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实现我国钢铁工业有效扩张的途径_产业内贸易论文

产业内贸易:我国钢铁产业高效扩张的实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业内论文,途径论文,钢铁产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19(2004)05-0049-03

一、产业内贸易与产业发展

以“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为代表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曾被视为各国对外贸易和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据此理论,国际贸易往往发生在要素禀赋差异较大的国家的不同产业之间。但二战后却出现了一股新的贸易现象:要素禀赋比较相似的工业化国家的同一产业内部却大量地进行着基本相似的产品的双向贸易。这种贸易形式,即所谓“产业内贸易”。

根据格鲁贝尔(H.G.Grubel)和洛依德(P.J.Lloyd)于1975年出版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产业内贸易理论存在“三大支柱”:一是规模经济效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业的生产效益将递增,这是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二是产品异质性,各国同一产业因国情不同,其生产的产品存在着差别,这是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基石;三是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层次相近,但偏好的类型却各不一样,这是产业内贸易顺利开展的保证。[1](P.160)基于上述条件,只有那些资本——劳动比例、技术水平等方面相类似的国家才会发生产业内贸易;并且,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产品差异性越显著,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动力和功效也越大。由于产业内贸易客观上驱使相关国家彼此让渡部分竞争力差的产品市场,相应地将使其选定的竞争力较强的产品的市场容量增大,各国供应商便可在减少商品种类的基础上以更大的规模从事更专业化的生产,从而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2](P.132)显然,此过程将提升产业的生命周期曲线,不仅可使发达国家的某些传统产业延缓衰退,还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业因获得竞争优势而得以向国内外扩张。

产业内贸易理论虽然最初是针对发达国家进行分析的,但经过一般抽象后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也有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3](P.20)。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产业内的国际分工更加精细,日趋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产业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为产业内贸易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一般说来,产业内贸易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前者是指产业内质量、价格、要素比例、技术档次等均相似的商品的双向贸易,后者则指产业内上述要素相差明显的商品的国际交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品结构层次整体上低于发达国家,但发达国家的部分穷人却需要发展中国家的中低档次产品,而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富人也需要发达国家的高端产品,因此,需求方面的部分重叠将诱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垂直产业内贸易,由此推动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同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技术先进的大企业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同发达国家开展平行分工和规模经营的潜力,通过水平产业内贸易,贸易国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将得以大大增强。

二、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既然产业内贸易对一国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那么,我国钢铁产业在这方面又有何表现呢?统计显示,我国钢铁产业近些年得到了高速发展:钢产量从1996年的1.01亿吨急增至2003年的2.22亿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4)。但令人尴尬的是,我国钢铁产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很弱。鉴于产业内贸易水平反映了一国产业的分工程度和国际竞争力大小,笔者这里采用权威的格鲁贝尔—洛依德指数[4](P.10)(用IITi表示)来度量我国钢铁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即:

式中X[,i]、M[,i](分别表示一国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显然,当IIT[,i]→0时,表示该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当IIT[,i]→100时,则其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据有关资料可得到下表:

表1 中国钢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状况

┌────┬───┬───┬───┬───┬───┬───┬───┬───┬────┐

│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

│X[,i] │23.32 │17.56 │19.35 │19.86 │14.13 │22.29 │18.67 │21.83 │31.04

│亿美元 │ │ │ │ │ │ │ │ ││

├────┼───┼───┼───┼───┼───┼───┼───┼───┼────┤

│M[,i] │60.23 │67.04 │60.85 │62.86 │70.07 │85.35 │89.63 │123.65│199.15 │

│亿美元 │ │ │ │ │ │ │ │ ││

├────┼───┼───┼───┼───┼───┼───┼───┼───┼────┤

│IIT[,i]│55.80 │41.50 │4820 │48.00 │33.60 │41.40 │34.50 │30.00 │27.00

└────┴───┴───┴───┴───┴───┴───┴───┴───┴────┘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海关统计》

上表数据表明,现阶段我国钢铁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其IITi值一般大于65),而且还呈逐步走低之势。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国钢铁产品的需求结构层次和供应结构层次偏低。由于国内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对高端钢材的需求比例不大(如2002年工业生产用钢材需求仍不足总需求的44%),而国内钢材供应的长期短缺又决定了我国钢铁业这样一个以内需型为主的成长期产业必然优先去满足国内对建筑用中低档次普通钢材的庞大需求,因此,缺乏高层次的需求拉动力量决定了我国钢铁产品的供应层次低,出口竞争力差;另一方面,近几年国内钢材需求增速过快,以至于钢材供应相对紧张,也直接导致钢铁产业内贸易水平出现下滑。

其次,国内市场长期封闭,自给自足(包括后来片面强调“进口替代”)的经营战略派生出全能型的企业组织结构,加上条块分割、行政分级的管理体制,使我国钢铁产业缺乏专业化协作基础上的集中度和分散度。如2002年,我国按年产钢500万吨以上企业计算的产业集中度仅为36.8%,而发达产钢国却为60%以上。产业集中度低直接弱化了产业内贸易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规模经济。

最后,我国钢铁产业过分垂青于靠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的粗放式扩张所带来的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而不注重有利于产业技术进步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不注重按动态比较利益进行钢铁产品的国际分工,甚至以钢铁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为由,认为钢铁产业不适于进行产业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

