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_农民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_农民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其中蕴涵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农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了,才能说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环。

一、新世纪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及存在的不足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从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江西开展了评选“精神文明乡”活动,海南、河北开展了“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湖北开展了新村建设和“四通四改四进家”活动,广西柳州开展了科普、文化、卫生、计划生育和安全的“五进村”创建活动,甘肃开展了“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宁夏开展了“创建农村文化”的活动。同时中宣部、农业部、科技部、卫生部、文化部等14个部委都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共同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

但是,必须承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距甚远,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存在许多差距。一是生活环境脏乱差。有的农村人居环境差,人畜共居,即使富裕一点的地方也存在“门里现代化,门外脏乱差”的现象,缺乏营造安静、整齐、清洁生活环境的意识,严重影响农民的身心健康。二是文化生活单调。不少农民白天下地头,晚上睡枕头。有的把喝酒、打麻将、玩扑克等当作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甚至聚众赌博,参与地下六合彩。三是信仰意识缺失。一些地方“公益事业集资困难,修庙捐款十分踊跃”,有的农民信奉迷信,被一些愚昧的信念所统治,影响了农村稳定和正常的生产活动,严重的甚至危害生命财产安全。四是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由此导致犯罪。许多农村成为犯罪高发地区。五是道德意识贫乏。农村一般是传统道德的保存地,但受小农经济影响和市场经济冲击,农村传统道德在逐步沦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消费攀比成风,国家集体观念在削弱,甚至一些最基本的思想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准则也在逐步丧失,不赡养老人、唯利是图、赖债毁约、偷税漏税、超计划生育、仗势欺人、打架斗殴、制假贩假等现象时有发生。而这些不良现象,又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六是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农民依然停留于小农生产方式,很难脱贫致富。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其中大部分是脏活、累活和苦活,沦为城市的边缘群体。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偏颇。当前,一些党政干部尤其是乡镇、村干部,把发展农村经济看作是“硬指标”,把精神文明建设视为“软任务”,重经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他们看不到精神文明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就可以搞好;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经济发展了,政绩出来了,就可以“一俊遮百丑”。这些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造成了许多地方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力,做得不实,道理讲得多,实际抓得少,标语口号多,得力措施少。在考核选拔干部时,往往只注重业务能力和经济指标,不重视甚至忽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和效果。一手硬一手软,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停留于口号上。

二是教育滞后。长期以来,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尽管这些年通过学习和培训,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农村教育滞后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目前,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9.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就整个农民群众来说,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5%,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39.1%,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农民封闭、守旧、落后的思想行为不同程度存在着,导致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容易受封建文化等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和控制。

三是机制弱化。首先表现在领导机制弱化。当前农村还没有一个有权威的能够领导协调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机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广,涉及到宣传、文化、教育、民政、工商、税务、公安、卫生、生育、财政等诸多职能部门,而现有的精神文明办公室的职能,很难担负起领导和协调整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其次表现在动力机制弱化。如农村乡、镇、村各层次的领导者们认识不够统一,还没有真正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又普遍较低,尤其是科学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再次是表现在保障机制弱化。如综合治理组织网络不健全,专门负责精神文明建设的乡镇干部到职不到位;社会调控系统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无法控制封建迷信的蔓延及各种落后的旧习俗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

四是投入不足。尽管这些年国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给予了很多投入,各个部门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总的来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一些地区农村原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流失十分严重,文化阵地萎缩,绝大多数乡镇村文化站待建,在有线电视相当普及的今天,还有很多农户看不上有线电视。尤其对思想道德、文明行为、社会风气、综合治理的软件投入较少,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文化产品的数量偏少、质量偏差,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既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还是要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措施,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还需要花更大力气,付出艰苦努力。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传播所需的新观念、新风尚,培育所需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营造所需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

随着农民物质生活不断满足,精神需求更为凸显,广大农民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健康向上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顺应农民群众的愿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才能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用先进的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防止文化糟粕乘虚而入,以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促进农村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农村。不少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阶段,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当前,我国正处在这一发展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限和地缘关系被打破,传统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更加困难。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利益观,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等各种关系,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保持农村社会协调稳定,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培育新农民的迫切需要。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民才能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新农民支撑和带动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培养造就具有较高素养、较高技能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利益,有效防止因城乡发展失衡制约全面发展的情况发生,从而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加强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当前面临着非常好的机遇。一是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政策,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三是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工作机制,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与支持,为今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抓住根本,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为此,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农村党员,教育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保持思想上的先进,并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长期任务加以检查和落实;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利用乡镇宣传文化中心、村落宣传文化阵地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引导广大农民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政策观念;加强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的保障。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发扬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帮助农民培养审美情趣,组织农民观看优秀影片、唱爱国歌曲、演文艺节目,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二是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增强发家致富的本领;以劳动力培训基地为依托,按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组织农民学习家政、电工、社区服务等技能,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合理有序转移。总之,要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办学,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多样化形式积极引导农民吸收先进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

2.建立机制,务求建设实效。

重视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创新思路,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增强领导工作机制。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上下对接,层层有人管,一级抓一级。建立县、乡(镇)、村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个人抓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形成真正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项目标任务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两个指标一起考核、两个文明建设一起评比的工作机制。二是增强人才使用机制。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既要盘活现有从业人员,对从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人员多关心、多指导、多鼓励,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更要充实后备力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服务,真正形成一个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批有专长的农村文艺人才和骨干,扶持一批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文艺团体,鼓励和支持他们传承民间艺术,传播先进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三是增强城乡共建机制。积极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文化扶贫工程,加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在更大范围、(上接26页)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动员城市支援农村。进一步扩大城乡共建的参与面,组织城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文明单位支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工农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同时,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共同开发项目、开展活动,把共建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共建形成共赢的局面。

3.创新载体,丰富创建内容。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积极发掘和创造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一是要广泛开展“公民道德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和“告别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活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结合传统健康的乡风民俗,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破除封建迷信,革除生活陋习,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发挥民间文化优势,充分运用农村的各种阵地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内容健康的文娱活动,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继续大力推行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严格措施,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切实治理农村的“脏、乱、差”,创造优美环境;要深入开展以“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四在农家”等活动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细胞工程,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式、新载体,广泛开展“文明农民”、“农村致富能手”、“文明信用户”等评选,把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落到实处。同时,不断充实新内容,把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等纳入文明户评选的标准,使创建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随着实践的深化不断丰富。

4.加大投入,构筑建设阵地。

加大投入,积极构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一是要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生活质量。人改变环境,环境影响人。要把集中整治居住环境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结合起来。二是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从全局出发,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要设立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率先解决农民急需的基本文化活动设施短缺问题,建立健全以广播电视为纽带的文化传播网络,建设好乡镇村文化站、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以及农民夜校、乡镇党校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有条件的地区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机制,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官办单一的传统形式,转化为社会、家庭、个人、村组、企业争相投入的多种形式,切实管好用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