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它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别重要。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具体体现,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时期。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和谐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切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呢?
一、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切实强化养成教育
1.加强师德建设,注重以身示范
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是学校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关键,正所谓“正人先正己,教人先自教”。教师要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语言上做好示范,不管自己情绪如何,只要一踏进教室,就要态度积极,不说脏话,从日常行为的细小之处开始,做细、做到位,做学生的表率。
2.营造和谐校园,注重环境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这里的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从学生自律的角度出发,实施规范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把“请你不要在草坪里奔跑”改为“我的脚下绕一绕,花儿对我笑一笑”。这些充满温馨的人性化言语,把学校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范的强制性变成学生要遵守行为规范的自觉性。
3.强化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勤督促,形成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有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百炼成钢。有些行为习惯必须在强制性的训练下才能得以养成,也就是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为了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反复进行行为的训练,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如:行队礼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上放学站排进出校园的训练、培养学生在楼道里右侧行走不大声说话等训练。
俗话说:“养成一种坏习惯只要一天,而形成一种好的习惯需要一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积年累月才能达到目的。为了使学生真正地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要求教师勤于督促并严格按照《中小学生的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平时发现表现不好的学生、经常被值日生扣分的学生,我们教师都要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指出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及时纠正。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时,都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反复督促、绝不放松的态势,即使遇到学生出现了反复的情况也不要放弃和气馁,孜孜不倦地、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的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一种行为习惯。
二、家校合作,巩固养成教育成果
1.父母对子女品德行为的培养,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于行
父母要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并运用青少年善于模仿的特点引导他们学着做,在做的过程中引起他们愉快和满意的情绪体验,从而加深对道德行为规范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父母还要注意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尊重人、关心人、知感恩、有爱心等。
2.家长需要注重家庭的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习惯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的言谈举止通过耳濡目染烙印于孩子心上。家长不但要努力修正自己、改造自己,而且要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子女做出好榜样。
3.要严格规范孩子的言行
家长在对孩子习惯的培养上,要围绕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并严格实行,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例外,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新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咬定青松不放松”,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一定会有所成效。
论文作者:张万勇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9月总第3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习惯论文; 行为习惯论文; 学校论文; 自己的论文; 行为规范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9月总第3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