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黑人旅游的探索_旅游开发论文

发展黑人旅游的探索_旅游开发论文

黑色旅游开发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开发论文,黑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黑色旅游(Dark Tourism)开发,丰富了旅游产品内容,增强了旅游产品的公益性和学习性。黑色事件发生地政府及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消费,增加当地就业水平,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另外公益性的企业和个人捐赠,也会使当地居民获得资助。黑色旅游体验将使旅游者深受教益,提高对灾难的预防与应对的意识和能力,激发更多的同情心和友爱之心,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1]因此,黑色旅游是旅游开发中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黑色旅游发展

黑色旅游不是新生事物,它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朝圣者前往宗教殉难地的旅行。[2]1815年,滑铁卢战役的时候就曾有贵族在安全距离处观看。美国内战最早的战场(现位于弗吉尼亚的马纳萨斯镇)在战争开始的第二天就作为景点出售了。近千年来,中外探险者、旅游者已从中发现并真切感受到了黑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自然美”、“残缺美”和“悲壮美”。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现代黑色旅游活动的开展则是近年来的事情,纽约世贸大厦旧址“爆炸投影点”(Ground Zero)已经成为许多旅游者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黑色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越来越引起重视。1996年,哥拉斯哥苏格兰大学的马尔科姆·福利(Malcolm Foley)和约翰·伦农(John Lennon)首次提出“黑色旅游”现象。[2]随后出现了类似研究内容的一些术语,譬如“黑色景点”(black spot)、“死亡旅游”(thanatourism)、“暴力遗产”(atrocity heritage)和“不和谐遗产”(dissonant heritage)等,都把历史上的一些死亡或不幸作为一种旅游体验包装出售。[3][4][5][6]相比而言,黑色旅游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包含了“死亡旅游”,并逐渐为学界所接受和运用。2000年,马尔科姆·福利(Malcolm Foley)和约翰·伦农(John Lennon)再次合作出版了《黑色旅游:死亡与灾难的吸引力》一书,此后黑色旅游现象引起了广泛的注意。[7]

欧美学界也逐渐认识到,对黑色事件的恐惧和向往也是引发出行的重要动机。黑色旅游活动其实由来已久。比如基督教徒们早就作为朝圣者去了耶稣殉难处,古罗马也早就存在了角斗士。“9·11”事件后,美国世贸中心废墟也成了许多旅游者行程路线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实践中,黑色旅游活动也由需求导向逐渐向主动供给发展。2005年8月底,飓风袭击新奥尔良,损失惨重。4个月过后,当地一家旅行社推出了“卡特里娜灾难之旅”,立刻受到了媒体的关注,也受到美国游客的欢迎。作为对遇难者的怀念,每位游客所付出的35美元团费当中,有3美元直接用于灾区的救助。以灾难为吸引物,给旅游企业的市场细分带来新的思路,为旅游产品创新带来了启示。[8]可以看出,黑色旅游活动在欧美已由需求自然发生向市场主动供给转变。

尽管黑色旅游在国外,尤其是北美地区是热点,黑色旅游也已有诸多成功案例,但由于自身旅游发展的阶段性和黑色旅游的敏感性,黑色旅游的发展在国内存在争议,在国内尚未开发出以“黑色”命名的旅游产品,理论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9][10]近二十年来,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需求日趋多元化,为黑色旅游产品开发和销售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业界在黑色旅游开发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四川省茂县叠溪地震遗迹和绿色的海子,是当今全球保留最完好的地震遗址之一。希望集团拟投资开发我国首个集休闲、旅游及教育为一体的灾难性旅游景观,“再现地震前历史”[11]。2006年8月,浙江横店影视城江南水乡景区的“暴雨山洪”项目开始运营,这是国内第一个具有影视特色的灾难体验式旅游,让观众在模拟的灾难现场,体会到另类的快感。[12]可以预见,黑色旅游在国内将不再是一个边缘化的旅游形式。

由古代的朝圣、远征,观看角斗、死刑、战役、屠杀,发展到当代,黑色旅游变得理性和有教育意义。从盛大游览到博物馆,解说战争或暴行,发展目标是激发对历史的反思,现代化的忧虑,以求合理开发以减少悲剧的发生。黑色旅游活动逐步摆脱了一系列负面阴影,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黑色旅游的界定

