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西方失业理论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进展论文,年代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方失业理论的历史沿革
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在1936年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出现以前,古典经济学是不承认资本主义有大规模失业存在的。尽管像西斯蒙第(J.C.Sismondi)、马尔萨斯(T.R.Malthus )等人已隐隐约约提出过关于失业的思想,但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当时并未形成。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周期性的经济萧条,而不是因为劳动市场上的实际工资高于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对这类失业的治理,显然不是用工资调整就能解决的,而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干预(凯恩斯,1936)。
但是,失业问题绝非如此简单,其复杂性在于,每次周期过后,总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部分失业人口还在增加,每个失业者的持续失业时间也在拉长,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这部分失业人口也很难完全消除。这类失业往往是由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转移。但是在现代经济中,随着生产技术的高度发展,劳动力的产业化程度提高,使得这种转移不能一下子完成。因此,在信息不充分、部门之间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加强、培训劳动力又需要较高成本的情况下,任何类型的经济社会都会存在一部分结构性的、 磨擦性的失业。弗里德曼(M.Friedman)将这类失业称之为自然失业,其对总劳动力的比例被叫做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弗里德曼,1968)。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浦斯(A.W.Phillips)研究了1861年到1957年间英国失业率与名义工资变化率之间的联系,发现这二者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后来,经济学家进一步将其引伸到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分析上,得出了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根据这一曲线,较高的失业率与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相对应,较低的失业率与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相联系,这就使政府陷入两难境地:要么以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要么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但是,这种观点历来就遭到一些人的批评,早在60年代,弗里德曼就否认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这种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80年代以来的理性预期学派更反对这种联系,他们认为,用凯恩斯式的对策治理失业,其结果是通货膨胀加剧,而利用通货膨胀来使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之下,只能在人们不能预期达到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才是可行的。
这样看来,在近些年西方的失业理论中,自然失业率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正因为如此,人们越来越关注这样的问题: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是什么?何种原因使得自然失业率不断上升?人们发现,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及引起自然失业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例如,随着不同产业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不同部门对劳动力技术和素质的要求差异很大,劳动力跨部门转移的成本不断上升,这些都可能使自然失业率上升。其次,工会力量的存在,各个国家的法定最低工资制度,都有可能使实际工资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此外,失业保障水平的高低有可能影响失业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在失业救济金较高、失业保障时间较长的国家,甚至出现不愿就业的假失业者。相反,如果失业保障水平很低,寻找工作的时间较长,失业者所受的损失就越多,他就会加快寻找工作的步伐。
以上推理都是沿着劳动力市场以外的技术与制度因素考察问题的。这些现象证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某些障碍,使得它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并形成失业理论的主要是“效率工资模型”、“内部人—外部人”模型、“隐含合同”理论以及其他一些失业理论。
二、西方失业理论的新进展
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在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性障碍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进行了长期探索,发展并完善起来一种全新的失业理论,我们将其视为凯恩斯失业理论的新进展。
(一)效率工资理论的基本观点
