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_扩大内需论文

扩大内需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_扩大内需论文

扩大内需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结构调整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 (1999)04-0059-06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继续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毋庸置疑,这一战略决策的贯彻实施,对克服当前国内需求不旺和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扩大内需决不是一哄而起,再搞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只有继续贯彻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方针,坚持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使产业发展符合市场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逐步解决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供需结构严重失衡的深层次问题。否则,新一轮的需求扩张必然导致新一轮的供给过剩。因此,坚持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对于促进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主要症结是经济结构失衡

供需关系的矛盾是制约经济运行的一个长期性因素,也是制约经济领域其他矛盾运动变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状态看,总体上处在相对平稳的时期,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症结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加剧,不过这种矛盾已由供不应求转变为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由于供需结构失衡和供需错位,结果导致生产过剩、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岗位减少、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等一系列经济问题。造成当前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所致。我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巨大的物质积累,使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由落后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宏观经济运行中供需矛盾发生剧烈变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已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具体表现为消费需求结构急剧从温饱型向宽裕型转变。但由于供给结构固化和市场需求变化信息反馈的滞后性,导致供给结构变化落后于需求结构变化,从而形成相当部分产品生产能力的结构性过剩。

2.多年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所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资产实质上成为“无偿”资本,企业投资无风险约束,同时也使“优胜劣汰”不能将长期经营不善的企业从市场淘汰出局。加之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全,各地方、各部门保护主义盛行,致使资源配置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进行合理的流动和重组,由此导致资源配置和资本结构固化。据统计,1997年全国58种主要工业品生产,分布在25个以上省区的工业品生产占42种,其中合成纤维、纱、钢、铁合金、水泥、平板玻璃、农用氮、磷、钾化肥、农药、彩色电视机、金属切削机床、汽车等32种重要工业品生产均分散在27个省区以上。1997年全国有27个省区生产汽车整车,其中年产量低于1万辆的省区有9个,达到10万辆的仅有6个。同年27个省区生产彩色电视机,其中有6个省区年产量不到1 万台,最少的省区年产量仅为800台。经计算, 全国各省区工业产品结构相似度一般在90%以上。各地方、各部门长期搞低层次的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热衷于填补“空白”,大搞“大而全”、“小而全”,不仅因资源配置分散而使生产难以达到经济规模,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因其缺乏创新能力而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而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和债务危机。当前我国金融安全最大的隐患并非来自外部因素的干扰,而是国内不计成本、粗放经营的企业对金融机构造成的庞大债务。企业庞大的不良债务也正是当前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难题之所在。

3.近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心理趋于成熟、消费预期负担加重,是导致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不旺和大部分消费品市场过剩的另一方面重要原因。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之所以不旺,首先是近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有效购买力不足。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GDP 年均递增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6.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9%;在国内支出结构中,消费率平均约为62.6%。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但并未形成所谓“高消费、低积累”的格局。恰恰相反,改革开放后投资需求和资本积累扩张是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尤其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如1997 年和199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速度仅分别为4.6%和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速度仅分别为3.4%和5.8%。考虑到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客观事实,实际上大多数居民实际收入水平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数。再次,居民消费预期负担加重,提高了居民的储蓄倾向,直接抑制了即期消费需求的扩张。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住房、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支出比重明显增大。如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化为例,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185.64元,其中食品、衣着支出分别占46.2%和12.4%, 比1985年分别下降了5.8个和2.2个百分点;文化教育、居住、医疗三项支出分别占10.7%、8.6%、4.3%,比1985年分别上升了2.5、3.8、 1.8个百分点。随着教育、住房、医疗等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居民用于这些方面的支出还会进一步扩大,目前大部分城镇普通居民的储蓄均是用于这些方面支出的“备用金”。由此不难看出近年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而居民储蓄倾向反而上升的原因。