马尔科姆·福利和约翰·伦农认为,黑色旅游就是造访悲剧遗址,或者是参观与历史有关的战场和刑场遗址的行为。黑色旅游与公众悲剧和暴行有关,旅游动机是多重的和隐晦的,可能是敬意、好奇及接近死亡的恐惧的综合,其目的往往在于纪念、教育和娱乐。显然,这个定义突出了人为黑色事件的地位。[7]国内有学者认为,黑色旅游是指到死亡、灾难、痛苦、恐怖事件或悲剧发生地的旅游现象。[10]这个提法的优点在于表明了黑色旅游的主要内容,缺点是未表达黑色旅游的目的和动机。由此看出国内外对于黑色旅游的载体,即黑色事件及其遗址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所以黑色旅游可定义为:“一种旅游者通过对黑色事件发生地的旅游景点或者模拟构造的黑色旅游情景的游览,从而获得满足受教育、好奇心和受刺激等目的的旅游体验活动。”

1.黑色旅游与死亡旅游、灾难旅游

这三个提法在内容上基本是一致的,但活动的展开及目的存在差异。笔者更倾向于采用“黑色旅游”名称而不是“灾难旅游”或“死亡旅游”,或退而求其次,采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的“救灾旅游”。原因有四:首先,黑色旅游遗址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及对其后果的焦虑和疑惑。泰坦尼克体现的是当代技术的过分骄傲,却在简单的自然现象面前大败。黑色旅游较之于死亡旅游和灾难旅游的体验,更倾向于反思和感悟行动。而类似提法在理念传递和实践操作上都存在片面性;其次,国外的英文名称常用的也是“黑色”(dark);第三,“黑色旅游”在心理上更易为人们接受,字面上反映了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与“红色、蓝色、白色”旅游相呼应,略显时尚;第四,黑色旅游包括的资源和产品范围更广,为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黑色旅游与事件旅游

引起人们旅游动机的事件可称为旅游事件,旅游事件引发的旅游可称为事件旅游。根据内容,事件旅游可划分为会议展览型、节日庆典型、体育赛事型、经贸交易型、科技考古型和特殊事件型。黑色旅游在吸引物性质、产品周期性、体验的冲击性等方面具有特殊事件的特点,可归为特殊事件型。事件旅游倾向于旅游活动的现实开展和未来策划。黑色旅游开发目的之一却是揭示历史,珍惜今天,预防未来。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为黑色旅游资源都具有其历史属性,因为人类的历史始终贯穿着与黑色事件斗争的内容。

3.红色旅游与黑色旅游

在我国,由于现实国情,黑色旅游与红色旅游在开发内容以及开发目的方面有“交集”,比如战争,体现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黑色旅游与红色旅游不冲突,更不能等同,比如涉及自然灾害类,黑色旅游内容就与红色旅游无关。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将二者更好地结合,而不是对立起来。

红色和黑色旅游具有资源共享性和目的一致性,这是个旅游开发的观念问题。有人认为黑色产品会影响红色旅游的主题,产生这个疑问的原因在于两种产品的资源基础有重叠的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是对立的,因为二者在教育和弘扬人性的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由于革命斗争的残酷性,在我国,绝大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具有开发黑色旅游产品的条件。但黑色事件由于时间跨越大、空间尺度各异,因而只有部分黑色旅游地才能开发红色旅游产品。

4.黑色旅游与探险旅游

黑色旅游有探险旅游的要素,但黑色旅游不同于探险,更不是冒险。黑色旅游是让游客感受到危险的刺激但生命不会受到威胁,通过感悟自然和生命,更加珍惜生活。从需求看,二者共同点在于,满足好奇心,追求差异、刺激,但探险更倾向于挑战,黑色体验更倾向于感悟;从动机看,黑色旅游内容包括刺激要素(满足旅游体验性)、感动要素(突出教育功能性)、炫耀要素(迎合服务独占性),其中感动要素往往是探险旅游无法替代的;从资源构成角度来看,黑色旅游内容包括自然和人为黑色旅游资源,探险旅游的吸引物则往往是自然资源。

5.黑色旅游的内容及分类

黑色旅游产品从资源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类,即以战争、事故为主的人为黑色旅游产品和以自然灾害为主的自然黑色旅游产品。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在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中,涵盖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7个主类,自然变动遗迹、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等16个亚类,以及地震遗迹、军事遗址与古战场等39个基本类型,涉及面较为广泛,表明黑色旅游资源存在较为普遍,这也提供了与其他资源组合开发的条件。

