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口译教学调查报告_研究生论文

国外专业口译教学的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研报告论文,国外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2006年起设置“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起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到目前为止已有57所院校获批开设翻译本科专业,159所院校获批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短短几年,翻译专业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我们在振奋之余,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索如何提升翻译专业的办学内涵和教学质量。我们利用访学的机会对国外开展专业口译教学的院校进行了近距离考察,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国外口译专业的办学方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情况。希望本次对国外专业口译教学的调研能为我国翻译新专业的办学和教学提供参考。

1.国外专业口译教学院校概况

国外开设专业口译课程的院校有数十所,多数分布在欧洲国家,少数散布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欧洲口译教学院校较多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欧洲国家和民族数量众多,语言种类较多,多语国家较多,且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民众交往频繁,对口译的需求量大。其二,欧洲国际机构众多。例如,目前欧盟已超过联合国成为雇佣译员最多、口译服务需求最大的机构用户。

若对所有开展专业口译教学的院校进行考察,一则耗时费力,二则并非所有院校的课程质量都很高,不足以作为借鉴。因此,我们选择了以下3组代表性院校加以考察:“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认证院校、“欧洲会议口译硕士”加盟院校和口译课程语言组合中含汉语的知名院校。

1)“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认证院校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AIIC)是国际上权威的口译行业组织,其教学委员会每隔几年对世界范围内开设专业口译课程的院校进行认证,所颁布的认证院校名单一直得到国际公认。“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最近一次颁布认证院校名单是在2006年,全球34所院校榜上有名,其中“完全符合AIIC标准的院校”15所,“符合AIIC大多数标准的院校”8所,“基本符合AIIC标准的院校”11所(AIIC Training Committee 2006)。认证院校名单如表1所示。

2)“欧洲会议口译硕士”加盟院校

作为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口译用户,欧盟于1997年发起了“欧洲会议口译硕士”(European Masters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MCI)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欧盟会议口译员尤其是小语种口译员紧缺的问题。至今已有18所院校通过资质认证,成为“欧洲会议口译硕士”加盟院校(EMCI Partner Universities),具体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多所院校亦得到了“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的认证。

3)口译课程语言组合中含汉语的知名院校

考虑到我国口译课程的语言组合均以汉语为核心语言,我们考察的第三组院校为世界范围内开设口译课程的语言组合中含汉语且在国际口译教学界较为知名的院校,包括1所美国院校、5所英国院校、2所澳大利亚院校、1所法国院校、1所意大利院校、2所西班牙院校,总计12所,具体如表3所示。

2.代表性口译院校的办学方式

关于口译专业的办学,“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设定了若干衡量标准。衡量标准包括以下要点:口译学生为研究生层次;口译学生入学时经过筛选;学习中期有淘汰性考试;考试委员会包含内部和外部考官;口译教师为职业译员,并接受过口译教学的专门培训;课程设置符合口译市场需求;课程设置应与笔译教学区分开来;课程应包括交传和同传;教学内容包含译员的职业道德;毕业证书应注明学生的语言组合等(AIIC Training Committee 2004)。

下面以“欧洲会议口译硕士”(EMCI)为例,介绍国外口译专业的办学方式。

“欧洲会议口译硕士”的学制为一年,18所加盟院校之间互认学分。协调机构及加盟院校共同制定的章程规定了6门“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并规定学员的课堂学习时间应保证在40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75%的学时用于口译训练。在课堂学习之外,学员应进行大量的小组练习和自主学习,如背景知识阅读、广播电视收听收看、互联网信息搜集、工作词汇准备等。课堂学习和小组练习及自主学习的总学时数不少于1000小时。

“欧洲会议口译硕士”项目要求口译授课教师为有经验的会议口译员,并具备教学技能。担任译入B语同传课程的教师应是母语为译入B语的译员。

“欧洲会议口译硕士”项目通过筛选性的入学考试选拔学员。关于入学报考的学员资质,有如下要求:学员必须有大学本科学位;在广泛领域和各种语域中A语的水平出色,工作语言(B语和/或C语)掌握良好;国际事务知识面宽广,并通晓工作语言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具有良好的专注力、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学习动力强;能从事有压力的工作;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入学考试一般由3个部分组成:(1)听长度为2-3分钟、有组织的B语发言,用A语口头复述(如果学员将学习A-B语的口译,则加试,听A语发言,用B语口头复述);(2)百科知识测试;(3)考官面试。其他可选题型包括:视译、就某一话题即兴发言、书面测试。

