最初是为了调侃这些n和l区分不清的网民,利用这些不明确的错误创造新词并在网络上使用,于是就有了“美腻”(美丽)“内牛满面”(泪流满面)等这类网络词汇。
2. 随意化
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世界中的人们自由开放、不受现实中的交际原则约束。正因为如此,网络语言拥有了自由和开放的特征。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所面对的现实压力也越来越大,网络这个虚拟、隐蔽、开放的空间无疑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工具。人们在网络中使用的语言并不会考虑其是否规范,因此,网络语言在构词上表现出随意性的特点。例如“热skr人”,意思是热死个人。这个词汇中“skr”的读音类似于“死个”的读音,是利用谐音随意将汉语和英语组合起来创造的新词汇,违反了一般的构词原则。同时,随意化的网络语言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粗俗化的倾向,无疑玷污了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
在该环节中,笔者将微课视频推送到高中数学翻转课堂平台,并向学生分发“课前学习案”,学生进入高中数学翻转课堂平台,观看微课视频,完成自学任务.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不同,会带来语言的差异。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新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如近段时间在各大短视频网站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老表”。在中国一些省份和地区,舅父的儿女或姑母的儿女与自己之间互称“老表”,即表兄弟姊妹关系。但在广西地区内,“老表”一词是用于年龄相近的男性间的客气称呼,并没有具体指哪一位表亲,是一种亲昵的用语。在网络上提到的“广西老表”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说,广西地区的亲属称谓有一种泛化使用的倾向,非亲属之间也可以使用,对亲属的称谓就是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由于对亲属称谓的不同,网民们对网络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也会有所不同。
网络语言的方言化、随意化和文化差异性三个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语言的一些局限性,如地区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随意化带来的词语混乱,这些不仅是对现代汉语规则的破坏,也是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语言观的破坏。在网上活跃的大部分是青少年,他们对网络信息还没有很好的分辨能力,一些粗俗随意的网络语言很有可能会影响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发展。网络语言的表达颠覆了一般的表达习惯,对青少年的语文学习和表达能力会造成威胁。
二、 民族地区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现象
互联网在广西民族地区得到普及以来,网络语言的发展就势如破竹,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网络语言日益呈现出与现代汉语规范不相符的现象,即不规范的现象。不规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
(一) 语音方面
网络语言来源于现实生活,广西民族地区的网民在进行网络交际时,由于受地方语言习惯的影响或求异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常常使用一些错误的语音进行交流。语音方面的不规范现象可以从汉字谐音、数字谐音、合音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汉字谐音
以80例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选择电脑分配方式作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
网络语言中谐音的使用,固然可以使交流变得更有趣味性,但是过度使用谐音会出现用词的混乱和词义理解的偏差,造成交流障碍。汉字谐音在网络词汇中占比例较大,很多汉字谐音多是有意模仿汉语方言发音。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这个网络词汇来源于广西南宁一位小伙韦勇失恋后录的一段视频:“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视频走红网络之后,“蓝瘦,香菇”成为2016年十大热门网络词汇之一。广西地区的壮语发音没有翘舌音和送气音,因此导致一些人的舌头僵直,不够灵活,难以发出翘舌音和送气音,加之广西使用粤语,在全国推行普通话之后,带有南宁粤语口音特色的普通话随之产生,而南宁的普通话调子十分婉转绵柔,在说话时会呈现类似“平仄平仄”“仄平平”的起伏或者一线式的同调,如同唱歌一样具有音律感。四声音有时会转为类似一声的音。于是乎“难受,想哭”结合了壮音和南普的调子就变成了“蓝瘦,香菇”。类似的还有粤方言中的“稀饭”(喜欢)“唔系”(不是)“母鸡”(不知道)等。
