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特长隧道;水文地质问题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进一步发展,隧道穿越岩容区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岩溶发育强烈且复杂的地区,公路隧道的岩溶病害将更加突出,涌突水问题、空洞加固支护问题、围岩稳定问题、隧道开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破坏问题都是岩溶区公路隧道的难题。由于公路各项工程措施均应尽可能地避开溶洞、暗河、溶蚀破碎带等不良区域,因此岩溶区公路选线也成为关键环节。
1水文地质的重要性
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到水文地质问题,那么就需要参照工程地质勘察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仅要检查和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和相关地质条件,同时还需要对于地下水为岩土体以及建筑物产生的不利地质作用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以及适当的评价。此外,因为人们对其给予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异,因此经常会产生很多不同的问题。所以,在具体进行工程勘察的过程中,要求对于所需要面对的水文地质产生的危害进行适当有效的分析,事先使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给予科学防治,防止出现各种各样的负面的影响,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于潜存的一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及时的掌握与水文地质有关的技术,使用多种方法,使用多种相关仪器去精准的对主要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测量,不仅仅能够有助于快速勘查,还同时还能够更好的防止并且降低多种勘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所以,持续的运用勘查水文地质多方面条件,能够深入的认识并且分析隧道地质特征等与技术相关的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会对隧道开发建设的水文地质条件产生影响的内容进行深入并且客观的研究与分析,最终公示期能够得出勘查区相关的地质环境条件。
2隧道建设可能产生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2.1基岩裂隙潜水
在水文地质勘探过程中,对于基岩裂隙的检测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情况下,在地下水含水层中,其主要结构是以孔隙间缝隙较大的砂石或砾石构成,并且在含水层中,含水的厚度一般都会保持在20?mm以内。因为结构是由孔隙较大颗粒物构成,所以结构本身的抗渗性能较差,地表渗入的水分将直接透过缝隙进入到固水层当中。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技术人员需要对该结构的所在位置、结构的整体厚度等信息进行确认。在明确该信息内容之后,制定相关的应对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果
2.2隧道涌水量预测
经对场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场区地表水大部分以坡面流形式自然排泄,一部分沿基岩节理裂隙面下渗至浅层奥陶系中统灰岩地层内形成浅层地下水,受下伏泥岩阻隔后以泉眼形式排泄。拟建隧道埋藏深,洞身涌水主要来源于侧向补给的深层地下水,采用大气降雨渗入法及半理论半经验公式法对隧道开挖洞身涌水量进行预测。因区内地形耸立,岩层迭次铺盖,断层扭动小,岩石均为平缓产出,构成多岩性层状叠置组合关系,地表浅层粉砂质泥岩富水性弱,可视为隔水层,故采用大气降雨渗入法计算时,未单独考虑该部分地表水渗入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地下水水位
在水文地质勘探过程中,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属于经常需要考量的内容。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地下水水位变化所带来的衍生灾害,如深基坑渗水、结构不规则沉降等。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变化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如区域降水天气、地表径流量加大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勘探时,需要掌握地下水的变化规律,明确水位变化后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2.4岩溶发育规律
通过调查,场区靠近向斜轴部地带的桐梓组、红花园组灰岩、白云岩,洼地、落水洞广见,达6~8个/km2,并有大型暗河管道出现,岩溶发育强烈,向斜翼部和部份轴部相应以及其它地层洼地、落水洞较少,为1~2个/km2,暗河管道规模小,岩溶发育相对较轻。岩溶洼地及落水洞呈串珠状和网络状排列,一般规模都较大,普遍与暗河管道相连,是地表水转入地下的主要通道。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将工作区划分为强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和不发育区三类。
2.5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区内为闭合的镇远断层及下翁哨断层所夹向斜构成的蓄水构造,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局部地段存在外来地表水侧向补给。补给方式通过地表溶隙、溶槽、落水洞(漏斗)下渗、注入。地下水接受补给后,少量产生上层滞水,大部份以潜水形式沿向斜两端汇聚,然后穿过向斜轴部,向南侧径流,并受镇远断层及第三系泥岩阻隔,于陡崖地带出露形成悬挂泉。
3水文地质勘探内容及水文技术应用过程的优化措施
第一,制定详细的勘察计划。在制定勘察计划时,对项目设计所提供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细致研究,了解作业区的基本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详细的勘察计划。需要注意的是,勘察目标的设置需要在初步勘察之后再进行制定,从而确保所有数据信息采集的合理性,提高数据信息分析结果的有效性。第二,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力度。在委派技术人员对作业区环境进行勘察之前,组织所有参与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操作知识、责任意识、勘察操作要求、实践操作内容等。第三,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勘察人员需要明确本次的勘察目标,同时将区域水文地质情况作为主体研究内容,以此为基础展开剩余的数据分析工作。一旦水文地质出现了数据变化,技术人员也需要及时分析此类情况的产生原因,仔细分析岩土水文性质的变化情况,提前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有效提升水文地质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隧址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的类型、赋存条件以及补给径流途径等多个方面分析了隧道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隧道建设可能产生的水文地质问题。以达到择优选择工程方案、控制工程建设中的风险以及减少工程建设对水环境影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承梁.岩溶隧道水文地质分析与涌水量预测[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32):131.
[2]彭家陞.隧道水文地质勘察与涌水量预测分析[J].有色金属设计,2018,45(02):9-11+14.
[3]包毅辉.隧道隧址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隧道涌水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4]胡剑雨.隧道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探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7,13(09):273-275.
[5]何海平.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及涌水量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13):117-118.
[6]黄洪.岩溶隧道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浅析[J].江西建材,2017(07):194+200.
论文作者:滕爽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9
标签:水文地质论文; 隧道论文; 岩溶论文; 地下水论文; 条件论文; 向斜论文; 水文论文; 《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