“欧洲会议口译硕士”的学员完成一年学习后,必须通过毕业水平考试才能取得学位。毕业考试形式为译入A语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测试,语言组合中包含A语译入B语的学员还须通过译入B语的交传和同传测试。学员必须一次通过上述各个部分的考试,方可获得学位,学位证书上注明其口译的语言组合。毕业考试使用涉及广泛主题和各种语域的现场发言,选择标准为职业译员现场口译的常见发言,长度为:交传5分钟,同传10分钟。毕业考试主要测试学员的译入语水平、源语理解能力以及各门口译课程教授的口译技能掌握情况,学员只有在考试中展示出足以成为职业译员的水平方可通过。毕业考试的考官小组主要由经验丰富的译员担任,其中至少两人的语言组合中A语与考生相同,一人的母语与考生的译入语相同。考官小组中应至少包含一位来自欧盟、其他国际组织或其他“欧洲会议口译硕士”院校的外部考官。

3.代表性口译院校的课程设置

3.1一年制硕士的课程设置

3.1.1欧洲大陆:以“欧洲会议口译硕士”加盟院校为代表

从表4可以看出,“欧洲会议口译硕士”的核心课程设置科学、特点鲜明:以技能和实务课程为主,辅之以知识和理论课程。口译理论为口译原理和实践性理论课程,口译实务为职业实务课程,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为技能型课程,欧盟和国际组织为专题知识课程。

3.1.2加拿大:以AIIC认证院校渥太华大学为代表

渥太华大学“会议口译硕士”(Master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课程体系(见下页表5)中既有口译技能和实践课程,也有口译实务及理论课程。前一系列涵盖的课程从口译的体验式实践课程口译实践到交传技能课、交传实践课交传工作坊,然后到同传技能课、同传实践课同传工作坊等;后一系列包括学习专题知识的课程会议专题I、了解口译实务的课程会议专题Ⅱ、传授译员职业技能的课程译员信息处理技巧、讲解理论知识的课程口译理论等。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是:课程设置兼顾技能和实务,各门课程目标定位清晰、训练量大,且安排有序、循序渐进,以下简单介绍其特色课程。

会议专题(Conference Documentation)I:教师或学生就译员需熟悉的知识领域(如本国及国际政治、经济体制和状况、时事新闻、科技动态等)作专题报告,重点关注相关术语,并进行专题口译练习。

会议专题Ⅱ:会议专题I的进阶课程,涵盖职业实践的各个方面(如会议组织、工作条件、职业守则、口译合同、职业协会认证等)。

译员信息处理技巧(Information Processing Skills for Interpreters):培养理解、提取、重构语篇的技能,包括公众演讲、释义练习、即兴发言、视译练习等,课程材料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领域的时事新闻。

英法交传工作坊:有指导的交传强化训练,学习口译技巧的应用和演练。练习专题涉及政治、管理、科技等领域,并逐步增加口译长度和难度。

3.1.3英国:以AIIC认证院校利兹大学为代表

利兹大学口译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多语言组合,其口译课程的语言组合除了包括欧盟会议口译的主流工作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希腊语等之外,还包括俄语、汉语、日语和阿拉伯语等。该校口译语言组合之多,居国外口译院校前列。

以英/汉语言组合的“会议口译及翻译研究硕士”(MA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Studies)为例,其课程设置(见表6)为:从传授口译技巧的口译技巧课入门,辅之以B语强化课程口译员英语和理论课程翻译研究方法,然后过渡到以训练交传为主的交替和双向传译课与传授同传技巧的同声传译课,辅之以训练笔译技能的应用翻译课。

3.2两年制硕士的课程设置

3.2.1美国:以AIIC认证院校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为代表

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被AIIC评定为完全符合其认证标准的院校。作为美国声誉卓著的会议口译教学院校,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的课程设置经历悠久的教学经验积累,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从表7“会议口译硕士”(MA in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的课程设置来看,口译技能课程从口译入门到中级口译,再到高级口译,先交传,后同传,辅之以高级英语——写作、听说、编辑技巧,公众演说,标准美语等语言强化课程以及通选课等专题知识课程。

3.2.2英国:以开设英汉口译课程的纽卡斯尔大学为代表

纽卡斯尔大学“口译硕士”(MA in Interpreting)课程设置(见下页表8)的特点是:从笔译技能着手,交传和同传均分阶段逐级过渡;另外,必修课程中专门设置了知识专题课程经济学概论和口笔译实务课程口笔译员IT技术、口笔译职业问题。作为两年制的硕士课程,该校的课程设置较为清晰地体现了教学层级性,第一年可看做是初阶教学,第二年可看做是高阶教学。

3.2.3澳大利亚:以开设英汉口译课程的昆士兰大学为代表

昆士兰大学作为澳大利亚代表性的口译教学院校,其“英汉口笔译硕士”(MA in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的课程设置(见表9)从笔译技巧与实践着手,过渡到职业口笔译,再到同传,辅之以语言强化课和口笔译实务课,如理论及职业研究、口笔译实践等。