媒体一般分为电视、广播、报纸、周刊等。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都是为社会和大众服务。主要功能是传播资讯、引导大众、监督与纠正不良现象等。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媒体不仅没有利用好传媒的影响力,反而助长不良现象,一味地将信息娱乐化,颠覆传统伦理道德。在面对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时,媒体没有纠正甚至是故意使用在新闻报道中,以此吸引大众眼球。如在搜狐体育新闻中的一则新闻标题:登哥空砍90分!被打到流鼻血,蓝瘦香菇啊!此处新闻标题为了吸引读者关注,使用“蓝瘦香菇”这样的网络词汇,会让不常接触网络语言的读者一头雾水,给他们造成阅读障碍。这样的新闻媒体在无形之中成为网络语言失范的助推者。
网民利用阿拉伯数字代替词语表达意思,最常见的如“520”(我爱你)“886”(拜拜咯)、555(呜呜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字的输入速度远比汉字快,因此网民倾向于用数字代替原词提高交流速度。但是数字谐音在提高交际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担。在某些场合下,对于部分人而言,只通过数字理解意思会存在歧义,一个数字有多个谐音,如数字“4”可以代表“四”“是”“死”“思”等汉字。这种情况给人们交际带来很大的障碍,同时这也是对现代汉语的一种冲击,不利于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
3.合音
(3) R6α传感器与Nano30传感器接收的信号均能很好地表征岩石破裂演化。但是相比较而言,R6α频带窄,但响应快,能尽可能多地接收到信号,更适合分析时序特征;Nano30频带较宽,在频率上能够尽可能保证声发射信号的完整性,更适合分析频域特征。
合音自古以来就有,合音词最早的称谓是“二字合为一音一字”[2]。合音字可以解释为将两个字的音拼合在一起,念一个音,写一个字,表达相同的意思。如早已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俩”“甭”都是已经发展成熟的合音字,且被人们熟知。在网络时代,很多网络合音词也被创造出来。如:“宣”是“喜”和“欢”的合音、“造”是“知”和“道”的合音、“酱”是“这”和“样”的合音。这些合音字虽然输入方便快捷,表意幽默风趣,但是却容易造成字词理解的偏差,如单看“宣”字,很难知道它是喜欢的意思。这就是合音词不规范的原因。
(二) 词汇方面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它对社会的感知极为灵敏。在网络这一新环境下,网络语言中的词汇会随时发生变化。词汇方面的不规范现象主要有词汇缩略、旧词新意等两方面。
1.词汇缩略
语言交流本身就带有省力原则和经济性特征,在语言使用中,为了节省交流时间,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创造和使用大量的缩略语。缩略语确实以其简洁明了的特性受到广大网友欢迎,并被运用到各种网络交流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被网友创造出来的缩略语缺乏理据,更多情况下带着随意性。这样的缩略语带有表意不明和模棱两可之意,如人们在网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活久见(活的时间久了什么事都可能见到)等。
2.旧词新意
忽然觉得她傻气的举动,有种淳朴的倔犟。我笑着说:“现在的孩子都很挑,等长到十几岁,谁还穿家里做的衣服啊。”
3.编辑网络语言教材,开设网络语言教材
(三) 语法方面
网络语言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基本一致,但是网络语言也存在一些淡化汉语语法的现象。“语法规范,是语言规范化的重点之一,然而在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合语言的现象,造出许多不合语法的句子,成为书面交际的障碍。”[3]语法方面的不规范现象主要有语序不当、英汉语码混用、滥用语气词。
1.语序不当
目前,民族地区很多网民为了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而热衷于使用一些语序不当的句子进行交流,但这些句子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任意改变句子的语序不仅是对现代汉语规范的破坏,这也会给网络交流造成影响,影响人们对句意的理解,没有达到交际的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受粤方言影响,粤方言表达句子习惯倒装,因此,广西网民受此影响,在网络交流中,习惯使用倒装句子。如“……先”“……都”,如“你走先”,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式,表示动作优先的“先”放在了动词后面,主要是为了起对“先”字意义的强调作用。
