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困惑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峡谷论文,困惑论文,命运论文,卡夫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1)05-0005-(06)
20世纪无疑是社会主义运动最为壮丽的世纪,而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从而加快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并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伟大胜利。然而在20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不断地遭受挫折,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再一次使人们关注社会主义的命运。本文就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构想与20世纪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粗浅地探讨一下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一、正确辨析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构想,是解开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波澜起伏的钥匙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是以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及其经济结构的发育程度为着眼点,来考察社会主义革命和革命取得胜利后社会发展前景的。然而,自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为开端,他们签于西欧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衰退和沉寂,以及对东方社会的探索,逐渐地把视线和研究重点转向了革命运动方兴未艾的俄国等东方国家,进而提出这一类国家有可能走与西方不同发展道路的新思路,即东方落后国家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先于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其他一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上证明了落后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
但事实上,从第二国际后期开始,就有一些人总在不断地提出质问:落后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究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走入历史的歧途?特别是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实践失败后,人们在关注社会主义命运的同时,也再次审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是否科学。人们在疑惑,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是伟大的创举,还是历史的误会?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为了解开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有必要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的内涵和特征。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当初提出跨越设想时,较多地考虑的是如何跨越、能不能跨越以及跨越的条件等问题。他们共同作出的“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1](P231)。至于落后国家在实现跨越之后,如何继续沿着跨越的取向走下去,如何巩固通过跨越所取得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没有来得及考虑。即使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的发展,涉及较多的也是跨越的条件问题。他指出:“在一切殖民地和落后国家,我们不仅应该组成能够独立进行斗争的基干队伍,即党的组织,不仅应该立即宣传组织农民苏维埃并使这种苏维埃适应资本主义前的条件,而且共产国际还应该指出,还应该从理论上说明,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2](P233)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研究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至于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的现实情况并没有成为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只是后来,由于俄国民粹派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它与自由主义者围绕《资本论》第一卷的争论,才使马克思恩格斯对落后的俄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关于像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就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时间较短以及落后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未充分暴露,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仅仅作了初步的探讨,并未作深入的研究,后来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未能清醒地认识跨越“卡夫丁峡谷”构想的历史背景,以至于在跨越之后,未能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唯物辩证的思考,从而使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许多波折。
第二,马克思在致查苏利奇的书信草稿中反复强调,俄国跨越的“卡夫丁峡谷”只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即资产阶级专政时期,而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关联的高度社会化生产力水平则不能像政治跨越一样,用革命的方式,简单地突变式地跨越。同样,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文化也不能简单地整体跨越。但不相同的跨越,不等于不要跨越;相反,经济和文化的跨越,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前提。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显示,实现“卡夫丁峡谷”的跨越,需要三次才能实现,即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政治制度的跨越是经济和文化跨越的前提和保证,而经济和文化的跨越则是政治制度跨越之后,社会主义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基础。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经济和文化的跨越,那么政治制度跨越的成果则不能很好地得以保证,在某种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滑跌“卡夫丁峡谷”,丧失跨越所带来的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的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的“自然分娩”,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通过社会革命方式提前建立的。这种社会主义在我们今后看来,实际上只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落后国家虽然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其物质基础还不成熟,社会文化还比较落后,它们尽管在政治上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在经济上并没有跨越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在文化上并没有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实现整体性的跨越,还不是发达的社会主义或成熟的社会主义。长期以来,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并不清楚,普遍存在着超越实际阶段的倾向,制定了许多不切实际的规划和措施,使社会主义屡遭困境和挫折,这都与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的基本内涵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不成熟是分不开的。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在构想社会主义蓝图时一再声明,他们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3](P421)。20世纪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的科学性,但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具有很大差别。况且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中并没有涉及完成“卡夫丁峡谷”跨越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结果,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便遵循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力高度发展为条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构想来建设经济文化落后为特点的社会主义,从而造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脱节和不稳。当这种不稳定的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可能在国内外不良因素的“共振”下,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20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起大落,既说明我们在实践中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的各种内外条件,又说明在发展和变化了的条件环境下,如果不重新思考原有的理论方案,并在新的形势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将是致命的。
二、在实现“卡夫丁峡谷”的政治性跨越之后,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0世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由于在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过程中,以及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变革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由于这一跨越和变革的胜利,我们夸大了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忽视了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前进过程中的决定作用,错误地把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看成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至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全面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本质内涵,不能冷静地思考在实现政治性跨越之后,用生产力这个物质前提去构建社会主义的大厦。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教训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再次将科学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立社会主义”推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台。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具有创造性的构想,正是把握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条红线,开辟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条新路,并为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指明了方向。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其核心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抽象,同时也是一个最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问题。这是国际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它只有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后,并且在其内在矛盾充分展开之后才能产生。由于社会主义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现实的社会主义本质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相比具有差异,并且还产生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未曾预料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重新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就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内在要求。但是,由于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实践发展本身的局限,人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对这个差别没有清醒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缺乏深入的研究,从而导致了实践中的诸多失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高潮与低潮的波澜起伏,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4](P137)。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科学地认识和研究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实现“卡夫丁峡谷”跨越的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成为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的前提。邓小平理论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反思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从这个问题开始的总体分析思路,反映了现实社会主义发展所特有的历史环境和矛盾机制,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基本规律。
20世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经济基础(公有制),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样,是本国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逻辑结果,也不是本国资本主义私有制漫长的自我否定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公有制是通过革命,运用政权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现实的社会主义由于都是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的产物,因而都带有“跨越”的性质,而社会主义发展所遇到的一切问题也都与这个“跨越”有关。“跨越”所造成的基本问题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公有制)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由此产生了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造成了现实社会主义特有的发展问题。因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卡夫丁峡谷”的政治性跨越之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进一步探求,便成为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发展道路的起点。