黑色旅游属于非大众性旅游,或者说是选择性旅游。按照黑色旅游的功能,旅游产品可划分为观光休闲类、刺激体验类、研究科考类和宗教朝觐类等。按旅游要素功能分为旅游饮食产品、住宿产品、交通产品、游览产品、购物产品和娱乐产品。另外还可按黑色旅游产品开发程度分类为全新型、换代型、改进型和仿制型旅游产品。从黑色旅游地的区位来看,黑色旅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地,譬如火灾遗址、大屠杀营地;一类是纪念悲剧与死亡的辅助地,比如纪念馆、墓地等。[13]区位不同,对旅游者的吸引和冲击效果有差异,从安全、心理承受的角度来看,辅助地也往往是发生地的最佳替代。

从旅游者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内容来看,黑色旅游又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去参观大规模的或者个人的死亡地。这是最普通的黑色旅游类型,而且也有着多种旅游形式,它包括到灾难地(如意大利古都庞贝)、知名人士死亡地(肯尼迪被暗杀的达拉斯图书馆)、战场(滑铁卢)和暴行地(奥斯维辛集中营)开展旅游活动。第二种类型是去见证公共的死亡。这种行为过于极端,往往会遭到道义上的禁止,但这在过去是非常普遍的事,譬如古罗马的角斗士格斗,1968年以前英国合法的政治执刑与公共绞刑。现在仍然有这种观光者,在没有安全防护条件下跑到飞机坠毁、轮船失事、恐怖爆炸的现场满足好奇心。从安全角度考虑,这是黑色旅游开发不提倡的。第三种类型是到死者的拘留处或纪念处。这种旅游包括去参观监狱(重庆渣滓洞)、坟场、陵寝、地下墓穴、战争纪念碑(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第四种类型是去参观死者的遗物或象征性的纪念物,这些地点大都位于与死亡地无直接关系的地方。这类黑色旅游地主要是一些综合性的地点,陈列着死者的遗物或模拟物,如武器、衣物、器械(如古巴革命博物馆)。第五种类型是去观赏对死亡的模拟与演绎,主要见于宗教和战争类型。如20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圈在复活节把耶稣和其他基督教人物的死亡搬上舞台。现代欧美常常在纪念日对大型战役进行演绎,在法国主要是为了那些拿破仑崇拜者,在英国和美国主要是为了迎合那些内战狂热份子。[4][7]

三、黑色旅游发生机制

黑色旅游资源和产品、黑色旅游需求及黑色旅游活动的展开,都有其内在规律可循。从供给、需求以及游客体验角度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黑色旅游的发生,这也是黑色旅游开发对策制定的前提条件。

1.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供给

广义来说,英雄神话、民族抗争、文明衰亡等都可成为黑色旅游景观。几乎世界范围内的每个大城市和许多小城镇、乡村都有历史上的黑色遗址,许多场景在战争和灾害之后仍然保留下来。尽管有很强的破坏力,但是对战争及其关联产品的纪念可能构成了世上最庞大的旅游吸引物类型。[14](P247-264)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发展黑色旅游方面大有潜力可挖。首先,在我国,人为黑色旅游资源和自然黑色旅游资源都很丰富。南京大屠杀遗址、圆明园遗址、唐山大地震遗址、98洪水淹没过的遗址等等。其次,中国经济迅速成长,旅游开发基础条件日益完善,抗灾自救能力大大增强。景气的国内经济与和平、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都为黑色旅游产品的供给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

2.多元的市场和消费需求

黑色旅游活动本质源于人类求生存的进化机制。如果受到死亡威胁或侵害,那么幸存者会设法找到造成该影响的所有相关的因素,以避免该危险的再次发生。比如事故,人们都不愿事故与自己有关,想去探个究竟,这源于人类天生的对死亡和痛苦的关注。自然独特的灾害景观、奇异神秘的灾害内涵、惊险刺激的灾变过程、悲壮动人的灾害场景,都会在一定意义上激发游客的探索动机。近些年来,我国的圆明园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唐山地震纪念馆、楼兰遗址等,已成为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热点。在国外庞贝古城、美国的“9.11”旧址、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等,也已成为著名的黑色旅游景点。