山东农业大学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出身的Arneis是在2013年毕业后正式进入侍酒师行业的,此后发展飞速。2016年成为上海乔尔·卢布松(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美食坊的侍酒师,2017年,他顺利夺下中国国家侍酒师大赛冠军,并成为中国大陆第七位高级侍酒师(简称AS)。
2.英汉语码混用
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英语教育在广西地区受到普及。中英文结合的语言被贴上了时尚新潮的标签,加之网民中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热衷于创造新奇独特的语言,因此网络中出现了大量英汉混用的网络语言。如“你有freestyle吗”“mark一下”“疯狂打call”等等。这种英汉语码混用现象影响了汉语的纯洁性,并且容易给没有英语基础的人造成一定困惑。
3.滥用语气词
1.互联网的普及
三、 民族地区网络语言不规范的原因
研究民族地区网络语言不规范的原因有利于了解和把握民族地区网络语言的发展方向,从而对网络语言使用规范化提出更好的对策和解决方法。民族地区网络语言不规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民族地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4]由此,网络语言也是来源于社会,网络语言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如广西与东盟的合作和“一带一路”的衔接,广西的经济得到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追求吃饱穿暖这样的基本生活的需要,而更多地转向对精神生活需要的追求。在相对开放宽松的社会发展环境下,语言也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人们依托网络环境,创造和发明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在创造网络语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负面现象。同时,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人们为了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会在网上宣泄自己的情绪,甚至用粗鲁的话谩骂讽刺他人,制造不良的网络语言。
(二) 互联网在民族地区的普及和大众媒体的推广
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网络语言中也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语气词,但是在使用语气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滥用或者错用的现象。在广西民族地区,在网络交流中经常会出现的语气词有:“……了为”“惹”“喂”“捏”。如“吃饭了为”“好开心惹”“来了捏”。实际上,这些语气词本身并不是语气词,它们只是在广西民族地区的方言和民族语言中存在,这些例子属于误用作语气词。网民不自觉地把这种语气词带到网络环境中,不利于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网络语言依托于互联网环境,正是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才催生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年度)》指出,2016年广西互联网发展呈现以下特色:网民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普及率不断提高。全区网民达2 213万人,增长率为8.8%,高于全国增长速度(6.2%)。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可得知互联网在广西地区的普及范围之广。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汇集的时代,这也为语言信息失范提供了土壤。互联网是开放的空间,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沟通交流,可以简单、直接地在互联网上创造、传递信息,有些信息良莠不齐,一些口语化、随意化、粗俗化的不规范现象也隐匿其中。
图10为在相同喷雾条件下,辅助气流出口风速15m/s,自然风速对雾滴飘移率的影响。从图10中可看到,随自然风速的增加,雾滴飘移率增高,辅助气流对雾滴飘移的抑制效果减低,在风速大于5m/s,即使在有辅助气流条件下,雾滴的飘失率仍然超过40%。自然风是雾滴产生飘失的主要原因,在风速较低时雾滴随风飘向空中不易沉积,当风速超过5m/s时,即使有辅助气流也不能有效改变其气流场的运动方向,此时辅助气流将不能起到防飘作用。
2.大众媒体的推广
2.数字谐音
现有降维方法有PCA和Pareto占优机制算法等方法[17].这些方法均通过纯数学手段降维,降维后的数据都失去了原有的物理意义,不便于观察模型的训练过程.
