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比较分析_人口年龄结构论文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居民消费论文,中国人口论文,关系论文,年龄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居民消费率明显落后。从时序变化上看,中国居民消费率呈现长期下降趋势,1978~2010年间,居民消费率从1978年的48.8%下降到2010年的34.9%,下降13.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42个百分点①。从横向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国际统计年鉴2011》数据显示,2010年“金砖国家”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的居民消费率分别为51.3%、64.2%和63.2%,中国仅为38.4%。消费部门相对于生产部门的缓慢增长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别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强调要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随着近几十年来生育率持续下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口老龄化特征在不断加强。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该地区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总人口为13.3972亿人(不含港澳台)。其中,0~14岁、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6.6%、13.26%和8.87%,相比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这一比例分别下降6.29个百分点、上升2.93个和1.91个百分点②。2011年底,全国0~14岁、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分别为16.5%、9.1%。2012年底,全国0~14岁、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分别为16.5%、9.4%③。

在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众多因素中,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受到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在当前内需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深入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内在作用机理,寻找支持理论分析的经验证据,提出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政策建议,对完善消费理论研究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人口年龄结构问题的研究视角已从早期的纯粹人口问题,转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总体来看,国内外研究者对人口结构与消费/储蓄的关系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老龄化有利于消费增长。Leff(1969)使用74个国家的截面数据,通过计量检验,认为较高的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和总负担系数不利于储蓄率的提高,换言之,有利于消费增长。舒尔茨(2005)在生命周期储蓄理论基础上,使用16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计量检验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其研究结论支持了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但老龄化对储蓄率产生的影响比较微弱。王宇鹏(2011)的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因素显著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老年人口抚养比越高,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越高;少儿人口抚养比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不显著。

第二,老龄化不利于消费增长。Modigliani & Cao(2004)采用中国1953~2000年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得出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出现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Clark & Spengler(1980)对美国部分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发现,政府支付老年人口的抚养费用是青少年人口的3倍。一般地,与青少年不同,老年人的抚养费用属于纯消费性支出,因此,政府支出较多的用于老年人,有可能降低未来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从而影响居民消费。李通屏、李建民(2006)指出:人口转变所形成的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人口结构的消费性下降和生产性上升,虽然产生了人口红利,但却不利于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率的提高,即人口转变过程中,消费率下降具有其内在必然性。王金营、付秀彬(2006)建立了可以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的消费函数,通过计量检验证明了人口抚养系数的提高特别是老龄化程度提高使得收入增长导致的消费水平增速出现减小;老龄化将降低未来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率。李响、王凯、吕美晔(2010)通过对1993~2007年中国农村消费状况的实证研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显著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少儿抚养比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而老人抚养比的上升则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抑制作用。张乐、雷良海(2011)利用1989~2008年间中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少儿抚养比与消费率呈同方向变动;老年抚养比与消费率呈反方向变动;少儿抚养比降低对西部地区消费的影响高于中东部地区;老龄化对东部地区消费的抑制作用高于中西部地区。王霞(2011)研究发现:消费率与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和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在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研究中却发现,消费率与抚养比的关系并不与全国保持一致。

第三,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不显著。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2008)利用1989~2004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研究发现:儿童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具有负向影响,但影响比较微弱;老年抚养系数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他们认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并不是中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原因。

第四,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具有动态变化性:在人口老龄化的初始阶段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表现为正效应,中期阶段为负效应,晚期阶段表现为零效应。于潇、孙猛(2012)指出:中国当前处于人口老龄化初期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快速提高的同时伴随着少儿人口比重的迅速下降,在老年人消费系数高于少儿消费系数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表现出正效应;当老龄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时将对消费需求产生抑制效应。

2 理论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是指老年人口比例加重,老年人自身消费需求上升,从而对整个社会宏观消费需求和宏观消费结构产生影响;间接影响主要是指人口老龄化通过作用于资本积累、劳动力供给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从而间接影响居民消费。

2.1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直接影响

2.1.1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较,老年人自身的购买力、消费习惯以及消费行为都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

(1)较低的购买能力。较之于工作时期,退休后的老年人的购买能力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他们的购买力主要来源于养老金、子女提供的抚养费以及自身以前的储蓄等。在农村,老年人的购买能力更低,因为他们没有退休工资,收入主要来源于子女提供的抚养费和之前的储蓄。同时,由于可以在自有土地上耕种,农村老人通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较少有市场购买行为。