有学者认为,黑色旅游的动机是“现实的或象征性的面对死亡”[4]。但对战场的向往动机主要还是与爱国有关。[15]特布瑞杰和阿诗沃斯(J.E.Tunbridge and G.J.Ashworth)曾经谈到加纳奴隶贸易站的悲惨历史,但现在这个地方正吸引着散居国外的寻根旅游者前往非洲。[5]很明显,把黑色旅游的动机定位在单纯“面对死亡”上太单一化了。许多旅游是出于不寻常的、古怪的探究以及强烈的偏好,甚至是出于想认识人类所有的残忍与痛苦。[16]因此从旅游动机来看,黑色旅游可满足旅游者探险、求知、瞻仰和爱国等多方面需求。

当前黑色旅游研究的内容过多地重视“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为什么人类的灾难和痛苦吸引着我们,这是个徘徊在我们人类脑海挥之不去的问题。而且如果去问黑色旅游消费者他们是否喜欢扭曲的体验,他们是不会承认的,而且会冒犯和激怒他们。聚集到坠机地点的旅游者、观看列谋杀案发生地的旅游者是否属于变态的“看热闹”,或者是仅仅为了表明一个正常人对不正常现象的好奇?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旅游活动都是为了获得单纯的享受,对死亡和灾难感兴趣也不能简单地归为病态。黑色旅游除满足“偷窥癖”、“看热闹”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个人在历史或遗产方面的兴趣,以及教育和纪念等。黑色旅游的动机往往是综合的、隐晦的,而且不排除一些不道德动机,难以解释而且难以拆散,有时甚至是尊敬和冲动的混合。因此,研究黑色旅游不仅要拓展旅游的范畴,而且要研究变化和矛盾的人性。黑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是利用其积极向上的一面,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追求体验的旅游行为

随着人类社会从服务经济转变为体验经济,旅游需求量增加,旅游需求品质提升,旅游需求更趋多样化。[17](P46-48)旅游者得到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印象、感受和体验。体验旅游时期,关注的利益主体是游客,开发目标是为游客创造满意的体验。“体验”包括五种类型:娱乐、教育、遁世、审美和移情。黑色旅游产品在教育和移情方面表现最为充分。黑色旅游体验是一般旅游者体验不到的感动和情绪。

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受到各国和民族的重视。教育与旅游结合进行,古已有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身就是对教育旅游的总结。黑色教育体验,是指游客能在黑色旅游过程中获得自然及人为负面事件的知识,并主动参与到现实体验中的一项旅游活动。1994年12月8日,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馆,325名中小学生和教师葬身其中,举世惊骇。参观友谊馆废墟遗址,不能不让人感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旅游动机激发过程中的“围城效应”,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炫耀心理,以及“局内人”、“在现场”的优越感,都体现了生活中的角色“移情”行为。黑色移情体验,可以“安全地”体验死亡和灾难,在他人以往的经历中学习和感受,并联想和回味自己的经历,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珍珠港》、《辛德勒名单》、《兄弟连》、《南京大屠杀》等影视作品对黑色移情体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相关黑色旅游地因此而兴起。现代科学技术为深度体验、接受教育和提高审美水平创造了条件。一些黑色旅游景点,灵活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制造生动的参观点,使旅游者可观看到灾难发生时的摄像情景或者模拟情景,为游客带来深刻体验。

四、黑色旅游开发措施

黑色旅游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视觉上和感官上更具有新、奇、特、稀、险、悲等诸多方面的特点。[8]但为保证黑色旅游产品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把握黑色旅游的特点,正确处理其外部性、敏感性等问题。

1.针对敏感性的公益产品措施

黑色旅游是比较难把握的一种旅游产品。因为这类产品会触及游客的神经,其悲惨的场景会让游客的感情难以接受,如果操作不好,也许会带来负面作用。但黑色旅游开发一旦定位准确,就会成为灾难、灾害等负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有效途径。[1]

事实上,不和谐主要来自于开发的过度商品化和文化的地域冲突,来自于遗产被解释和包装的争论。[5]黑色旅游地是反映人性失败的重要证据,正确利用可以增长知识,预防未来。必须防范不正当利用及过度商业开发的迹象。[10]夏威夷“亚里桑那”号战舰纪念馆,正常开放时间是上午7点半到下午5点,门票全免,每年接待游客150万人,俨然已成了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所以,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对黑色旅游地免费开放,实行政府专项补贴。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过度商业开发,也可以避免为迎合游客而对历史的曲解。旅游容量完全可以采取预约制,同时市场推广和营销过程中始终要贯彻低调化的原则。当然,公益产品措施并不是说黑色旅游产品开发放弃经济效益,而是应考虑综合效益。黑色旅游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是间接的,是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和与其他产品组合来实现的。