4.国外专业口译教学对我国翻译专业办学的启示

我国的翻译教学长期以来寄居于外语专业之中,翻译专业近年来才得以设置。从目前翻译专业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说是发展迅速但问题不少。我国翻译专业办学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翻译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层次定位不够清晰;(2)研究生层次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课程区分度不够;(3)翻译教学的专业技能性不够突出;(4)译员能力培养不够全面;(5)语种设置不够平衡。

本次对于国外专业口译教学院校的调研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诸多启示,以下对此进行具体阐释。

4.1关于办学层次和课程设置模式

4.1.1研究生层次的“Y模式”和“专业模式”

本次调研显示,国外多数院校的翻译专业面向研究生设置。西方主流教学理念(如AIIC Training Committee 2004)认为,本科生在语言功底、知识面等方面均不足以达到翻译专业学习的高要求,因此在研究生层次设置翻译专业是比较恰当的。

国外研究生层次的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有两种模式:一是口笔译合设的“Y模式”(参见Mackintosh1995),即先安排基础性的笔译课程,然后对笔译和口译进行方向分流;二是口笔译分设的“专业模式”,即口译专业和笔译专业从学生入学开始便分清界限,分别设置各自的专业课程。

有必要指出的是,西方研究生层次的会议口译专业大都不开设笔译课程。一是因为研究生的学制多为1-2年,时间上不容许安排口译专业之外的课程;二是口译和笔译之间具有如下差异性:对源语的掌握方式不同,笔译主要通过读的方式来掌握源语,口译则主要通过听的方式来掌握源语;对目标语掌握的要求不同,笔译者要具备很好的书面写作能力,而口译员要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使用的认知技巧不同,笔译的时间限制比较宽松,译者有时间反复考虑源语意义和目标语表达,口译则受到严格的时间限制,而且口译中的源语理解和目标语表达往往必须同时进行,因此口译员必须掌握口译特有的认知负荷处理技能。

4.1.2本科层次的“T&I模式”

本次调研亦显示,欧洲部分院校在本科教育层次也设置了翻译专业,这类院校包括历史悠久的维也纳大学、格拉茨大学和赫尔辛基大学等,代表性院校有:

奥地利:University of Vienna, University of Graz, University of Innsbruck

比利时::Hogeschool Antwerpen, Erasmushogeschool, Institut Libre Marie Haps

芬兰:University of Helsinki

上述院校翻译本科专业的学制为四至六年不等。课程设置为“T&I模式”,即在基础阶段以语言课程为主,其后开设笔译和口译课程。

这种翻译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类似于我国近年开设的四年制翻译本科专业。关于口笔译课程混合开设的设置理念,上述院校认为,笔译课程可以使学生摆脱“代码转译”的翻译方式,逐步培养以理解为基础、以意义为中心的翻译习惯,这对于口译学习同样有促进作用。另外,开设笔译课程也许还有一个实际用途,即让学生多掌握一项职业技能,以适应市场对口译和笔译人员的双重需求。实际上,根据杨承淑(2001)的分析,即使是口译专业的毕业生,在职场就业时也往往会面临“一专多能”的职业要求。

4.2关于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区分

“翻译硕士”(MTI)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虽然发展迅猛,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参见何其莘2012)。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翻译硕士”与传统的翻译专业(或方向)学术型硕士在办学理念和机制、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上如何区分?

本次调研显示,国外多数院校设置的翻译硕士课程实际上类似于我们“翻译硕士”的课程,可以为我们提供翻译硕士教育方面的借鉴:

(1)在办学理念和机制方面,国外的翻译硕士课程多为一年或两年制实践性课程项目,因此它们主要为实践和实务课程(如“欧洲会议口译硕士”明确要求口译实践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75%以上),在学术研究方面不作过高要求(如毕业论文多为翻译项目、翻译评论和小论文)。实际上,我们国内三年制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要求往往相当于国外“哲学硕士”(M.Phil.或称“副博士”)的要求。由此看来,我们的主管部门和办学机构有必要调整办学理念,改革探索办学机制,加大两种学位办学比例的调整力度。

(2)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方面,如上所述,国外代表性口译院校都注重口译技能和实务课程的系统设置,并辅之以专题知识和基础理论课程。这也正是我们“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应贯彻的理念,与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以理论和研究型课程为主相区别。在教学实践上,国外院校通常要求教授技能和实务课程的教师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并兼具教学技能,这是我们“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应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翻译教学实践每个环节的“实践性”。