4.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当前最突出的是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限制了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亚洲国家和地区大幅度减少了进口需求,使我国以外贸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空间大为缩小。据初步测算,1998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仅为0.5 %,比上年增长速度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3%,比上年下降了近36个百分点。由于出口增长受阻, 结果造成国内市场商品积压严重,加剧了生产能力过剩的结构性矛盾;二是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造成障碍。1998年我国颁布了经修订后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放宽了外商投资的范围。但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商投资更加谨慎,国际资本流动总量急剧缩减,直接影响了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三是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危害。为防范国际投机商的投机炒作,保持我国金融体系运作安全,我国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除了受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之外,近年由发达国家知识经济的崛起所引发的产业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也直接或间接地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当前国际贸易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传统初级品和加工业品的需求日益减少,且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而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且垄断性强、价高利大。当前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仍然是初级品和传统加工业品,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还不到1/4,而进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占1/3强。加之国内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变动缓慢,大部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这无疑加剧了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

二、实行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长远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实行以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为基础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和社会经济基础,无疑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任务。因此,当前经济建设也要坚持“两手抓”,要一手抓扩大内需,一手抓经济结构调整,实行“标”、“本”兼治,双管齐下。两个方面措施不能失之偏颇。忽视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盲目地扩大内需,或忽视扩大内需的紧迫性停下来单纯地搞结构调整,都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坚持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扩大投资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意义集中体现在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需求与供给的双重效应。投资产生需求效应的内在机理在于:通过扩大投资,引发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尤其是对作为资本品的生产资料的需求会大量增加,同时引发对劳务需求的增加,从而使市场有效需求总量增加。有效需求增加使社会闲置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企业库存减少,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企业利润增加,并刺激供给总量不断增加,结果使国民收入增加、经济增长加速、劳动就业扩大。投资产生需求效应的前提是社会存在未被充分利用的闲置资源。在投资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投资需求会导致投资虚胀,进而可能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投资供给效应是指投资导致资本积累,使社会生产供给能力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投资供给效应产生于需求效应之后,它的形成机理类似于投资需求效应的形成过程,但与投资需求效应发生的方向恰好相反。投资产生供给效应的前提是投资形成实际的生产能力,并且提供的产品符合社会的需要。假若投资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或形成生产能力之后新增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均无供给效应可言。投资的需求效应与供给效应是一对矛盾,这种矛盾源于投资活动本身的矛盾性。投资本身既是生产资料和劳务的消费过程,同时又是新的生产能力即资本的形成过程。作为消费过程,投资不仅需要消费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务,同时还要间接地引起对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但是投资活动的消费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加新的供给能力,是价值的转移过程,其消费的生产资料和劳务的价值最终要转移到新形成的生产能力之中。由此可见,扩大投资既不是单纯的扩大需求,也不是单纯的扩大供给能力,而是扩大需求与扩大供给能力的对立统一过程。这就决定了扩大投资既要受到资源供给的约束,同时也要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因此,坚持投资规模、结构、效益的统一和投资两种效应的统一,避免盲目投资和无效投资行为的发生,是当前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经济结构调整既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任务,又是阶段性的任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需求结构会相应发生变化,随之生产供给结构也要发生变化。从长期趋势看,结构变动的轨迹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会产生一个阶段性的突变,即经济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可见,调整经济结构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尤其是当一国经济达到一个新的成长阶段之后,调整经济结构是不容迟疑的头等大事。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到一个经济增长相对平稳、经济结构加速变动时期。这一时期经长期积累并以隐弊形式存在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在加快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全面暴露和显化,并日益尖锐和激化,最终以市场供给过剩、生产能力闲置、企业经营效益下降、金融机构坏账增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当前还不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任其结构性失衡的矛盾自然地发展下去,近年宏观调控的重要成果必将逐步丧失,我国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将进一步拉大。因此,坚持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实行动态中的结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三、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与措施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一方面要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为导向,在积极扩大出口贸易和有效利用外资和技术的同时,通过重点扩大国内基础设施、商品住房、科技教育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投资和努力提高居民有效购买力,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大力开发国内市场,刺激市场升温,拉动经济较快增长和扩大就业;另一方面,要以扩大内需为契机,通过运用价格、利率、税收、财政等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引导产业重组和产业、产品、技术、组织、制度等创新,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切实把优化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落到实处,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从根本上避免重蹈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老路。