(2)稳重与惯性的消费行为。在购买商品时,老年人往往具有一定惯性,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经常使用的某个品牌。他们的时间充足,购物时,常常对商品精挑细选;同时,由于阅历丰富和见多识广,很少发生冲动性购买。

(3)购买商品时追求实用。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关注商品的实用性,对商品的款式和创新要求较少。

(4)利他性消费行为。是指老年人置自己的需要于不顾的消费行为。受传统思想影响,对自己而言,老年人要求勤俭节约,对子女而言,则慷慨大方,千方百计减轻子女生活负担。

上述老年人的购买能力、消费习惯和心理,制约了整个老年人群体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的提升,进而不利于全社会消费水平的增长。

2.1.2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1)减少食品消费。一般地,由于老年人身体功能减弱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他们对食物的总量消费出现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相比于年轻人食物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老年人的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单一化。

(2)较少衣着消费。与食品市场情况类似,相比于年轻人服装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老年人服装结构比较单一、款式较少,不利于老年人服装消费的增长。

(3)增加医疗保健消费。年龄较高导致身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老年人较易发生各类疾病,因而对于医疗、保健有较高需求。我国卫生服务总调查的结果显示出,60岁以上老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青少年,而且人均都患有2~3种慢性疾病(徐涛,2007)。高患病率使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消费需求大为增加。

(4)增加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有着更多的闲暇时间。因此,阅读书报杂志、文娱活动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老体弱,他们也更愿意把时间和金钱花在老年运动和锻炼身体上。

(5)增加旅游服务消费。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忙于工作,较少外出旅游,年老了生命有限,加之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许多老年人选择外出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在直接增加旅游服务消费的同时,也会带动如餐饮、交通等相关项目的消费。

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减少食品和衣着消费,大幅度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一定程度增加文化娱乐和旅游消费。

2.2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间接影响

2.2.1 对劳动力和资本积累影响

生命周期理论表明,人们常常将劳动时结余的部分工资储蓄起来,这部分储蓄是他们老年后的生活来源。从全社会来看,当某一期人口出生率较高以及劳动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重较高时,全社会的总储蓄率将增加,并逐渐达到高峰,之后随着老年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重逐步提高,储蓄率将降低,当这部分人口增加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导致国民总储蓄率下降,使资本积累缓慢。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供给相对下降和出现短缺。

2.2.2 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正负两种效应。第一,其负面影响表现为: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的劳动力显著下降,而且老年人对新设备、新工艺、新技能的接受能力相对较低,不利于生产能力的提升。第二,其正面影响表现为:老年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可能对年轻人起到指导、带领和模范作用,有利于激发新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劳动、资本和技术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因素。资本积累、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的变动都会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和资本减少,将对整个经济系统带来严重的负面冲击,导致经济增速减缓甚至停滞。经济增长减速,居民收入的增速也会降低,进而影响居民消费。

2.3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正负效应分析

对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作用结果,国内外学者研究结论并不相同。结合作用机制,可以将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为实证分析做理论假设。

2.3.1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正向作用

(1)补偿性消费。生命周期理论表明,人在劳动年龄阶段时,家庭负担沉重,消费欲望压低。一般而言,老年人有了充足的时间、储蓄以及强烈的愿望去实现自己以前未曾圆的理想或者梦想。比如,大部分老年人对旅游消费的挚爱便是补偿性消费的体现。这些梦想实现的过程促进了消费需求提升。

(2)利他性消费。利他性消费对消费需求有正向拉动效应。老年人利他性主要表现为为子女操办婚事、为子女出资购房、照看孙辈等。这在客观上提升了我国老年人的利他性消费。同时,利他性消费还会提升老年人身边亲人的消费水平。

(3)医疗消费需求。相对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老年人身体机能明显衰弱,有更高的染病可能性。医疗保健消费需求明显要高,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

2.3.2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负向作用

(1)购买力下降。养老金、子女提供的抚养金等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些与在职工资收入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因此,他们的购买力相对下降,可用于消费的支出也呈下降态势。

(2)消费习惯和消费欲望制约。受传统消费思想和习惯制约,老年人更为勤俭节约,可能会抑制其自身消费需求,阻碍消费水平提升。

(3)利他性消费抑制了自身消费水平提升。农村老年人“利他性”消费心理比较严重。加之,由于能省钱就省钱的想法比较突出,老人“零消费”严重。农村自给自足生活方式、“利他性”消费心理、无养老保障等因素是造成农村老人“零消费”的重要原因。

(4)劳动生产率下降。人口年龄老化,可能导致生产技术得不到更新,不利于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推广。人口老龄化通过作用于劳动生产率,可能会拉低消费水平提升速度。