(三) 民族地区网民的特殊心理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的网络调查报告来看,广西地区的网民年龄大约在15~30岁之间,由此可见广西地区网民群体以青少年为主。青少年是网民群体中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一些特殊心理促使其热衷于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
3.文化差异性
1.求新求异心理
青少年思想较为开放,喜欢标新立异,创新意识也比较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不受现实世界的约束,随意张扬自己的个性,使用的语言独特而新奇,完全不受传统语法的规范和束缚,甚至颠覆了传统语法。如青少年在网络交流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数字、符号、字母组合的网络语言,就是其求新求异心理的最好证明。
2.从众模仿心理
“群体是社会学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群体的心理由其社会性所决定,主要表现在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方面。”[5]从众心理表现的就是青少年对自己同一群体的认同。在青少年时期,同辈对青少年的影响远远大于长辈和父母的影响。而在青少年群体中,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之大,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他们就必须学习和使用网络语言,这样才不会成为群体之外的“边缘人”。于是,大量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就在青少年之间广为传播。
3.娱乐解压心理
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不太完善,面对外界的诸多压力(如学习、就业和社会的压力)时,他们在现实中鲜有可以宣泄的出口,而在网络世界里却可以轻易地摆脱现实世界里的种种限制,不需要承担太多的责任。因此,在网络交流中,他们可以宣泄不良的情感和释放压力,从而获得心理的解脱。于是,他们创造和使用大量幽默、搞笑、夸张的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氛围,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但是,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网络语言带有随意性,往往不符合语言规范。
(四) 民族地区语言习惯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知名的语言富集区,语言的丰富多样也造就了广西独特的语言习惯。广西有十多个世居民族,使用壮语、瑶语等十多种少数民族语言。除此之外,还使用粤语、桂柳话等各种方言。壮语和粤语是广西流行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两种语言。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壮语和粤语对网络语言不规范的影响。上文提到,广西地区的壮语发音没有翘舌音,也没有送气音,因此导致一些人的舌头僵直,很难发出翘舌音和送气音。比如z、zh、s、sh、c、ch,这几个声母全部读成s,g和k全部读成g,q全部读成j,d和t全部读成d,甚至hu和w不分,读成w,比如“花”读成wa。还有“钱”读成“闲”,因此“有钱人”常常被读成“有闲人”。壮语在语法方面有两个特征:一是名词倒置。如“鲤鱼”说成“鱼鲤”(ba lei);二是句子中名词与助动词倒置。如“给还你”说成“给你还”。这也就是广西地区网民在网络交流时也习惯使用语序不当的句子进行交流的原因。
四、 民族地区网络语言规范化的思考和对策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网络语言无时无刻不与之同在。网络语言能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规范网络语言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循序渐进,寻找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引导网络语言为社会语言生活服务。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民族地区网络语言规范化呢?
(一) 遵循原则,倡导正确的语言观
规范网络语言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指导网络语言健康地发展。
非农就业对移民来说已经是越来越重要的收入来源,那么,稳定就业也就越来越重要。在非农就业中劳务派遣制度下的劳动权益保护与劳动保障存在缺位现象。
1.包容开放原则
有学者认为:“语言的多样化很大程度上要靠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新词新语这些活跃的部分来实现”[6],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部分网络词汇可以经过不断发展被通用语言所吸收,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新的语言。面对网络语言,我们决不能一味地扼杀,而须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它,这才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让网络语言为社会语言生活服务。同时,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才使得网络语言充满了生命力。如果我们一味地用压制去促使他们改变,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理解、宽容的心态引导网络语言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分层规范原则
网络语言的内容和使用交际场合较为复杂,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分层分级,对不同网络环境下使用的网络语言做出不同的划分,可分为良性网络语言和恶性网络语言。或为网络新闻媒体和个人聊天软件的网络语言制定不同的限制标准。新闻媒体等官方网站要严格遵守现代汉语标准,禁止使用低俗、语意不明的网络词汇;对于聊天软件等个人网站,则可以适当放宽标准。
(二) 通过教育,引导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此后,西王布局健康产业的步伐仍未停止。2017年6月18日晚,西王食品公告称,公司同日收到公司控股股东西王集团通知,西王集团于2017年6月16日下午与阿里健康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会议备忘录。
1.加强语文教育,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学校要认识到在义务教育基础阶段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小学、初中是学生系统地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要结合学生青少年时期的特点,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可以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汉字书写活动,让学生养成书写规范汉字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开设美文阅读鉴赏课,推荐学生阅读经典文章或美文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韵律和语言文字的魅力,以提高他们的综合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汉语语音、语法、语义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语感,养成良好语言表达习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网络语言的规范必须从使用者入手,加强网民的网络语言使用的规范意识,才能从源头上控制网络语言的失范现象。”[7]青少年群体是网络语言创造和使用的主体,而青少年时期正是在学校接受系统、规范地学习语言的重要时期,因此要控制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现象,就应该在学校进行教育和引导。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近年来虽然得到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受自然地理、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广西的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仍旧不高,普通话推广难度很大。因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重视语文教育,明确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性。
