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问题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运行论文,金融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以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有关国家遭受惨重损失,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有的甚至面临国民经济的崩溃边缘。在对这场危机的原因和后果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的发展既可以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将一国的经济毁于一旦。在高度金融化的现代经济中。一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客观上存在着来自金融的风险。因此,开展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的研究,探寻其成因、特点及防范措施,对于确定一国金融发展战略、完善金融体系和金融运行机制、正确制定金融政策,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在现代经济社会,一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客观上存在来自金融方面的风险
自从货币、信用乃至两者的结合——金融产生以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逐步货币化、信用化乃至金融化的过程中,货币、信用或金融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社会的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当今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对经济的作用已经到了几乎足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然而,金融发展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福音。自从货币、信用乃至金融产生以后,由此而带来的金融风险也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金融风险,首先表现在经济主体从事微观性金融活动的过程当中,即经济主体(包括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性企业、单位及个人)在从事金融性活动时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而有可能使其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这种由微观金融活动本身所引起的风险,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金融风险(为了与下文将要论述的宏观金融风险相区别,我们把这种金融风险称为“微观金融风险”或“一般性金融风险”)。
然而,金融所带来的经济风险绝不仅仅存在于微观经济和金融活动中。事实上,在几百年的金融发展历史中,由于金融体系、金融制度、金融政策等存在的问题而影响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规模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无不与金融有着直接的关系,1997年以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场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历时已超过一年,席卷了东南亚各国,进而波及韩、日、俄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一年多的时间中,曾经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的东南亚和东北亚有关国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货币贬值、股市狂泻、经济急剧下滑,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迅速倒退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场灾难从金融领域开始,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影响极其深远的经济危机甚至政治危机。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有关国家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所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引发这场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国家长期以来金融体制的缺陷和金融政策的失误——如不适当的汇率制度、长期的过渡信用扩张、银行体系的贷款投向失误以及外资政策等,不仅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而且也是这些国家存在深层次经济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可见,在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中,由于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问题、金融政策的失误以及微观金融风险的积累等原因,客观上会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导致一国国民经济停滞甚至倒退。我们把这种风险称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或宏观金融风险。
在现代经济社会,不仅微观或一般性的金融风险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宏观金融风险同样也有其客观性。这是因为:
首先,自从货币这种特殊商品从普通商品世界分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以后,货币的运动就表现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运动形式。货币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服务。货币运动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货币代替了金属货币的流通,国家掌握了货币的发行权,而经济社会中一切商品的流动,都是由货币的流动来带动的。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的运动基本上可以完全脱离实质经济的运行而运行:一方面,货币当局可以在货币发行数量的掌握上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往往可以根据政府的某种主观意图来决定货币发行量。而一旦货币的发行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量,就必然造成经济过热,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形成泡沫经济。另一方面,货币当局的货币金融政策,主导了货币的流向,而货币的流向又对一国的经济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国家金融政策发生失误时,就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从而对整个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可见,无论是货币信用规模的过度扩张,还是货币流向的不合理,都是产生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在经济管理办法和运行规则上与国际市场接轨。这里就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首先,发展中国家一般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与建立在发达国家很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基础上的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运行规则接轨,就必然产生矛盾和摩擦。其次,在相同的市场运行规则约束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实力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发展中国家从一开始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这种劣势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反映在金融业的交往当中,发达国家的金融力量能够轻而易举地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获得在贸易中不可能得到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要承受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的风险。再次,发展中国家要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来发展本国经济,就必须逐步开放国内的资金市场,但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管理水平较低,很难有效地控制外资的出入,一旦国际金融市场或国内经济、金融产生某种变故或波动,就可能造成外资的大出大进,给国内经济和金融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然会承受来自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
第三,金融业是一种风险性的行业,各种经济主体在从事金融性业务活动时,客观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尽管这种风险是微观的,其影响是局部的,但如果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酿成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如一国金融机构的大量倒闭、市场上信用关系的普遍恶化等,都有可能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危机之中。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中的宏观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一国国内金融体系、金融制度存在缺陷、金融政策产生失误,以至难以抵御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冲击;或者对微观金融风险缺乏有效的抑制,以至形成系统性的风险,都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根据前面的论述,本文把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定义为: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由于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缺陷、金融政策的失误以及微观(或一般性的)金融风险的积累等因素,导致经济波动的加剧和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从而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作为金融风险,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与一般金融风险有着共同之处:首先,它们都是由于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而给经济造成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其次,作为一种风险,都是一种损失的可能性,所以,它们都可以通过某种措施来加以防范,以使这种损失的可能性不转化为现实的损失,或尽量减少现实的损失。再次,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互为因果关系,当微观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引发宏观金融风险,而宏观金融风险的产生,也是微观金融风险加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然而,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性金融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从风险生成的原因来看,一般性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于微观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而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既有一般性金融风险积累成系统性风险而引起的国民经济风险,又有由于金融体系、金融制度的缺陷以及宏观金融政策失误等原因引起的风险,还有由于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合理性所引起的风险。因此,宏观金融风险的生成原因比一般金融风险的成因更为广泛、复杂。