效率工资理论的基本原则是70年代提出(R.Solow,1979),80 年代建立起来的(C.Shapiro and Jstiglitz,1984)。 它的最基本假设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并且在其定义域内,一阶导数大于零。
e=e(w),e'(w)>0其中,e代表努力,w代表实际工资。
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生产函数是(假定资本要素不变):Q=F[e(w)·N]其中Q是产出水平,N是投入的劳动要素,上式表示在资本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出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数量和他们所作出的努力e(w)。企业的理性行为是追求利润最大,根据上述生产函数,其利润函数写成:
π(W,N)=F[e(w)·N]-WN企业可控制的变量是支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W和投入的劳动数量N,当企业达到利润最大时,应该满足下列一阶条件:
π'N=O=>e(w)F'[e(w)·N]=W……………………(1)
π'W=O=>F'[e(w)·N]·Ne'w=N……………………(2)
上述第一个等式表示:考虑了努力程度的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实际工资。第二个等式又可写成:F'[e(w)·N]·e'W=1,于是由(1)(2),得:
e'w·We(w)
────=1和e'w=───
e(W)W
(二)内部人—外部人模型的框架
内部人—外部人模型是在80年代建立和发展起来的(A.Lindbeck and D.J.Snower,1988)。它有两个最基本的假定:第一, 已经就业的工人被称为“内部人”,失业者被称为“外部人”,内部人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因为对企业来讲,调换已经就业的内部人和雇佣外部人就业要花费成本。第二,工会代表已经就业的内部人与雇主就工资水平进行谈判时,是不考虑外部人(失业者)利益的,工会只代表内部人。
在上述基本前提下,企业的生产函数具有以下形式:Q=F(L[,I ],L[,E])。此式表明,企业的产出在短期内由投入的劳动力所决定,L[,I]表示已经就业的内部人,L[,E] 表示企业雇佣的那部分外部人,企业根据P(Q)销售其产品,并且P'(Q)<0。我们称N为该企业雇佣的最大内部人数目,(N-L[,I])等于企业想解雇的内部人数目,C[,I] (N-L[,I])就是解雇内部人的成本。雇佣外部人除支付工资以外,对企业来讲还需要支付雇佣成本,我们以C[,E](L[,E])表示,如选择、培训等成本。
用W[,I]表示内部人工资,W[,E]表示雇佣外部人的工资。现在我们把企业雇佣劳动力的决策用下述最优规划表示:使
P(Q)Q- W[,I]L[,I]-C[,I](N-L[,I])-W[,E]L[,E]-C[,E](L[,E])最大在以下约束下:
N-LI≥O和LE≥O
用α表示与上述第一个约束条件相联系的拉格朗日乘数,β表示与上述第二个约束条件相联系的拉格朗日乘数,并用e 表示该企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则企业利润最大的一阶条件为:
P(1-1/e)F'L[,I]-W[,I]+C'L[,I]-α=O……………(1)
P(1-1/e)F'L[,E]-W[,E]+C'L[,E]+β=O……………(2)
其中,α(N-L[,I])=0;α>0;βL[,E]=0;β>0。
当企业达到利润最大的均衡时,内部人的工资W[,I] 不应超过其边际产品价值和解雇成本:
W[,I]≤P(1-1/e)F'L[,I]+C'L[,I]……………………(3)
如果N>L[,I],(3 )式就变成等式,这时内部人的工资大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大的部分正好等于内部人的解雇成本。如果内部人要求的工资大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和解雇成本之和,企业就会解雇内部人,其边际产品价值上升,最后使等式成立。因此,上述等式成立时,企业不再变动内部人的雇佣数量。
(2 )式意味着新雇佣的外部人的工资应低于他们的边际产品价值,当L[,E]>0,即企业雇佣外部人时,上面的β=0,因此,我们有:
W[,E]=P(1/e)F'L[,E]-C'L[,E]………………………(4)
不难推出,W[,E]≤P(1-1/e)F'L[,E]。
用(3)减去(4),得到:
W[,I]-W[,E]≤C'L[,I]+C'L[,E]
由于内部人解雇成本和外部人雇佣成本的存在,内部人的工资要比外部人的工资高,两者的差额应小于或等于这两种成本之和。在一个技术不断进步、劳动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里,外部人的雇佣成本不断提高,内部人就可以更加凭借已经就业的优势,使得其边际劳动生产率高于外部人,实施相当程度的“内部人控制”,即提出一个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要求。这时,一种非自愿的失业现象就出现了,尽管劳动力市场上有许多外部人愿意接受比W[,I]低得多的工资W[,E]去就业,但是企业并不愿意雇佣他们,原来可以通过劳动工资下降而清除的那部分失业人口现在继续成为失业者。
(三)隐含合同理论概述
1、完全信息下的隐含合同论
该理论认为,工资和就业不能像凯恩斯那样简单地看作是提供劳务和货币的交换关系,也不能如人力资本那样视为劳务和货币交换的时序点的变动,从长期来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险合同交易。这个保险合同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公开观察到的劳动边际收益波动的影响。这种维持工资稳定的合同不能从其他人那里购买,只能从雇主那里得到。
隐含合同理论假定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企业内部由三个部门组成:生产部门购买劳务, 每个工人的边际收益产品为MRPL;保险部门将公正的保险单位出售给工人,并根据生产状况将一个净保险保护(NII)贷给工人;会计部门付给工人工资W。在每种状态下,W=MRPL+NII。
有利的生产状态与较高的劳动边际收益相联系时,净保险保护是负值,工资W低于MRPL;相反的状态对应着低的劳动边际收益, 它具有正的净保险,此时,W高于MRPL。 一个隐含合同是对以前已知的自然状态的一个完全描述,厂商根据W发给工人工资, 如果我们假设生产状态通过各种方式可以直接观察到,那么信息是完全的,合同是可补偿的。