三、产业内贸易对我国钢铁产业高效扩张的作用机制

当前,我国钢铁产业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发展阶段[5](P.57),即产业的扩张期。因此,我国钢铁产业当前的发展问题,更具体地说就是扩张问题。由于产业扩张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纯粹外延意义上的扩张,如产业的总生产数量的扩大、区域布局拓展等;二是产业内涵式扩张,即产业自身的组织结构、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结构升级等方面出现长足进展。[6](P.120)显然,在开发经济中,我国钢铁产业要实现持续高效发展必须走依靠内涵式扩张,并以内涵式扩张带动外延式扩张之路。而内涵式扩张的中心环节是结构优化问题,因此,产业内贸易对我国钢铁产业的作用便直接体现在它对该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程度上。

1.产业内贸易与我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系指产业内企业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和区域分布更趋合理。钢铁产业是资金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巨额的固定成本投入(约占总成本的85%)表明其规模经济性异常显著。遗憾的是,我国钢铁产业整体上不仅产业集中度低,而且企业平均规模小。2002年,我国具有炼钢能力的260多家企业遍布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份,平均产钢规模不足70万吨/年,远未达到国际上公认的最低效率规模300~350万吨/年(最佳经济规模为800~1000万吨/年)。可见,在我国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中,组织结构的优化是重中之重。

产业内贸易能促进组织结构的优化。产业内贸易以规模经济为基础,规模收益递增效应能诱使企业进行组织扩张,驱使产业的存量资产有效流动以及增量资产的投向更趋科学,并充分利用各地在生产要素方面的特定区位优势进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规模经营。我国钢铁产业将有望在市场的导向下,通过各种资产重组方式形成一批达到最佳经济规模的钢铁集团。

2.产业内贸易与我国钢铁产业的产品结构升级

产品差异是增加产品出口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产业内贸易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它能够促成垄断竞争这种市场经济中的有效竞争格局的出现。根据产业内贸易原理,钢铁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在所有的钢铁品种上保持生产和出口优势。这就意味着一国如果着眼于动态比较利益进行产业内分工和集中化生产,就可能营造出自己在某些钢材品种上的比较优势。而且,由于需求日趋高档化,一国对其贸易产品符合市场需求的差异性的追求,必将内在地驱动产品供应结构的整体升级。

当前,我国钢铁产业的产品结构层次偏低且滞后于需求结构。一方面,低档次的普通建筑用材因占总量的70%以上而显出过剩倾向[7](P.12);另一方面,高档次、高技术含量的板管类工业用材却因产量、质量、价格等原因约1/3需进口。如2002年,我国钢铁产品的板管带比仅为40.94%,而发达国家却达60%以上;该年我国净进口钢材1904万吨,其中薄板一项就达1449万吨。由于贸易附加值与钢材档次呈正相关,所以,发展产业内贸易不仅可驱使国内钢铁企业在专业化生产少数种类产品时集中力量提高原普通钢材的质量档次,而且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大钢铁企业在据国际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时,必将致力于研发和投产一些附加值更大的高端产品,随着一批特大型钢铁企业“贸易精品工程”的确立,我国钢铁产业将以板管比的提高为标志,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

3.产业内贸易与我国钢铁产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

高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关键是要拥有核心技术并提高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技术进步对产业的生产工艺、设备、材料及企业行为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大钢铁企业在这方面会显得格外重视(其R&D投入比重也更大)。事实上,发展产业内贸易还能带来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在水平产业内分工和贸易中,我们容易学到对方在产业组织、技术促进和追求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在与发达国家进行垂直产业内贸易时,我国钢铁产业还能直接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8](P.56)此外,企业在专业化规模生产贸易产品时,“干中学”效应的发挥还将推动生产管理过程更趋标准化、科学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钢铁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2000年,我国钢铁产业整体达到国际水平的装备率仅30%(1985年竟为10%),且先进设备主要分布于宝钢、鞍钢、首钢、武钢、攀钢等特大型企业。落后的工艺技术水平使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处于高能耗、低产量、差质量的状态。因此,下一步我们理应以发展产业内贸易为契机,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发体系,在淘汰和改造落后工艺装备的同时,完善和推广连铸连轧、熔融还原等高新工艺技术,使我国钢铁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和产业技术的进步形成良性互动。

四、结语

产业内贸易不以传统的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比较成本优势为分工基础,而是与动态比较利益(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国际分工相对应。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和我国钢铁产业的高效扩张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产业内贸易的具体模式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应该看到,近些年我国钢铁产业已有长足发展,多数钢铁公司已有能力进行“双向垂直产业内贸易”,即从发达国家进口高档次钢材和出口中等档次钢材的同时,又向更落后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等档次钢材和进口低档次的半成品钢材。而且,我国的个别综合实力世界一流的大钢铁公司,如上海宝钢等,还可率先着眼于同发达产钢国广泛地开展水平产业内贸易,而部分实力较雄厚的大钢铁集团,如2002年进入世界钢铁50强的10家中国钢铁企业,也可凭借在少数品种上的专业化规模生产优势,拓展水平产业内贸易。另外,从产业内贸易的主体区位看,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钢铁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人才和地理优势,在开展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水平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钢铁企业则一般宜立足于扩大双向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相信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并提升产业内分工和贸易的情况下,我国钢铁产业必将得以持续、高效地扩张。

标签:;  ;  ;  ;  

产业内贸易:实现我国钢铁工业有效扩张的途径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