其次,从风险承受的主体而言,一般性金融风险的承受主体主要是从事微观经济和金融活动的各种微观经济主体;而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的承受主体是整个国民经济,而且在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时,世界各国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其承受主体甚至是全球经济。
第三,从风险的影响面来看,一般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主要限于从事金融性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而且,在同一笔金融交易中,往往只有交易的一方会承受风险损失,一方的损失恰恰是交易的另一方的收益;而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影响的是整个国民经济,一旦风险变成现实的损失,整个经济中的所有经济主体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同时,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世界中,宏观金融风险还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它往往会超出国家界限,影响整个世界,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第四,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来看,一般性金融风险,大都可以通过某种技术性的手段或方法来进行防范和化解;而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的防范,虽然采取一些技术性的手段也是十分必要的,但这还远远不够,它还必须通过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革新、金融政策的调整甚至必须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和共同的行动方能化解。
三、宏观金融风险的防范
由于宏观金融风险与一般性金融风险相比,成因更加复杂,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更深、更广,危害性也更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防范和化解宏观金融风险更为重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经济和金融业正向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宏观金融风险,对于确保我国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借鉴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我国要有效地防范宏观金融风险,目前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信用扩张的关系,着力调整经济结构,防止泡沫经济的形成。
这次亚洲金融危机是一种经济泡沫的破灭,而形成经济泡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的过渡的信用扩张。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的发展,一方面对实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如果信用过度扩张,又会促使经济泡沫的形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以持续的高速度而受世人瞩目,但近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一种粗放型的或数量扩张型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信用的扩张来实现的,虽然期间曾多次实施过信用紧缩或宏观调控政策,但货币供应量的年均增长幅度仍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幅度,其结果,泡沫经济在我国也同样存在,其中尤以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比较严重。在这场亚洲金融风暴中,我国之所以没有酿成严重的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1994年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地冷却了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使泡沫经济得到有效遏止。从中,我们应该得出重要的启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信用扩张的关系,绝不能继续走依靠信用扩张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当前,尤其要注意避免为了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而盲目扩大信用规模,应当在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抓住机遇,调整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为进入下世纪经济的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要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国家与银行的关系,严格实行政企分开。
这次遭受金融危机打击较大的东南亚国家和韩、日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过多干预问题。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企不分的局面依然存在,国家对国有银行和企业从人财物到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实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企业缺乏适应市场的能力,经营效益低下。银行则必须服从国家的政策,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有的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甚至超过了100%。由于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和效率,目前已出现大面积亏损,银行因而呆帐、坏帐剧增。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发展下去势必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近几年来,我国正在组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但往往都是政府行为。资产重组本来应当是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是通过重组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多的政府干预,将会重蹈韩国覆辙。
一个经济体系中,防范金融危机的根本,在于拥有一个富有活力和效率的企业基础和金融体系。如果政府长期把银行和企业置于自己的“保护伞”下,用政府的强权将银行的资金输入到低效益甚至亏损的企业中去,终将使银行和企业双双陷入危机的泥潭。因此,我国要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就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严格实行政企分开,把银行和企业真正推向市场,以“委托——代理”制的原则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处理国家与国有银行、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必须充分考虑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管理水平,循序渐进地开放金融市场。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如前所述,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事实上就是经济落后的国家逐步地向先进国家的游戏规则接轨。从理论上讲,一国的经济运行模式,应当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无视本国实际情况,盲目地与国际接轨,就不可能避免地会出问题。东南亚各国由于忽视本国具体情况而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为国际“热钱”的自由进出打开了大门,而本国脆弱的经济体系又难以抵御巨额“热钱”的恶意冲击,以至酿成金融危机,并最终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这应当说是一个血的教训。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和金融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果我们盲目追求“一体化”,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势必重蹈东南亚国家的覆辙。因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在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上,应首先学习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适度引进外资,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逐步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管理,提高国内宏观调控和金融管理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开放金融市场。
第四,加快银行体系的改革,努力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生成原因中,银行体系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危机比较严重的国家,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银行体系盲目扩张,资产质量低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银行体系几乎集中了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经济风险,存在的问题并不比东南亚国家小。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机构和资产规模盲目扩张、资本金不足、内部控制不力、贷款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不良贷款比例过高、经营效益差等问题都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企业改革和整个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使银行体系自身陷于入困境。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仍显滞后。为了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减少来自银行体系内部的金融风险,应当把推进银行体系改革,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作为当务之急。首先,应当给经营者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排除一切行政性干预和政策性任务,让银行真正地按商业化原则经营。同时,要把银行的经营好坏与经营者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强化经营者的责任感。第二,要加强银行之间的竞争,在建立公平的游戏规则的基础上,真正实行“优胜劣汰”,促进整个银行体系效率的提高。第三,努力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成因比较复杂,因此,要分清原因区别对待,对于因政策性原因造成的坏帐,政府应当给予解决;而对于商业性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可学习国际银行的先进经验,予以妥善处理。最后,要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强化内控机制,提高经营效率。
标签:金融论文; 金融政策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金融风险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金融体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货币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