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政治性跨越之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理论界定,那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便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实践座标。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出发,得出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建设和发展的四条基本理论,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集中解决实现政治性跨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时空方位问题,它是其他三个理论的发展基点,并贯穿其理论论断中,成为开拓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以及制定相关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2)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集中解决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和发展动力问题。改革开放既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最重要内容,又是最鲜明特色,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大量论述揭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我改革的社会,是一个在改革中自我完善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继所有制改造之后的又一次深刻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是真正实现全面跨越的动力源泉。(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集中解决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道路问题。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社会主义理论中确立了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思想,使得他们在晚年构想社会主义道路时,忽略了经济文化落后所必然蕴含的“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背景,导致他们在研究东方社会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关键时刻,未能考察商品经济与之内在的关系。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要不要发展商品经济?要不要搞市场经济?这成为人们长期争论的焦点。邓小平总结现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指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可以超越的,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不能超越的。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这一人类社会发展所共有的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有效形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步伐。(4)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论,集中解决社会主义的总体建设问题。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精神文明;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要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两个文明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上四大基本理论,虽然是邓小平针对中国实际提出的,但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在实现“卡夫丁峡谷”政治性跨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首先考虑“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苏东巨变的事实,则从反面例证了这个道理。
三、透视“卡夫丁峡谷”的发展变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是把握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则是迂回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在历史上有过多次曲折,出现过多次低潮,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总趋势却没有改变。在这一发展的总过程中,局部的挫折、一时的低潮、甚至是暂时的倒退,都在所难免。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之后,我们便处在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发展道路、两种价值目标并存对立、进行历史性竞争的时代。而社会主义国家首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回顾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风雨历程,能否辩证透视“卡夫丁峡谷”的发展变化,能否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已成为把握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关键。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构想东方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道路时就反复强调,要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必须得到西欧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必须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有力支持,必须与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这实际上是一个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问题。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考中,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只有借资本主义国家里夺取革命胜利的无产阶级之手才能得到。然而,在马克思恩格斯身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并没有完成无产阶级革命。这就为后来新的历史进程留下了一个难题,即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像俄国、中国等这样一些国家里,无产阶级胜利地夺取了国家政权的情况下,如何从革命前的落后状态进入社会主义,如何去完成由于历史跳跃而遗留的本应由资本主义承担的历史任务,比如清除封建主义的残余及其社会影响,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国民教育,提高人的现代化素质等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落后国家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应该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
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尽管有一定程度的响应,却没有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于是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就像是陷落在资本主义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迫使列宁必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坚持苏维埃政权?并借此使落后的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苏联在击溃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之后,列宁清醒地意识到,一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形成了某种均势”;另一方面,由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仍然比资本主义弱,随时都有被资本主义颠覆的危险。所以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想方设法维持这一“均势”。为此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面对资本主义,采取正确的态度。
为了维持与资本主义的均势,并进一步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列宁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开始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集中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主要包括:第一,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求生存、图发展。“只要我们还没有夺得全世界,只要从经济和军事的角度来看我国仍然比资本主义世界弱,就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应该善于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对立”[5](P51);第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和文化遗产。“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运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6](P48);第三,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资本主义的存在有其必然性,要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并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7](P217);第四,要辩证地对待资本主义,不能简单地认为“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因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7](P211)列宁关于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思想,实际上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关于落后的俄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可惜的是,由于列宁的早逝,新经济政策很快就终止了。与此相应的是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又重新回到了简单抛弃上去了,从而形成了僵化的“苏联模式”,失去了社会主义应有的活力。
世界历史的发展证明,国家要发展强盛起来,不对外开放,不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是不可能的。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都较好地利用了当时历史条件,正确处理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问题。历史还证明,后进国家可以赶超先进国家,但后进国家只有向先进国家学习才能尽快赶超先进。日本、俄国、美国都是这样。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所以:“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4](P373)
现实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对当代世界的进步和社会改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资本主义目前来看也并没有完全丧失它的吸引力。事实上,由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并不像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已进入即将灭亡的最后阶段,相反却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卡夫丁峡谷”已发生了许多变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统治经验,具有了顽强求生竞争能力,又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借鉴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设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不仅在较大限度内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使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进入了一种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和各种关系比较协调的状态。当然,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及由此衍生的社会冲突并没有消除,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但应该承认,资本主义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和相当大的发展余地,还有许多值得社会主义学习的东西。正如邓小平所说:“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8](P167-168)。至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4](P4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晚年新经济政策中的基本思想,他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时,其立足点之一就是对资本主义的辩证透视。他既强调:“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越。”[8](P351)又指出:“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和绝望。”[8](P167)他既要求:“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4](P44)又强调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8](P337)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市场经济论等许多思想都是在正确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的远见卓识的成果。我国20多年来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表明,只要我们坚定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华民族就可以跃居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就会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的未来就会更加光明。
收稿日期:2001-04-12
标签:卡夫丁峡谷论文; 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跨越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