在隐含合同理论中,工人工资不再由劳动的边际收益决定,这就会引起失业。如果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数量为常数,每个工人的消费与工资率成比例,由于保险统计员会公正地给出保险单,稳定了各种生产状态中的工资购买力,使得消费独立于劳动的边际收益。工资购买力稳定意味着实际工资出现粘性。当总需求下降时,工资不能迅速调整,对劳动的派生需求会减少,这是出现失业的原因。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一个最优的隐含合同满足就业和失业工人的边际效用相同的条件。工人偏好消费和闲暇的行为能用严格的准凹函数表示,工人的效用函数是可分离的且具有可加性。厌恶风险的工人和厂商之间的最优合同可能有两种:一是在需求减少时,每个工人少干一些活,大家分摊些工作;二是解雇一部分工人,在职工人们干与原先同样多的活,这种情况由于技术的原因使厂商觉得较为有利可图。这时工人最大化效用的行为使某些人宁愿在短期内被解雇而不选择大家分摊的工作。当工人短期内不工作时,厂商给工人的保险保障费是对厂商利润的扣除。显然,避免利润损失的办法是让失业工人获得政府救济金,将厂商的保险负担转移到外部去。此时,工人愿意短期脱离工作岗位的前提是,为了变得有资格从外部公共部门得到失业救济金(UI)。显然,当工资的期望值低于救济金时,工人不愿意就业,不会同厂商签订劳动合同。因此,所有在职工人的工资必须高于救济金。然而,在职工人的工资高于失业工人的救济金,会引起那些短期失业者们妒忌和羡慕他们的在职同事,这类情况就是“非自愿失业”。
对工人来说,为什么他不愿意接受比在职工人低的救济金,允许厂商不付给他隐含在合同中的保险金,又不去接受有较高报酬的其他厂商提供的工作呢?隐含合同论认为,这是个人声誉在起作用,工人们与厂商的隐含在合同中可能包括不跳槽的内容,工人们在失业时期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职位,是为了使他们自己建立起一个“可靠者”的声誉。由于他们是可靠的人,厂商在以后的时期会与他们签订更优惠的工资合同。
2、非对称信息隐含合同论
不对称信息是指工人和厂商得到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私人信息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一个最优公开信息合同在非对称信息的情况下是非工具变量集,则存在厂商修改合同的可能。在每种生产状态中,厂商能选择真实价值最大化的策略,适当地修改合同,在各种状况下辨别出真实情况。与工人签订最优不对称信息稳含合同。在此条件下,经济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非充分就业,二是过度就业。C.Azariadis 等人持前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从一个最优完全信息合同开始,当信息不对称,合同不是工具变量集时,由于厂商所宣称的状态劣于实际生产状态,除了最好的生产状态的就业外,其他任何生产状态的就业都低于最优对称信息时的就业(C.Azariadis,1983)。Chari等人持第二种观点,他们认为,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所宣称的生产状态比最优完全信息合同的状态好。所以,不对称信息最优合同除了最低点外,在其他各种生产状态中的就业率都高于完全信息时的就业水平,出现过度就业现象(Chari,1983)。
在经济中,如果信息对于厂商和工人都是完全的,没有信息扭曲和其他欺诈行为,则厂商和工人签订的合同是最优的,经济将处于帕累托效率状态。然而,当信息是私人的、不对称的,那么这种最优分配就受到干扰,在任何既定的消费状态下,不是所有人都有相同的劳动负效用与消费正效用的替代关系,此时每个状态中的劳动边际负效用不等于消费的边际正效用,经济不再处于帕累托效率状态。因此,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无效性会导致过度就业或有利生产状态中的非充分就业,形成非自愿失业。即使工人比厂商具有更多的信息,也仍然会出现失业。
三、西方经济学治理失业的新对策
对于失业问题,尽管西方经济学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在下列几点上已基本达成共识:第一,失业本身是不会自行消失的,目前不断上升的失业率不仅仅是近20年经济增长缓慢所致,因此单纯的经济复苏已不足以解除失业现象;第二,对付失业,不仅需要采取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还需要金融的、社会的、文化的各方面政策的配套;第三,失业是当前社会中的首要问题,需要全体共同努力,从根子上着手来解决。
在上述共识的基础上,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依据变化了的经济形势,提出了解决失业问题的种种新措施。
1、改变目前的工资制度。在劳动力市场上, 价格应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法国经济学家马兰沃(E.Malinvaud)提出,在法国, 工资受政府管制,工资政策屈从于公共政策,因此对市场的供求不起作用。这种工资政策在法国近年来的私有化和反通胀竞争中已不合时宜,目前残留的最低工资制度应该被修正。
2、调整工作时间长度。每天8小时和一周5 天的工作制阻碍了就业的增长,企业需要的是更具有弹性的就业制度,可以根据需求情况,依据订单来安排生产和就业。建议将每周工时减少到35小时,并通过适当的调整,灵活安排职工上班,以刺激劳动实效的改善。
3、改变不适当的利率政策。过高的实际利率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但是这一货币政策的负作用是导致失业的增加。因此,法国经济学家费都西建议,加快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在欧共体范围内统一利率政策。取消雇主的社会保险金负担,社会保障金不足部分由其他税赋来解决,另外还可以创立一些新税种,如污染税、汽油消费税等。
4、向不增加就业的企业增税。 美国的工厂很少提高工人的工资,但愿意多雇佣工人;在德国的工厂里,工人同意缩短劳动时间,从而保证不裁减工人;法国的企业在大大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下,倾向于职工收入的提高,而不造成就业的增加,因此应对他们多征税金,从而资助事业和服务部门的全面发展。
5、限制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负面的,如出现机器代替劳动力的情况,技术进步消灭了许多传统的工作岗位,但从长期看,技术进步不仅不减少作业,而且还创造很多新的工作岗位,因此,政府需要进行政策协调,减少其短期内的负效应,改变消费观念,扩大市场,进行劳动力培训,同时缩短劳动时间,以便使劳动者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消费新产品和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