1.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适度扩大投资规模。(1 )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精神,扩大财政投资,增强政府购买力。扩大财政投资的关键是增收节支。一要严肃财税法纪,加强税收征管,加大“费改税”力度,同时严厉打击偷税漏税,杜绝不规范收费;二要充分利用国债利率高、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优势,适度增发国债,调动社会闲散资金办大事;三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坚决削减一切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大杀挥霍公款的腐败之风,增加对科教、农业、能源、交通、水利、环保、防灾、安居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扩大对贫困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比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加大金融放贷力度, 扩大国内贷款规模。中央银行要灵活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调整利率,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开拓市场,拓宽放贷范围,促进经济有效增长。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竞争性行业的发展,尤其要重视支持农业、工业技术改造、新产品的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3)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目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生产过剩”,全球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尚未完全到位,出现国际投资需求紧缩和国际“资本过剩”的现象,这又无疑是我国扩大利用外资的好时机。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要充分利用我国偿债能力强、政局稳定、国内潜在市场广阔和经济发展势头好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确保利用外资规模和效益双重提高。(4 )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城乡集体和居民个人自筹资金扩大投资。这是当前最大的投资来源,其可塑性也很大,要千方百计地给予引导和支持。当前城镇商品住房建设能否真正热起来,其关键取决于商品信住房定价是否与普通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相符合。当前居民商品住房市场价格普遍偏高,限制了商品住房的消费,造成商品房空置率一直居高不下。国家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法规,规定商品房开发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建造普通居民商品住宅,其工程质量、住房档次、销售价格必须符合地方规定的标准。商品房投资建设要记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使其规范、健康的发展。

2.启动消费市场,开发新的热点消费品和消费领域,拉动经济增长。从长期看,提高居民有效购买力的根本措施要靠发展经济,增加国民有效产出。但从近期看,采取调整居民个人收入分配、提高收入转移支付比例、推行消费信贷和分期付款制、适当降低消费品和劳务消费价格等手段,可以起到相对提高居民有效购买力的效果。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新的消费品种,鼓励居民扩大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旅游、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消费,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注意开发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丰富农村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指出,不能把当前鼓励城乡居民扩大有支付能力的和健康的消费,看成是推崇奢侈和鼓动铺张浪费。扩大有支付能力的和健康的消费,不仅有益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它对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和生活价值观也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3.积极调整经济结构。(1)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粮食、油料、畜牧业、水产业、蔬菜、水果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要在保持一定总产水平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调整品种结构,压缩传统“三低”(即低质、低产、低效)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市场适销的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生产,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鼓励、支持并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农村小城镇,积极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有组织的跨地区转移。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退田还湖、退耕还林还牧、退伐还林,进一步加强以水利、防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环保、水利、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江河湖泊的综合开发和治理,尤其要重视对大江、大河、大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并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3 )加强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要进一步压缩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轻工等过剩行业的生产能力,有计划地继续关停并转一部分污染严重、技术落后和扭亏无望的小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电子工业、信息通讯设备、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海洋开发与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重点推进科技教育、通讯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医疗保健、法律与市场中介、文化娱乐、旅游、居民生活服务等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要较大幅度地提高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同时加大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其产业化和现代化,使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充分发挥先导部门的作用。要加大通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步伐,通过扩大通讯信息基础设施覆盖面、大幅度降低服务价格和提高服务质量,刺激对通讯信息服务业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旅游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扩大劳动就业门路,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5 )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从长远看,我国出口贸易必然要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出口要以知识密集型和高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类产品的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加快外贸体制改革,构建灵活、高效的外贸机制。在保证我国外贸出口商品质量和国际贸易声誉的前提下,逐步减少外贸出口配额比例,推行公开竞争,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优化结构和技术进步。扩大对外投资步伐,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和海外企业,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进一步适度降低进口关税,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改善贸易平衡。

4.继续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1)由政府、 企业以及职业培训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免费为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技术培训;(2 )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基金,对下岗职工自谋就业门路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3 )鼓励企事业单位在编制允许的范围内优先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近期内可以规定企事业单位招工必须招收一定比例的下岗职工;(4)切实关心特困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包括衣食住问题、 子女入学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等。

收稿日期:1999—04—25

标签:;  ;  ;  ;  ;  ;  ;  ;  ;  ;  

扩大内需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_扩大内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