(3)在课时和课外练习方面,国外代表性口译院校多有明确的要求。但从国内的现状来看,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的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只有38个学分,其中还包括几个实习学分和政治理论等课程的学分,真正的翻译技能训练学分较为有限。各校多未明确规定口译课程的最低教学时数,也未出台配套措施落实学生的课外练习、实习及其检查,因此口译训练没能从教学时间上真正得到保障。

(4)在考核要求方面,我们不少学校对学术型研究生都有文献阅读量等考核要求,但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没有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包括中期考核与淘汰、毕业考试等。虽然翻译教指委的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参加“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二级考试,但这仅仅是个建议,没有具体措施对其检查落实,几乎形同虚设。

4.3关于口译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译员能力的全面培养

近年来,随着口译教学的发展和口译研究的深入,国内的口译教学逐渐由“专题型教学”向“技能型教学”转变(参见王斌华,仲伟合2010)。但对于国内多数设置翻译专业的院校而言,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大多数口译教师是由原来的外语教师转型而来。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真正做好口译专业技能的训练?另外,专业口译教学的目标应定位为培养译员,如何在教学中全面培养译员能力?这些都是国内口译教学界需要探索的新课题。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次调研显示,国外口译院校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4组模块(具体见上文):一为口译技能课程,二为专题知识课程,三为口译实务课程,四为基础理论课程。

在口译技能课程设置方面,国外口译院校通常将技能教学依次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无笔记的交替传译(或短交传、对话口译、联络口译);第二阶段,带笔记的交替传译(或长交传);第三阶段,同声传译。通常本科生教学开展第一阶段教学,研究生教学则多开展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教学。

在专题知识课程设置方面,“欧洲会议口译硕士”设有欧盟和国际组织课程,纽卡斯尔大学设有两个学期的经济学概论课程,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设有专题知识通选课(国际政策研究学院/国际商务学院)。我们认为,由于翻译硕士教学的学时所限,专题知识课程设置除了采取“显性课程”的方式设置与本专业(方向)直接相关的核心专题知识课程以外,还有一种可行的做法是采取“隐形课程”的设置方式,即如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那样学生到相关学院选修知识通选课。

译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口译职业实务的知识、程序及规范,但这恰恰是目前国内口译课程设置所忽视的。从上文来看,国外代表性口译院校均设有口译实务课程,如口译实务、会议专题,口译员英语、口笔译员IT技术、口笔译职业问题、口笔译理论及职业研究等。以渥太华大学的“会议专题Ⅱ”为例,课程内容涵盖职业实践的各个方面,如会议组织、工作条件、职业守则、口译合同、职业协会认证等。

在此有必要提及应引起国内口译教学注意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学生的B语水平多未达到口译的高要求。国外的口译院校大都很重视这个问题。例如,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多门选修课程,包括高级英语——写作、听说、编辑技巧,公众演说,语言课程(语言及教育语言学学院)、标准美语(正音)等。

4.4关于多语言组合口译教学

我们在口译职业实践中观察到,近几年国内口译市场不仅对英语高级口译人才的需求在增长,而且对其他语种口译人才的需求也在增长。翻译专业作为一种应用型专业,应该呼应市场的需求。但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口译教学院校的语种单一,即使是外语语种丰富的外语专业院校,也多把不同语种的口译教学分置于不同语种的院系之中。这种做法不仅浪费教学资源,而且不利于国内的翻译专业形成合力、良性发展。

在这个问题上,国外院校的通常做法是,把各种语种的口译教学整合到翻译院系中,以某一语种为教学“轴心语”(通常是英语)开展教学。具体做法是:口译技能和口译实务等课程用“轴心语”统一面向所有语言组合学生授课,口译练习和实践课程按不同语言组合分开授课。那么,各语种的师资从何而来?国外口译院校多利用兼职教师的译员资源。这样无论对加强师资力量还是对提升口译教学的实践性,均有莫大的好处。

本次对于国外专业口译教学的大规模调查能为我国翻译专业教学提供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有着不同于国外的具体情况,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开设翻译方向已有多年的历史和经验。目前除了57所院校设立翻译本科专业外,仍有不少院校在外语院系开设翻译方向,因势利导可能比“一刀切”更为有利。根据2008年的统计,在一千多所本科院校中,全国高等学校外语类本科在校人数70.63万,本科毕业生16.43万(唐继卫2010)。如果用单一的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目标和模式培养数量如此之多的外语本科生,势必使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种情况是国外任何一个教育院校都未曾面对的。因此,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借鉴相关经验进行积极探索,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标签:;  ;  ;  ;  ;  ;  ;  ;  ;  ;  ;  ;  ;  ;  

国外口译教学调查报告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