2.积极推广普通话,规范发音
广西民族地区网络语言不规范的一个原因在于受语言习惯的影响。克服语言习惯的影响的关键点在于推广普通话。普通话作为我国推行的标准语音,在学校推广普通话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文明使用网络语言。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广西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减少网络交际出现的障碍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推广普通话责无旁贷。教师自身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坚持讲普通话,带头为学生做好榜样。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宣传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在学校宣传栏、教室黑板报等各个宣传阵地上,宣传讲普通话的必要性、如何讲好普通话及有关普通话的基础知识。或者通过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活动,如普通话征文比赛,关于普通话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中国的婚配模式中,对于新家庭的成立,一般是男方支付给女方一定的婚姻彩礼,在农村家庭尤其如此。对于孤寡老年人来说,再婚以情感、精神依靠、生活照料互助为主要目的[4]。老年人再婚也是延续年轻人的婚配模式,一般是从夫居,为了能再婚成功,一般丧偶老年男性要给婚姻对象一些经济补偿。从河北省衡水地区的几个村庄调查来看,丧偶老年再婚不但要支付给对方一定的经济补偿,而且在婚后,男方要表现出更多对女性的让步。
旧词新意就是赋予原有词汇以截然不同的意思。在网络这样一个高度自由的平台上,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交际需要随时创造出符合当时所要表达意思的词汇。如“鲜肉”一词,从表面意思上看,就是“新鲜的肉类”,而在网络环境下,“鲜肉”的意思就是年轻、帅气的男性。一般是指年龄在14~25岁之间长相英俊的男人。诸如此类的还有“土豪”(原义指地方上财大气粗、有钱有势的人,现义指有钱、喜欢挥霍浪费、喜欢炫耀的人)“可爱”(可怜没人爱)、么么(亲亲)。虽然网络是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这些词语经过人们的改造,已经与原来的意思背道而驰。对于经常接触网络的人来说,这些词语司空见惯,而很少上网的人面对这些词语一头雾水。这些词语只限于在网络交流和口语中的特定的语境下使用,不能被广泛地使用。一旦离开特定的平台,就难以被人们理解。
1.耶稣是被自己的门徒出卖的,犹大得银三十两;夏瑜的被害是因为自己的族人夏三爷向官府告密,夏三爷得银二十五两。
工业智能制造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每个自动化企业追求的目标。台达凭借多年以来的行业累积,从设备层、控制层、网络层到软件层以及云服务平台,台达的产品应有尽有,可以提供完善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据新中德塑机技术总工所说,要保证机器所生产的产品品质,就要求各个组件具有高度稳定性,基于台达工业自动化产品线丰富、质量稳定,新中德塑机选择与台达合作,强强联合,步入智能制造新时代。
在新时代,文明规范的网络语言未尝不是区别于一般语言的更加生动的表达方式。完全摒弃网络语言很难做到,学校可以在向学生强调网络语言规范性的前提下,制定一些与网络语言相关的教育计划。如编辑网络语言教材。编辑网络语言教材可以对网络语言的构词、构句、构篇方式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类,探讨网络语言的修辞手法,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或者开设网络语言课程,普及一些规范性语言知识,和学生共同展开研讨,对比规范语言与网络语言,了解网络语言的优缺点,达到吸收生动形象、健康向上的网络语言、摒弃粗俗的网络语言的目的。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正确地使用网络语言,减少网络语言的失范现象。
(三) 健全民族地区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控
网络语言的规范化还必须依靠法律法规这样的强有力的约束。立法的意义在于规范网络语言时能够有法可依,有据可依,因此立法部门应加强网络语言使用的立法工作。
1.加强立法
从2006年7月起,广西就已经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办法》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规范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词汇。新闻报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词语。”[8]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网站——广西语言文字网,为广西规范语言文字,加强语文教育,推广普通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除此之外,要想真正实现网络语言的规范化还需要完善更多的立法。不论是国家还是广西地方政府,都应结合地区特点和网络语言发展规律来制定和完善法律或行政法规,才能让法律法规真正地规范网络语言。
2.加强网络监控
网络监管部门应加强网络监控工作,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低俗、带有辱骂性质及不良倾向的网络语言责令进行整改和删除,保持网络语言的纯洁性,维护文明的网络环境。同时,提高网络监管技术,监控的同时能够拦截和过滤低俗恶劣的网络语言。提高网络监管技术需要投入人力和财力,政府机关可以和高校合作研发各种形式的网络监管技术,将先进的信息识别技术运用到网络监管中,对不规范的网络关键字进行屏蔽和拦截,使网民不会轻易接触到不良的网络语言。避免过多不良的网络语言充斥网络,污染网络环境,破坏传统语言的纯洁性。
(四) 发挥民族地区新媒体的示范监督作用
“新媒体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9]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传播和更新的速度更快,信息量也更大,内容也十分丰富。借助于新媒体的手段,可以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起到更好的示范和监督作用。
1.发挥广西地区新媒体的示范、引导作用
新闻媒体自身应该遵守语法规范,规范使用网络语言。对自身发表的新闻内容包括标题、用词、语法等,应严格按照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进行撰写。据此,新闻媒体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操守和文化素养,加强新闻稿件的写作水平,拒绝随意混乱的新闻稿,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