(5)储蓄率下降。生命周期理论显示,老年人由于收入下降,开始动用以前的积蓄,储蓄不断减少。当全社会老龄化加重时,国民储蓄率也会受到影响。储蓄率下降意味着资本积累相对下降,这不利于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速下降最终会导致国民收入水平增速下降,并作用于消费需求水平。

2.3.3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总效应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总效应取决于老龄化正负效应的大小。老龄化正负效应不确定,因此,老龄化总效应的正负也无法判别。在老龄化初期,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储蓄率的影响有限,对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影响不大,此时老龄化的总效应可能表现出正效应。反之,如果老龄化引起的劳动生产率、储蓄率下降幅度过大,这势必影响整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从而使老龄化的总效应为负值。

3 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对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需以消费函数为基础,而经济学中各种收入假说和老龄化作用机制则是构建消费函数模型的理论基础。鉴于相对收入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等在数据获取方面存在困难,本文采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并建立消费函数:

其中,下标t表示年份,c表示居民消费,a表示自主性消费,b表示消费倾向,a和b均为常数,y表示收入。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该模型中的收入是指人们的暂时性收入,或者说是即时收入、当期收入。除了收入因素,本文还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因素,并将其纳入消费函数,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老龄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建立计量模型。模型相对简单,只考虑收入和人口结构因素,不考虑诸如财政支出、城市化、物价、利率以及消费环境等影响因素。该模型重点落在少儿抚养比(ch)、老年抚养比(aged)、总负担系数(tc)城市居民实际收入(uy)、农村居民纯收入(ry)、城市居民实际支出(ue)、农村居民实际支出(re)等变量上,目的主要是检验将人口年龄结构指标加入消费函数中所引起的消费函数系数变动,从而考察人口老年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计量检验时uy、ry、ue、re分别用“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实际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实际支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指标数据,并做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处理。

建立适合面板数据分析的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区域,t表示年份,cons变量表示消费水平(本文中居民消费支出涵盖了城乡消费,所以统一用cons代表,包括ue和re),pas变量表示人口年龄结构,y变量表示收入,u为随机误差项。

在此基础上,利用1996~2010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中西藏的数据在某些年份缺失,本文所用数据构成了非平衡面板数据。所用原始数据来源于相关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3.2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城乡比较分析

1996~2010年中国城镇和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检验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在城镇与农村各自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中,系数估计值的显著性和影响方向保持一致。

从表2和表3可见:

(1)总系数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总系数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为负,但无法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据此可以认为,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但对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只具有微弱的负向影响。

(2)少儿抚养比的提高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均产生正向影响,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则存在较大差异。

从检验结果看,少儿抚养比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虽为负,但无法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结合(1)、(2)两点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在城乡间存在显著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根源于城乡之间老年抚养比方面的差异。

3.3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区域比较分析

利用1996~2010年城镇居民相关数据,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其结果分别见表4、表5和表6。

中部地区随机效应与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差异较大,对其做Hausman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I和II的检验统计量为21.73,模型III和IV的检验统计量为268.45,均应取随机效应结果。

(1)中部地区的结果与全国整体的结果最为相近,即总系数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为负,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为正,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为负。

(2)在东部地区,总系数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为负,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而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为负,且老年抚养比与总系数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系数估计值基本相同,说明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老年抚养比的提高。

(3)在西部地区,只有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存在显著地正向影响,而老年抚养比和总系数则对居民消费不存在显著影响。

4 结论

通过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论分析,并利用中国数据对若干相关问题进行了计量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老年抚养比的提高是导致居民消费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城乡比较表明:人口老龄化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而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则不显著;少儿抚养比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老年抚养比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而对农村居民的影响比较微弱。

第三,东中西部地区比较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由大到小为中部-西部-东部;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由大到小为东部-中部-西部。换言之,在收入越低的地区,少儿抚养比的提高对居民消费的增加影响越大,而在收入越高的地区,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下降的影响则越大。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人口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根据收入差别而有所差别。对于收入较低的区域而言,收入增加对居民消费性支出的边际效应更加明显,此类区域应主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的办法刺激内需。收入高的区域老人抚养成本相对更高,老人负担率的增加使该区域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下降更多。因此,对养老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一定程度的完善,降低家庭抚养老人的成本,可以释放出更多的消费性需求,进而通过内需扩张促进经济增长。

收稿时间:2013-01

注释:

①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

②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c/

③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30221_402874525.htm

标签:;  ;  ;  ;  ;  ;  ;  ;  ;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比较分析_人口年龄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