2.针对风险性的政府主导措施

黑色旅游开发的偏差,对内可能产生情感伤害,对外则可能损害区域形象。黑色旅游活动具有审美的严肃性和情感的冲击性,悲惨的场景会让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感情难以接受,开发中需要协调好与资源地居民的关系。

不是所有的黑色旅游都是有组织的,许多游客是受到了新闻的吸引,可能是出于关注,可能是出于看热闹的心理,自发出游。短时间内大规模旅游流的涌入会产生“峰聚现象”(Peaking),将在交通、噪音、废弃物等方面对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黑色旅游的风险性高于其他专项旅游产品。从开发主体角度来看,增加游客量和提高收入的动机往往强于公众教育。

鉴于高风险,在开发过程中宜坚持政府主导开发的原则,即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相关规划和指导,为黑色旅游指明方向,以实现三大效益的最佳发挥。在规划及其实施进程中,对灾难、灾害地居民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在建立黑色景点之前,政府及相关运营部门应与黑色旅游地的居民做好沟通,告知他们发展黑色旅游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得感悟,同时,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黑色旅游要注意市场细分和游客提前培训。

3.针对精神性的主题形象措施

黑色事件在各种尺度区域的历史上往往具有重要影响和持续的吸引力,这也是与其他产品相比较的优势。自然类黑色旅游产品体现自然界规律,折射出人类“从何处来、将向何处去”的对自身命运的哲学思考;人为类黑色旅游产品则能通过伟大的人性弘扬和传播主旋律,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提供应有的动力。黑色旅游的精神性发挥,体现了生态教育、安全教育、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重庆开县相继发生了2003年“12·23”井喷和2004年“9·4”洪水两次特大灾难。危急时刻,开县的优秀教师群体舍生忘死,两次进行大转移,两次创造了在校学生零伤亡的奇迹。在组织学生撤离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是开县旅游开发宝贵的精神财富,围绕“感动开县”主题开发黑色旅游产品将有助于开县整体旅游形象的提升。

4.针对时间性的适时开发措施

黑色旅游的时间性,一方面是突发性事件的即时性,比如地震、火山等,另一方面表现为遗址纪念日的周期性。从区域形象的角度出发,“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是普遍的。黑色产品作为旅游吸引物可接受还是不可接受的区别主要在于“时间距离”。江西省瑞昌市受地震影响发生多处地陷、地坑、地涌,立刻吸引大批人群前来观看。据此,当地有关部门表示,现阶段不打算改变地陷坑这块新景观,将其当作一种值得保护的地震标志。如有可能,还会开发地陷坑做旅游项目。此观点一出,立刻引起当地居民及外界的批评和质疑。地震刚过,灾难情绪还没有缓过神来,自救正是当务之急,怎能“发灾难财”。媒体也表示此举“不以老百姓的思想感情为依托,不以科学的执政思维为轨道”[19]。由此可见,救灾与旅游开发孰轻孰重还是要分清楚。针对黑色旅游资源的即时性,首先考虑的是“人”,人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和谐社会的目标;而针对周期性则宜开发纪念性产品。

5.针对特殊性的产品组合措施

黑色旅游体验的特殊性和审美的严肃性决定了黑色旅游地难以打造旅游产品,甚至无法作为单项产品独立销售。首先要肯定黑色旅游产品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其次也要注意黑色旅游产品的适度开发。那么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将其黑色旅游产品与其他产品进行组合就成为必然选择,即与其他“颜色”进行有机配合,比如“绿色”生态旅游、“蓝色”水体旅游、“白色”冰雪旅游等等。通过组合,首先能很好地弥补黑色旅游产品因其公益性无法直接获得的收益;其次,作为吸引物,与其他产品形成有效的互补;第三,借助高新科技,虚拟再现和全面回忆,变记忆为真实情境,激活景区静态吸引物和设施;第四,创新旅游地产品,塑造目的地健康旅游形象。

标签:;  ;  ;  

发展黑人旅游的探索_旅游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