新闻媒体要注意运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宣传规范的语言文字知识,注意辨别区分良性和恶性的网络语言,如对于良性的网络语言,新闻媒体应该加以归纳、总结、点评,形成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氛围,鼓励大众使用规范网络语言,摒弃低俗、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10],让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民族地区网民的文字规范意识。
2. 发挥民族地区新媒体监督作用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信息的庞大性及开放性,任何人都能在诸如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由此监督的主体、渠道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也正说明了新媒体在监督方面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媒体应该加强对网络语言的关注,及时曝光网络语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同时,对网站或个人使用和上传的低俗、混乱的网络语言进行劝导和规范,发挥好监督作用。同时,公众号、个人博客等自媒体应该带头规范网络语言,建立起规范的语言传播氛围。
加十三香炒制1~2 min即可,锅内温度控制在100~110 ℃。炒制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翻炒,防止焦锅。
网络语言的日益丰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诸多不规范问题,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给民族地区语言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危害,寻找和解决网络语言不规范的措施是广西民族地区语言建设的重中之重[11]。语言在不断更新,网络语言规范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集社会各界学者的智慧,对网络语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希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让网络语言更好地为社会语言生活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5.
[2] 李春玲.古代汉语合音词研究历史述略与理论辨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43-147.
[3] 刁晓丹.网络语言利与弊的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9(7):110-112.
[4]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
[5] 刘郁.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学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9(6):47-50.
[6] 张静.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及前景展望[J].科技风,2008(3):108,113.
[7] 彭毛措.试论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规范使用[J].中国报业,2016(1):83-84.
[8] 金志茹,薛顶柱,李宝红.国内外网络语言规范对比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278-281.
[9] 李雪娇.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哲学诠释学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8(12):24-25.
[10] 毛向樱.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文化因素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7(4).
[11] 黄宇鸿,于萍.新媒体时代京族地区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状况考察[J].钦州学院学报,2018(9).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tandardization of Network Language Use in Minority Areas ——Tak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HUANG Yuhong,ZHENG Lisha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 535011,China )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non-standard usage of network languag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s pene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If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not put forward,the language harmony in these areas will be broken.Therefore,it is urgent to solve the problem.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xi ethnic areas,the countermeasures include:following the correct principles;advocating the correct view of language;schools should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language norms of young peopl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rough education and guidance,emphasize the use of laws and regulations,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demonstr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new media,and 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network language in minority areas.
Key words :Minority Area;Network Language;Standardization
[收稿日期] 2019-07-23
[基金项目]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新媒体时代民族地区语言能力建设研究(15BYY008)。
[作者简介] 黄宇鸿(1957-),男,广西钦州人,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郑丽莎(1997-),女,广西贺州人,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学生。
DOI :10.19703/j.bbgu.2096-7276.2019.08.0065
[中图分类号] H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7276(2019)08-0065-08
[责任编辑 黄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